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1934年1月,毛泽东明确提出:“在目前的条件之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它不但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粮食问题,而且需要解决衣服、砂糖、纸张等项日常用品的原料即棉、麻、蔗、竹等的供给问题。”毛泽东提出这一主张意在( )
A.为苏区各项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B.调动解放区人民生产积极性
C.打破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 D.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
2、在中央苏区,俱乐部是以政治动员为目标,进行政治文化学习与文娱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1933年的统计显示,苏区乡村共有俱乐部1917个,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近10万人,城镇中俱乐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该时期的俱乐部活动( )
A.照搬了苏联的工作经验 B.回应了革命斗争的需求
C.扭转了苏区的发展态势 D.弘扬了竞技体育的精神
3、1933年国民党成立江两食盐火油管理局,实行“计口售盐”。苏区政府国民经济部组织群众用旧墙土或坟墓等地方泥土熬硝盐,鼓励群众“打破不愿动土的迷信”。1934年苏区江西省7个县共建成土法熬盐厂582个,其中属于合作社的224个,机关团体的44个,群众私人的31个。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反“围剿”失利影响经济发展 B.组织生产自救以打破经济封锁
C.意在推进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D.破除封建迷信使群众觉悟提高
4、1935年5月26日,毛泽东一行赶到安顺场的渡口察看,红军三只小船一次只能渡几十人。毛泽东说:“蒋介石要我们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使红军像太平军一样在这里全军覆灭。但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此后红军( )
A.四渡赤水河 B.巧渡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飞夺泸定桥
5、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国货界一致响应,国货运动曾一度颇具声势。特别在上海,作为经济大埠,全国经济重镇,提倡国货运动轰轰烈烈,民众踊跃参加,到1930年10月7日,已进行了第三次国货运动大会,成效显著。这一做法有利于( )
A.阻断西方的经济侵略 B.加快工业体系的形成
C.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D.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
6、20世纪30年代前期,在广大苏维埃地区,“没有人敬神,菩萨都烧了,庙宇礼堂变成了农民工人士兵的政府办公室,或者是游戏场;许多农民的家里以前供养家神‘天地君亲师’位的,现在都换以‘马克思及诸革命先烈’”。据此可知,苏维埃地区( )
A.社会习俗得到彻底革新 B.农民革命意识高涨
C.政权建设已取得了成效 D.反动势力已被清除
7、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矿业法》,规定:“铁矿、石油矿、铜矿及适合炼冶金焦之烟煤矿,应归国营,由国家自行开采,如无自行开采之必要时,得出租探采,但承租人以中华民国人为限。”这一法规( )
A.受当时苏联经济模式影响 B.带有一定国家干预色彩
C.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D.是战时经济体制的表现
8、下表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薛暮桥统计的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土地情况调查数据。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雇农 合计
占农村总户数% 3.5 6.4 19.6 70.5 100
占农村总土地% 45.8 18.5 17.3 18.4 100
这些数据表明( )
A.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迫切性
D.中国农村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
9、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被美国作家比作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和美国人征服西部,还被称为“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这一事件( )
A.使革命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 B.标志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
C.促成革命中心转移到西北 D.宣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0、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11、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
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12、1934年10月23日,香港《工商日报》载:“查朱、毛、彭德怀各匪首,自决定放弃老巢,于昨18日即分别率其匪军,向南路军各地防线突围。”此报道( )
A.表明国民政府已获广大群众支持
B.反映了朱毛军事指挥的失误
C.说明红军内部出现方针路线的分歧
D.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失利
13、八七会议指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推翻反革命的政权。”据此推知,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实践 B.已经摆脱俄国革命模式束缚
C.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D.已经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14、1928年11月,中共中央在第15号通告中指出,“没有城市的领导,乡村斗争很少胜利的可能。没有工人的领导,农民革命很少成功的希望。所以建立城市工作尤其是工人运动,成为党目前最迫切的任务”。中共中央的这一通告( )
A.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B.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C.助长了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滋长
D.推动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15、下图为1928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变化示意图。它从侧面反映出( )
A.毛泽东革命道路论断的正确性 B.日本侵华对中发展的破坏
C.“工农武装割据”的日益发展 D.国民党对中共政策不断调坚
