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同步训练
1、1982年的春节刚过,吉林市的《江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上登了一张“招贤榜”:船营区服装厂急需贤能,凡能在一年内实现产值120万元、利润1万元者,工资晋升一级,发奖金500元。这张“招贤榜”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B.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2、1986年,深圳出台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试验条例,决定在六家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试点。1987年以后,各地股份制企业的试点迅速增多。截至1988年底,全国已有股份制企业6000家,股份集资额60多亿元。这表明我国(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不断深入
C.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3、198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1979年,全国在城镇安置了903万人就业,开始提升40%职工的工资级别,调整了部分地区的工资类别,发给了职工副食品价格补贴,企业普遍实行了奖励制度。”报告所述情况主要得益于( )
A.经济政策适时调整 B.城市改革普通展开
C.乡镇企业广泛建立 D.市场经济逐步推行
4、1974年1月中越西沙海战爆发前后,台湾当局曾声明,“中华民国”是南沙、西沙等群岛的唯一合法主权的“国家”此后,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连续报道了“中共与越军西沙群岛发生海陆战斗”的战况,报道一改过去“共匪”的基调。这说明( )
A.“九二共识”具有历史渊源 B.台湾当局改变对大陆的政治立场
C.海峡两岸关系正在逐渐解冻 D.“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广泛认同
5、20世纪80年代初,以新潮、时髦为形象标签的“广货”迅速风靡全国,众多国人第一次享用的国产方便面、夹心饼干、易拉罐饮料,第一次穿上的国产牛仔服、健美裤、蝙蝠衫,都是来自南粤。这说明当时( )
A.广东国企改革率先垂范 B.广东最早试行市场经济体制
C.城镇个体经济发展迅猛 D.改革开放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6、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
B.“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C.美国政府推行霸权主义,干涉我国内政
D.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
7、1978年11月14日,邓小平同缅甸总统吴奈温的会谈中谈到台湾问题。他说:“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这里,邓小平初步表述的解决台湾的构想是( )
A.一国两制 B.一国一制 C.解放台湾 D.武力解决
8、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之间收入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9、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10、据一位国营药店负责人回忆说,1985年,他所在的药店成立之初,西药和中药均由固定国营药厂提供;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很多国营药厂或药品供应商开始直接向该药店售药。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我国( )
A.经济体制转型基本完成 B.国家医药管理体制亟须健全
C.国民经济结构逐步完善 D.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1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12、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后,大陆对台湾的政策逐步完成了由“解放台湾”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 )
A.排除了国家统一的障碍 B.表明大陆放弃武力统一
C.体现了两岸的共同要求 D.推动了两岸关系的缓和
13、1997年7月1日零时4分,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江泽民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江泽民主席的宣告标志着( )
A.“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B.香港的发展进入崭新时代
C.中葡两国顺利交接权力 D.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
14、(2017·江苏学业水平·17)1985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的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该决定主要是为了( )
A.调整工业布局 B.实行政企分开 C.增强企业活力 D.鼓励租赁经营
15、1978年后,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这表明( )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16、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 )
A.1992年“南方谈话”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C.1995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起来
17、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历史发展影响巨大。其中,它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 )
A.平反冤假错案 B.否定了“两上凡是”
C.实现了工作重心的重大转移 D.拨乱反正
18、邓小平曾说:“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由权……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中共中央为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
A.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分户经营。从长远看,这一举措( )
A.使农民的实际经济收益提高 B.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C.容易造成土地所有权私有化 D.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20、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国政府先后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分别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这一事件表明( )
A.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中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C.海峡两岸“三通”变成现实
D.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的占领
21、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指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二大
22、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经济体制逐步展开。城市改革的重点是( )
A.合资企业 B.民营企业 C.国有企业 D.外资企业
