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项】2022-2023学年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专项】2022-2023学年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2-06 22:2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专项】2022-2023学年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实验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实验一:1.按实验的要求回答问题。
(1)提出问题: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但肉眼却看不见桌子在振动。桌子是否在振动呢?有什么方法证明桌子在发声的同时也在振动呢?
(2)实验设计:
①如图所示,在桌子上固定一小块平面镜,让太阳光(或手电筒、激光笔)照射在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在墙壁上出现一个小光斑。
②轻轻地敲击桌面,观察墙壁上小光斑的位置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力敲击桌面,再次观察小光斑的位置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收集证据:桌面发声时,你发现墙壁上小光斑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个实验中,激光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小亮用吸管和橡皮泥自制了一个乐器一排萧,如下图。
2.吹奏排箫,主要是靠______振动而发出声音的。
3.小亮用它吹奏了歌曲《小星星》的一段旋律,其中音高最高的是______(填简谱唱名)。
1155/665-/4433/221-/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4.请在对应的试管上标出正确的简语唱名(用数字1~7)。
5.你能解释这个排萧为什么能吹出音的高低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小明学习了《声音》单元后,自己在家做起了实验。他用气球皮包住纸筒口,并用橡皮筋捆绑住,接着在气球皮上撒少许盐粒,将纸筒放在小收音机的喇叭位置处研究声音。
6.在气球皮上撒盐粒是为了________。
7.小明发现,开启收音机后原来静止的盐粒跳动起来。他调节音量大小,继续观察盐粒的变化。收音机音量大小是指( )。
A.声音强弱 B.声音高低 C.声音动听
8.小明调节收音机音量,发现盐粒的跳动随着音量发生变化,盐粒跳动和音量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9.如果在开启的收音机外面罩上一只密闭的透明玻璃罩,抽去里面的空气,这时就______收音机的声音了,这个实验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_______。
实验四:10.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研究的物体 研究的方法 物体的状态 是否发声
鼓 按压 不振动 _______
敲打 振动 _______
相同的鼓,在按压的时候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出声音,在敲打的时候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出声音。这说明物体必须_______才会发出声音。
实验五:11.我们在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做了如下一系列的实验:
(1)实验1中把泡沫球紧贴音叉,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到泡沫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当用力敲击音叉时,泡沫球弹开的幅度______________,音叉发出的声音______________;当轻轻敲击音叉时,泡沫球弹开的幅度______________,音叉发出的声音______________。在实验中,泡沫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2是研究“怎祥听到声音”时做的一个模拟实验,将气球皮套在杯口,用橡皮筋固定,上面放少量的碎纸屑。将击打过的音叉靠近靠近气球皮上方但不接触气球皮,碎纸屑会跳动起来,这说明音叉的振动通过______________传给了气球皮,也说明______________能传播声音。实验中气球皮模拟的是人耳朵内的______________结构。
(3)实验3中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这时听到闹钟的声音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过一段时间后,再往玻璃罩中放入空气,此时我们想听到的声音变化是______________。本次实验说明声音不能在______________中传播。
实验六:四(1)班同学在探究一米长的铁丝、木尺、棉线和尼龙绳的传声效果是否相同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传声物体 铁丝 木尺 棉线 尼龙绳
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能 能 能 能
能否感受到音叉的振动 能 能 能 能
材料的传声效果 好 较好 差 较差
12.实验中,他们发现传声效果最好的是______________。
13.根据实验结果,要自制一个简易古筝琴,琴弦的材质最好选用( )。A.木制 B.金属 C.尼龙
14.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实验中,棉线传声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造成 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棉线粗细不均 B.棉线拉的松紧不同 C.棉线拉得太长
15.在弹奏自制简易古筝时,能听到较高声音的是( )。
A.琴弦调得紧些 B.弹粗些的琴弦 C.让琴弦振动部分长些
实验七:小科将击打后的音叉靠近气球皮并记录现象。
敲击音叉 音叉与气球皮的远近不变 音叉的声音强弱不变
轻轻敲击 重重敲击 音叉远 音叉近
碎纸屑的情况 跳动不明显 跳动明显 跳动不明显 跳动明显
16.将气球皮套在杯口,是模拟耳朵( )的作用。A.耳郭 B.鼓膜 C.耳道