16、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没收地主、反革命及农村公共土地……以“最有利于贫农、中农利益的方法”按人口或按劳力平均分配;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允许农民出租、买卖。这一措施( )
A.确保国民革命运动胜利进行 B.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C.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促进人民统一战线发展
17、下图为闽西工农银行股票示意图。该股票( )
A.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B.说明根据地群众踊跃参加革命
C.表明根据地的补给严重不足 D.反映出根据地保护工商业发展
18、1931年11月,中共中央将“凡十六岁以上工农兵劳苦民众不分男女种族宗教皆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权利,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等列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原则要点,还将土地法、劳动法等交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力图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B.开始关注农民和农村革命
C.维护苏区各个阶级民主权利 D.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19、如图是1924—1937年中国农民革命心态的演变示意图。农民革命心态的变化主要是基于( )
A.革命形势的变化 B.农民暴动的开展
C.土地革命的进行 D.农村根据地的建立
20、1934年,国民政府提出对产业和外贸“厉行统制及保护政策”的主张;1935年特设了“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1938年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规定:“于私人企业者,由私人出资举办,于国家的整个计划之下,受政府的指导及奖励。”材料表明(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B.国民政府对根据地实施经济封锁
C.国民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官僚资本利用金融手段搜刮民财
21、1926年9月,毛泽东明确指出:“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的农村封建阶级,乃其国内统治阶级、国外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的基础,不动摇这个基础,便万万不能动摇这个基础的上层建筑物。中国的军阀只是这些乡村封建阶级的首领。”由此可知,毛泽东( )
A.借鉴十月革命的道路 B.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强调农民运动的作用 D.总结国共两党合作经验
22、1929年9月,中共中央曾在“九月来信”中指出,目前红军的基本任务“主要的有以下几项:一、发动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二、实行游击战争,武装农民,并扩大本身组织;三、扩大游击区域及政治影响于全国”。关于红军的发展和战略问题,实行“分兵游击集中指导是不可移易的原则”。这表明( )
A.中央首次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B.我党提出土地革命政策
C.党内结束了革命策略的争论 D.中央支持新的革命探索
二、材料题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 井冈山》(1928秋)
材料二 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
——《遵义城头霞光闪》
材料一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中“云消雾散”指什么,毛泽东成为“舵手”指什么,“拨正船头”“胜利向前”又指什么?
24、阅读以下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有关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蒋介石要求国民党军,对根据地“予以严密封锁,使其交通物质,两相断绝,则内无生产,外无接济,既不得活动,又不能鼠窜,固守一隅,束手待毙
——《处理剿匪省份政治工作报告》(1934年)
材料二 粟裕在回忆第五次反“围剿”时说,十九师是红七军团的主力、战斗力强,擅长打野战,但没有见到过装甲车……部队一见到(国民党军的)两个铁家伙打着机枪冲过来,就手足无措,一个师的阵地便是被两辆装甲车冲垮。
——《李志民回忆录》(1993年)
材料三 粮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的摆在我们面前,谷价到处高涨,有些地方如会昌、瑞金、博生、于都等处已涨到七八元一担。应该收集的土地税和公债谷子还差着很巨大的数目。
——《红色中华》第146期(1934年)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红军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时所面临的严峻内外形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指导方针和客观形势两方面分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
针对当时严峻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的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征开始后,国民党动用《中央日报》等一切宣传机器,几乎天天登载“围剿”红军的消息。红军四波赤水转战川黔滇边时,该报从1月到3月陆续有报道,如称“黔北之匪,自被击溃后,成股逃窜者不足万人,余均小部”“匪子弹用尽,患病亦多,实无战斗力量与勇气”“沿途伤病饿疲倒毙之匪,遍地皆是”。
在国统区,还有一大批民营报刊,也对红军长征情况有所反映。如红军强渡乌江,《国民公报》发表《朱毛残部只剩两三万人,由鸟江强渡北窜》,称“朱毛残部,由瓮安乌江上游强波,向湄潭遵义北窜,一部仍由石阡余(庆)强渡北窜,据俘获匯称,沿途伤亡颇众,逃亡尤多,现剩二三万人”。
——摘编自黎余《国统区对红军长征的报道》
材料二 1936年2月,董健吾受宋庆龄的派遣,到达陕北瓦窑堡。他聆听了博古、林伯渠、王稼祥等人有关红军长征的战略决策和重要意义,以及长征见闻和事迹的介绍,还得到不少珍贵的资料。后来他编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一文,在国统区报纸上发表。该文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写起,介绍了红军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的决策过程,叙述了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经历的主要战斗、事件以及行军路线。随文还附有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第一军团“西引”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以及“毛泽东像”和“红军在江西所发建设公债券”图片。
——摘编自黎余《国统区对红军长征的报道》
