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同步训练
1、"五四事件"以后不久,上海商业区的52条街道的商人和居民组建了52个街道联合会。不久,他们又组建了"上海马路联合会总会"的中心组织,成为了上海最有影响的社会组织之一。后来,它领导了上海居民要求民权的一些运动。这反映了五四运动( )
A.发展了劳工组织 B.传播了社会主义
C.团结了社会力量 D.扩大了民权运动
2、1926年,毛泽东主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亲自讲授农民运动的课程。农讲所还组织了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设置包括地租率、主佃关系、田赋等36个调查项目。这一时期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 )
A.旨在推动工农武装割据 B.配合了解放区土地改革
C.开辟了民主革命新道路 D.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进程
3、“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①消灭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②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③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宣言》1922年7月)该纲领表明中共( )
A.第一次确定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纲领
B.找到了十月革命的正确道路
C.对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
D.是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4、1924年1月4日,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鲍罗延信中说道:“我在上海得到共产国际与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在苏联期间通过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提纲。……从孙中山的演说中可以看出,他已开始接受提纲的猜神。这特别表现在他对待自己的三民主义以及对待工人阶级政党及其经济组织的态度上”。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 )
A.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有推动作用
B.国民党开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C.国共两党直接接受共产国际领导
D.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抗击日本的侵略
5、毛泽东说:“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由此可知,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的性质是( )
A.旧民主主义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
6、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导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一重要论述,主要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是( )
A.青年学生要始终发挥时代的先锋模范作用
B.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C.不断发扬学习具体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思想解放意识
D.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贏得广泛群众基础的发展理念
7、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此观点意在( )
A.阐明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重要性
B.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C.强调武装割据斗争策略的正确性
D.确定土地革命的重大方针
8、1924年8月,孙中山在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训词中指出:“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如果这种基础不能巩固,我们的革命便要失败。”这表明当时孙中山( )
A.积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支持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C.认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D.重视依靠农民进行革命
9、“长期苦于专制和武力之害,渇望和平与平等的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暴力、专政等等往往有着一种本能的反感。正因为如此,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俄国诞生之后中国舆论界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感到难以接受和理解。”这说明五四运动之前( )
A.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全面
B.知识分子希望用温和的方式改造社会
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D.十月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甚微
10、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回忆:“处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当时我的感觉是:革命有希望,中国不会亡,要改变过去革命的办法。虽然,这时候我对中国革命还不可能立即得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新见解,但是通过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教育,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作为个例,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向何处去”历史课题的探索
B.十月革命为民族解放运动提供强大的实践指导力量
C.马克思主义逐步由学术思想向中国革命理论指南转变
D.五四运动推动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11、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的一部分青年决定出国留学,经风雨、观“洋潮”;五四之后中国革命浪潮突起,青年学生因而出国探求新知。出国留学成为这一时期革命队伍中的一股热潮。据此可知,五四前后的留学热潮( )
A.致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B.源于民族意识觉醒推动的结果
C.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D.体现了全民族抗战时代的要求
12、《学生杂志》编辑沈雁冰在1917年发表文章,倡言学生界为社会之“中坚”,鼓吹救国之责任非学生界莫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A.新文化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3、1920年“五一”前后,北京、上海等各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纪念“五一”劳动节的活动。据记载,各地参加“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的工人和知识分子有五六万人。材料可用来说明( )
A.新型政党建立的条件日渐成熟 B.“五一”劳动节成为法定节日
C.工人阶级成为民主革命主力军 D.知识分子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
14、李长之在《迎中国文化复兴》一书中曾说:“五四运动当然不仅指1919年5月4日这一天的运动,乃是指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历程,‘五四’不过是这个历程的一个指标。”材料观点表明五四运动( )
A.在概念上就是指新文化运动 B.主要思想体现于反帝反封建
C.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D.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15、下图为漫画《新式五味瓶》。在一张“国民政府”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有“苏俄”“工人”“学生”“军人”和“妇女”等标签。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
A.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坚定了国民对苏俄道路的选择 D.适应了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需要
16、北京的学生们看到《晨报》上“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无亡日,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的呼号,踏上了示威抗议之路。而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也端赖报章之力。据此可知( )
A.舆论宣传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程
B.五四运动是报纸宣传掀起的革命
C.报刊宣传有利于民族进一步觉醒