17.将击打过的音叉靠近气球皮上方但不接触气球皮,碎纸屑会跳动起来,说明音叉在_______,通过_______传给了气球皮。
18.音叉与气球皮远近不变时,先轻敲再重敲,发出的声音( )。
A.一样 B.高低不同 C.强弱不同
19.碎纸屑跳动明显,说明( )。
A.振动幅度大 B.振动速度快 C.振动幅度小
20.根据小科的实验记录,你的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敲击音叉,耳朵听到的声音经过了( )
A.耳郭→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
B.耳郭→鼓膜→耳道→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
C.耳郭→耳道→听小骨→耳蜗→鼓膜→听觉神经
实验八: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22.如图,我们可以用尺子研究声音强弱与振动的关系。
这一实验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
A.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 B.拨动尺子的力度 C.尺子的材质
23.通过这个实验说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____________有关。
实验九:探究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与音高的变化,实验记录表如下,请根据实验记录表完成下列问题。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 振动的快慢 声音的高低
6厘米 快 高
10厘米 较快 较高
14厘米 较慢 较低
18厘来 慢 低
24.我们能够从记录表中看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由6厘米变成10厘米、14厘米或18厘米时,音高发生了变化,音高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
25.对应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把音高的部分涂成阴影,制成柱形图。
26.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速度越____________(填“快”或“慢”),发出的声音越____________(填"高”或“低");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速度越____________(填“快”或“慢”),发出的声音越____________(填“高”或“低”)。
实验十:李峰同学喜欢弹奏吉他,他觉得吉他发出的声音优美动听。在周末的时候,他通过实验研究了吉他发出声音的原理,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了下面表格中,请据此完成练习。
弹奏力度 用力弹 轻轻弹
弦的粗细 声音 强弱 声音高低 振动幅度 振动快慢 声音 强弱 声音高低 振动幅度 振动快慢
粗弦 强 低 大 慢 弱 低 小 慢
细弦 强 高 大 快 弱 高 小 快
27.根据李峰同学的实验,声音强弱与( )有关。A.琴弦粗细 B.振动快慢 C.振动幅度
28.用同样的力度弹琴,琴弦振动快慢与( )有关。
A.琴弦粗细 B.振动幅度 C.振动时间
29.李峰还发现,当琴弦停止振动时,吉他就不再发出声音了,这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
30.当李峰把琴弦调紧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变( )了。说明琴弦越紧,振动越( )。
31.李峰每天晚上都会抽出半个小时来练习弹吉他,但他总担心打扰到邻居休息。请 你帮他想想办法,既能让他有时间练习弹吉他,又尽可能使邻居受到的干扰少一些?
实验十一:32.根据下面每幅图所提供的从1~8的顺序,用“高→低”或“低一高”来表示声音的变化规律。
(1)按1~8顺序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声音变化规律是_______。
(2)按1~8顺序敲击长短不同的金属条,声音变化规律是________。
(3)通过以上的实验,我发现:琴弦长短相同粗细不同时,越粗的振动的越________,发出的声音越_______粗细相同、长短不同时,越短的振动的________,发出的声音越________。
为了研究人体的呼吸,李华自制了一个模型(如图)。
实验十二:33.这个模型中,分别模拟的是人体呼吸系统中的哪些部分,请填在图中。
34.气球皮向下,空气从塑料吸管进入气球,气球变_______,塑料瓶体积变_______,这模拟的是吸气。气球皮向上,空气从塑料吸管排出,气球变_______,塑料瓶体积变_______,这模拟的是呼气。
35.吸气时胸廓会_______,腹部会_______。
实验十三:36.如图所示是呼吸模拟器,分别模拟在膈肌作用下,胸腔扩张和收缩,进行呼吸的过程。
(1)上图中乙模拟的是____________。
(2)上图中把“膈肌”往上推时,气球会缩小,模拟的是____________气的过程。
(3)吸气是含氧气的空气由鼻子或口腔进入气管到肺的过程,这时胸腔扩张,腹部____________。。
(4)吸气的正确流程是气体进入鼻腔或口腔→_________→支气管→肺。
(5)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_________进入血液,同时排出_________。
实验十四:37.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心跳和呼吸记录表。
平静状态 运动3分钟后
每分钟呼吸次数 23 34
每分钟心跳次数 73 96
(1)我从以上数据发现:_________。
(2)我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
(3)运动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少于3个要点)
实验十五:龙龙报名参加学校运动会的百米赛跑。不经常运动的华华也参加了百米赛跑,比赛结束后,龙龙经过几分钟的调整,呼吸很快恢复到正常,而华华恢复却很慢,大家猜测这与肺活量有关,因此龙龙和华华用简易肺活量袋测量了肺活量。龙龙测得肺活量是2500毫升,华华测得肺活量为4000毫升。
38.体育老师建议参赛同学穿鞋底有凹凸不平的花纹的鞋子,这是为了( )。
A.减震 B.增大摩擦力 C.更美观
39.比赛前为了补充能量,你建议龙龙最好吃( )。
A.巧克力 B.西红柿 C.薯片
40.赛跑前后龙龙测量了自己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下面三幅柱状图最接近龙龙每分钟呼吸次数的是( )。
