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1、2022两年物理中考真题、模拟题分类选编—光现象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2021、2022两年物理中考真题、模拟题分类选编—光现象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2-06 14:1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2021、2022两年物理中考真题、模拟题分类选编—光现象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2022·福建三明·一模)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水中倒影 B.小孔成像 C.雨后彩虹 D.海市蜃楼
2.(2022·福建泉州·一模)下列现象中与“潭清疑水浅”的原理一致的是(  )
A. 日食 B. 放大镜取火
C. 水中倒影 D. 树荫下的光斑
3.(2021·福建三明·一模)如图所示,飞鸟在平静的水面上形成“倒影”,这“倒影”的形成是由于(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4.(2021·福建龙岩·二模)如图所示,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小孔成像
B.手影
C. “折断”的铅笔
D.金色的“日环”
5.(2022·福建福州·模拟预测)如图,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表演中出现的四个场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看到冬奥焰火 B.小朋友的影子
C.看故乡的月亮 D. 看冬奥圣火
6.(2022·福建·中考真题)如图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 屏上的皮影
B. 水中的倒影
C. 水里的“折筷”
D. 镜中的花瓶
7.(2022·福建南平·二模)汉代《淮南万毕术》中著有:“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下,则见四邻矣。”情境如图,该装置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潜望镜,其中涉及的光学知识分析正确的是(  )
A.高悬的大镜是凸透镜
B.插秧人在大镜中成实像
C.从水盆中看到四邻利用了光的反射
D.大镜悬挂越高所成的像越小
8.(2022·福建宁德·一模)如图是游客在公园观赏金鱼的场景,游客能看到水中的金鱼是因为眼睛接收到了金鱼反射出来的光,金鱼反射出来的光进入人眼的路径是(  )
A. B. C. D.
9.(2022·福建漳州·一模)下列成语中对应光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镜花水月 —— 光沿直线传播 B.一叶障目 —— 光的反射
C.海市蜃楼 —— 光的折射 D.凿壁借光 —— 光的折射
10.(2022·福建福州·模拟预测)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的三基色是红、黄、蓝
B.实像、虚像都能用光屏接收
C.小孔成像的成因是光的折射
D.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额温枪是利用红外线热效应来工作的
11.(2022·福建宁德·一模)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使蜡烛a的像更清晰
B.使用相同的蜡烛a、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能够承接到像
D.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变大
12.(2022·福建泉州·模拟预测)如图所示,一只白鹭正在平静的水面上展翅起飞。关于白鹭在水中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中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白鹭飞得越高,水中的像越小
C.河水越深,水中的像离水面越远 D.水中的像与白鹭关于水面对称
13.(2022·福建福州·二模)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立竿见影 B.海市蜃楼 C.雨后彩虹 D.镜花水月
14.(2021·福建泉州·模拟预测)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明准备了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并进行实验,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为了便于找到像的位置,实验时应该选择器材G
B.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应选BC两支蜡烛
C.坐在任意位置的同学都可以看到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
D.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钟的像如图乙所示,这时的时间是10:35
15.(2021·福建宁德·一模)下列诗词中蕴含着许多光现象,其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池水映明月 B.潭清疑水浅 C.起舞弄清影 D.掬水月在手
二、填空题
16.(2022·福建福州·模拟预测)央视春晚节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用舞蹈语言复活了国宝级文物《千里江山图》。在临水起舞的画面中,平均身高1.80m 舞者在光滑舞台上的“倒影”是光的______形成的像, 若舞者向下弯腰靠近舞台,则“倒影”的身形大小将______。
17.(2022·福建泉州·一模)2019年2月22日上午,世界最大仿古福船“福宁号”在宁德顺利下水。下水的过程中,以岸边的树木为参照物,“福宁号”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福宁号”下水完成后,人们看到了它在水中的倒影,这属于光的______现象。
18.(2021·福建·中考真题)电熨斗熨衣服是通过______的方式改变内能,提高衣服和其中水的温度。穿上熨好的衣服照镜子时,平面镜中的像与人大小______。
19.(2022·福建漳州·一模)小冬站在穿衣镜前1 m处,镜中的像与她相距 ___________ m;若她面镜,镜中像的大小 ___________ 。
三、作图题
20.(2022·福建福州·模拟预测)如图所示,一束与平面镜成30°角的光入射到平面镜上,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 )
21.(2022·福建漳州·二模)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在空气和水的交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已知折射光线为OC,请画出大致的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
22.(2022·福建泉州·一模)如图所示、OB为反射光线,O为入射点,请画出该光线的入射光线及其折射光线.
