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上册 文言文选择题专练30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搞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
②其远古刻尽漫失 其可怪也欤
③群聚而笑之 倚歌而和之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
⑤不知东方之既白 纵一苇之所如
⑥相与枕藉乎舟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位卑则足羞 金就砺则利
A.两组相同,五组不同 B.三组相同,四组不同
C.四组相同,三组不同 D.五组相同,两组不同
3.下列句子全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或师焉,或不焉 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③君子生非异也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A.①②⑥⑦ B.①③④⑥ C.②③⑤⑦ D.④⑤⑥⑧
4.下列各项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蚓无爪牙之利 小学而大遗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
B.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合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听闻) 而闻者彰(清楚)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
B.假舆马者(借助) 吾尝跂(踮起脚后跟) 而望矣 君子不齿(并列,排列)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全面)
C.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而绝江河(穷尽)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D.声非加疾也(劲疾) 用心一也(专一) 吾师道也(学习) 则耻师焉,惑矣(迷惑)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符合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槁暴:用火烤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省:检验,省察
D.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根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句的一项是( )
A.崖限当道者 B.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C.顺流而东也 D.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镂:雕刻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断绝
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趋向、接近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B.凌万顷之茫然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学于余
A.句读之不知 B.取之于蓝
C.蚓无爪牙之利 D.圣人无常师
13.下列各句中“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 蟹六跪而二螯
⑤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⑥ 吾从而师之
⑦ 吾尝终日而思矣 ⑧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①/②⑧/③⑦/④/⑤⑥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⑧
C.①/②/③⑦⑧/④/⑤⑥ D.①/②⑧/③④⑦/⑤⑥
1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B.穿泰山西北谷
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1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有杜康(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衣领)
B.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越陌度阡(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C.鼓瑟吹笙(弹奏) 山不厌高(满足)
D.何时可掇(拾取﹑摘取) 沉吟至今(沉思吟味)
16.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B.石苍黑,多平方,少圜
C.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D.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17.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②圣人无常师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而神明自得 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⑦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⑧年十七,好古文
A.①⑥ B.②⑥ C.③⑤ D.⑦⑧
1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惑而不从师
C.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9.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 B.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C.泣孤舟之嫠妇 D.侣鱼虾而友麋鹿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使之然也(弯曲) ②其曲中规(合乎) ③砺(磨刀石)
B.①假舟楫(借助、利用) ②声非加疾(快) ③劝学(勉励,鼓励)
C.①绝江河(渡) ②驽马十驾(劣马) ③生非异也(通“性”,天赋、天性)
D.①金石可镂(雕刻) ②圣心备焉(完备) ③风雨兴焉(起)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的道理。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句子的朗读。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百工:各种工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书和传记。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①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D.①惑而不从师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群聚而笑之
B.①其出人也远矣 ②其皆出于此乎
C.①小学而大遗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级七千有余
B.石苍黑,多平方,少圜
C.或得日,或否
D.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25.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自京师乘风雪
余始循以入 回视日观以西峰
A.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2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③小学而大遗 ④则群聚而笑之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蟹六跪而二螯
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A.①③/②④/⑤/⑥⑦ B.①③⑤/②④/⑥/⑦
C.③/①④/⑦②/⑤⑥ D.②③/①④/⑤/⑥/⑦
2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子不齿
A.小学而大遗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位卑则足羞
2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日上,正赤如丹 及既上
②汶水西流 日观以西峰
A.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也相同。
B.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相同。
C.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不同。
D.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也不同。
2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明年秋 ②暮去朝来颜色故
B.①铁骑突出刀枪鸣 ②整顿衣裳起敛容
C.①老大嫁作商人妇 ②凄凄不似向前声
D.①曲终收拨当心画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
3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举酒属客(属:劝请。) 羽化而登仙(羽化:飞升成仙。)
B.倚歌而和之(和:和谐。) 山川相缪(缪:同“缭”,盘绕、围绕。)
C.知不可乎骤得(骤:屡次。) 而卒莫消长也(卒:终究。)
D.相与枕藉乎舟中(相与:互相。) 洗盏更酌(更:更替。)
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 生,通“性”,资质。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 不,通“否”,没有。句意: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C. 无通假字。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D. 受,通“授”,教授。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第一个“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句意: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
第二个“者”,“……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是……”。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②第一个“其”,指代词,那些。句意: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第二个“其”,语气副词,难道。句意:难道值得奇怪吗?
