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2022七下·平南期末)南宋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明朝威继光率领的“威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进攻,这两支军队能屡打胜仗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反抗侵略决心坚定 B.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C.将士们对倭寇的深恶痛绝 D.朝廷国力强盛,防备森严
2.(2022七下·邛崃期末)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充分展现了我国作为海洋强国和文明大国的风范,这位航海家是( )
A.张骞 B.鉴真 C.玄奘 D.郑和
3.(2022七下·浑南期末)“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首诗表现了戚继光的( )
A.爱国主义精神 B.开拓进取精神
C.团结合作精神 D.坚忍不拔精神
4.(2022七下·定远期末)随同郑和远航的费信在《星槎胜览》中这样描述一个国家:“木骨都束国,自小葛兰(印度的魁郎)顺风二十昼夜可至。其国濒海,堆石为城,垒石为屋四五层。”这则材料说明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为( )
A.印度西海岸 B.美洲东海岸 C.非洲西海岸 D.非洲东海岸
5.(2022七下·田东期末)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其远航主要目的是( )
A.宣扬国威 B.学习佛法 C.寻找黄金 D.传播文化
6.(2022七下·海南期末)郑和奉命下西洋,每次出行,随行人员达27000余人,其中绝大部分为明朝官兵。先后七次下西洋,历经28年,见于史书记载的军事行动仅有3次,均为对方首先挑起事端,明军被迫迎战。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探索海上航路 B.履行和平使命
C.具有冒险精神 D.促进中外贸易
7.(2022七下·西山期末)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率军取得台州大捷;进入福建、广东地区后,他与其他将领合作,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祸患。这叙述的是( )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文天祥抗元 D.岳飞抗金
8.(2022七下·神木期末)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为患现象愈演愈烈,明朝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抗击倭寇,倭寇侵扰的省份主要是( )
A.黑龙江省 B.天津市 C.浙江省 D.山西省
9.(2022七下·临高期末)自汉朝以来,中国充分利用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往,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下列体现明朝对外交往史实是( )
A.玄奘西行 B.郑和下西洋 C.鉴真东渡 D.戚继光抗倭
10.(2022七下·海口期末)课堂中同学们有关下图人物的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
A.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B.殖民先驱,海盗始祖
C.抗击倭寇,民族英雄 D.出使日本,友好使者
二、问答题
11.(2018七下·叠彩期末)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出发地点:刘家港
B.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之一:红海沿岸
三、材料分析题
12.(2022七下·浑南期末)扬帆万里第一人,扬我国威于八荒。历史小组进行以“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为主题的探究性活动,请你一同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肩负使命】
材料一: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摘编自《明史·郑和传》
【整装远航】
材料二: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伟大壮举】
材料三:郑和……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行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和平使者】
材料四: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的入即出
——摘编自《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1)依据材料一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结合材料二,写出郑和下西洋具备了哪些条件?
(3)材料二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哪些特点?(写出两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下西洋的次数。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有何历史意义?
13.(2022七下·南山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清廷深感疑虑,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材料二中反映了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有何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提出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至少结合两个史实进行论证,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结论正确有升华。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期间,西洋各国纷纷遣使来中国。1423年,仅南京一次就接待了16国使臣1200多人……和下西洋后,我国有更多的人去南洋做工和经商,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对开发南洋作出了贡献。
材料二:
台州市椒江区戚继光纪念馆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戚继光祠所在地, 1996年被台州市委、台州市政府命名为第一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材料一图中郑和从哪里出发远航?字母“B”代表的是哪个大洲?
(2)依据材料一,说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结合史实和材料,说明浙江台州建立戚继光纪念馆的理由。
(4)虽同是明朝的对外关系,但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有怎样本质的区别?
15.(2021七下·安新期末)探究问题。
材料一: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貂猴,与倭寇混杂.祸害更为巨大。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江抗倭。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一万余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一万多人,平定了浙东的倭患。
——摘编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三:
相关史实 材料研读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凯歌》 (“威家军”军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一戚继光《止止堂集》
(1)据材料一,指出“倭寇”“祸害更为巨大”的直接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倭寇”的下场。并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提示:需答对4个成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明朝威继光率领的“威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进攻,这两支军队能屡打胜仗的主要原因是 军队训练有素 , 纪律严明 ,作战勇敢,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统治者反抗侵略决心坚定 ,不符合题意;
C. 将士们对倭寇的深恶痛绝 ,不符合题意;
D. 朝廷国力强盛 , 防备森严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2.【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明朝郑和曾先后七下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的地方是红海沿岸与非洲东海岸,对中国和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A项张骞开凿了陆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和世界航海事业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鉴真东渡日本去宣扬佛法、医学、建筑等方面的知识,不符合题意;
C项玄奘从陆路到达印度求取佛法,不符合题意;
D项郑和15世纪初七次远洋航海,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充分展现了我国作为海洋强国和文明大国的风范,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郑和下西洋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答案】A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意思是升官封侯并非是我内心的真正志向,但愿我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明朝时期,倭寇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他们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州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现了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故A符合题意;
开拓进取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坚忍不拔精神在题干诗句中不能体现,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戚继光抗倭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4.【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木骨都束国,自小葛兰(印度的魁郎)顺风二十昼夜可至。其国濒海,堆石为城,垒石为屋四五层。”结合所学知
识,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项正确;
印度西海岸,不符合题意,排除A;
美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未到达,排除B;
非洲西海岸,郑和下西洋未到达,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知识。难道适中,掌握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即可作答。
5.【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其远航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这体现了这一时期明朝国力的强大,A项正确;
