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0.1《劝学》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赞 学
王 符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智;虽有至材,不生而能。圣人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则皆成宗庙之器、黼黻之章,可羞于鬼神,可御于王公。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也。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是故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者,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
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自托乘舆,坐致千里;水师泛轴,解维则溺,自托舟楫,坐济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君 子 之 性 未 必 尽 照 及 学 也 聪 明 无 蔽 心 智 无 滞 前 纪 帝 王 顾 定 百 世。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
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
(节选自《潜夫论》,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B.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C.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D.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也称作《周易》,它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为历代儒家学子核心研习书经。
B.祖考,指祖先,也可指已故的祖父或父祖辈的人。文中的祖考是祖先、先人的意思。
C.学士,南北朝以后司文学撰述的官员称呼。文中的学士指掌管文学的官员。
D.君子,先秦时是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含义。这里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即使是圣人和极有才能的人,他们的才智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B.第二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
C.作者认为当世学士受到财富或贫穷的干扰,以致最终在学业上难有所成。
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君子为什么能建功立业,美德声誉流传四方?根据文中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六章 10.1《劝学》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赞 学
王 符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智;虽有至材,不生而能。圣人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则皆成宗庙之器、黼黻之章,可羞于鬼神,可御于王公。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也。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是故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者,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
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自托乘舆,坐致千里;水师泛轴,解维则溺,自托舟楫,坐济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君 子 之 性 未 必 尽 照 及 学 也 聪 明 无 蔽 心 智 无 滞 前 纪 帝 王 顾 定 百 世。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
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
(节选自《潜夫论》,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B.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C.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D.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答案】9.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未必尽照”的意思是“未必能洞察一切”,语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聪明无蔽”“心智无滞”结构对称,分别单独成句,据此排除B项。故选C。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也称作《周易》,它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为历代儒家学子核心研习书经。
B.祖考,指祖先,也可指已故的祖父或父祖辈的人。文中的祖考是祖先、先人的意思。
C.学士,南北朝以后司文学撰述的官员称呼。文中的学士指掌管文学的官员。
D.君子,先秦时是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含义。这里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答案】10.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结合语境可知,文中的“学士”如果是掌管文学的官员,则不能达到“以万计”的数量,后文“究涂者”译为穷尽学问之途的人,前后联系起来可知,这里的“学士”指的是学者,求学的人。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即使是圣人和极有才能的人,他们的才智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B.第二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
C.作者认为当世学士受到财富或贫穷的干扰,以致最终在学业上难有所成。
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答案】11.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错,原文中“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的意思是: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东西需要修治一样。第2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是为了论证人需要学习。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1)这是因为火的照耀,而不是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它而变得明亮。
(2)在当今之世求道,没有比典籍更好的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耀:照耀。假:依靠。明:变得明亮。(2)索:寻求。索道于当世者: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当世索道者”。第二个“于”:介词,比。
13.君子为什么能建功立业,美德声誉流传四方?根据文中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①君子能够坚持求学,最终穷尽学问之途;②君子能潜心钻研先圣的经典,醉心于老师的教导。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在文中的表述是“是故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者”,这之前“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说明了大多数学士无法成名的原因在于不能坚持学习;这之后交代了直接原因“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也就是君子能潜心钻研先圣的经典,醉心于老师的教导。
【参考译文】
天地之间宝贵的是人,圣人崇尚的是道义,德行道义成就的是智慧,明智的人追求的是学问。虽然世上有极其圣明的人,也不是生下来就有了智慧;虽然存在极有才能的人,也不是生下来就有了能力。极其圣明的人尚且要等到学习请教以后,他们的智慧才渊博,他们的德行才伟大,又何况是平常的人呢?
因此工匠若要做好他的事情,就应当先磨利他的工具。士人想要宣扬他的道义,就应当先读书。《周易》上说:“君子应当通过多记住前人的言论和行事,来培育自己的美德。”因此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东西需要修治一样。那瑚簋一类的祭器、朝拜和祭祀时的礼服,它们的原始材料只不过是山野中的树木、蚕茧的丝罢了。而技艺灵巧的给木头弹上墨线并用斧头来加工,女工们为蚕丝加上五彩并用织布机来制作,它们便成了宗庙祭祀的器具和色彩夺目的礼服,可以供奉给鬼神,可以进献给天子诸侯。因而君子整日自强不息,提高德行、勤修事业,不单单是为了使自己知识渊博,而且是要怀念阐发先人的好名声,使父母的声名得到显扬。道是因学习而成,并且蕴藏于书籍之中;学习因勤奋而长进,因停止而荒废。如今的学者常常以万计,可是能穷尽学问之途的却没有几十人,这是什么缘故呢?富裕者因为财物而玷污了自己的精神,贫穷者因为缺吃少穿而改变了求学计划,或者是因为丧乱错过了学习的年龄,这便是人们违背最初的志愿,前功尽弃,最后只能幼稚愚昧的原因吧。因此,成就了功名、建立了业绩,其美德声誉流传四方的人,不过是因为他们能潜心钻研先圣的经典,醉心于孔子的教导罢了。
因此,造父飞速奔跑,一百步就会疲劳停顿,凭借车马,坐着就能到千里之外;水兵在成排的船上是安全的,解开系船的大绳,就会被淹死,但若是各人都依靠船桨,坐着也能渡过江河。因而,君子的天性在世上并非独一无二的,只不过是善于依靠外物罢了。人的天性不会有百倍的差别,但是他们的才智却会有万倍的差异。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天性,一定是由所凭借的东西造成的。君子的天性,未必能洞察一切,但一经学习,则耳聪目明无所遮蔽,心智开阔无所凝滞,往前能够综理帝王的是非得失,往后能够确立百世之则。这是道的明察,而君子则能依靠它而使自己聪明起来。
因此,道对于心灵的意义,就如同火对于人眼一样。在深深的陷坑或者深宅幽室里,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等到点燃了蜡烛,那么所有的东西都显露无遗。这是因为火的照耀,而不是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它而变得明亮。因此,在黑暗的房间里找东西,没有比灯火更好的;在当今之世求道,没有比典籍更好的了。典籍,就是经书,是从前的圣人撰写的。从前的圣人悟到道的精华,将它用来立身处世,同时想要让贤人能自我勉励来进入道。因此圣人撰写经典传给后世的贤人,如同技艺灵巧的倕为后世工匠留下了规矩准绳等工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