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6 16:1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C )
A.县制创立,控制基层 B.学派林立,繁荣学术
C.中央集权,创新制度 D.削藩推行,消除叛乱
2.★“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此秦始皇
( B )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度
B.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C.设立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事
D.推行郡县制,中央直接管辖地方
3.(北京中考)一位历史学家说;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的境界;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精到的手腕完成。以下史实能支持后一种观点的是 ( B )
①实行郡县制  ②建造阿房宫  ③统一度量衡  ④修建骊山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广西模拟)“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支农民起义军
( C )
A.刘邦、项羽的农民军 B.张角的农民军
C.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D.黄巢的农民军
5.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汉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当时 ( A )
A.廉政风气形成 B.控制豪强地主势力
C.监视地方官吏 D.彻底废除严刑峻法
6.阅读下面“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 )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7.(聊城中考)《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 C )
A.统一铸币 B.盐铁官营
C.平抑物价 D.休养生息
8.★由下面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断,可知他们正在学习 ( A )
小华:送人千里,终须一别,陛下请回吧!小明: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灭,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
A.张骞出使西域    B.平定七国之乱
C.昭君出塞       D.陈胜吴广起义
9.对如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D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0.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B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11.(桂林市期末)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这段话不能说明
( C )
A.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多元文化融汇的通道
B.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新疆地区
D.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12.(无锡中考)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了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蔡伦排名第四。蔡伦排名靠前,是因为他 ( D )
A.发明了指南针 B.发明了火药
C.改进了印刷术 D.改进了造纸术
13.(怀化中考)“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被网友们评为“深圳最有趣的打疫苗标语”。早在东汉末年,一位名医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 B )
A.扁鹊 B.张仲景 C.孙思邈 D.李时珍
14.(临沂中考)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追求的东西不同啊!)他在遭受酷刑后,努力追求的“东西”是 ( D )
A.仗义执言,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
B.报仇雪恨,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
C.饱读诗书,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
D.发愤著述,秉笔撰写不朽的历史巨著
15.下列著名的旅游景点中,与佛教息息相关的是 ( D )
A.青城山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山东曲阜孔庙 D.洛阳白马寺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其他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从秦王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止,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意译:一个人发动起义,帝王基业就毁灭了,皇帝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讥笑,这是为什么呢?)
——贾谊《过秦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能完成统一大业的条件。(2分)从材料看,秦始皇“初并天下”是在哪一年?(1分)
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具备了统一的社会基础;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具有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2分)时间:公元前221年。(1分)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反映了秦统一后实行的什么措施?(1分)这些措施是怎样具体实施的?(1分)
措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1分)具体实施: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文字为小篆。(1分)
(3)材料三中的“一夫”是指谁?(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这一问题。(2分)
陈胜。(1分)秦朝实行暴政,导致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2分)
(4)通过对上述材料和问题的分析,你认为秦朝的兴亡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分)
影响:秦朝建立的统一国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经济与文化的统一措施等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虽短暂,但其兴亡的教训为后来的统治者所吸取,使后代统治者注意与民休息,重视民生。(2分)
17.“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在哪个时期?(1分)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2分)
时期:文景时期。(1分)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答对2点即可得2分)
材料二: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汉朝时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1分)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1分)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2分)
地区: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1分)机构名称:西域都护。(1分)说明: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2分)
材料三:2 000 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道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3)“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1分)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今“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2分)
朝代:西汉(或汉代)。(1分)作用:历史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今天,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2分)
18.秦汉四百余年的孕育与熔铸,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奠定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
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选自《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4分)
推行郡县制、控制兵权、制定法律(秦律)。(答对2点即可得4分)
材料二:秦汉在我国语言文字学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这一时期汉字字体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确定了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把小篆的长方形变为扁方形,把均称弯曲的线条变为方折平直的笔画,彻底消灭汉字中的象形面貌,基本确定了此后汉字的方块形状、笔画特点和字体结构,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选自《中国文化通史》
(2)根据材料二回答,秦汉时期的文字字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由小篆到隶书。(2分)
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
——选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3)根据材料三回答,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4分)
发展教育、推动儒家思想传播、选拔官吏。(答对2点即可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