( )
23.(2021·福建龙岩·二模)如图所示,OA′是入射光线AO的折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BO的反射光线和该入射光线在水中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 )
24.(2022·福建宁德·一模)如图所示,在清水池底水平放置一平面镜,一束光射向水面的A点,经水折射和平面镜一次反射后射向水面的B点,请作出该过程的光路图。
25.(2022·福建厦门·一模)检查视力时,常让受检者观察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请在图中画出人眼看到视力表上E点的像的光路图。
26.(2022·福建福州·二模)在图中,画出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及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
27.(2021·福建漳州·一模)请在图中画出物体AB经过平面镜所成的像.
四、实验题
28.(2022·福建漳州·二模)汽车的挡风玻璃在车内光线充足时会出现明显平面镜成像,若车内物品成像在路面上将影响到司机对路况的判断。小丽观察到小轿车的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而货车的挡风玻璃近似竖直。为了弄清楚原因,他设计以下实验:
(1)如图甲,在水平桌面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蜡烛B在玻璃板另一侧桌面上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 ________ 且像与物的位置关于平面镜对称;
(2)实验中仅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如图乙,则蜡烛像的位置 ________。货车挡风玻璃近似竖直,司机的座椅和挡风玻璃位置较高,则车内物品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不影响司机观察路况的原因是 _______;
(3)如图丙让玻璃板上端向蜡烛倾斜类似小汽车的挡风玻璃,蜡烛A的像大致在图中桌面的 _______ (填“上方”“正右方”或“下方”)。
29.(2022·福建厦门·一模)图是“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光路;
(1)如图,将有折射光线的半个光屏向后折转一个角度,观察到光屏上无折射光线,得出结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_________;
(2)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的变化情况,记录如下:
入射角i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85°
折射角r 8° 15° 22° 29° 35° 41° 45° 47° 48°
折射光线亮度 亮→暗
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角___________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增大而___________;
(3)由表格数据猜想,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线的亮度变化情况为___________。
30.(2022·福建漳州·一模)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入射角 15° 30° 45° 60° 70°
反射角 15° 30° 45° 60° 70°
(1)将两块硬纸板A和B粘接起来,能沿ON折转,并将它们 ________ 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方向射向O点,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观察到反射光,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___________ 反射;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光反射时, ________ ;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B沿PQ剪开,把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转,上半部分不能观察到反射光。这现象说明: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人射光线和法线在 ________ 。
31.(2022·福建泉州·模拟预测)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纸板(分E、F两个面)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如图甲,让光贴着纸板入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在纸板上标有刻度是为了方便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
(2)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发现,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实验时,每次用铅笔描下光的传播路径很不方便,思考后发现,只要在光的传播路径上标记一个合适的点就能确定,应用到的光学知识是______________。
32.(2022·福建泉州·二模)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另一支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方格纸上记下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改变蜡烛A的位置,多次重复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3)改变蜡烛A的位置,多次重复实验,目的是______;
(4)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5)如图乙,玻璃板原来垂直放置在方格纸的直线PQ位置上,现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观察到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______o。
33.(2022·福建福州·模拟预测)小江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MON前后折转。
(1)实验时,光贴着光屏从空气射入水中,小江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___________看到折射光,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___________同一平面内。
(2)小江将光屏F恢复原状,保持入射光不动,继续加水,会看到杯底的亮斑B向 ___________移动。
(3)小江继续用另一支激光笔让光沿着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沿OA射出,这说明 ___________。
34.(2021·福建龙岩·二模)如图甲所示,这是小刚所在实验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实验时该小组同学应该取两根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蜡烛做实验,这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2)在实验中,小刚同学将放在玻璃板前的蜡烛A点燃,接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______为止;
