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
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
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
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
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
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
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
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
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
“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
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
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
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
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
高三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11 页)
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
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
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
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
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
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
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
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
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
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
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
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
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材料二: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
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
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
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
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
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
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
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
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
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
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潋结
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
高三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11 页)
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
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
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
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
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
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
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
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应态度也不一致,这说明古松的形相随观
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B.实用的态度关注事物对人的利害,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知觉,产生趋就
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
C.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排斥个人情感,具有理论
性,完全没有实用的目的。
D.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
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木商和植物学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这是因为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不能以美
感的态度看古松。
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孤立绝缘的情况
下依然具有意义。
C.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这说明生命的态度比
诗歌内容更重要。
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写出对生命的认
识、理解和慰藉。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3 分)
A.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高三语文试卷 第 3 页(共 11 页)
C.吴历《题画》:“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
D.卢梅坡《雪梅·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朱光潜先生曾说“我的说理文很容易,有理我都可以说得出,很难说的理我能用很浅的话
说出来”。结合材料一简要阐述其说理特点。(4 分)
5.《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林黛玉代贾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被元妃大为赞赏。请
结合材料观点简要阐述这首诗所呈现的态度。(4 分)
杏帘在望
林黛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注 1]石碣
茅盾
玉臂匠金大坚还没刻完半个字,忽地又是扑嗤一声的笑起来,抬头望他的秘密工作中的
伙伴。
“金二哥,又笑,怎的?”
靠在太师椅上慢慢地摸胡子的圣手书生萧让轻声说。胡子,原来只有稀落落的几根,又
很短,然而只要左手空闲着,萧让就总得去摸。
“萧大哥,你真是活像智多星吴用了!再过几天,我就管你叫智多星罢!”
玉臂匠金大坚简直的放下了刻字刀,双手按在石碣上呵呵大笑起来。
萧让得意地摇着头,随即把脸色放得更庄严:
“我说,金二哥,怨不得,吴军师,那样叮嘱我来。你只是心直口快!”
玉臂匠呆了一下,他收起了笑容,拿过刻字刀,低着头便又干他的一点一画的工作。
“慢着,金二哥,刚才,你又笑,到底为的甚么?”
“想到你和我躲在这里干这个,就要笑。”
“你真是!”萧让顿一顿。“呵,金二哥,不应该笑。我们这,是非同小可的大事,是
高三语文试卷 第 4 页(共 11 页)
水泊里的机密呀:全伙儿,一百单八位弟兄,就只有,你,我,吴军师,参预这机密。”
从工作中再抬起头来的金大坚本已有一句话冲到口边:正因为恁地,更加逗的人要笑呵!
可是望见萧让的那样庄重的脸色,便不好说出来,只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算是百分之几
的抗议。
这也瞒不过精明的萧让。料到这玉臂匠还有几分不了解吴军师的“策略”的奥妙,他萧
让便觉得很有再切实叮嘱一番的必要。
然而要把吴用的“策略”解释明白也颇困难,他偷眼看他的伙伴,刀尖落在石头上发出
“滋拉,滋拉”的声音,仿佛是金大坚的暗笑;然而金大坚当真并没笑,他在那里认真地工
作。
这使得萧让心里略略安定一点。毕竟这位老朋友还可靠。摸着稀落落的几根短胡子,萧
让再把军师吴用嘱咐过的话语想了一遍,然后轻声儿慢慢儿说:
“金二哥,你看,玉麒麟比宋大哥如何?”
“都是江湖上闻名的好汉呵!”
玉臂匠头也不抬的回答了。
“哦——金二哥;好歹,总有个,高下罢?”
只有急促的刀尖落在石面上的剥落剥落的声音代替了回答。
“众多兄弟,都说,玉麒麟,仗义疏财,一身好武艺,心地又直爽;宋大哥兀自佩服。
金二哥,看来遮莫是玉麒麟强些罢。”
金大坚深觉得诧异,自己不是屡次承蒙他告诫莫要臧否水泊内的大头领么?今儿他自己
亦犯了规么?和他的刻字技术同样地古朴的金大坚的心,忍不住暗笑;老没有机会发泄的几
句话便脱口冲出来了:
“人总是成群打伙的。和卢员外亲近的一伙儿自然说卢员外好哪。”
“不,不,不!金二哥,是和卢员外出身相仿佛的人,才都说卢员外好。”
玉臂匠不很了解似的定睛瞅着萧让。
“金二哥,你总知道,我们一百单八人,不是一样的出身呀。如像白胜兄弟,他原是破
落户泼皮;阮氏三兄弟,石碣村的渔民;孙二娘开黑店,公孙军师是游方道士,李俊、张横,
做水面上的勾当:这算是一伙儿。五虎将的关胜、呼延绰,他们,原是朝廷命官,派来打梁
山的;便是卢员外自己,先前何尝不是跟我们作对的?所以这是又一伙了。金二哥,现在,
你该明白吴军师的妙计了罢?”