D.五四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7、1920年,北洋军阀吴佩乎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佩孚希望大家唤起劳动界之觉醒,不可因彼等无学识、无思想,而存鄙视之心。且须加以提倡、劝导,使人人皆有爱国思想则庶几矣。”这一言论( )
A.体现了民主的时代潮流 B.说明劳工利益得到了保护
C.反映出五四运动的影响 D.表明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
18、武昌曾在明代修筑起高大的城墙;1919年,众多名人士绅从经济发展考虑,要求拆除武昌城墙,因争议较大而搁置;北伐战争中,高大的城墙给国民革命军造成重大损失;北伐胜利后,拆城工作迅速展开。武昌城墙拆除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近代城市化快速发展 B.封建帝制被彻底推翻
C.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D.社会风俗已全面改良
19、湖南是《新青年》较早进入的地区之一,但直到五四前夕,《新青年》在湖南仍“销行极少”。五四运动后,“湘人亦群起研究新文化”,《新青年》销量才大增,半年之内,该社销售《新青年》达两千本。由此可见,五四运动( )
A.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之旅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转型
C.促使湖南成为新思潮的中心 D.提供了传播新思想的契机
20、“五四”以前,中国的先进分子是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取代封建专制主义;“五四”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表明五四运动( )
A.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B.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
C.使中国进人了“现代社会” D.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21、[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
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
1915年反“二十一条” 1919年五四运动 1925年五州运动
组织领导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
参与群体 城市士绅、商人为主 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 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
基本形式 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
中心口号 “救国”“勿忘国耻”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
运动规模 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 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 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
——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
材料二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
——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变化,不仅由中国革命本身的条件而且是由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自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在地球上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起了一个变化”,“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这是因为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新时代”。1919年6月3日以后,广大的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政治罢工,这就使五四运动转入一个新阶段,帝国主义和反动政府感到恐惧,“恐市面欲收拾而不能矣。……急以明令并惩曹陆章(亲日派)及保护学生,以谢国人”。
——摘编自陈慧道《五四运动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材料二 1921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指出它“是由上海——中国产业的中心——的一些劳动团体所发起的,是一个要把各个劳动组合都联合起来的总机关”。书记部成立后,分别又成立了北方、山东、武汉、湖南、广东分部,并由中共中央直接委派负责人。1922年,书记部发起和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5月1日,来自全国110个工会的173名代表出席,“有共产党派,有国民党派,有无政府派”等。南方分部在组织会议期间,打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各派没有对此提出异议。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后撤销。
——摘编自王永玺《新编中国工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五四运动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并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的重要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的历史条件,并分析其对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比较三则史料,分别说明其在研究五四运动方面的史料价值。
(2)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6月3日后,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包括商人和居民在内的街道联合会、上海马路联合会总会等社会组织的成立,反映了五四运动团结了社会力量,获得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劳工组织的信息,排除A;材料信息与社会主义无关,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民权运动的扩大,排除D。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正处在国民革命时期,农民讲习所有利于农民运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故D正确;“工农武装割据”出现在大革命失败后,故排除A;解放区土地改革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故排除B;“民主革命新道路”出现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排除C。故选:D。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C
解析:ABD不合题意,C符合题意,“在五四运动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由此可知,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故选:C。
6、答案:B
解析:A.说法绝对化,A选项排除; B.根据材料“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可知体现的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B选项符合题意; C.材料与思想解放无关,C选项排除; D.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贏得广泛群众基础的发展理念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与时俱进的五四精神,D选项排除。故选:B。
7、答案:A
解析:由材料“孙中山……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失败了”“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等可知,毛泽东强调农民是国民革命的重要力量,农民力量影响国民革命的发展,故A项正确;“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偏离了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武装割据斗争策略是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提出的,故C项错误;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确定的,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如果这种基础不能巩固,我们的革命便要失败”可知,孙中山认为农民是革命的基础,没有农民参加革命,革命就要失败,这表明孙中山认识到农民蕴藏的革命力量,重视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故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扶助农工”政策,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故选:D。
9、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知识分子对于暴力的本能反感,即强调了知识分子是希望用温和的方式改造社会的,B项正确;材料是对十月革命的认识而非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社会主义尚未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排除C项;十月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实在巨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但是通过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教育,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体现了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向何处去”历史课题的探索,故A正确;材料强调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B比较片面,排除;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
