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模拟选科调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模拟选科调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6 11:55:07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

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
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

方性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战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
图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
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

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
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
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

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

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
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
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
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一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
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
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
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中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
规矩。西详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似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
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
歉话。一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热悉到不假思
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
【米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兴】
0000000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社会结构仍保持不变”错,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内容
可知。
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用母亲能听懂自己婴孩的话来进行对比论证”错,这
里应该是作类比。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中心观点是“乡土社会的地方性与熟悉
性”。A项中的“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表现思乡之情,其余三项都有体现乡土社会的地方性或
熟悉性。
4.①首先,由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引出“后乡土中国”的内涵;②接着,阐述不用“新乡土中国”而用“后乡土中
国”的原因:③然后,列举“后乡土中国”的状况:④最后,指出“乡土中国”与“后乡土中国”的关系。(每点1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先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再概括即可,注意用“首先”“接着”等表
示次序的词语。
5.①“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当今的乡村社会虽然经历了转型和
变迁,但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②在当今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
仍是熟悉的。当今的乡村社会仍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③虽然当今的乡
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仍继续留存。(每点1
分,答出三点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观点的能力。材料三主要阐述“熟悉的社会”的相关问题,先分析出材料提出了哪
几个观点,再筛选出与本题相关的观点。
6,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势利嘴脸”理解错误,只是富太太处事谨慎,看是否方便、合适
7.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与上文的内容相照应”分析错误,没有这一作用。
8.①这是夸张性的细节描写(或者运用了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太太听到薇薇的话后惊讶的神态
②表现了富太太对薇薇想跟钢琴小梁做朋友的雄以置信。③从侧面表现钢琴小梁善良、真减的个性对薇薇
的影响,深化了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重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一般先分析句子的含意、所用的手法等,再分析句子的表
达效果或在人物形象,结构、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9.①叙写薇薇的爷爷要薇薇找报纸的事,充实了小说内容。②细致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展示钢琴小
梁和薇薇等人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立体化。③写薇薇的爷爷要薇薇找报纸的事,
对比了钢琴小梁和薇薇两人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为薇薇的转变埋下了伏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
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可以从内容、结构、人物、主题等方面分析,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
内容,不能泛泛而谈。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
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11.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君子之学必好问”中的“君
子”与“君子曰”(《劝学》)中的“君子”含义相同,都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12.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指出古人择人而问”错,根据“古之人虚中乐
【米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