23、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_______。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_______、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3)1992年,_______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_______。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由于长期的战争,重庆地区人口稀少,满目萧条,经济和社会遭到空前的破坏。广大农民不仅要承担规定缴纳的租赋,还要承担超过正赋数倍的加派、杂税和力役。为了恢复重庆经济,清王朝实行了一系列鼓励移民的措施……乾嘉年间的重庆人绝大多数是移民的后裔。据巴县档案记载,乾隆三十八年重庆定远厢共有300户,其中从事工商业的占208户。同时,大规模移民也导致了重庆地区人口的迅速膨……1810年到1850年,重庆城市人口从5万增加到20万人。移民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摘编自李东芝《近代重庆城市经济近代化研究(1876~1949)》
材料二:重庆商业中心形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时期,因而就不能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重庆商业中心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以1891年强迫重庆开埠为标志,“商埠且因外人的强迫而开放,微信山城学术圈认为,商人的地位便完全被动”。商业投机是指利用或操纵市场,通过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等手段而牟取暴利的商业活动。投机商人预测某种商品价格或黄金、外汇、有价证券将要上涨或下跌,以少量押金大量买进或卖出,等价格涨跌时就卖出或买进,从差价中牟取暴利。在重庆开埠后的很长时间里,商会和同业公会管市场,政府放任自流。
——摘编自周勇《山城学术圈》
材料三:1983年2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大城市。在改革试点中,重庆实行计划单列,并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扩大了重庆管理经济社会的自主权,微信山城学术圈认为,突出了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重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以直接向中央申请立项,自身的财力也得以增强。在此基础上,重庆市提倡按经济规律办事,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了企业和社会经济活力,这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和实践发展逻辑是一致的。
——摘编自袁仁景《改革开放一重庆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末清初重庆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分析清朝鼓励移民对重庆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重庆商业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经济作物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
材料一 宋代帝王不断地颁布劝农诏书,劝导农桑、设置常平仓和义仓。宋太宗时为增加粮食产量,把福建地区种植的占城稻引种到江淮等地,获得成功。在长江以南的丘陵地区,则大规模推广种植粟、麦、黍、豆等粮食品种。棉花种植在闽广地区逐渐盛行,并向江淮流域推广。茶叶种植在秦岭和两淮以南已经十分普遍,出现了专门种植和加工茶叶的园户,有的园户年产茶数万斤,茶税已经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据漆侠《宋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不平衡性》等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据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1933—1937)》
材料三 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不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吉林市船营区服装厂因经营困难,在《江城日报》头版头条位置上登载了一张“招贤榜”,希望用“重金”招贤,使企业起死回生。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处于国企改革初期,主要是放权让利,探索两权分离,材料中这张“招贤榜”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A项正确;当时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并未普遍实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企改革,不是国民经济调整,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根据材料“深圳出台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试验条例,决定在六家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试点。1987年以后,各地股份制企业的试点迅速增多”表明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不断深入,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国家对就业和企业职工福利待遇的调整,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仅仅涉及乡村,还涉及城市,而且材料不能体现乡镇企业广泛建立,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新潮、时髦为形象标签的“广货”迅速风靡全国,使人们第一次吃上国产方便面、夹心饼干等,可见改革开放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故选D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A、B.C三项表述,故排除A、B、C三项。
6、答案:B
解析:美国从预言香港已死到坦诚认错,说明香港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并没有走向衰败,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香港的繁荣主要是得益于一国两制的政策保障,B项正确;香港回归祖国是1997年,而中美关系在1972年就走向正常化,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美国干涉我国内政无关,排除C项;“一国两制”的首次实践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中强调尊重台湾现实,在统一的前提下,某些制度、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体现的是一国两制的构想。很明显,B项错误,而C、D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8、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85年《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进行思考。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的活力,而国有企业工资改革的目的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强企业活力,故C项符合题意。
9、答案:A
解析:注意题中时间1992年,联系当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超过1000万人不同程度的“下海” 经商,正是A项的反映,B、C、D三项都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很多国营药厂或药品供应商开始直接向国营药店售药,表明当时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故D项正确;A项“基本完成“的说法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不能反映我国医药管理制度亟须健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经济结构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故选:D。
