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Ⅰ、Ⅱ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62分)
现代文阅读(共 9 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我们平时所熟悉的污染物,多是“物质流污染物”,如粉尘、废水、毒物、固体废弃物等,它们可见可闻,容易被人感知。而“能量流污染物”就不同了,如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次声等,其特点是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不占空间, 也不留痕迹,更不易被人感知。
“能量流污染物”中的电磁辐射,是一种从电磁源向外发出电磁能量的现象。换句话说,电磁辐射借辐射现象传递能量。太阳发出光和热,就是如此。电磁辐射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其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我们身边的任何电子、电器设备在运行时,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可见,不论在何处,我们都会受到许多不同频率的电场和磁场的复合照射,它们都可以产生各种形式、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电磁污染。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电磁场中,可能增加癌症发病的概率,也有可能引起人体染色体的畸变。这是因为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非常敏感,当人体接受电磁辐射时,体内分子 会随着电磁场的转换快速运动,使体温升高,进而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精神系统的功能障碍。即使吸收辐射不足以引起体温增高,也会对脑细胞产生影响,使大脑皮质细胞活动能力减弱,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受到抑制。如果机体过多或过久地暴露于电磁辐射的环境中,就会“受激”而产生不利的生物效应,出现急性损害或慢性损害。平时电磁辐射的慢性损害比较多见,且是以功能性危害的表现为主,器质性损害的表现较少。受到电磁辐射污染,一般会出现头疼、失眠、记忆衰退、心律不齐等中枢神经的问题,也会出现皮肤病以及视力下降等现象。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发育组织的生理活动十分活跃,所以更容易受到电磁辐射的伤害。
为了减少电磁辐射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自我防护。远离辐射源,尽量缩短使用电器的时间,适当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 A、C 和蛋白质的食物。
1.下列说法不属于在生活中对“电磁污染”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的原因的一项( )
A.电磁污染不容易被人感知。
B.电磁污染污染容易引起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
C.电磁污染无处不在。
D.远离辐射源,尽量缩短使用电器的时间,适当多吃 一些富含维生素 A、C 和蛋白质的食物。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易被人感知的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次声等都属于“能量流污染物”。
B.太阳发出光和热,也是一种电磁辐射现象,不仅产生电磁能量,也产生电磁污染。
C.电磁辐射污染带来的头疼、失眠、皮肤病等问题,都是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器质性损害。
D.电磁辐射对人体的损害程度与人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3.下列对原文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
A.太阳发出光和热,就是电磁辐射借辐射现象传递能量。
B.出现皮肤病以及视力下降等现象,都有可能是受到了电磁辐射污染伤害。
C.我们在任何地方都会受到许多不同频率的电场和磁场的复合照射,它们都可以产生各种形式、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电磁污染。
D.多吃上些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能避免电磁辐射的伤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8分)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①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
居狄五岁而晋献公卒,里克已杀奚齐、悼子,乃使人迎,欲立重耳。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已而晋更迎其弟夷吾立之,是为惠公。惠公七年,畏重耳,乃使宦者履鞮与壮士欲杀重耳。重耳闻之,乃谋赵衰等曰:“始吾奔狄,非以为可用与,以近易通,故且休足。休足久矣,固原徙之大国。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王,收恤诸侯。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于是遂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二十乘,重耳安之。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刁等为内乱,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留齐凡五岁。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于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过曹,曹共公不礼。过郑,郑文公弗礼。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赵衰曰:“子亡在外十余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遂以客礼见之。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余,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穀②?”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楚将子玉怒曰:“王遇晋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逊,请杀之。”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
重耳至秦,穆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晋公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穆公大欢,与重耳饮。是时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九月卒。十二月,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穆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注:①趣:通“促”。催促,督促。 ②不穀: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 固:坚决 B.穷而来此 穷: 贫穷
C.重耳谢不敢当 谢:辞谢 D.子乃拘小礼 拘:拘泥
5、下面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重耳经历坎坷困苦的一项是( )
①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 ②饥而从野人乞食 ③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 ④醉重耳,载以行 ⑤过曹,曹共公不礼 ⑥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骊姬进谗言,重耳未向献公告别就跑到蒲城据守,被追杀时又逃到狄;惠公即位后,又被追杀,无奈之下,只得逃往齐国。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送给他二十匹马。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离开齐国。
C.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问他回晋国后怎样回报时,重耳的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
D.晋惠公死去后,晋国的几位大夫劝说重耳回晋国。在逃亡十九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5分)
(2)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4分)
(二)阅读下面唐诗,完成第8—9题(8分)
书边事 张乔
调角①断清秋, 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②, 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 穷边③有客游。蕃情④似此水, 长愿向南流。
?【?注释】???① 调角:指吹角。② 青冢:指昭君墓。③?穷边:绝远的边地。???④?蕃情:指吐蕃人民的心愿。
8、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何处?(4分)
