9《屈原列传》课件(共7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屈原列传》课件(共7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6 15:5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5张PPT)
知人论世,识记常识
导入
梁启超,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
鲁迅曾赞《离骚》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屈原
屈 原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汨罗江自杀了。
屈原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招魂》、《九章》等不朽诗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史记》
《史记》全书130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屈原的完整的史料。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题目解说
《屈原列传》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人物评传,相当于现在的“人物述评”。
“传”与“评”相结合,“传”中寓“评”是本文的特色。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课文
在文中屈原有怎样的遭遇,标注出表现这些遭遇的句子和动词。
王甚任之。(前)
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既绌。
顷襄王怒而迁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后)
楚王与他关系越来越生疏
庙堂与他距离越来越遥远
概括屈原的人生经历,每个时期分别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概括。





课文层次: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
第一部分(1—3) 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以致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第二部分(4-9)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第三部分(10-11)写屈原自沉汨罗以及死后的影响,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第四部分(12)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探讨屈原的人生经历
第一部分(1—3)
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以致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为:担任 左徒: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
闻,动→名,学识。志,记。
博闻强志,亦作“博闻强识”、“博闻强记”。是指知识广博,长于记忆(记忆力强)。
明于,娴于: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于治乱明,于辞令娴 明:明白,通晓。 娴:熟练,熟悉
入:名→状,对朝庭内。出:名→状,对外。 遇:对待
图:谋划计议 宾客:各国来使 任:信任。
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这段记叙体现了一般人物史传的体例特点,试概括。
人物传记首段一般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出身、特征等。在全文中起到总括统领作用。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为什么“甚任之”?
“甚任”表现:“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出身贵族,学识渊博,善于治国理政。
屈原甚任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害其能:嫉妒屈原的贤能。害,作“患”讲,这是嫉妒的意思。
造为宪令:制订国家的法令。 属(zhǔ):撰写。
夺之:强取为己有。
与:同意,允许。
因:于是趁机
谗:说某人坏话,诋毁。
伐:自夸,炫耀。
疏:疏远
译文: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写作草稿尚未确定,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夺取过来,屈原不给他,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思考:根据第二段内容,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平”?屈原的人物形象又有什么特点呢
“疏”的原因:
(1)“争宠而心害其能” “因谗之”(小人的嫉妒诋毁)
(2)王怒:“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楚王的昏庸)
屈原:刚正不阿。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①方正之不容也(被),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离骚者,犹离忧也(判)。//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判)。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疾:痛心 听:动作名,听觉,听力 聪:明察 谗谄: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 动作名,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的人 邪曲:形作名,邪恶小人 害:妨害 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幽:深沉 作:写,创作 离忧:遭遇忧愁,离同“罹”,遭遇
穷:处境困难
反:同“返”返回,文章有追念的意思 本,根本。
惨怛:忧伤,悲痛
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蒙蔽了国君的眼睛,品行不正的小人危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根本,所以到了疲倦困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正道直行: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
间:离间
见:表被动,被
盖:大概
译文: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是处境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写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淫:过度,无节制 怨诽:怨愤发牢骚
若:像 上/下:往远处/往近处
刺:讽刺 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广崇:广大崇高 条贯:条理
靡:无 见:同“现”,表现
译文:《国风》好描写男女爱情但不是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讥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规律,无不完全表现出来。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约:简约 微:含蓄隐晦
指:同“旨”,旨意
举类迩:列举的事物浅近 类:事物;迩:近
见:同“现”
称:称许 濯、淖、污、泥:“污浊”
蝉蜕: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作名词,污浊环境 状语后置,蝉于浊秽蜕
获:辱,这里指被辱 滋:黑
皭然:洁净的样子
泥:同“涅”,指可做黑色染料的矾石,这里指“染黑、玷污” 滓:污染 推:推赞,推许 虽:即使