A. B. C.
41.体育老师判断华华的肺活量数据不准确,老师判断的依据是( )。
A.女生的肺活量绝对不可能大于男生
B.华华和龙龙都是四年级学生,肺活量应该相同
C.因家标准里,四年级女生的肺活量为900~2000毫升,华华平时不爱运动,推测肺活量达不到4000毫升
42.华华的肺活量测量不准确,你觉得最有可能是( )。
A.吹完气后,肺活量袋的袋口没有捏紧
B.华华可能吹了好几口气
C.华华使用的测量袋底部破了一个小洞
43.华华按照正确的方法重新测了一次肺活量,是1250毫升,并将自己的肺活量与全班同学的肺活量进行了对比,班级肺活量数据如下图所示: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小学四年级男生肺活量在110毫升~2600毫升,小学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在900毫升~2000毫升。
观察全班同学的肺活量数据,我们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华对自己的肺活量不是很满意,想要提高肺活量,你会建议华华怎么做?(至少两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十六:44.在学习《食物》单元时,明德小学四年级一班的同学很想知道面包发霉是否跟水分、温度有关。于是在科学课中,进行了试验探究,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
实验名称:面包发霉的条件。
实验器材:4块相同的面包、水、4个塑料、少许霉菌、牙签。
实验步骤:第一块面包干燥,在第二、三、四面包上分别滴10滴水。然后,把四块面包分别放到4个塑料袋里,扎紧袋口。四块面包放在不同环境中,如图所示。
(1)分析实验现象:比较第( )块面包和第( )块面包上霉菌生长数量,可以说明面包的发霉是与水分有关。比较第( )块面包和第( )块面包上霉菌生长数量,可以说明面包的发霉是与温度有关。
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结论:面包的发霉与( )和( )有关。
(2)观察变质的面包时要( )的方式闻气味,可以用( )来更清楚地观察食物上的霉菌。
(3)请你写出两种储存食物的方法?( )
(4)其实这些方法都是为了( )。
实验十七:45.科科选取了米饭和猪肉来鉴别它们的主要营养成分,请帮科科完成下表。
实验内容 操 作 要 领
鉴定米饭中的成分 取一块米饭,放在塑料盘上。在米饭上滴一滴 ________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米饭上出现________
实验结论:米饭中含________
鉴定猪肉中的营养成分 拿一小块猪肉,在白纸上用力按压、滑动用牙签蘸取少量的食用油在白纸上涂,与压过猪肉的白纸相比较。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猪肉在白纸上留下________
实验结论:猪肉中含有________
实验十八:46.下面是四(1)班同学所做的辨别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实验过程,请将其补充完整。
实验材料:棉签、食用油、肥肉、花生米、清水、白纸。
实验步骤:
(1)用棉签蘸一点____________涂在白纸上;
(2)在白纸上挤压、滑动肥肉;
(3)在白纸上挤压、滑动_________;
(4)用棉签蘸一点清水涂在_________上;
(5)实验现象:含有_________的三种食物在白纸上留下油渍,和_________留下的痕迹完全不同。
(6)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等食物中含有大量脂肪。
实验十九:47.口腔中的唾液有消化作用吗?你是怎样进行实验的,有什么发现?
研究报告:
我研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
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
实验材料:_____________;
实验方法与步骤: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
实验二十:48.如下图,甲、乙、丙三位同学扮演不同形状的牙齿,研究牙齿的作用。请分析并回答下
列问题:
(1)甲用硬纸板模仿的牙齿是( ),作用是( )。
(2)乙用硬纸板模仿的牙齿是( ),作用是( )。
(3)丙用大塑料口袋装满空气,模仿的牙齿是( ),作用是( )。
实验二十一:某科学兴趣小组做了“模拟消化器官作用”的实验如下,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49.实验一:如图1,在一根塑料管中装入几粒煮熟的米饭,然后用力挤压塑料管,米饭就会向前运动。这个实验模拟的是消化器官中的___________,它具有___________(填“输送”或“消化”)食物的作用。
50.实验二:如图2,在塑料袋中装入水、切成小块的馒头和熟蔬菜,反复揉挤这个袋子。这个实验模拟的是___________(填消化器官名称)的活动,最后这些馒头和熟蔬菜变成食糜,说明这个器官具有___________(填“输送”或“消化”)食物的作用。
51.小王同学对上述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3所示,请在图中括号内填出相应的器官名称(填“食道”“胃”“口腔”或“小肠”)。
实验二十二:52.下表是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记录表,回答下列题目。
挂4个垫圈刚好让小车运动起来
拉力大小(垫圈数量) 实验次数 从起点到终点时间(秒) 运动快慢情况
8 1 3 慢
2 6
3 7
10 1 4 中
2 4
3 4
12 1 2 快
2 2
3 2
(1)利用垫圈的____________来驱动小车。
(2)在实验中多次测量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垫圈很少时,小车静止不动,这是因为小车受到了____________的作用,从而阻碍了小车的运动。
(4)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
实验二十三:龙龙在用下图的小车实验时,得到拉力大小(用垫圈个数表示)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记录表。请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垫圈个数 从起点到终点用的时间/秒 选取的数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个 5.32 5.18 5.46 5.32
6个 4.56 4.38 4.42
9个 3.39 3.45 3.48 3.45
53.表格中,有一项未填写:结合表格其它数据处理,推测应该选取的数值是________________。
54.上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________________。
55.根据上表推测,要让小车在3秒内走完全程,垫圈数量范围是( )。A.3~6个 B.6~9个 C.10个以上
56.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
小车撞击实验
坡度 示意图 木块滑行距离(厘米) 平均距离(厘米)
坡度一 第一次 2.8 ( )
第二次 2.9
第三次 3.0
坡度二 第一次 6 ( )
第二次 6.4
第三次 6.5
坡度三 第一次 10.4 ( )
第二次 11.0
第三次 10.7
通过实验我发现:坡度越大,释放小车的位置就越高,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速度就越_______,撞击后木块滑行的距离就越_______。这说明,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_______。
实验二十四:小明用打气筒往气球中注入空气,反复测试小赛车运动的距离,数据如下表。
打气3次 打气5次 打气7次
第一次 4.2米, 7.7米 9.6米
第二次 3.9米 7.4米 9.7米
第三次 4.2米 7.3米 9.5米
分析实验数据,小明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
A.小车运动距离和气球里空气多少有什么关系?
