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与土壤》综合训练
一、单选题
1、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岩石的风化产物 B.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C.母岩的类型 D.腐殖质的含量
2、土壤由( )
A.成土母质、腐殖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B.成土母质、有机质、养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C.矿物质、腐殖质、砂粒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D.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3、海南文昌的主要植被为( )
A. 热带季雨林
B. 热带草原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4、能直观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要素是( )
A.气候和地貌 B.水文和植被 C.植被和土壤 D.气候和土壤
5、下列有关土壤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B.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C.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不全是自然土壤
D.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
6、在人类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有( )
①黑垆土
②黑钙土
③水稻土
④紫色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7、与黑龙江黑土相比,浙江土壤为红壤,有机质含量低。下列关于红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气温高,微生物分解速度快
②成土母质营养丰富
③森林茂盛,有机质来源丰富
④降水量多,淋溶作用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 )
A.山东半岛温带森林 B.大兴安岭西侧草原
C.西双版纳热带森林 D.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9、土壤的发育是地形、气候、生物、母质等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黑土分布的地理环境,最可能具有下列哪两项特色( )
①夏暖冬冷,草类一岁一枯荣
②全年气候温和,草类终年繁茂
③坡度较大,有利于雨季时排水
④土壤透水性差,降水聚积于地表
⑤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机质含量高
A.①③ B.②④ C.①⑤ D.②⑤
10、我国华北地区的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11、黄山(30.18°N,118.14°E)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山麓的地带性植被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2、比较稳定地表现出地理环境景观特征的是( )
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貌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
13、下面有关土壤肥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矿物养分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B.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肥力一般就高
C.上层为黏壤质地、下层为粉砂壤质的土壤结构利于蓄水保肥
D.土壤肥力不会因利用而耗损
14、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建立多层次人工经济林,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 )
A.热量 B.水分 C.劳动力 D.光照
15、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最初来自( )
A.低等植物 B.成土母质 C.土壤微生物 D.枯枝落叶
16、东北地区的主要土壤是( )
A.水稻土 B.砖红壤 C.黑土和黑钙土 D.红壤
17、下列地区中,植被最稀疏的地区是( )
A.埃塞俄比亚高原
B.刚果河流域
C.东南亚地区
D.德干高原
18、土壤的观察内容包括( )
①土壤颜色
②土壤剖面构造
③土壤厚度
④土壤质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就是土地
B.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
C.土壤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独立,占有独立空间
D.土壤是由颗粒状矿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
20、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是福建省,该省主要分布的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21、能直观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要素是( )
A.气候和地貌 B.植被和土壤 C.水文和植被 D.气候和土壤
22、植物对土壤的改造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加速矿物质的淋失 B.使有机质不断减少
C.营养元素不断富集 D.提高土壤黏粒比重
23、在热带和温带,随着降水由多到少,出现的植被类型依次是( )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森林、荒漠
C.荒漠、草原、森林 D.森林、荒漠、草原
24、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是( )
A.岩石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土壤
25、下图示意自然带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带为苔原带、荒漠带、阔叶林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据此完成下题。
①代表的自然带类型是( )
A.热带雨林带 B.荒漠带 C.针叶林带 D.苔原带
26、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将手机对着植物拍摄,软件就能立即对比辨认出植物。下图是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某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据此回答下题。
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 )
A.山西吕梁山区 B.湖南武陵山区 C.山东沂蒙山区 D.甘肃祁连山区
27、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2)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
A.有机质含量 B.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土层厚度
28、土壤是由岩石、气候、生物、地形等作用形成,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
(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
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形的作用
29、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2)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
A.有机质含量 B.质地
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土层厚度
30、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②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③增施氮磷钾等化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④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不需要改良和保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是( )
A.岩石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土壤
二、填空题
3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2、物质组成:____、____、水分和空气。
33、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的____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____。
34、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____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____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3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____越厚,____分化越明显。
3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____土壤。
37、土壤功能
(1)联系了四大圈层,是联系____和____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____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
(3)具有重要的____、____功能。
(4)____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自然资源。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故选:B。
2、答案:D
解析:本题突出考查学生掌握土壤概念的精准性。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正确答案为D。
3、答案:A
解析:海南文昌的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植被是热带季雨林。故选A。
4、答案:C
解析: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气候和地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要素,植被和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表现要素,能够直观的反映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C正确。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C
解析:我国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答案:D
解析:根据黄山的经纬度可知,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D正确。故选:D。
12、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
A项,土壤和植被,能够稳定且直观的表示地理环境特征,特别是植被,其生长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故A项正确;
B项,气候不属于景观特征。故B项错误;
C项、D项,水文不属于景观特征。故C项、D项均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3、答案:B
解析: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有机质含量高肥力一般就高;上层为粉砂壤质、下层为黏壤质的土壤结构利于蓄水保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造成土壤肥力流失。
14、答案:D
解析: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自然植被为多层植物组成的热带雨林。人们运用光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多层次人工经济林,上层为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在灌木层下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D正确。
15、答案:B
解析: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最初来自成土母质。
16、答案:C
解析: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大量的有机质富集在土壤的表层,主要为黑土和黑钙土,C正确;水稻土分布在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是一种耕作形成的土壤;红壤是指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砖红壤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中的土壤在热带季风气候下,发生强度富铝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而发育成的深厚红色土壤,以土壤颜色类似烧的红砖而得名。因此ABD错误,故选C。
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保护。东南亚受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森林茂密;刚果河流流域为热带雨林地区;德干高原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森林草原茂密;而埃塞俄比亚高原受高山气候影响,气候干旱,多为荒漠植被。
18、答案:B
解析:土壤的观察内容包括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构造。
19、答案:B
解析:土地是陆地的表层,由岩石、成土母质及土壤共同组成。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故土壤只是土地的一个组成部分,A选项错误。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四种物质组成,并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因此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B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土壤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密切联系,处在这几大圈层紧密接触地带,不占有独立空间,C选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福建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典型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21、答案:B
解析:植被和土壤是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景观,能直观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关系的掌握程度,提升综合思维素养。植物对土壤的改造作用,主要是基于生物循环来进行的,植物根系可以将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一过程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加速矿物质淋失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有机质减少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土壤黏粒比重的提高原因多样,植物不是主要原因。正确答案为C。
23、答案:A
解析:本题突出考查降水量的变化与植被类型变化之间的关系。在纬度相似的情况下,随着年降水量的减少,植被类型一般表现为由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的变化特点,正确答案为A。
2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在几大圈层中的作用,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带分布变化规律。根据图示的降水和温度变化趋势来看,①②降水少,③④⑤降水较多;①③温度低,②⑤温度较高。与本题所给的五种自然带对应,①为苔原带,②为荒漠带,③为针叶林带,④为阔叶林带,⑤为热带雨林带,故本题D正确。
26、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有茶花生长,茶花树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般分布于亚热带地区,选项中只有湖南武陵山区属于亚热带,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7、答案:(1)C; (2)B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8、答案:(1)B; (2)C
解析:(1)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不会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
29、答案:(1)C(2)B
30、答案:(1)A(2)D
31、答案:肥力
32、答案:矿物质;有机质
33、答案:矿物质;质地
34、答案:不断;生物循环
35、答案:土壤;土层
36、答案: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
37、答案:有机界;无机界;扎根立足;蓄水;保水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