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坐井观天》教材解读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编者编排时将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定为“寓言故事”。课文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小动物青蛙和小鸟之间的对话,揭示了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也不同,告诉读者看问题要看全面、眼光要放长远的道理。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语言精炼、充满童趣,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 生字书写
课文有10个要求会认会读的生字,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其中6个既要求会认会读,还要求会写。因此,书写重点指导“沿 、答、渴、喝、话、际”6个生字,尤其是形近字“渴、喝”区分和书写为本节课书写板块重点指导。要求学生区分并书写“渴”与“喝”,明白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根据字的间架结构特点,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右半部分的笔顺,先写“人”,再写“竖折”。
二、对话朗读
课文主要内容为小鸟和青蛙的对话,学生通过朗读能够理解内容,通过朗读能想象小鸟和青蛙对话时的语气和表情。可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课文字词读准确,将句子读通顺;通过男女小组分角色朗读、指名个人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分层次指导学生读好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等,层层递进、步步为营。
如课文中的重点句——反问句“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先让学生观察标点符号“?”,再抓住语气词“吗”,来读出反问的语气;再通过陈述句“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对比读,体会反问句能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这是分层次指导朗读。
再如课文中的另一重点句——感叹句“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先让学生观察标点符号“!”,再抓住抓关键词句“无边无际”,理解“际”的意思,利用换词法让学生想象小鸟飞过哪些地方,感受天的无边无际。
最后通过情景剧表演,让学生迁移运用读好陈述句。
三、寓意渗透
通过朗读指导、情景剧表演、学法迁移等多种方式方法理解文本内容,认真体会小鸟最后“笑”的含义,想象二者的内心想法。最终,让学生独立思考,体会故事的寓意,明白看问题要看全面、眼光要放长远的道理。
教学工具
《坐井观天》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属于小学低段,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理解主要依靠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他们的思维是在直观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的两个主人公小鸟和青蛙是二年级学生比较熟悉又亲近的动物,因此这个故事本身对他们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但是寓言故事是要揭示一个道理的,从文本内容到揭示道理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准确理解“看问题要看全面、眼光要放长远的道理”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住课文对话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让学生在趣味对话和朗读中理解、感悟,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准确的理解故事的寓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他们思维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再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站得高,看得远,看得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 复习字词知识,写好“渴”“喝”两个字。
2.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
3. 通过讨论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坐井观天”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对话中的关键词和标点符号,指导学生读好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教学难点: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
板书设计
12、坐井观天
井口大 站得高
看得远
无边无际 看得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过渡: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青蛙和小鸟两位学习伙伴,今天,小青蛙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你们能帮助他完成这个愿望吗?那首先请接受第一个挑战吧!(翻)
1. 开火车复习本课词语。
过渡:,你们的词语掌握得真棒!大家一起帮助小青蛙朝井口进了一步!
2.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下一个挑战,请你们跟随老师一起书空写课题中的井和观字,老师写你们说出相应的笔画。(金手指,举起来)
过渡:书写正确,读音准确,挑战完成!(青蛙走一步)
二、进入课文
过渡: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里往往藏着道理,也就是寓意。《坐井观天》会藏着什么道理呢?请你们翻开书本58页,跟随老师再次走进这篇课文吧。(翻)
1、齐声朗读第一自然段。
2、青蛙在什么位置?(井里)小鸟在什么位置?请一位同学将这只小鸟贴到正确的位置。(学生上台贴图)
3、理解“井沿”:沿在这里表示物体的边。那桌子的边叫什么?碗的边呢?(你们真会举一反三!)(青蛙走一步)
4、井沿上的小鸟和井里的青蛙发生了什么对话呢?请自由朗读2-7自然段。并用横线标出青蛙说的话,用波浪线标出小鸟说的话。(教师巡视指导)
过渡:全文总共有几次对话?(3次)
(一)第一次“对话”
过渡:那首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第一次对话。请一位同学读青蛙的话,一位同学读小鸟的话。其它同学认真听,等会请你当小评委,说说谁读得更好。
1、学生评价(你真是个会倾听的孩子)
2、师点评:疑问句语气上扬,“一百多里”重读,你的朗读会更棒。请听老师示范。
1. 思考:为什么“一百多里”四个字要重读?(一里是500米,你们上学要走的路大概是2里,一百多里等于5万多米,相当于你们上学的距离要走50多遍。重读体现小鸟飞得远,它生活的环境非常广阔。)
2. 学生齐读。(你们真是一点就通)(青蛙走一步)
5.书写“渴”和“喝”
(1)师:挑战继续,上节课我们已学过“渴”和“喝”这两个字,有没有同学能再次回忆一下如何区分“渴”与“喝”?生回答。(你的记忆力真出色)
(2)老师范写,请你们书空说笔画。你们能给这两个字找个好朋友吗?(组词)(青蛙走一步)现在请你们在书本上描一写二。
(二)第二次“对话”
1、思考:第二次对话中,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天有多大
2、青蛙认为天有多大?(板书:井口大)
3、小鸟又是怎样认为的?你能找到关键词吗?(你真是火眼金睛)(板书:无边无际)
4、际是有边界的意思,那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没有边界,没有尽头)
同学们看看,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哪些景物是无边无际的?(出示图片)
看到这样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小鸟感叹:“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5、朗读指导:读好第二次对话可不容易,请同学们看这两句话,句尾分别用了什么符号?(感叹号和问号)(你的观察真仔细!)
(1)第一句可不是疑问句,它是反问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回答)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翻)
(2)第二句是感叹句,它的意思是“天无边无际,很大。”(翻)
(3)请学生对比朗读,体会它们之间的不同(原句语气更强烈)
(4)我们能不将这两句话都换成它们下面的这句话呢?
(5)去掉下面的话,朗读反问句。你认为青蛙在说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
(过渡:想要帮助小青蛙,就请你们继续接招!请你们读好反问句,读出青蛙自以为是的语气。评价:你这只小青蛙可真自以为是。(青蛙走一步)
(6)你认为有感叹号的这句要用什么语气读?(感叹、赞叹)谁来挑战?(指名同学朗读)(青蛙走一步)
(6)将原句送回课文中,请你们和老师一起合作朗读第二次对话。
(三)第三次“对话”
1、第3次对话我请一组同桌来读一读,试着加上表情。
2、青蛙为什么笑了?(因为他认为小鸟是错的,是无知的)所以他的笑是什么样的?(骄傲自大)
3、小鸟为什么也笑了?它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诚恳劝告)
4、全班分两个小组读,老师读旁白。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读)。
1、分角色表演(带头套,如果不带书,并能加动作就更好了)。
2、全班齐读。
评价语:你的声音真响亮/你读出了青蛙的自大傲慢/你们的合作真有默契/
你表演得活灵活现......(青蛙走一步)
四、讨论人物观点,理解课文寓意
1、思考:青蛙和小鸟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生回答)
2、这是我们学校的同学在自己家中拍摄的照片(出示同学在家里阳台拍着的图片),为什么有的同学家看的景物少(近),有的同学看得景物多(远)?(学生回答)
3、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板书:站得高,看得远,看得全)
4、在你们的帮助下,小青蛙终于跳出井口来了,它会遇到什么?会看到什么呢?请你们尽情想象。
5、总结:是呀,小青蛙跳到了井外,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正是因为它站得高,所以他能够看得更远,看得更全,能见识到天地的广阔与无边无际!这不禁(jīn)让我想到我们在《登鹳雀楼》中学到的一句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期待同学们以后多读书,多出去走走,让自己见多识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