有这石碣,两伙人便会合成一伙儿么?这样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坚心中一动。但是不失自
知之明的他素来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济事,所以还是不出声,只睒着眼睛,用半个脸笑。
高三语文试卷 第 5 页(共 11 页)
突然萧让站起来,踅到房门口,在门缝里张望了一会儿,然后又回到金大坚身边,满脸
庄重气象,凑着金大坚的耳朵急促地轻轻地说:
“二哥,俺水泊里这两伙人,心思也不一样。二哥,依你说,该是谁来做山寨之主?”
“哦!原来却是恁地!何不依了黑旋风的说法,爽爽快快排定了座位,却又来这套把戏,
这石碣,害得俺像是做了私事,当着众兄弟面前,心里怪难受!”
玉臂匠再也忍不住了,当的一下,把刻字刀掷在石碣上,大声叫将起来。这一爆发,真
是圣手书生萧让所不料的。他往后退了一步,学着军师吴用的神气,只管摸胡子。
“二哥,话虽如此说;事情,却不能如此办。也须叫人人心服呀。总得再找出些‘天意’
来。这便是吴军师的神算妙计!”
“天意!天意渺茫,就叫我们来替‘天’行意?”
萧让沉吟着踱方步。他时时把眼光往金大坚身上溜,没有什么异样。滋拉滋拉地又在那
里刻字,一条好臂膊上的肌肉突起来像是些榾柮儿。
总算放下一半心,萧让再回到太师椅上时,猛听得金大坚又掷过来一个怪问题:
“旁的不管,只是,萧大哥,我们算是哪一伙?”
萧让愕然了。军师吴用从来不曾和他谈到这个。仓卒间他搬不出吴用的话语来应付。很
想说是属于宋大哥那一伙,可是又觉得碍口。
看见萧让也有对答不来的时候,金大坚却呵呵笑了。这笑像是一瓢冷水,浇得圣手书生
毛发直竖。
“我们,——我,既不是赵官儿的什么将军,教练,教头,也不曾偷鸡摸狗,开黑店,
大江心里请客官吃板刀面。我们是靠手艺过活的。我刻东岳庙的神碑,也刻这替天行道的石
碣。就是这们一回事。提起什么天呀道呀地呀,倒是怪羞人呢!”
仿佛抖落了一口袋子的金钱似的,金大坚自己也不很相信竟会这样地滔滔发议论。他的
拿着刻字刀的右手突在空中划一个圆圈,又兴奋地加了几句:
“看来我们水泊里最厉害的家伙还是各人的私情——你称之为各人的出身;我们替‘天’
行的就是这个‘道’呢!”
萧让楞着眼睛,只能摸胡子。直到金大坚的刀尖和石头相触的声音再鼓动他的耳膜时,
他这才醒过来似的率然问:
“是机密呢!金二哥?”