译文: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其文辞描写的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也是芳香的事物,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推许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离骚》
作者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
(1)作者从四个方面介绍《离骚》:
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
成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主旨:“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风格:“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作者从文如其人的角度对屈原的高洁品行给予了高度赞美,“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指出屈原的“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的人格基础。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忧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竭忠尽智事君
谗人间之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故作《离骚》
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离骚》
①《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诗中表达了屈原崇高的理想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出他的高洁品格和不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的操守。屈原的伟大形象在《离骚》中体现得光彩照人,感天动地。
②作者专用一个段落来写《离骚》,用屈原自己的作品来塑造屈原的形象,这种“现身说法”使屈原的形象更真实,更丰满感人。正像作者写的那样,“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第三段小结:
(1)《离骚》创作的缘由
(2)对《离骚》的评价。
(3)对屈原的高度评价。
第三段表达了对屈原作品及其志洁行廉品质的高度评价。
总结第一部分1—3段内容
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评《离骚》。
31
探讨屈原的人生经历
第二部分(4-9)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屈平既绌(被),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伐:攻打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从亲:合纵亲善
患:担心 详:同“佯”,假装 去:离开
“厚币”,是指丰厚的礼物,“币”,礼物。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委:呈现 质:同“贽”,见面礼
诚:果真 绝齐: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遂:于是,就
使使如秦受地:使:派遣 使:使者
如:到 受:接受
诈:欺骗
译文:屈原已被罢免。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楚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担忧这件事,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厚礼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他对楚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楚国果真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于是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状后),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状后)。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兴:发动 师:军队
发:派遣
乃:于是 悉:全部
自:从
竟:终究
译文: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很生气,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楚国,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楚军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在蓝田交战。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最终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艰困。
第一次受骗(第4段):
秦国巧设骗局,楚怀王自毁与齐的联盟,孤立了楚国,军败地失,最后陷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
译文: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怀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趁机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眜。
第二次受骗(第5段):
楚怀王听信郑袖之言,放走张仪,屈原坚决反对,怀王悔之已晚。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状后)而归葬。
婚:名作动,通婚,结为儿女亲家。
秦,虎狼之国:判 虎狼:名作状,像虎狼
毋:不 稚子:小儿子
奈何,表示疑问的固定形式,译为“怎么”。 绝,断绝。 欢,在这里指两国间的友好关系 :怎么能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
卒:最终 因:趁机 以:凭借。以之求割地,省略之
听:答应
亡:逃跑
走:奔向 内:同“纳” 之:到
竟:终于
译文: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趁机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第三次受骗(第7段) :
楚怀王听信子兰之言而入秦,秦设骗局绝其后援扣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最终客死于秦,为天下耻笑。
此篇为《屈原列传》,作者司马迁为何用如此多的笔墨记叙楚国日渐衰弱的历史事实,叙述怀王三次受骗上当的经历呢?
结果 原因 写作意图
第一次受骗 (第4段) 受骗于张仪,齐楚绝交。 屈原既绌 批判楚王的昏聩和用人不当,从侧面表现屈原忠君爱国,心忧天下,敢于直言进谏,具有远见卓识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凸显屈原与楚国命运之息息相关。
第二次受骗 (第5段) 受骗于靳尚、郑袖,放走张仪。 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第三次受骗 (第7段) 受骗于秦昭王,客死于秦。 信子兰而不信屈平
精湛的叙事艺术
作者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译文: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因为他劝说怀王到秦国去却没有返回而抱怨子兰;屈原虽痛恨子兰,但即使被流放,也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朝中,希望君王能彻底觉悟,楚国坏的习俗能全部改变。他思念君王振兴国家想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
思考:
在国家危难之际,屈原虽然被流放,但内心仍然坚守某种信念。请在第8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这种信念是什么?体现了屈原什么精神品质?