B.气球体积大小和气球里的空气多少有关系吗?
C.实验测试的次数会不会影响小车运动的距离?
58.在上述实验中,小明改变的唯一条件是( )。
A.实验测试次数 B.小车运动快慢 C.气球充气次数
59.当气球中的气体喷完时,运动着的小赛车会( )。
A.慢慢停止运动 B.加速向前运动 C.朝反方向运动
60.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要使这辆小赛车运动得更远,小明可以怎样改进小赛车?
实验二十五:做一辆橡皮筋驱动的小车:科学课上同学们使用橡皮筋制作了橡皮筋动力小车,请你回忆课堂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61.请给设计制作橡筋小车的正确步骤排排序(在括号中填序号):①评估改进、②实施方案、③明确问题、④制订方案。( )--( )--( )--( )
62.有一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记录实验数据时,我们选择( )作为我们的数据。
A.中间数 B.平均数 C.最大数
实验二十六:科学兴趣小组做“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63.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缠绕多圈时,产生的力相比,( )。
A.缠绕一圈时大 B.缠绕多圈时大 C.一样大
64.皮筋缠绕一圈时和缠绕多圈时,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相比,( )。
A.缠绕一圈时,时间长 B.缠绕多圈时,时间长 C.一样长
65.橡皮筋能给小车前进的动力,那么橡皮筋的力是由( )产生。
A.拉力 B.弹力 C.反冲力
66.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小车行驶的方向和橡皮筋缠绕的方向( )。
A.相同 B.相反 C.无法判断
67.我发现: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 );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的距离越( )。(填“远”或“近”)。
实验二十七:运动与力。
在模拟古人搬运重物的实验中,小红将装有重物的长方形纸盒分别放在桌面上、滚木上、轮胎上运动,并用弹簧测力计测得匀速向前拉动纸盒时的拉力大小(如下图)。
68.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牛。
A.0.9 B.1.1 C.1.2
69.在桌面上拉动纸盒时,纸盒的运动是( )。
A.滑动 B.滚动
70.将纸盒放在滚木上拉动,与将纸盒放在桌面上拉动相比较,测得的力会( ),受到的摩擦力会( )。
A增大 B.减小
71.判断题。
①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可以直接拿来测量,不用注意指针是否在“0”刻度。( )
②一个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值标着2.5牛,这说明它最大称量的数值是2.5牛。( )
③弹簧测力计读数时,我们要平视指针,不然读数会不准确。( )
72.在下列物体中,重力约为1牛的是( )。
A.2个鸡蛋 B.1张课桌 C.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
实验二十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用一个长2厘米的弹簧进行实验,研究后得到以下爱数据,请你回答下面的问题。
悬挂的重物重量(牛) 1 2 3 4 5 6 7
挂上重物弹簧的长度(厘米) 2.2 2.4 2.6 3.0 3.4 3.9
73.表格中漏记了一个数据,请在表格处填上你认为合理的数值。
74.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该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同样的弹簧制作了一个测量重力的工具,并给该工具画上了刻度,正确的画法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