11、答案:B
解析:材料“五四之后中国革命浪潮突起,青年学生因而出国探求新知”体现的是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知识青年的民族意识觉醒,进而引发留学热潮,B项正确;材料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无关,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后,排除C项;1937年七七事变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B。
12、答案:D
解析:材料观点突出“学生”在救国方面的责任,从所给四个备选历史事件来看,只有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先锋的,且其前期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故D项正确;A与“鼓吹救国之责任非学生界莫属”不符,排除;B是1900年,排除;C是1911年,排除。故选:D。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工人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这次纪念活动有许多工人和知识分子参加,表明当时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群体日益扩大,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说明新型政党建立的条件日渐成熟,故选A项;材料中的纪念活动是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组织的活动,并非是国家法定的节日,故排除B项;这次纪念活动有工人阶级参与,但工人阶级并不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工人阶级是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故排除C项;知识分子和工人都参与了这次纪念活动,并不能证明知识分子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故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据材料“五四运动当然不仅指1919年5月4日这一天的运动,乃是指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历程,‘五四’不过是这个历程的一个指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五四运动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故C正确。五四运动不等于新文化运动,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主要思想体现于反帝反封建,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故D排除。
15、答案:B
解析:通过漫画中“国民政府”“苏俄”“工人”等关键词判断出该事件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国共双方合作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反帝)和民主(反封建)意识,故B选项正确;从材料判断,当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实现,故A选项错误;这一期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是时代任务,C和D选项均不符合阶段特征,故C和D选项错误。故选B项。
16、答案:A
1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佩孚希望大家唤起劳动界之觉醒,不可因彼等无学识、无思想,而存鄙视之心。且须加以提倡、劝导,使人人皆有爱国思想则庶几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吴佩孚关注劳动界,提倡不鄙视劳动人民,并主张唤醒劳动人民,这说明军阀的思想存在开明的一面,也折射出当时工人力量的壮大,反映出五四运动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吴佩孚个人关于劳工觉醒的演说,无法表明民主成为时代潮流,排除A项;材料只截取了吴佩孚关于劳工思想觉醒的部分演说,没有关于劳工利益的内容,更不能确定其是否落实,排除B项;材料的主体是吴佩孚个人,未体现群众的民主意识的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中,即大革命高潮时期,国民革命军克服困难,攻占武昌,使得长期以来遭到搁置的拆除武昌城墙的提议,迅速得到落实,反映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特征,C项正确;武昌城墙的拆除不能说明近代城市化在“快速发展”,排除A项;封建帝制被彻底推翻与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无关,排除B项;只有武昌城墙的拆除,不能说明社会风俗得到了“全面”改良,排除D项。故选:C。
1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对湖南五四运动前后《新青年》销量的比较可知,五四运动之后,销量大增,表明《新青年》所代表的新思想为更多湖南读者所接受,五四运动成为新思想传播的契机,D项正确;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之旅,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转型,排除B项;五四运动促使湖南成为了新思潮的中心,与题意无关,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
20、答案:B
解析:题目材料以对比的形式,展示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先进分子”进行的民主革命指导思想的差异,说明五四运动对民主革命发展的进步意义,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D项表述与材料所述时间明显不符,故而不选。
21、答案:(1)变化:由自发性,组织化程度较低到由政党找领导,组织程度较高。关系:组织领导能够推动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也会促进组织的壮大,领导能力的提升。
(2)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主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不断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革命运动有了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可知由自发性,组织化程度较低到由政党找领导,组织程度较高。关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组织领导能够推动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也会促进组织的壮大,领导能力的提升。
(2)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可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去思考,主要从民族危机、思想、经济、阶级、组织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主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不断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革命运动有了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
22、答案:(1)概括说明: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方向,是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际条件;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重要成果: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部分亲日官僚(或:罢免部分亲日派及保护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历史条件:中共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工人阶级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共产国际的帮助。影响:实现了工人运动的联合(或:推动工人运动);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或:推动国民革命运动)。
23、
(1)答案:材料一是文献史料,对认识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及运动早期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材料二是实物史料,是直接反映五四运动中民众诉求的一手史料,可以与材料一相互印证。材料三是文献史料,对于评价五四运动具有参考价值,强调了其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史料的价值的认识和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三是文献史料,分别对研究五四运动的原因和意义有价值;材料二是当时的传单,为实物史料,可以印证材料一。
(2)答案:地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五四运动的意义可知,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