11、答案: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的自主权,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发展,A正确。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才完成,排除C。1980年并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排除D。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B。
1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对台湾的政策从武力转变为和平统一,这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的缓和,故D项正确;A项中的“排除了”说法绝对化,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对台湾的政策从武力转变为和平统一并不代表大陆放弃武力统一,故B项错误;这一转变只能体现大陆的要求,不能体现台湾的要求,故C项错误。故选:D。
1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标志着香港的发展进入崭新时代,故B正确。A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C错在“中葡两国”,D错在“最终完成”,均排除。故选:B。
14、答案:B
15、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改变了农村单纯依靠农业发展经济的格局,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C项正确;此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尚未实现,排除A项;1978—1984年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酝酿阶段,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1978年后,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说明计划经济的作用减弱,而非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在南方谈话基础上,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A;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将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故B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不断发展的,故排除C;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故排除D。故选:B。
1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故C项正确;AD两项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是该会议的内容,排除;B项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内容,排除。故选:C。
18、答案:C
19、答案:B
20、答案:A
2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A项正确;中共八大结合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战略决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共七大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把中国引向光明的前途,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党的十二大是党的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它在政治上确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方针和任务,在组织上实现了新老合作和交替,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
22、答案:C
23、答案:(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3)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24、答案:(1)社会经济状况:战争不断,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破坏巨大;农民承担的赋税沉重。
影响:移民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推动重庆农工商业发展:移民为重庆经济开发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移民使重庆人口迅速膨胀,存在社会隐患。
(2)特征:商埠的开放具有被动性:商业活动具有投机性;商业管理的多样性。
(3)意义:扩大了重庆经济社会管理的自主权:重庆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得以确立:重庆企业和社会经济活力得到增强:为全面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示范经验。
解析:(1)社会经济状况:根据材料“明末清初,由于长期的战争,重庆地区人口稀少”可知战争不断,人口锐减;根据材料“满目萧条,经济和社会遭到空前的破坏”可知经济凋敝,破坏巨大;根据材料“广大农民不仅要承担规定缴纳的租赋,还要承担超过正赋数倍的加派、杂税和力役”可知农民承担的赋税沉重。
影响:根据材料“重庆城市人口从5万增加到20万人。移民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可知移民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推动重庆农工商业发展;移民为重庆经济开发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根据材料“大规模移民也导致了重庆地区人口的迅速膨”可知移民使重庆人口迅速膨胀,存在社会隐患。
(2)特征:根据材料“商埠且因外人的强迫而开放,微信山城学术圈认为,商人的地位便完全被动”可知商埠的开放具有被动性;根据材料“商业投机是指利用或操纵市场,通过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等手段而牟取暴利的商业活动”可知商业活动具有投机性;根据材料“在重庆开埠后的很长时间里,商会和同业公会管市场,政府放任自流”可知商业管理的多样性。
(3)意义:根据材料“在改革试点中,重庆实行计划单列,并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扩大了重庆管理经济社会的自主权”可知扩大了重庆经济社会管理的自主权;根据材料“突出了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可知重庆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得以确立;根据材料“重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以直接向中央申请立项,自身的财力也得以增强”可知重庆企业和社会经济活力得到增强;根据材料“这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和实践发展逻辑是一致的”可知为全面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示范经验。
25、答案:(1)表现:粮食产量提高;农业生产重心南移;经济作物栽种普及,形成区域生产中心。
原因:政府重视发展农业(政府成立救助机构、劝课农桑、调整赋税等);优质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利技术的提高等。
主要措施: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裁废苛捐杂税;构建农业救灾机制;组织农业合作社(或推行农民合作运动)。
原因:面临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矛盾激化的困局,政局不稳;政府财政困难;政权的本质决定国民政府无意于农村深层改革;乡村中土豪劣绅把控基层治理。
(2)意义:有利于农业经济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