A. B. C.
75.下列物体中,可以用该工具来测量的是( )。
A.一箱牛奶 B.一瓶10牛的可乐 C.一袋3牛的食盐
76.这个装置和弹簧测力计相似,请你给这个工具配一份使用说明书(写出两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十九: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滑下,沿不同材料的平面运动,小车最后停留的位置如图所示。
77.实验中,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滑下,目的是使小车达到平面时具有相同的( )。
A.重力 B.反冲力 C.速度
78.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受到( )。
A.摩擦力 B.重力 C.弹力
79.由实验结果可推测,小车在( )表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最小。
A.毛巾 B.纸板 C.塑料
80.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可以通过( )来减小摩擦力。
A.加快运动速度 B.使接触面光滑 C.减小物体质量
实验三十:81.同学们做了一组与众不同的小车撞木块实验:在其中一辆小车上加了一个铁块,让它们从相同的坡度和高度自由向下滑行。连续几次实验发现,撞击后木块移动的距离也不一样。下面是他们绘制的示意图:
从示意图中发现:
(1)他们使用的斜坡的_________相同,小车起始位置在斜坡上的_________相同。
(2)观察发现,小车越_________(填“轻”或“重”),下滑后撞击木块移动的距离就越_________,所具有的能量也越_________。
(3)小车最终会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受到_________的作用。
(4)实验说明:小车越重,下滑后所具有的能量就越_________。
实验三十一:小柯用细线、小车、回形针、垫圈等材料安装了一辆小车,在光滑的桌面上做“小车的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实验,表中是他的数据记录。
拉力大小(垫圈个数) 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3 3.12 3.21 3.16 3.16
6 1.64 1.71 1.69 1.68
9 0.98 0.95 1.03 0.99
实验中,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力,不是来自( )。
A.垫圈的重力 B.小车自身的重力 C.棉线的拉力
83.每组垫圈至少要做3次实验,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实验的时间充足,所以多做几次
B.获得更多的数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C.老师规定做3次,没有办法
84.根据小柯的实验记录,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垫圈越多,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慢
B.垫圈越少,拉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快
C.垫圈越多,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85.小柯改用气球来驱动小车,如图所示。该小车的动力是( )。
A.重力 B.反冲力 C.弹力
86.该小车在测试行驶中不能走直线,原因可能是( )。
A.气嘴孔太小 B.轮子太大 C.车轴不正
87.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利用此原理的例子很多,以下没有应用到的是( )。
A.火箭发射 B.磁悬浮列车 C.燃放烟花
实验三十二:小开和小明各自组织了一个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和任务要求,设计制作小车。请仔细阅读和思考下列问题并作答:
88.小组成员们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种做法,正确的是( )。
A.首先要做好分工,以便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
B.尽量由一个人完成,其他成员可以观摩学习
C.完成作品不容易,做好后尽量不要改动
89.小开和小组成员选择制作的是橡皮筋动力小车(如图)。该小车的动力来源于橡皮筋形状改变后产生的___________。
90.小开组想让他们设计的小车运动得更远,做了一个“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并得出以下数据,请完成实验记录单。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 实验 序号 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cm) 我发现
测量距离 平均距离
10圈 1 15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 15
3 18
20圈 1 50 ___________
2 48
3 52
30圈 1 90 ___________
2 87
3 90
91.小明和小组成员决定制作一辆用气球驱动的小车(如图),在驱动小车时,6秒行驶了1.2米,如果想让小车3秒行驶0.8米,你觉得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第二次吹的气球要比第一次的大 B.增大小车的重量 C.第二次吹的气球要比第一次的小
92.小开组和小明组同学在调试小车时,发现自己组的小车在运动一段距离之后最终都会停下来,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___________力的作用。
实验三十三:下面是亮亮实验中用到的三种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和其中一个实验的记录。
垫圈个数 小车到达终点的时间(秒)
3 3.58
7 1.43
11 0.89
93.用方法1,根据实验记录推测,要让小车在1秒钟走完全程,垫圈的数量范围大概是( )。A.3-5个 B.6-7个 C.比11个少一点
94.方法2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要想小车运动的距离远一点,亮亮应该( )。
A.增加垫圈数量 B.多往气球中吹些空气 C.增加橡皮筋缠绕的圈数
95.在方法2中,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小车行驶的方向和橡皮筋缠绕的方向( )。
A.相同 B.相反 C.四面八方
96.方法3是用气球驱动小车,气球的喷气口刚好朝向我们右边,小车前进的方向是( )。