信念:
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终:终究 反:同“返”以此:由此
无:无论 肖:贤能 以:来
忠:形容词作名词,忠诚之人
宾语前置,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
亡:使……灭亡;破:使……破败
圣君:圣明的君主 治国:安定太平的国家
相随属:接连出现
累世:多个时代。 所谓:所认为的
译文:然而终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终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一国之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不想用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情却接连出现,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是因为人君认为是忠臣的人并不忠诚,认为是贤臣的人并不贤明啊。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此不知人之祸也(判)。
以:因为
分:资质
于:表被动
内、外: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疏:疏远;信:信任
亡:使……灭亡
客:名词作状语,像客那样
为:被
译文:怀王因为不知道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挫败,国土被削割,丢失了汉中六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不能知人善任引发的祸害了。
这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次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
这段本身从两个角度来写。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太君“不知人之祸”。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最终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很恼怒,把屈原放逐了。
使:指使
短:形作动,诋毁,说坏话
状语后置,使上官大夫于顷襄王短屈原
迁:放逐
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屈原的精神和品质。屈原从最开始的被“疏”,到后来的被“绌” ,到最后被“迁”,一步步远离楚国的权利中心 ,屈原虽远离朝廷,但依然心忧祖国。屈原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的爱国之心既不会因个人的荣辱而动摇,也不会随楚国的治乱而改变。既写出了楚国政治之黑暗,也为后文楚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在这样的情况下 ,屈原仅凭一人之力是无法拯救楚国的 ,所以屈原的个人悲剧是无法避开的。
探讨,为什么历叙楚国的历史?
探讨屈原的人生经历
第三部分(10-11)
写屈原自沉汨罗及死后的影响,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被:同“披”
颜色:(古)脸色;(今)色彩
形容:外貌、模样。形:身形;容:面容
是以:因此 见,表被动。①被动句:因此被放逐
②不凝滞于物:不为事物所拘束(于:被)
餔:吃
啜:喝
见,表被动。
译文:屈原走到江边,披着头发在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外貌像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来到这里?” 屈原说:“全社会污浊我一人清白,众人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人不被外物拘束,能随世道变化而变化。全社会都混浊,为何不随从世俗,与之同流?众人都昏醉,为何不吃众人的酒糟,喝众人的薄酒?为何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沐:洗头
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浴:洗澡
察察:洁净的样子
汶汶:浑浊的样子
定语后置,以察察之身,受汶汶之物者乎
常流:即“长流”,指长江
皓皓:皎洁的样子
温蠖:尘垢
译文: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完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拍打衣服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蒙受浑浊的外物呢?宁可跳进江水葬身鱼腹,又怎能拿高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就作了一首《怀沙》赋。于是怀抱石头,便跳进汨罗江自杀了。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分别代表着怎样的的人生态度和品格操守?
渔父
屈原
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
反对这种态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
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对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是对屈原的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
人物 态度 “志”的选择 实质
渔父
屈原
随波逐流(改变)
坚守初心(不变)
以死明志
以隐守志
屈原与另一个自我对话
从屈原与渔夫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认识到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
二人对话,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一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
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对话中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其中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屈原为何选择“自沉”的解脱方式?
楚怀王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脱。
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上的原因。他太热爱楚国,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留恋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惟有死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惟有“自沉”才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
我们应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
屈原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地去死,他是以死明志。
①歌颂了他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
②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
③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①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
②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兮”(《离骚》)的孤独感。
从几个方面来叙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包括文学和政治两个方面
①屈原楚辞诗体后继有人,继承了他的文学主张,但“终莫敢直谏”,无人继承他的政治主张。
②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生死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凸显屈原对于楚国的价值。
探讨屈原的人生经历
第四部分(12)
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若有所失了。
悲:痛惜 志:志趣
适:到某地去
未尝:不曾
怪:诧异
以:凭借
游:游走
而:表转折,却
若是:像这样
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司马迁说对屈原是“悲其志”,悲的是什么?