材料三 《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以充满激情的文笔描述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事迹。例如,7月初在从卓克基翻阅雪山向毛儿盖进军途中,红一军团第2师第6团迷失方向,断粮四日,冻饿而死者达三分之一。后来红军主力得到第6团救援电报,派运输队星夜赴援。这些僵卧在冰雪中的红军,闻救星到,都跳跃起来。他们得到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兴奋,寒冷不怕了,爬山也有劲了。
——摘编自刘统《新发现的一篇介绍长征的珍贵文献——《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对于红军长征的报道与材料一中的报道有何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关于红军长征不同报道的史料价值。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争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国共双方整体实力的较量……由于连续作战,苏维埃政府的日常开支加上战争费用,早已入不敷出。中央苏区连续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经费空缺,此时中央苏区人口已下降到两百万人,人力资源也到了无兵可征的地步。这一切预示着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更严峻的困难,这促使临时中央匆忙做出战略转移的决策。
——摘编自刘统《长征:历尽艰辛的求生之路》
材料二: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也不是战役,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本世纪(20世纪)再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摘编自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材料三: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不仅表现在它实现了中国革命大本营从南方到北方的战略大转移,而且表现在它为实现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伟大转变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摘编自田克勤《红军长征与中国革命从国内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伟大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红军长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红军长征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1934年1月”“不但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粮食问题,而且需要解决衣服、砂糖、纸张等项日常用品的原料……供给问题”可知,毛泽东提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物资供给问题,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提供物质保障,A项正确;“解放区”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放的地区,排除B项;1937年11月,中国共产党创立了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排除C项;探索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不是毛泽东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以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中央苏区普遍推行以政治动员为目标的俱乐部活动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对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历史现象及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到偏远农村地区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需要宣传革命思想,发动民众积极参与。俱乐部思想性强、生动活泼,乡村民众参与度高,在土地革命斗争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革命、动员群众的作用,B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主要表述俱乐部的功能和规模,而未显示照搬了苏联的工作经验,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俱乐部施行前后革命形势的对比,排除C项;题干材料信息主要表述俱乐部的功能和规模,而未显示弘扬了竞技体育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在国民党对苏区盐等重要物资进行封锁的背景下,苏区政府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自救,以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涇济上反国民党“围剿”的成果,A项错误。苏区经济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但材料不能反映中共“意在推进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C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的做法有利于破除迷信,但不能反映群众觉悟提高,且材料主旨并不在于“破除封建迷信”, 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渡大渡河是1935年5月24日—25日;“飞夺泸定桥”发生在渡河之后,是渡过大渡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正确,排除C;四渡赤水河发生在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故排除A;巧渡金沙江发生在1935年5月3日至5月9日,故排除B。故选:D。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国货运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国内市场,有利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国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但并不能阻断西方的经济侵略,故A项排除;国货运动难以促进工业体系的形成,故B项排除;国货运动难以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故D项排除。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没有人敬神,菩萨都烧了,庙宇礼堂变成了农民工人士兵的政府办公室,或者是游戏场;许多农民的家里以前供养家神‘天地君亲师’位的,现在都换以‘马克思及诸革命先烈’”可知材料体现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表明苏维埃地区农民革命意识高涨,故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仅凭材料就得出“社会习俗得到彻底革新”的结论,排除;材料体现了农民对革命的态度,没有体现政权的建设,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