“我当作从前给人家私刻关防[注 2]一样,决不走漏半个字!”(有删改)
[注 1]本文是茅盾对《水浒传》的再创作,1930 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水浒传》在七十一回“忠
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描述,梁山泊英雄聚义后举办醮事,突然天门中开降下石碣,石碣
高三语文试卷 第 6 页(共 11 页)
上有“替天行道”字样及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座次。[注 2]关防:旧时政府机关或军队用的印信。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表现了金大坚对刻石碣这件事的抵触心态,他在内心深
处不认同萧让所说的策略。
B.萧让对金大坚的说辞,归根结底来自吴用,吴用虽然没有出现在现场,却在实际上主
导着刻石碣这一件大事。
C.萧让解释吴用的策略时,从说话“慢慢儿”到“急促地”,后来“沉吟着踱方步”,
显现出萧让内心的矛盾纠结。
D.金大坚认为人总是习惯认同与自己出身相同的人,因而对刻石碣就能使两伙人“合成
一伙儿”的做法深感怀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截取玉臂匠金大坚和圣手书生萧让秘刻石碣这一场景,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
B.反复出现“刀尖落在石面上的声音”,刻画出金大坚对问题有所认识且明哲保身的形
象。
C.小说以萧让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萧让的所见所思所感完成对“石碣”作用和意义的
揭示。
D.小说叙事简洁,情节貌似简单,但在人物交谈中呈现了复杂错综的内容,引发读者思
考。
8.金大坚的“笑”贯穿整个谈话过程,但“笑”这个表情所蕴含的感情却随着谈话不断发生
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 分)
9.对于历史小说创作,茅盾认为“应当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所可能产生的人和事”
“应当符合于这个历史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但同时又应“不为古事所拘,驰骋其想像
吹进些现代的气息”。请结合文本对茅盾这一创作理念阐述自己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
里,乃归子。”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
高三语文试卷 第 7 页(共 11 页)
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
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来反王坟墓、
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今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
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
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
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
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
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曰:“善。”乃遣子良
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
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
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
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
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
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B.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C.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D.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质”,即做人质。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多为王室或诸侯的子弟。
B.“去”,文中有放弃之意,与《归去来兮辞 并序》“彭泽去家百里”的“去”不同。
C.“致命”,文中是回复、复命的意思。今多指“捐躯”或“使丧命”等意思。
D.“甲”,文中加点处指铠甲,与下文的“其缩甲则可”的“甲”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楚怀王去世后,太子需从齐回国继位。面对齐王索地的威胁,太子听从慎子的建议,
答应了齐王的要求。
B.楚国群臣所献三策,让楚襄王陷入两难境地。在慎子的建议下,楚襄王三策并用,最
终化解了危机。
C.面对齐国军队,昭常毫不畏惧,誓与东地共存亡,虽年近六十不惜以五尺之身与齐国
高三语文试卷 第 8 页(共 11 页)
奉陪到底。
D.齐国兴师进攻楚国东地,讨伐昭常,后迫于秦国的军事威慑,只得向秦、楚寻求和解,
东地得以保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 8 分,每小题 4 分)
(1)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
(2)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
14. 针对齐国索取东地的难题,楚国大臣子良、昭常、景鲤提出了三种对策,请结合文本简
要阐述三人的对策及弊端。(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①
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八、其九)
范仲淹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
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②
[注] 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 年),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任睦州(桐庐郡)太守,
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②诗出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
“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此日东南行”紧承“爱云水”,仿佛被贬东南之地反而让诗人有得偿所愿的满足。
B.白鸟飞翔,影子映入如镜的江面,鸟儿的自由自在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C.“沧浪”这一意象,使得两首诗首尾相连,诗意衔通,意境相谐,颇具构思之妙。
D.两首诗写出诗人所处环境清静优美、仿若画境,语言质朴却又清雅,不流于浅俗。
16.范仲淹在诗中与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同样化用了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的诗句,但两人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
高三语文试卷 第 9 页(共 11 页)
(1)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屈原在《<离骚>(节