③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第一句句意: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嘲笑他们;第二句句意:按着歌声吹箫应和。
④两个“于”都是介词,表被动。第一句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第二句句意:不被从师的时俗限制。
⑤两个“之”含义用法相同,均为主谓间的结构助词。句意: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第二句句意: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
⑥第一个”乎”,介词,在,句意:(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
第二个“乎”,介词,比,句意: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⑦两个“则”都是连词,那么,就。第一句句意:(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
第二句句意: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
③④⑤⑦相同,①②⑥不同。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通假字的能力。
①句意: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不”通“否”,表否定。
②句意: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无通假字。
③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生”通“性”,资质、秉性。
④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知”通“智”,智慧。
⑤句意: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无通假字。
⑥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 。“有”通“又”,再次。
⑦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受”通“授”,教授。
⑧句意: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 无通假字。
①③④⑥⑦有通假字。
故选B。
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博学”,古义指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指知识、学识的渊博。
“寄托”,古义指寄身,容身;今义指托付或把情感、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物上。
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
B.“爪牙”,古义指爪子和牙齿;今义指帮凶、走狗。
“小学”,古义指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
C.无古今异义词。句意:(却)不如片刻所学到的(知识)多。/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D.“学者”,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众人”,古义指普通人、一般人,今义指许多人。
句意: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
故选C。
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惑:糊涂。句意: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故选C。
6.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A.“闻”:懂得。句意: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
B.词语解释准确。句意:借助车马的人/我曾经踮起脚后跟去观望/君子不屑于与他们同列/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C.“绝”:横渡。句意: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却可以横渡江河/(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D.“惑”:糊涂。句意:声音并没有加大/(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我学习的是道理/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故选B。
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槁暴:风吹日晒而干枯,在这里翻译成“晒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即使又晒干了,也不能再挺直。
故选B。
8.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限”,名词做状语,像门槛一样。
B.“歌”,活用为动词,吟唱。
C.“东”,活用为动词,向东进军。
D.“千里”,活用为动词,延绵千里。
故选A。
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前“于”:介词,从。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
后“于”:介词,比。句意: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B.前“焉”:兼词,“于之”。句意:堆积土石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
后“焉”:句尾语气词,不翻译。句意:有的向老师学习。
C.前“所以”:用来……的。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
后“所以”:……的原因。句意: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
D.前“而”:连词,表转折。句意: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后“而”:连词,表转折。句意: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故选D。
1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绝”:应为“横渡”。句意:并不是擅长游泳,却能横渡大江大河。
故选C。
1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古今异义的能力。
A.沧海:古今同义,均为大海。
B.茫然:古义,形容非常辽阔;今义,一无所知的样子。
C.消长:古今同义,均为增减、盛衰、变化。
D.无尽:古今同义,均为无穷尽的。
故选B。
1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状语后置句。“于余”作“学”的状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于余学”。句意:向我学习。
A.宾语前置句。“句读”作“不知”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句意:不懂得断句。
B.状语后置句。“于蓝”是“取”的状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于蓝取之”。句意:从蓝草里提取。
C.定语后置句。“利”为“爪牙”的定语后置了。正确顺序是“蚓无利爪牙”,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D.一般句式。句意: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故选B。
13.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表假设,如果。句意: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②表转折,但是。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③表修饰。句意: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更大。
④表并列。句意: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
⑤表承接,无意。句意: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非凡的智慧自然获得。
⑥表承接,无意。句意: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⑦表修饰。句意:我曾经整天地想。
⑧表转折,却。句意: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①表假设/②⑧表转折/③⑦表修饰/④表并列/⑤⑥表承接
故选A。
1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B.句意“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西北”,无活用;
C.句意“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南”,无活用;
D.句意“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东”,无活用。
故选A。
1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阡: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是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句意:穿过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
故选B。
1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句意: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B.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平的、方形的;今义:数学名词。句意: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
C.当道,古义:对着道路;今义:路中间,或者是“掌握政权”。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D.古今同义,指山的南脚。句意:和知府朱孝纯由泰山南面的山脚一起登山。
故选D。
1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句意: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