玄奘西游是为了学习佛法,西方开辟新航路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寻找黄金,鉴真东渡是为了传播文化,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据“……先后七次下西洋,历经28年,见于史书记载的军事行动仅有3次,均为对方首先挑起事端,明军被迫迎战。”可知,这表明郑和下西洋是履行和平使命,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和理解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作用。
8.【答案】C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浙江省主要是倭寇侵扰的省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
9.【答案】B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联系,这属于对外交往,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玄奘西行,不符合题意;
C.鉴真东渡,不符合题意;
D.戚继光抗倭,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知道备选项出现的朝代及性质。
10.【答案】C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人是戚继光,明朝时期,东南沿海倭寇侵扰人民,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最终平定了倭寇,戚继光维护祖国利益,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和平使者,扬威异域,不符合题意;
B. 殖民先驱,海盗始祖 ,不符合题意;
D. 出使日本,友好使者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出人物,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识记出人物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左框B,右框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知识。地图最东边是中国,最西边是红海沿岸(位于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之间)和非洲东海岸,郑和是中国人,那么,他下西洋当然是从中国出发,因此,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出发地点刘家港应该填在右框,而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之一红海沿岸应该填在左框。
故答案为:左框B,右框A。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内容,需要学生根据图片中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了解熟悉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走过的路线,具有一定的难度。
12.【答案】(1)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造船技术;地图等。
(3)规模大、分工明确、技术先进、编队严整等。1405-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前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依据材料二的“郑和宝船”可知,郑和下西洋具备了造船技术这一条件;依据材料二的“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可知,郑和下西洋具备了地图这一条件。
(3)依据材料三的“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规模大;依据材料三的“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分工明确、编队严整;依据材料三的“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行技术”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技术先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前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因而不计经济效益,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长久。
13.【答案】(1)对外交往;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封闭导致落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小农经济具有有很强的封闭性,这就导致中国文化的保守性,明清时期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短时期内维护了统治,但却造成了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落后于西方,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局面。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历史事件分别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对外交往;据材料二“清廷深感疑虑,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可知,材料二中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的影响有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一、二中提出观点为封闭导致落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小农经济具有有很强的封闭性,这就导致中国文化的保守性,明清时期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短时期内维护了统治,但却造成了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落后于西方,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局面。
故答案为:
(1)对外交往;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封闭导致落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小农经济具有有很强的封闭性,这就导致中国文化的保守性,明清时期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短时期内维护了统治,但却造成了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落后于西方,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局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
14.【答案】(1)起点是刘家港。字母“B”代表的是非洲。
(2)郑和下西洋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了双方的友谊、文明的交融和经济发展。
(3)1561年,倭寇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浙江台州建立戚继光纪念馆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对人们的爱国主义教育。
(4)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关系;戚继光抗倭是反抗外来侵略,保卫国家。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1)联系所学知识,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字母“B”代表的是非洲。
(2)根据材料一“郑和下西洋期间,西洋各国纷纷遣使来中国。1423年,仅南京一次就接待了16国使臣1200多人……和下西洋后,我国有更多的人去南洋做工和经商,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对开发南洋作出了贡献。”可见郑和下西洋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了双方的友谊、文明的交融和经济发展。
(3)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浙江台州建立戚继光纪念馆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对人们的爱国主义教育。
(4)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戚继光抗倭则是反抗外来侵略的典型事例。
故答案为:(1)起点是刘家港。字母“B”代表的是非洲。
(2)郑和下西洋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了双方的友谊、文明的交融和经济发展。
(3)1561年,倭寇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浙江台州建立戚继光纪念馆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对人们的爱国主义教育。
(4)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关系;戚继光抗倭是反抗外来侵略,保卫国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1)直接原因:倭寇与民间走私者相混杂或勾结。
(2)下场:灭亡。成因:朝廷的信任;人民的支持;戚继光指挥能力强;“戚家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戚继光善于创新;“戚家军”战术战法得当;“戚家军"官兵团结等原因均可。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关键句“ 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貂猴,与倭寇混杂.祸害更为巨大”可知,明朝时,倭寇与民间走私者相勾结;
(2)根据材料二可知,倭寇被戚家军灭掉了;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根据材料三可知,戚家军战术得当,纪律严明等。
故答案为:(1) 直接原因:倭寇与民间走私者相混杂或勾结;
(2) 下场:灭亡。成因:朝廷的信任;人民的支持;戚继光指挥能力强;“戚家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戚继光善于创新;“戚家军”战术战法得当;“戚家军"官兵团结等原因均可。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倭患巨大的直接原因,只需抓住材料关键句“ 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貂猴,与倭寇混杂.祸害更为巨大”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戚家军能平定倭患的原因,只需抓住材料关键句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85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20.0(23.5%)
主观题(占比) 65.0(76.5%)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0(66.7%)
主观题(占比) 5(33.3%)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问答题 1(6.7%) 5.0(5.9%)
材料分析题 4(26.7%) 60.0(70.6%)
单选题 10(66.7%) 20.0(23.5%)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53.3%)
2 容易 (33.3%)
3 困难 (13.3%)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郑和下西洋 65.0(76.5%) 2,4,5,6,9,11,12,13,14
2 鉴真与玄奘 10.0(11.8%) 13
3 南宋的偏安 2.0(2.4%) 1
4 戚继光抗倭 40.0(47.1%) 1,3,7,8,10,14,15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