选)》中用了比喻手法来表达类似感慨的句子是:“ , ”。
(2)俗话说“无酒不成欢”,“酒”是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之一,但有些文人在诗
文中不爱直说“酒”,喜欢用酒的别称雅号或与酒有关的器皿来指代“酒”,借此抒发丰富
的情感,如“ , ”。
(3)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化用西晋张载《剑
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写剑阁的险要,告诫人们警惕战乱。
(4)“啸”是一种歌吟方式,其中的意蕴也极为丰富,如《项脊轩志》中“ ,
”两句抒发了自己身处陋室却轻松自在的愉悦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在人类历史上,是夜空跨越时间与空间把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
月何年初照人?”人类文明曾因暗夜与星空孕育出最精彩的故事。然而在现代化城市,灯光
驱逐了暗夜,月亮和星星也黯淡了光芒。人们对夜幕降临的感知不再是仰望天上的明月繁星,
而是灯火璀璨的摩天大楼和流光溢彩的霓虹广告。人们往往对废气、废水和噪声等显性污染
比较敏感,而对光污染危害却__________。事实上,亮如白昼的夜晚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
还对人类健康、文化美感及生态平衡造成了负面影响,危害___________。
因此,在现代化城市中,有必要__________划定“暗夜保护区”,该亮则亮、该暗则暗、
合理分区、光暗平衡。通过减少光污染的危害,对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等方
面,具有长远和现实的积极意义。只有让静谧的归静谧、喧嚣的归喧嚣,才有望让人们欣赏
皎洁月色、淡淡树影与闪烁星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 (2) (3)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减少光污染的危害,有利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有着现实和长远的
积极意义。
B.减少光污染的危害,在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长远和现实的
积极意义。
C.减少光污染的危害,对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现实和长远的积极
高三语文试卷 第 10 页(共 11 页)
意义。
D.通过减少光污染的危害,使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具有长远和现实
的积极意义。
20.文中画横线处引用了唐朝诗人张若虚的诗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小题,8分)
21.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请选择最恰当选项,填写在序号处的横线上。(4 分)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落户天津,命名为“天河”,取天津与“银河团队”合作发展
之意。如今,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已进入开放应用阶段。近年来,创新
团队在“卡脖子”处下功夫,在关键处尽全力应对:身处世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①______;
身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前夜②______;身处国家民族决战决胜时期③______;身处随时竞
争的拼杀时刻④_______。
A.以我为主,在战略必争领域强势崛起
B.全方位研判,高标准筹划,破解突出矛盾
C.创新驱动,以崭新的“中国速度”冲锋
D.聚焦前沿,瞄准核心技术制高点和突破口
22.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 分)
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
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
尔尼公约做出的杰出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寄语广大青年要勤掸“思想尘”,守
住内心,正心明道,怀德自重。
②苏格拉底认为,种庄稼是除去田间杂草的最好办法。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三语文试卷 第 11 页(共 11 页)福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 小题,17分)
【答案】1. C 2. B 3. C
4.①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②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③分类比较,准确具体,易于理解。(结合文本分析,答出2点给满分)
5.①实用的态度:《杏帘在望》是以宝玉的身份应元妃之命而作,“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赞颂太平盛世,具有实用价值。②美感的态度:诗歌所写景物动静相间,色彩鲜明,富有美感。③生命的态度:菱荇、桑榆、春韭、稻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呈现出心境的美好、愉悦。(答出3点给满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与实用的态度相反”错误,文中说“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的态度和实用的态度相反。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错误。原文为“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可知不是无法改变,是脱离不了。
C.“说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于文无据。原文为“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作者举王维和谢灵运诗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还有第四种态度即“生命的态度”,并没有说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
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说法错误,结合原文“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可知“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不是必要条件。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结合原文“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花”和“草”是作者抒情的载体,没有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排除AB。
结合原文“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可知D中作者是审美主体,“梅”“雪”是作者的审美对象,有明显的主客体之别,排除D。
C.“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无人即是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如如自在,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艺术特色的能力。
