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跳绳 第 周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能正确计算,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算法、说算理,逐步学会思考与倾听,表达与交流。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尝试借助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快速计算,复习旧知。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仔细观察,提出问题。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独立练习,提升巩固4.梳理知识,回顾小结四、应用新知,巩固练习。四、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1.出示口算题: 34-22= 56-34=47-27= 69-12= 68-30= 76-31=48-15= 88-41=竖式计算 53-6=进行反馈。教师引导:通过计算这道题,谁想提醒大家在做退位减法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同学们,你们会跳绳吗?小红、小亮和小东也在比赛跳绳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与跳绳有关的数学问题(1)观察信息:(出示表格)请你仔细观察表格,你能找出什么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减法的问题吗?(1)明确任务引导:那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解决它需要知道哪两条数学信息?怎么列式呢?教师板书:40-28=(2)估计得数: 那你先来估计一下40-28的得数大约是多少?(3)自主探究:师引导:那么40-28的得数到底是多少呢?请你试着用咱们学过的知识来算一算。教师巡视,发现并收集典型算法。(4)汇报交流(预设): ①口算:投影展示学生口算过程。②借助计数器请同学到前面一边拨一边说。③竖式。沟通计数器和竖式:计数器帮助我们直观地讲述了竖式的道理。(5)验证估算,沟通算法:无论是口算还是列竖式计算都有一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都是将知识转化成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或一位数减一位数。)(1)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教师巡视。(2)用竖式独立解决小红比小东多跳多少下?对照新授之前的复习题和新授研究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1.今天学习的内容和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2.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中要注意什么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补充。1.用竖式计算70-34= 85-58= 34-26=2.解决问题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课本第78页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直接说出得数。学生独立竖式计算,一位同学板书演示。学生可能会想到: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退一当十。学生观察表格,举手发言。预设学生会提问“比多少”的问题。(有3种问法)预设学生会说:“需要知道小红和小亮跳的数”。学生说算式:40-28=学生可能会把28→30,40-30=10学生尝试探究,可能会有:1.口算①40-20=20 20-8=12②40-30=10 10+2=122.借助计数器拨一拨。3.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学生汇报。学生独立列竖式,汇报讲解。预设学生会说:都是退位减法;不同点是复习题的减数是一位数,今天学习的减数是两位数。学生归纳总结。学生动手做练习。学生畅谈收获。 巩固复习已有知识,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培养学生学会看表格找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说完整话。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同时也为口算做铺垫。 学生借助计数器理解算理。在拨和说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说算理。在生生互动中,理解并掌握算法。整个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验证估算,沟通算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侧重用计数器解释竖式的算理。体会竖式计算的简便。(2)算法上突出竖式计算。总结归纳,揭示课题。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进一步理解算理,巩固算法,进而体会减法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好习惯。进一步梳理本课内容,帮助学生回忆归纳知识。
板书设计 跳绳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 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 小红比小东多跳多少下?估 30 (10) ↑ 40-28=12 32-28=4 40-32=8 口算40-20=20 40-30=10 复习20-8=12 10+2=12 竖式 53-6=47· · · ·4 0 3 2 4 0 5 3- 2 8 - 2 8 -3 2 - 61 2 4 8 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