②圣人:指真正有修养、有智慧的人。古今义相同。句意: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③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句意: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④博学,古义:广泛的学习;今义:知识丰富,学问高。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⑤神明,古义:精气神,人的精神;今义:神仙。句意:自然会心智澄明。
⑥先后:有先有后,古今同义。句意: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⑦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句意: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⑧古文,古义:秦汉的散文;今义:“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句意:年龄十七,喜欢古文。
②⑥古今同义,①③④⑤⑦⑧为古今异义。
故选B。
18.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之”,助词,的;句意: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②“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B.①“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②“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句意: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
C.①“其”,语气词,表示猜测的语气;句意: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②“其”,代词,自己的;句意: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D.①“则”,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就;句意: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
②“则”,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故选B。
1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A.“舞”,使动用法,使……起舞。句意:让深潭中潜伏的鲛龙起舞。
B.“正”,使动用法,使……端正、整理。句意: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
C.“泣”,使动用法,使……哭泣。句意: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D.“侣”,意动用法,以……为侣。句意:把鱼虾当做伴侣,把麋鹿当做朋友。
故选D。
2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使之然也”意思是“用火烤木,使它弯曲成为这样的”,“ ”的意思是“使弯曲”;
B.“声非加疾”意思是“声音没有变洪亮”,“疾”的意思是“洪亮,强”;
D.“圣心备焉”意思是“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备”意思是“具备”。
故选C。
2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A.“师道”错误。“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B.“句读:句子的朗读”错误。“句读”,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句意: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
C.正确。句意: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
D.“经传:经书和传记”错误。“经传”,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故选C。
2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句意:不知句读,不能解决疑惑。“之”,助词,起到提宾作用。②句意: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之”,代词,代知识道理。
B.①句意: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其”表猜测语气,大概。 ②句意: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其”,指示代词,那些。
C.①句意: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②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D.①句意:有了疑惑,却不跟老师学习。“而”,连词,表转折。②句意: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而”,连词,表承接。
故选C。
2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代词,他们。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B.第一个“其”,代词,指代古之圣人;第二个“其”,表揣测,大概。句意: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C.第一个“而”,表转折,可是;第二个“而”,表递进,并且。句意: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D.两个“所以”,都是“……的原因”。句意: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故选D。
2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句意:台阶有七千多级。
B.“圜”同“圆”,圆形;;句意: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
C.无通假。句意: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
D.“采”同“彩”,色彩;句意: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故选C。
2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两个“自”都是介词,从。句意: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
“以入”的“以”是连词,同“而”,表修饰;“以西峰”的“以”是连词,连接方位名词,与方位词连用表示范围的界限。句意: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
故选C。
26.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表转折,却。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却比蓝草的颜色更蓝。
②表修饰。句意:顺着风去喊,声音并没有加大。
③表转折,却。句意:小的地方学习了,大的地方却遗漏了。
④表修饰。句意:那么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嘲笑他们。
⑤表转折。句意: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⑥表并列。句意: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
⑦表承接。句意: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
故①③⑤表转折,②④表修饰,⑥表并列,⑦表承接。
故选B。
2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齿”,名词用作动词,并列,排列,句意:君子不屑与之并列。
A.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句意: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
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C.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与例句相同。
D.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觉得羞耻,句意:(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
故选C。
2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上”是“上升”。句意: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
“上”是“登上”。句意:等到已经登上山顶。
②“西”是“向西”。句意:汶水向西流淌。
“西”是“西边”。句意:日观峰西边的山峰。
综上,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也不同。
故选D。
2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①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句意:第二年秋天。
②颜色,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句意: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容貌衰老。
B. ①突出,古义,突然冲出;今义,鼓起来或者超出一般。句意:像铁甲骑兵突然冲出,厮杀刀枪齐鸣。
②整顿,古义,整理;今义,指整理使有条理或有秩序或者使不健全或不正常的健全或正常起来。句意:整理一下衣服起身站立,收敛(深思时悲愤幽怨的)面部表情。
C.①老大,古义,上了年纪;今义,排行第一的人或者某些帮会的首领或者很。句意: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②向前,古义,以前、刚才;今义,面朝前方。句意: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
D.①曲终,都是指一曲终了,古今同义。句意: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
②丝竹,都是借代音乐,古今同义。句意:一年到头听不见音乐。
故选D。
30.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和”,应和,句意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C.“卒”,最终,句意为最终没有增减。
D.“更”,重新、再次,句意为洗净酒杯重新饮酒。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