A.向我们左边前进 B.向我们右边前进 C.向上方冲出
97.在上面三种驱动小车的方法中,跟喷气式飞机、火箭的运动原理相同的是( )。
A.方法1 B.方法2 C.方法3
参考答案:
1.答:小光斑在墙面上下晃动 小光斑上下晃动的范围大一些 位置会上下移动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发射光线,在墙壁上形成光斑
解析:(2)实验设计: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桌面发声时,桌面产生振动,从而带动镜子也振动,所以小光斑的位置会上下移动。因此,轻轻地敲击桌面,观察到小光斑在墙面上下晃动。
③声音的强弱主要与物体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用力敲击桌面,桌面振动幅度大,可以观察到小光斑上下晃动的范围大一些。
(3)收集证据:桌面发声时,你发现墙壁上小光斑位置会上下移动,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在这个实验中,激光笔的作用是发射光线,光线通过镜面反射,在墙壁上形成光斑。
2.答:空气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吹奏排箫时,主要是靠空气振动而发出声音的。
3.答:6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小亮用它吹奏了歌曲《小星星》中的一段旋律,其中音高最高的是6。
4.答:1-2-3-4-5-6-7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排箫越短,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所以从左到右依次是1-7。
5.答:由于空气的振动频率不同,所以听到的声音有高有低。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由于空气的振动频率不同,所以听到的声音有高有低。
6.答:放大振动现象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在气球皮上撒盐粒是为了放大振动现象。
7.答:A 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8.答:音量越大,盐粒跳动越明显
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即音量越大,盐粒跳动越明显。
9.答:听不到 需要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如果在开启的收音机外面罩上一只密闭的透明玻璃罩,抽去里面的空气,这时就听不到收音机的声音了,这个实验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需要介质。
10.答:不发生 发生 不会 会 振动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所以相同的鼓,在按压的时候由于鼓面没有振动,不会发出声音;在敲打的时候鼓面会振动,所以会发出声音。这说明物体必须振动才会发出声音。
11.答:大 强 小 弱 更清晰地观察音叉的振动 空气 空气 鼓膜 逐渐变低 逐渐变高 真空
(1)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系,物体振动幅度大,声音强;物体振动幅度小,声音弱。实验1中把泡沫球紧贴音叉,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到泡沫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当用力敲击音叉时,泡沫球弹开的幅度大,音叉发出的声音强。当轻松敲击音叉时,泡沫球弹开的幅度小,音叉发出的声音弱。在实验中,泡沫球所起的作用是可以观察声音振动幅度的大小。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实验2是研究“怎祥听到声音“时做的一个模拟实验,将气球皮套在杯口,用橡皮筋固定,用橡皮筋固定,上面放少量的碎纸屑。将击打过的音叉靠近靠近气球皮上方但不接触气球皮,碎纸屑会跳动起来,这说明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了气球皮,也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实验中气球皮模拟的是人耳朵内的鼓膜结构。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3中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这时听到闹钟的声音的变化是声音逐渐变小,最后听不到声音。过一段时间后,再往玻瑞吊中逐渐放入空气,此时我们想听到的声音变化是声音逐渐变大。本次实验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2.答:铁丝
13.答:B 要自制一个简易古筝琴,琴弦的材质最好选用金属,因为金属的传声效果最好;
14.答:B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棉线属于固体,可以传声。实验中,棉线传声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棉线拉的松紧不同。
15.答:A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在弹奏自制简易古筝时,能听到较高声音的是琴弦调得紧些,这样振动速度快。
16.答:B 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而气球皮也会振动,所以气球皮模拟的结构是鼓膜。
17.答:振动 空气
18.答:C .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轻敲声音弱,重敲声音强,所以影响声音强弱。
19.答:A 气球皮上面的碎纸屑跳动明显,说明振动幅度大,振动快慢是影响声音的高低。
20.答: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大
21.答:A 耳郭汇集声音,通过耳道把声音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紧接着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把声音信号转变为神经信号,最后传到听觉神经。
22.答:B 这一实验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拨动尺子的力度;拨动尺子的力度不同,物体的振动幅度不同。
23.答:幅度
音量指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答:由高到低
我们能够从记录表中看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由6厘米变成10厘米、14厘米或18厘米时,音高发生了变化,音高的变化规律是由高到低。
