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24.月迹
备课组 五年级组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目标 读准“悄没声儿、屏住气儿、慢慢儿、累累的花骨朵儿、锨刃儿”等词语。 借助《语文作业本》第2题的图示,梳理月亮的足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研读课文,找出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并有感情地读出月亮的顽皮可爱与宁静美好,体会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教学重点 借助《语文作业本》第2题的图示,梳理月亮的足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研读课文,找出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并有感情地读出月亮的顽皮可爱与宁静美好,体会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1.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单元的一篇新课文《月迹》。它的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 这个字在这里应该念“凹”,它并不是一个多音字。贾平凹在陕西的农村长大,小时候父亲给他取名字“平娃”,长大之后他用“娃”字的谐音“凹”代替。 2.齐读课题和作者。 二、寻月迹 1.贾平凹是北方人,所以文中有许多儿化音的词语。你们试试。 2.他也很喜欢用叠词,读读看。 3.月亮是中国文人很喜欢的意向,很多诗人写过。 (1)学生齐读描写月亮的古诗。 明月松间照,清泉水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过渡:跨越千载,明月永恒,追寻着月亮的踪迹,你发现,刚才这些诗人笔下的月亮的踪迹在哪儿? 4.作者贾平凹也在追寻月亮的踪迹。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借助作业本上的导图完成寻找。 5.交流。 6.这样介绍月迹,显得多而乱,你能将这些地点分分类吗? 7.课文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写出了月亮的足迹。 三、品月趣 1.本篇课文还有一个任务,把你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 2.学生自由寻找,进行批注。 3.交流。 4.聚焦“镜中月” (1)关注动词:他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月亮会“溜”、“长”、“爬”,感受到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个别读。 老师把这些动词圈出来,正是因为这几个字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此时的月亮,它不只是天上的一轮月亮,更像是一个——顽皮可爱的小朋友。 (2)关注形状:我仿佛看到月亮慢慢地悄悄地溜进中堂,像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在竹帘格儿上爬。刚开始是一个白道儿,慢慢变成半圆,顽皮的月亮越爬越高,后来整个都爬上去了。顽皮的月亮很淘气,一会儿,又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师生合作读。 月亮会溜、会长、会爬、还会变(相机板书:溜、长、爬、变),我们都被这些有趣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和平凹的心连在一起,我们也身临其境了。这就是动态描写的作用(相机板书:动态描写)。 5.感受院中月 (1)在院中的月亮也是有趣的。这是怎样的月光?抓住“白光””“玉玉的”“银银的”。 (2)教师点拨:这段话是对月亮的静态描写,写出了月亮的柔美、幽静的特点。(板书:柔美、幽静) (3)院中月中,作者写了写到了很多身体的直观感受。比如说“袅袅”“淡淡地痒痒的”。现在,让我们放松身体,闭上眼睛。——月亮正在靠近了,靠近了;从我们的手背上小心翼翼地蔓延上来,从我们的鼻尖拂过;它爬上额头了,停在头发梢上,它在干吗呀?你有什么感觉?指名说。(板书:淡淡的、痒痒的) (4)静态的描写也带给大家如此多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吧。 6.小结这两部分:动中有变化,静中有感受。这就是贾平凹文字的魅力吧。 四、探心迹 1.作者不仅会写画面,还会写感受。你们再细细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感受文中的孩子的心情变化。哪些心情? 2.读完这一段,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喜欢月亮,又害怕月亮消失。 3.接下来,还会有哪些新的心情或者感受呢?同学们,继续去探寻。 高兴、兴奋、嫉妒。 4.小结: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的孩子么一是担心月亮会消失,二是希望月亮是独属于自己的。 5.月亮只属于自己?这个想法最后有没有变?找到相关句子。你读懂奶奶说的这句话了吗? 预设1:每个人都能欣赏月亮,看见月亮的美; 预设2:我们可以分享月亮、追寻月亮的快乐; 预设3:这样美好的日子,也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 有人说《月迹》写了孩子们寻找月亮,其实是他们在寻找美。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美是无处不在的。美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美代表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于是,孩子们顿悟了。(板书:顿悟) 出示贾平凹的话,学生读。 愿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永远住着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月亮。
板书设计
教学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