“想见其为人”,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悲屈原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怀怨愤而作《离骚》,忠言未被釆纳;
二悲屈原品性高洁,受谗被疏,不为楚国所容,以死殉国;
三悲屈原死后,后继无人,“楚日以削”竟至亡国。
洁身自好,志洁行廉,矢志不渝,以死明志,
忠诚不阿,忠君爱国,远见卓识,才华出众。
人物评价
一是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与一般文章有什么不同?
二是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心系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 ),通过他的“忠君爱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升沉而动摇。他对待祖国确是一颗丹心,一片赤诚,坚贞不移,至死不悔!
【拓展探究】
思考:
请结合文中议论文段,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说说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拓展探究】
司马迁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慷慨激愤,无以言表,但为创作《史记》只好忍辱含垢,苟且偷生。其人生命运与屈原类似,于是将其引为知音。他在《报任安书》中列举众多贤圣事例,其中也提到屈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思来者。”以屈原著《离骚》自况《史记》的撰写,因二者皆“意有所郁结”而成。
正因为有这种惺惺相惜的情感,司马迁为屈原所作的这篇传记,别具一格,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歌颂、同情、悲叹之情。
本文明明是为屈原立转,为什么还要用相当长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
侧面显奇
文章用很多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这些穿插在人物传记中的都是在屈原“既绌”后出现的,这就从侧面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同时,作者也意在通过记叙这些史实揭示楚王父子的昏庸无能,以及当朝重臣的贪婪鄙陋,这些昏聩无能和贪婪鄙陋之人势必会让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不能被朝廷所容,最后导致屈原自投汨罗江的悲剧发生。
为什么司马迁在叙述屈原生平的时候,写了很多的议论和评价,倾入了自己的心胸热血?
叙议结合
简单地讲就是打抱不平。
司马迁推崇屈原,主要变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屈原高洁人格的推崇;二是对屈原文学艺术高深造诣的推崇;三是对世道不公的愤怒。
而这一切的根源又是寄寓自己内心的愤懑。因为两人的人生经历有相似之处,感同身受。在政治上,他们都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受到了当权者的无情打击,都属于“发愤之所为作也”,都是“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报任安书》);在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上,二人都以书言志,发愤著书。这样相似的经历,给司马迁带来了启发和精神上的鼓励。司马迁正是借屈原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两人境遇相同,精神相通,都传达出了同样的愤懑之声。
以本文为例,说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的具体表现。
无韵离骚
饱含深情塑形象。选材上,《屈原列传》没有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笔勾勒了人物的生平事迹。但是在这粗笔的叙述中,却饱含着司马迁对屈原的赞颂之情。如“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屈原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才能。
以本文为例,说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的具体表现。
无韵离骚
一唱三叹明情感。文章在叙述的基础上,有三处较为集中的议论:第一处是评价《离骚》,目的是赞美屈原的志向“与日月争光可也”;第二处是强调屈原的忠诚和分析楚怀王客死他乡的原因;第三处是屈原与渔夫的对话。这三处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带有明显的咏叹笔调,使感情的抒发显得淋漓尽致。
以本文为例,说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的具体表现。
无韵离骚
倾向鲜明击人心。文章叙中有请,倾向鲜明;议中有请,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另外语言表达效果。此外,司马迁在屈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叹:屈原由于正道直行而被疏远、流放,自投汨罗江;司马迁由于敢于直言而被处以宫刑。正是这种身世之叹,使得司马迁以最真挚的情感歌颂了屈原的伟大崇高,以最大的怨愤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不察,这种感情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延伸拓展,提升认识
示例一:这一做法是积极的。从屈原与渔夫的富有哲理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以死保节的决心。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屈原自身洁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乎江鱼腹中”,也绝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屈原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和腐败的切齿痛恨,屈原的死,是对当时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告和激励。
屈原投身殉国的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示例二:这一做法带有消极性。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方式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国无人莫我知兮”的孤独感,也反映了他脱离人民、轻视群众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
辩证分析
熟读课文,背诵第三段;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