7、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国家对重大行业的掌控,不允许私人掌握,而必须中华民国人才能承租,这是带有一定国家干预色彩,故B正确;当时苏联斯大林模式下不能私人承担经营,A项错误;将矿业国营并不是为了推动民族工商业,C错误;统制经济是抗战时期的应急措施,材料反映的不是统制经济,D错误。
8、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地主和富农掌握绝大多数土地,说明的是当时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A项正确;B项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有关,排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排除C项;材料与阶级矛盾尖锐化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
9、答案:C
解析:根据“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和美国人征服西部”可知该事件是克服艰难险阻的壮举,再根据“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可知,该事件重塑民族精神,综上可判断为长征,长征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故选C项;使革命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排除A项;“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与“必要因素”“克服落后”不符,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事件是《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亦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的情况,无法体现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仪式上有中式的喜字、旗袍、黑褂,也有西式的钢琴曲、白纱,这些反映了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因此B项正确;C项描述的内容与材料无关且表述过于绝对,故错误;D项中“主导”一词表述错误,用“引导”或者“顺应”更为恰当,故错误。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史实。根据材料中“1934年”“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等信息可知,毛泽东意在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革命统一战线指的是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建立的统一战线,C项错误。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2、答案:D
解析: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开始的,与题中时间一致。根据“查朱、毛、彭德怀各匪首,自决定放弃老巢”,可知《工商日报》是在报道红军反围剿的失利,以及1934年10月红军的领导者朱德、毛泽东、彭德怀被迫决定进行战略转移,放弃根据地,开始长征,D项正确;香港《工商日报》将红军称为“匪军”,表明他们将蒋介石的南京政府视为合法正统的,但这不能说明国民政府已获广大群众的支持,排除A项;题中《工商日报》的新闻,不能说明朱毛军事指挥犯了失误,也看不出红军内部的分歧,排除B、C。故选:D。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八七会议”“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推翻反革命的政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八七会议上,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并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C项正确;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实践的开始,排除A项;八七会议时,中共仍坚持俄国革命模式,排除B项;八七会议决定举行秋收起义,当时中共仍坚持走城市中心暴动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C。
14、答案:C
解析: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材料反映出中共中央强调党的工作重心应当放在城市的工人运动方面,中国革命必须走坚持以中心城市武装起义为主、夺取全国政权的俄国式的“城市中心革命道路”,农村斗争被视为城市斗争的配合,并没 有在中共中央的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不顾中国革命实际、照搬照抄苏俄革命道路的“左”倾思想的表现,故选C 项。“八七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排除A项;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是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的 主要原因,排除B项;中共中央的这一认识不利于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到1934年之间中共党员数量的 上升主要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有关,体现了毛泽东革命道路论断的正确性,A项正确;1934年到1936年的党员人数下降主要和“左"倾错误以及长征有关,不是日本侵华造成的,排除B项;1936年到1937年党员人数开始回升主要和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统-战线有关,不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影响,排除C项;国民党对中共政策不断调坚,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B
解析:A.国民革命运动1927年已经失败了;B.料中用法律的形式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有利于巩固当时已经开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利于促进根据地的经济建设;C.1931年还没有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1931年也没有形成人民统一战线。故选:B。
17、答案:A
解析:通过观察股票图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闽西工农银行发行的股票上,赫然印着马克思、列宁等革命领袖头像、共产党党徽及红五角星等图案,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政治性,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根据地群众踊跃参加革命,排除B项;仅一张股票不足以说明根据地的补给严重不足,排除C项;该股票并未强调根据地保护工商业发展,排除D项。