(3)为了判断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小刚同学移开蜡烛B,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张白纸做光屏,此时在蜡烛B这一侧观察时,白纸上______(选填“有”或“没有”)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4)如图乙所示,是小刚同学留下的实验记录,小刚由此得出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实验结论,该结论可靠吗?说出理由:______。
35.(2021·福建宁德·一模)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把一薄玻璃板垂直放置在画有直线MN的纸张上,如图甲所示,把点燃的蜡烛A放置在玻璃板前,为了找到点燃蜡烛A的像的位置,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但未点燃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多次改变蜡烛A与玻璃板的距离,相应移动未点燃的蜡烛B,总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所成像的______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无关;
(2)将光屏放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光屏承接不到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
(3)蜡烛A位置不动,下列对玻璃板的操作能使蜡烛A的像位置发生变化的是______;
A.沿MN直线向左移动
B.沿MN直线向右移动
C.竖直向上移动
D.向前移动
(4)小芳用厚玻璃板探究此实验,她让厚玻璃板前表面的底端与纸张上的直线MN重合,发现蜡烛A的像有两个:B1和B2,如图乙所示,她应移动未点燃蜡烛B至______(选填“B1”或“B2”)位置。
36.(2022·福建·中考真题)用如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应______放置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
(2)将蜡烛1放在A位置,可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拿一支相同的蜡烛2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1的像______时,该位置记为A';
(3)将光屏放在A'位置,任意转动都承接不到像,可知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像;
(4)改变蜡烛1的位置,重复步骤(2),可得像与物位置的对应关系如图乙,可知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______;
(5)将图乙中C处的蜡烛沿直线CC'向玻璃板方向移动1cm,此时像与物之间的距离是______cm,像的大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A.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不符合题意;
B.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符合题意;
C.雨后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详解】“潭清疑水浅”是光的折射现象。
A.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放大镜取火利用的是凸透镜对光的折射原理,故B符合题意;
C.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树荫下的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B
【详解】水面相当于平面镜,飞鸟“倒影”是飞鸟在镜中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详解】A.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项不符合题意;
B.“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项不符合题意;
C.“折断”的铅笔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项符合题意;
D.日环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C
【详解】AD.能看到焰火和圣火都是因为焰火和生活本身就发光,光沿直线传播进入人眼,故AD不符合题意;
B.影子形成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
C.能看到月亮是因为光的反射,月亮是反射的太阳光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详解】A.屏上的皮影,是由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桥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出现了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的现象,故C符合题意;
D.花瓶在平面镜中的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详解】A.如图,高悬的大镜是平面镜,将外面物体反射的光线反射到院内的盆中,故A错误;
B.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插秧人在大镜中成虚像,故B错误;
C.水盆中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故C正确;
D.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大镜悬挂的再高,只要物体的大小没变,像的大小就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8.A
【详解】从鱼身上反射的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水中鱼反射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明确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是解题的关键。
9.C
【详解】A.镜花水月是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故A错误;
B.“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指一片叶子挡在眼前就看不见东西了,这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B错误;
C.海市蜃楼是光在沿直线方向传播时,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故C正确;
D.凿壁偷光,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故D错误。
故选C。
10.D
【详解】A.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故A错误;
B.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被光屏接收,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能用光屏接收,故B错误;
C.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红外线的热效应强,物体温度越高,发出的红外线越强,额温枪是利用红外线热效应来工作的,故D正确。
故选D。
11.B
【详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故A错误;
B.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大小,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完成实验,故B正确;
C.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光屏承接不到,故C错误;