25.答:对应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把音高的部分涂成阴影,随着尺子长度的增长,音高变低,制成柱形图如下:
26.答:快 高 慢 低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速度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速度越慢,发出的声音越这会低。
27.答:C 音量指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28.答:A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用同样的力度弹琴,琴弦振动快慢与琴弦粗细有感,琴弦越细,振动越快,声音就越高。
29.答:物体振动
30.答:高 快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用同样的力度弹琴,琴弦振动快慢与琴弦粗细有感,琴弦越细,振动越快,声音就越高。
31.答: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所以可以通过①轻轻弹吉他;②关紧门窗;③在吉他上安装消音装置来使邻居受到的干扰少一些。
32.答:低→高 低→高 慢 低 快 高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按1~8顺序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声音变化规律是低→高。按1~8顺序敲击长短不同的金属条,声音变化规律是低→高。物体的粗细发生改变时,声音的高低也会发生改变。粗的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细的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的长短发生改变时,声音的高低也会发生改变。长的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短的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33.答:
34.答: 大 大 小 小
模拟呼吸的过程:呼气时,胸廓向内收缩,膈肌向上移,胸廓空间变小,肺泡里的二氧化碳被排除体外,吸气时,胸廓向外扩张,膈肌向下移,胸廓空间变大,吸入了空气。所以模拟实验中,气球皮向下,空气从塑料吸管进入气球,气球变大,塑料瓶体积变大,这模拟的是吸气。气球皮向上,空气从塑料吸管排出,气球变小,塑料瓶体积变小,这模拟的是呼气。
35.答: 扩张 收缩
呼吸时膈肌移动影响胸腔发生变化,吸气时胸廓扩张,腹部收缩,外界的气体被吸入;呼气时胸廓收缩,腹部放松,体内的气体被呼出。
36.答:肺 呼 收缩 气管 氧气 二氧化碳
37.答:(1)运动后心跳和呼吸的次数都增加了
(2)人体在运动时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 人体是多器官协同合作的大系统,呼吸加快,心跳也随着加快
(3)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 增大肺活量 获得更多的氧气
38.答:B 穿鞋底有凹凸不平的花纹的鞋子,这是增加了与地面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为的是增大摩擦力;
39.答:A 巧克力含的热量最高
40.答:B 赛跑前后龙龙测量了自己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如图,三幅柱状图最接近龙龙每分钟呼吸次数的是越来越高。
41.答:C 体育老师判断华华的肺活量数据不准确,老师判断的依据是国家标准里,四年级女生的肺活量为900~2000毫升,华华平时不爱运动,推测肺活量达不到4000毫升。
42.答:B 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总量,是一口气;华华的肺活量测量不准确,可能是华华可能吹了好几口气。
43.答:全班肺活量数据最低的是一位女生,最高的是一位男生;班级男生的平均肺活量高于女生的平均肺活量;(1)参与慢跑、游泳等各项体育锻炼;(2)多做深呼吸;(3)经常唱歌;(4)大笑;(5)经常参加爬山等户外运动;(6)多做扩胸运动;(7)多练习吹奏乐器等。
44.答: 一 二 三 四 温度 水分 用手扇一扇闻 放大镜 冷冻、腌制 破坏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条件。
解析:(1)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面包的发霉是与水分有关,唯一的变量是水分,所以应该选择第一块面包和第二块;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面包的发霉是与温度有关,唯一的变量是温度,所以应该选择第三块面包和第四块面包;
(2)由于变质的食物产生的气味对人体有害,所以观察变质的食物时要用手扇一扇闻的方式闻气味;放大镜放大几十倍,能观察到生物的一些较小的器官和组织,所以可以用放大镜来更清楚地观察食物上的霉菌;
(3)霉菌生长得快的条件:温暖、潮湿、阴暗没有光的环境里。所以防止发霉可以放在通风的地方、用真空袋包装、冷冻、腌制等;
(4)霉菌的生长与繁殖和植物、动物一样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在适宜的环境里,它们能很快地繁殖。防止发霉的方法都是用破坏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45.答:碘酒 蓝紫色(蓝色) 淀粉 油迹(粘腻、透明的痕迹) 脂肪
46.答:食用油 花生米 白纸 脂肪 清水 食用油 肥肉 花生米
47.答:我研究的问题:唾液有消化作用吗?
我的猜想:唾液能分解淀粉
实验材料:淀粉液、试管、碘酒、滴管、温水、水槽
实验过程:
(1)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37°C的温水中。
(3)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没加唾液的淀粉液变成了蓝色;加入唾液的淀粉液没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唾液能把淀粉变成麦芽糖。
48.答: 门齿 切割食物 犬齿 撕碎食物 臼齿 磨碎食物
答: 食道 输送
在一根塑料管中装入几粒煮熟的米饭,然后用力挤压塑料管,米饭就会向前运动。这个实验模拟的是消化器官中的食道部分,食道的作用传送食物至胃,它具有输送食物的作用。
答: 胃 消化
胃的作用是像个大口袋,储存食物,通过蠕动,与胃分泌的消化液混合,能揉烂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料袋中装入水,切成小块的馒头和熟蔬菜,反复揉挤这个袋子。这个实验模拟的是胃这个消化器官的活动,最后这些活动变成食糜,说明这个器官具有消化食物的作用。
51.