由第一段“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第四段“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第五段“先说实用的态度”,第六段“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第七段“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可知,作者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
由“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等可知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这是林黛玉代贾宝玉作的一首五律,诗中所描绘的是大观园“浣葛山庄”迷人的景致。诗题是由元妃指定的。“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句意为: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必为耕织整日里匆匆忙忙!以“颂圣”结束全诗,正所谓“曲终奏雅”。在颂圣中,诗人流露出对没有饥荒、没有冻馁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也难怪被元妃大为赞赏,体现了实用的态度,具有实用价值。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句,一方面既传达出春风中杏红柳绿,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另一方面,又是对诗题中“杏帘”两字的巧妙绾合。“在望”句,写远远望去隐约可辨的田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中间四句从写景的角度看,诗人的笔法是相当细腻的:既注意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又兼顾到点面的结合,尤其是“菱荇”两句,全由名词组成。这种特殊句法的运用,如果没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体现了美感的态度。
“菱荇”以下四句,写客人眼中所见的山庄景色:这里,鹅儿在长满菱叶、飘着荇菜的清澈水面上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燕子更匆匆忙忙地从桑榆林中衔泥而去,到屋梁间构筑它们温暖的窝巢;而在弥望无际的田野上,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粉的清香,好象在预告一个丰收的年成。在这片理想的“乐土”上,一切都生活得幸福而安谧。菱荇、桑榆、春韭、稻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呈现出心境的美好、愉悦。这是生命的态度。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内容理解】(3分)
B(A项“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此处只是表现金大坚对萧让所说的“不应该笑”的“抗议”,并不是对刻石碣的抵触。C项显示的是萧让在说服金大坚的过程中的感情起伏,并没有内心的矛盾纠结。D项,金大坚没有对两伙人的出身不认同,他不认同的是因为出身不同而互相猜忌,更加不是因为不认同别人的出身而对刻石碣产生怀疑。)
7.【分析鉴赏】(3分)
C(本文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并不是萧让的视角。)
8.【分析鉴赏】(6分)
①谈话开始,金大坚的笑是单纯觉得刻石碣的工作瞒住众人,很是有趣。②萧让主动谈起卢俊义和宋江的高下时,金大坚忍不住暗笑,是对萧让行为的不解。③萧让谈及梁山泊众人出身不同时,金大坚“用半个脸笑”,流露出对萧让看法的不认同。④当萧让回答不出金大坚的质问时,金大坚“呵呵笑”,是用笑表达出内心的惯懑和对“刻石碣”策略的蔑视。
[第①点和第④点,每点2分;第②点和第③点2分。意思对即可。]
9.【探究分析】(6分)
①梁山泊内众人出身不同,所属阶级不同,自然会形成矛盾和猜疑,吴用通过刻石碣,借天意来排定座次,建立秩序,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②金大坚是工匠出身,性格单纯直率,正直有原则,因而他对于“刻石碣”的用心表示不满,符合人物性格。③茅盾通过“刻石碣”细节的再创作,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用现代人的立场反观古事,指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具有启蒙意义。(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答案】10. D 11. D 12. C
13.(1)太子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五百里给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
(2)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
14.①子良对策:请与而复攻之。弊:未必有胜算。
②昭常对策:不与东地。弊:未必守得住,且失信天下
③景鲤对策:不与东地,向秦求救。弊:失信天下。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地”是“献”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C;“死父”是“不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与下文“其缩甲则可”不同。弊甲指破败的铠甲,下文的“甲”指“披甲的人”,借指士兵、部队。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选C.“五尺”为小孩,六十岁也不是指自己。原文意思是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六十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采分点:辞于齐王,状语后置,向齐王告辞;隘,阻止;归,使动用法,让你回去。一点一分,句意一分。
译文:太子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五百里给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
(2)采分点:受命弊邑之王,省略句,受命(于)弊邑之王,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是,这;矫,假托。一点一分,句意一分。
译文: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子良、昭常、景鲤三人分别有不同的对策。子良的对策:请与而复攻之,其弊端为:未必有胜算。昭常的对策:不与东地,其弊端为:未必守得住,且失信天下。景鲤的对策:不与东地,向秦求救,其弊端为:失信天下。(写出每人对策与弊端得一分,三人三分;若仅写出三人对策,无弊端,则仅得1分)
参考译文:
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五百里给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五百里。”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了战车五十辆来楚国索取东地五百里。上柱国子良来拜见楚王。楚王说:“我能够回到楚国办父亲的丧事,又能和群臣见面,使国家恢复正常,是我答应把东地五百里给齐国,现在齐国派使者来办交接手续,我该怎么办?”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子良出去后昭常拜见楚王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五百里,这是割让了楚国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昭常出去后,景鲤拜见楚王说:“不能给。不过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去求救于秦国。”景鲤出去后,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我该采用谁的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说:“好”。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在派子良的第二天,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秦国求救。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军队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六十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走,这是不仁道的;又想抢夺楚国东地五百里,这是不正义的。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子良向南取道楚国两国讲和。又派人出使秦国声明不进攻楚国,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不用一兵一卒确保了东地的安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错)
16.①范诗借陆机诗句反其意用之,是说自己不信京城风尘会染黑自己。诗人怀“素心”,爱“云水”,结句用典表明自己本性纯朴、情操高洁,有坚守自我心志的底气和宠辱不惊的豁达超脱。②陆诗化用陆机诗句则是说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吧。诗人壮志难酬,长期得不到重用,结句用典表达自己对仕途之路已不存希望,只能在寓所等待召见的郁闷落寞之情。(6分,每点3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2)示例: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④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⑤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⑦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⑧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⑨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不出现酒,符合题意皆可)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4)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18.浑然不觉 不可小觑 因地制宜
19. C
20. ①借助诗句提出问题,既让读者对明月产生联想与共鸣,又能引发读者思考人生与宇宙的联系,富有文采。
②与下文现代化城市的光污染形成鲜明对比,增加文章感染力。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浑然不觉”,毫无察觉的样子。“视而不见”,看到了,没有引起注意或当作没看见,指不注意或不重视。此处指人们对光污染并不敏感,应用“浑然不觉”。
第二空,“不可小觑”,不可小看。此处用于形容光污染的危害很大,不可小看,应用“不可小觑”。 第三空,“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随机应变”根据情况灵活地应付事态的变化。此处指城市中暗夜保护区的划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明暗,应用“因地制宜”。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错误:
①成分残缺。“通过……对于……”缺少主语,可删掉“通过”。
②句式杂糅。“对于……方面”句式杂糅,应为“对于……”或“在……方面”。
③语序不当。“长远和现实的”语序不当,应为“现实和长远的”。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引用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本句引用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富有哲理的两句诗,借助诗句提出问题,既让读者对明月产生联想与共鸣,又能引发读者思考人生与宇宙的联系,富有文采。同时,本句引用位于文段开头部分,与下文现代化城市的光污染形成鲜明对比,增加文章感染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21.【答案】 (1). B (2). D (3). A (4). 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性,具体考查学生的补写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整个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把握句式和句意,根据这些进行拟写。本题已经提供了四个句子,考生只要分析语境,找到与这些句子之间的相关点即可。
第一处,前面说“身处世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这里要抓住“世界”“前所未有”“大变局”这些信息,因为是前所未有的,且是大变局时代,所以需要“全方位研判”,需要“高标准筹划”,要“破解突出矛盾”,所以确定是B;
第二处,前面说“身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前夜”,这里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前夜”这一信息,因为是“新一轮”,且是“前夜”,所以需要“聚焦前沿”,需要“瞄准核心技术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所以确定D。
第三处,前面说“身处国家民族决战决胜时期”,这里要抓住“国家民族”“决战决胜时期”,因为是“决战决胜时期”,所以需要“强势崛起”,故确定A。
第四处,前面说“身处随时竞争的拼杀时刻”,这里要抓住 “拼杀时刻”这一关键信息,可见是极为关键的时刻,需要的是“速度”,是“冲锋”,所以确定C。
22.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4分。写出4个或4个以上短句,给3分;写出3个短句,给2分;表达流畅,给1分。改变原句意思不给分。如有其他,只要符合原意,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23.(一)作文审题立意参考
材料一借用习总书记的话表明观点,青年人要勤掉“思想尘”,“思想尘”指的是人们心中滋生的一些不良思想,如自私自利、自暴自弃、贪欲、逃避责任……
材料二用苏格拉底的话,指出除田间杂草的办法是种庄稼,同样掸“思想尘”的办法应是守住内心,守住人性之美;守住思想关,守住生活关;培养健康情趣,崇尚简朴生活……
结合两则材料写作时,要阐明“思想尘”的具体内涵,再围绕这个话题,从多个方面来论证。如“思想尘”产生的根源,存在的危害,破除“思想尘”的方法等等。
(二)作文评分补充细则
(1)本次作文切入分45分、分四个评分等次:一类卷53—60分,二类卷45—52分,三类卷36―44分,四类卷35分以下。
(2)关于抄袭作文
抄袭作文的判定与处理要十分慎重,只是怀疑而没有实据的不能判为抄袭。抄现代文阅读材料,90%左右文字雷同的,给1-5分;70%左右的文字雷同,给5-10分;50%左右文字雷同的,
给10-15分;30%左右文字雷同的,扣除抄袭字数后,正常评分。
(3)关于未完卷作文
1.缺标题扣2分。
只有标题,且与命题有联系,给1分。有标题,写有一二行文字,且与命题有联系,给1-2分
2.字数达到600以上而不足800字的,按正常卷评分,每少50字扣1分,扣完4分为止。不
足200字的,得分不超过5分;不足400字的,得分不过超过10分;不足600字的,得分不过超过20分。
3.错别字3个扣1分,扣满3分为止,不重复计算。
4.套作或文体不明的,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