D.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当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12.D
【详解】A.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白鹭在水中的像实际上是白鹭通过平面镜(水面)所成的虚像,平面镜利用了光的反射,故A错误;
B.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故B错误;
C.物距是白鹭到水面的距离,像距是白鹭所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二者始终相等,与水的深度无关,故C错误;
D.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白鹭在水中的像与白鹭关于水面对称,故D正确。
故选D。
13.A
【详解】A.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照到不透明物体上时,在其身后形成的光照不到的区域,这块区域就是影子,所以影子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像,故B不符合题意;
C.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镜花水月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利用的是光的反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C
【详解】A.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因此实验时,小明应选G作为平面镜。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实验中选择相同的BC两个蜡烛,其中一支点燃,是为了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知道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看到了像是因为看到了由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线,而像就在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坐在任意位置的同学不能都看到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显示的时间10:35。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B
【详解】AD.池水映明月、掬水月在手都是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D不符合题意;
B.潭清疑水浅是岸上看,池底看起来比实际浅,是光经池底反射后,从水中进入空气折射入人的眼睛,是光的折射现象,故B符合题意;
C.起舞弄清影是光沿直线传播,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后,在物体后面形成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 反射 变短
【详解】[1]光滑舞台相当于平面镜,平均身高1.80m 舞者在光滑舞台上的“倒影”是舞者在镜面中的像,像是舞者反射的光经平面镜反射车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2]根据平面镜成的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若舞者向下弯腰靠近舞台,舞者的身影变短,则“倒影”的身形大小将变短。
17. 运动 反射
【详解】[1]以岸上树木为参照物,下水的过程“福宁号”相对岸上树木有位置变化,所以是运动的。
[2]水面相当于是平面镜,人们看到了它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18. 热传递 相同
【详解】[1]电熨斗熨衣服时,衣服从电熨斗上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衣服的内能的。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平面镜中的像与人大小相同。
19. 2 不变
【详解】[1]根据题意知道,小冬站在穿衣镜前1 m处,由于平面镜成像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像到镜面的距离为1m,则像与他之间的距离为
1m+1m=2m
[2]由于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所以若他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不变。
20.
【详解】先过反射点垂直反射面作出法线,并求得入射角为60°,所以反射角也为60°;再在法线的另一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标出反射角,如图:
【点睛】要作出反射光线,首先要知道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还要知道反射角的定义: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21.
【详解】折射光线由入射点射向空气,说明光是由水中射向空气的,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也在水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也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作图如下:
22.
【分析】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先作出法线,再画出入射光线;
根据作出的入射光线,由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
【详解】由图知,反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是45°,所以反射角为90°﹣45°=45°;
先过入射点O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AO,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作出折射光线OC,如图所示:
【点睛】特别强调不仅要会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由入射光线画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而且要会根据反射或折射画出入射光线.
23.
【详解】图中法线已作出,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的空气中画出BO的反射光线;由图可知,入射光线AO和BO相比,BO的入射角较小,所以BO经水面折射后的折射角也较小,则BO对应的折射光线OB′应画在OA′和法线之间,如图所示:
24.
【详解】过平面镜做A点的对称点A′,连接A′B交平面镜与点O,OB即为反射光线,连接AO,即为折射光线(也是OB对应的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5.
【详解】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做出视力表上的E在镜中的像 ,连接眼睛和,交平面镜于O点,连接EO即为入射光线,如图
26.
【详解】平面镜成像为光的反射成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过S点做平面镜的垂线,再取像距等于物距,得到像点S′,反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像点,连接入射点O与像点S′并延长即可得到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7.如下图所示
【详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再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经过平面镜所成的像,如上图所示.