52.答:(1)重力 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即地球吸引物体的力。所以我们利用垫圈的重力来驱动小车。
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摩擦力
实验中垫圈很少时,小车静止不动,这是因为小车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从而阻碍了小车的运动。
其他条件相同时,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53.答:4.42 实验记录中数据的选取,应该选择平均值或者中位数。
54.答:快
表格中,随着垫圈数量的增加,行驶相同距离用时越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55.答:C 根据表格推测,9个垫圈行驶完用时3.45秒,要让小车在3秒内走完全程,垫圈数量范围是10个以上。
56.答:2.9 6.3 10.7 块 远 大
坡度一的平均距离是(2.8+2.9+3.0)/3=2.9(厘米);坡度二的平均距离是(6+6.4+6.5)/3=6.3(厘米);坡度一的平均距离是(10.4+11.0+10.7)/3=10.7(厘米)。通过实验可知,坡度越大,释放小车时的位置越高,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速度就越快,撞击后木块滑行的距离就越远;这说明,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多。
57.答:A 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唯一的变量是打气次数,所以研究的是小车运动距离和气球里空气多少有什么关系;
58.答:C 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小车运动距离和气球里空气多少有什么关系,所以唯一的变量是气球充气次数;
59.答:A 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当气球中的气体喷完时,运动着的小赛车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会慢慢停止运动;
60.答:换个更大的气球
这辆小赛车是利用反冲力来运动的,所以我们可以换个更大的气球,这样能让小赛车运动得更远。
61.答:③ ④ ② ①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六个步骤。所以设计制作橡筋小车的正确步骤是明确问题、制订方案、实施方案、评估改进。
62.答:B 一般实验我们都会进行两到三次,这样是为了让实验结果更加科学,避免偶然性;如果有一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记录实验数据时,我们选择平均数作为我们的数据。
63.答:B 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缠绕多圈时,产生的力相比,缠绕多圈时橡皮筋发生的形变大,产生的弹力大。
64.答:B 皮筋缠绕一圈时和缠绕多圈时,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相比,缠绕多圈时,时间长。
65.答:B 橡皮筋能给小车前进的动力,那么橡皮筋的力是由橡皮筋发生形变后产生的弹力。
66.答:B 小车行驶的方向与橡皮筋缠绕的方向相反,橡皮筋往后绕,小车前进;橡皮筋往前绕,小车后退。
67.答:远 近
我发现: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少,产生的弹力小,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近。
68.答:C 弹簧测力计是一种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图中测力计一个小格代表0.2N,指针在1和2之间过1个小格,测量的力是1.2N。
69.答:A 物体有平动、滚动、振动、跳动和摆动等运动方式,在桌面上拉动纸盒时,纸盒的运动是滑动。
70.答:B B
摩擦力分为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两种,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要省力。将纸盒放在滚木上拉动,此时为滚动摩擦力,与将纸盒放在桌面上拉动产生的滑动摩擦力相比较,测得的力会减小,受到的摩擦力会减小;
71.答: × √ √
①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是:使用前,拿起弹簧测力计,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不可以直接拿来测量;
②被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的力是不能准确测出的;一个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值标着2.5牛,这说明它最大称量的数值是2.5牛;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与指针齐平。
72.答:B 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2个鸡蛋重力约为1牛;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重约5N;1张课桌重约100N左右。
73.答:2.8 悬挂重物每增加1牛,弹簧长度就增加0.2厘米,由此推断空格应填2.8。
74.答:A 画测力计刻度一要均匀,二要数字从上到下变大,A符合。
75.答:C 此工具量程是5牛,只有3牛的食盐没有超出量程。
76.答:使用前要调零。 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
测量工具通用注意事项首先调零,否则结果会偏大或偏小,其次就是不能超过量程,否则会损坏工具。
77.答:C 小车是依靠自身重力来运动的,实验中,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滑下,目的是使小车达到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78.答:A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受到摩擦力。
79.答:C 当物体重量相同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物体间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小车与塑料接触面较为光,所以小车在塑料表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最小。
80.答:B 这个实验唯一的变量就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可以通过使接触面光滑来减小摩擦力。
81.答:(1)坡度 高度 (2)重 远 大 (3)摩擦力 (4)大
82.答:B 实验中,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来自垫圈的重力和棉线的拉力。
83.答:B 一般实验我们都会进行两到三次,这样是为了让实验结果更加科学,避免偶然性。
84.答:C 根据题干可知,垫圈越多,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85.答:B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该小车的动力是该小车的动力是反冲力。
86.答:C 根据题干可知,该小车在测试行驶中不能走直线,原因可能是车轴不正。
87.答:B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燃放烟花都是运用反冲力运动的。磁悬浮列车利用的是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
88.答:A 组成员们在制作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分工,以便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完成作品后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89.答:弹力
90.答:16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运行的距离越远 50 89
91.答:A 6秒行驶了1.2米,如果想让小车3秒行驶0.8米,这表明想要加快小车的速度,那么就可以增大弹力,即第二次吹的气球要比第一次的大。
92.答:摩擦
93.答:C 用方法1,根据实验记录,11个垫圈时,小车到达终点的时间是0.89秒,要让小车在1秒钟走完全程,应减小拉力,垫圈的数量范围大概是比11个少一点。
94.答:C 用方法2来驱动小车,是利用橡皮筋的弹力为动力驱动的,要想小车运动的距离远一点,亮亮应该增加橡皮筋缠绕的圈数。
95.答:B 用方法2来驱动小车,是利用橡皮筋的弹力为动力驱动的,小车行驶的方向和橡皮筋缠绕的方向相反。
96.答:A 方法3是用气球驱动小车,气球的喷气口刚好朝向我们右边,小车前进的方向是向我们左边前进。
97.答:C 在上面三种驱动小车的方法中,跟喷气式飞机、火箭的运动原理相同的是方法3,都是借助反冲力运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