18、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时期中共中央对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民主权利、土地革命等问题给予广泛关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左”倾错误,A项错误;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关注农村问题,B项错误;“各个阶级”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
1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4-1934年农民革命热情不断高涨,至1934年达到最高峰,后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1927-1934年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1934年开始长征,农民革命热情下降。这说明农民革命心态的变化主要是基于革命形势的变化,故A项正确;农民暴动、土地革命、农村根据地只能解释1927-1934年增长的趋势,无法解释下降的原因,BCD项错误。故选:A。
20、答案:C
解析:材料“厉行统制及保护政策”“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于私人企业者,由私人出资举办,于国家的整个计划之下,受政府的指导及奖励”体现的是国民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利于以后的抗战,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排除A;材料没有关于根据地的信息,排除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不等于搜刮民财,排除D。故选:C。
21、答案:C
22、答案:D
解析:题干“分兵游击集中指导是不可移易的原则”等信息体现是对“分兵游击集中指导”的肯定,是新的革命探索的表现,故D正确;A项“首次”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不能行题干主旨,排除;C项“结束”说法片面,排除。故选:D。
23、
(1)答案: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解析:
(2)答案:①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②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③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解析:
24、
(1)答案:内外形势:国民党军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更加严密;国民党军在装备上比红军强大得多;红军在兵源、物资等方面都已相当匮乏。
解析:
(2)答案:失败原因:
指导方针:“左”倾错误主导红军的军事指导方针,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守中的消极防御。
客观形势:敌我双方力量悬殊。
解析:
(3)答案: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解析:
25、答案:(1)不同:材料一中的报道,诋毁红军长征,夸大国民党军队战绩。笼统不实。《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正面报道了红军长征,报道全面、具体,材料真实、丰富。
(2)《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对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建立在国际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日报》和《国民公报》的报道具有明显的主观意图,报道不实。因此,就对红军长征的报道而言,《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比《中央日报》相《国民公报》的史料价值更高。但《中央日报》和《国民公报》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因为从中可以看出国统区人们对于红军长征的态度;也从侧面印证了红军长征的史实。
解析:(1)不同:根据材料一中对于红军的称谓和对国民党军队的战况报道可知,材料一中的报道,诋毁红军长征,夸大国民党军队战绩。笼统不实。根据材料“介绍了红军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的决策过程,叙述了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经历的主要战斗、事件以及行军路线。随文还附有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第一军团‘西引’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以及‘毛泽东像’和‘红军在江西所发建设公债券’图片”可知,《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正面报道了红军长征,报道全面、具体,材料真实、丰富。
(2)史料价值:根据材料“董健吾受宋庆龄的派遣,到达陕北瓦窑堡。他聆听了博古、林伯渠、王稼祥等人有关红军长征的战略决策和重要意义,以及长征见闻和事迹的介绍,还得到不少珍贵的资料”可知,《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对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建立在国际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日报》和《国民公报》的报道具有明显的主观意图,报道不实。因此,就对红军长征的报道而言,《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比《中央日报》相《国民公报》的史料价值更高。从《中央日报》和《国民公报》中可以看出国民党以及国统区人们对于红军长征的认识,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也从侧面印证了红军长征的史实。
26、答案:(1)原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2)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央苏区连续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经费空缺此时中央苏区人口已下降到两百万人,人力资源也到了无兵可征的地步”并结合所学可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根据“这一切预示着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更严峻的困难”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结合所学可知,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王明、博古、李德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2)意义:根据材料二“长征却使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本世纪(20世纪)再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材料三“它为实现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伟大转变莫定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并结合长征胜利的意义可知,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