28. 相等 不变 像不在路上,不影响司机判断路况 上方
【详解】(1)[1]蜡烛A的像和蜡烛B完全重合,而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相同,故说明蜡烛A与蜡烛A的大小相等,说明像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大小,即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2)[2][3]实验中仅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如图乙,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对称轴的位置不变,物体的位置不变,故像的位置不变;根据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车座与车内物品比较高,故通过挡风玻璃成的像在半空中,不在路面上,不影响司机判断路况。
(3)[4]蜡烛A的像与蜡烛A是关于平面镜对称的,故像在桌子的上方。
29. 在同一平面内 小于 增大 变亮
【详解】(1)[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将有折射光线的半个光屏向后折转一个角度,观察到光屏上无折射光线,得出结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2][3]由表格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着增大,但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
(3)[4]由表格数据可知,折射光线亮度由亮变暗,即折射光线所分散的能力越来越少了,故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线逐渐变亮。
30. 垂直 漫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同一平面内
【详解】(1)[1][2]将两块硬纸板A和B粘接起来,能沿ON折转,并将它们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向O点,因为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可观察到反射光线出现在纸板B上,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屏表面凹凸不平,光在这里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2)[3]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4]如图乙所示,将纸板B沿PQ剪开,把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转。此时纸板B的下半部分与纸板A还在同一平面内,而纸板B的上半部分与纸板A不在同一平面内了,在纸板B的下半部分能够观察到反射光线,上半部分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这现象说明了,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1. 显示光路 反射角和入射角 在 光的直线传播
【详解】(1)[1][2]实验时如果不让光贴着纸板入射,则无法看见入射光线以及反射光线,就无法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所以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显示光路。为了方便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在纸板上标有刻度。
(2)[3]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但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
(3)[4]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因此沿光路用铅笔相隔一定距离时在纸板上各打两个点,再过两点用直尺、铅笔将光的路径画在纸板上(两点确定直线)。
32. 不需要 大小 得出普遍规律 虚 45
【详解】(1)[1]实验中要观察A发出光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不需要点燃B,避免影响对A的像的观察。
(2)[2]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用B来替代A,与A的像进行大小比较,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3]实验次数太少,结论具有偶然性,改变蜡烛A的位置,多次重复实验,目的是得出普遍规律。
(4)[4]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所成的像反射光线是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并非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无法在光屏上承接,故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5)[5]如图所示,连接,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平面镜为像与物的对称轴,即MN所在位置,因为每小格均为正方形,则MN为正方形MA1NA对角线,故,所以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为。
33. 不能 在 左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详解】(1)[1][2]当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后,则呈现折射光线的F板和呈现入射光线的E板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F板上不能看到折射光,但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2)[3]若杯中的水增多,如图所示:
可见,当水增多时,液面升高,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也不变,但入射点相对左移,所以光斑会向左移动。
(3)[4]小江继续用另一支激光笔让光线沿着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线沿OA射出,这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4. 相同 大小 完全重合(或重合) 没有 虚 见解析
【详解】(1)[1][2]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该小组同学应该选取两根相同的蜡烛做实验。
(2)[3]实验中蜡烛A和蜡烛B完全一样,蜡烛A点燃,接着在另一侧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4][5]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的烛焰的像,所以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4)[6]小刚组只进行了一次实验,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该结论具有偶然性,不能算是普遍规律。
35. 大小 虚 D B1
【详解】(1)[1]改变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移动玻璃板后面未点燃的蜡烛B,蜡烛B总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无关。
(2)[2]光屏能够承接的像都是实像,承接不了都是虚像,将光屏放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光屏承接不到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3] ABC.蜡烛A位置不动,沿MN直线向左、向右、竖直向上移动玻璃板,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不变,像的位置不变,故ABC不符合题意;
D.蜡烛A位置不动,向前移动玻璃板,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变小,由于平面镜成像时,像距和物距相同,则像的位置发生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4]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到反射面的距离相同,所以B1是前面的反射面成的像,故她应该移动未点燃的蜡烛B至B1位置。
36. 竖直 完全重合 虚 对称 10 不变
【详解】(1)[1]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应竖直放置,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像会偏上或者偏下,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2)[2]蜡烛2与蜡烛1的像完全重合位置,这样蜡烛2就可以替代蜡烛1的像了,从而确定了像的位置,大小关系。
(3)[3]将光屏放在A'位置,任意转动都承接不到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光屏无法承接到虚像。
(4)[4]分析图乙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且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即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5)[5][6]将图乙中C处的蜡烛沿直线CC'向玻璃板方向移动1cm,此时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变为5cm,那么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到物体的距离为10cm;在移动的过程中,物体的大小不变,则像的大小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