9、末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3) ,是夕阳中的新娘。
(4)风萧萧兮易水寒, 。
(5) ,决眦入归鸟。
(6) ,任重而道远。
选做题,三、四题选择其中一道做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①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
②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取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了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它们架在笼中的假树杈上,站在笼中的中心位置,而不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偏头梳理它们的羽毛。如果有同伴,就优雅地交颈而眠。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婉转地歌唱,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祥和、闲适。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
③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转换而改变。在最初的惊恐与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是极度的冷漠,对小碟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漠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于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鸟儿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就不可能再期待它们的态度出现转机,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于再赏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的认定全不沾边儿。事实上,这时候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也不做了,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 ④而我一直怀有敬意的,是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者。这种鸟儿太少,但我侥幸见过一只,因为总是无端想起,次数多了,竟觉得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 ⑤我见到这只鸟儿时候,它在笼中已关了很久了,我无从得见它当初的惊恐和焦灼,不知它是不是现出过极度的冷漠,或者徒劳地撞击笼壁,日夜不停地用喙啄笼壁的铁枝。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正在笼子里练飞。它站在笼子底部,扑翼,以几乎垂直的路线,升到笼子的顶部,撞到那里,跌下来,然后仰首,再扑翼……这样的飞,我从来没有见过。它在笼中划满风暴的线条,虽然这些线条太短,不能延伸,但的确饱涨着风暴的激情。它还绕着笼壁飞,姿态笨拙地,屈曲着,很不洒脱,很不悦目,但毕竟它是在飞。它知道怎样利用笼内有限的气流,怎样训练自己的翅膀,让它们尽可能地张开,尽可能地保持飞翔的能力。 ⑥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 ⑦一般我们很难看见鸟是怎样学飞的,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这是一件隐秘的事。我们只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骜地滑翔,我们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 ⑧但在看到那只在笼中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我明白,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自己的事情。
1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作者对三种鸟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第一种鸟,作者是带着讽刺口吻来描述它们的表现
的。对第二种鸟,作者不同意它们的抗争方式。对第三种鸟,作者则“一直怀有敬意”。
B.本文为我们塑造了一只怀有“理想主义”的鸟的形象,写另外两种鸟为它作铺垫,这样,
在对比映衬中表现出这种怀有“理想主义”的鸟令人敬佩。
C.第④段先说“这种鸟儿太少”,接着又说“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言外
之意是这种鸟儿其实是很多的,只是“我”没有机会见到。
D.“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这一排比,紧承上文,进一步渲染了鸟的生存困境,告诫人们不要“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人类更应为它们造就辽阔的天空。
E.全文过渡巧妙,衔接自然。作者在第③段开头和第④段开头,分别用“但”和“而”两个转折连词,将对三种鸟的描述连接起来,使全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作者开头为什么说“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3分)
(3)文中作者把鸟儿分成了三类,请按照顺序分条概括三类鸟的基本特点。(每条不超过12个字)(6分)
(4)当作者看到那只“鸟儿中的另一种理想主义者”在笼中用残酷的方式练习飞翔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感情?给予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7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欲重整山河,复兴祖国”
周恩来出生在淮安,这里文化发达,经济繁华,既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又有鸦片战争中抗英英雄关天培的祠堂。周恩来“少游江淮,纵览名胜”,热爱祖国的山河和历史上的英豪,怀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小时候读章太炎发表在《国粹学报》上的文章,“当时虽然读不大懂,却启发了我的爱国的民族思想”。
周恩来的母亲万氏,精明强干,周恩来从小就耳濡目染。他在不满一周岁时过继给了叔父。过继母陈氏知书识礼,教周恩来认字诵诗,从小培育了他丰富的感情。他的乳母蒋氏,使他懂得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
在他不到10岁的时候,本来已经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堕入了清贫困苦的境地。两个母亲相继去世,父亲为了生活而长年在外谋事,幼小的周恩来不得不叩门借债,出入当铺典押。
国仇家难,从小教育了周恩来。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进沈阳东关模范两等小学堂读书。这一年,日本军国主义正式吞并中国的邻邦朝鲜。一次,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
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渗透在他的各项活动中。他是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后来自觉参加革命的。
1913年春天,青年周恩来身穿一件褪色的蓝布长衫,来到天津,入南开学校读书。天津当时是一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城市。南开学校是一所仿照欧美方式开办的在当时比较先进的私立学校。求学四年,他汲取了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的近代教育的各方面的知识。他参加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编辑《敬业》、《校风》刊物,发表小说、文章;参加新剧团;参加天津各界群众举行的救国储金募款大会……这些活动反映出周恩来的忧国爱国之思。他在文章中说:“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咸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他在诗中说:“极目青郊外,烟蚕布正浓。中原方逐鹿,搏浪踵相踪”。他针对日本提出的亡我中国的“二十一条”条约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上勿负是期也。”他参演话剧,为唤醒人民,“欲重整河山,复兴祖国”。
1917年夏,周恩来中学毕业,筹划去日本考官费留学。当时,教育救国说,实业救国说,甚至军国主义救国说,弥漫尘上。周恩来是一个扎实、谨慎的青年,他需要认真考察一番,寻求救国的方法。
当时的日本,既有纸醉金迷的繁华世界,更有食不果腹的失业大军,军国主义分子叫嚣着要侵略中国。这样的现实,使周恩来陷入彷惶、苦闷之中。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周恩来在日本报纸上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俄国革命的发展。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精髓》、约翰·里德的《震动环球的十日》、界利彦创办的《新社会》杂志等。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河上肇的著作也给了周恩来深刻的影响。周恩来的思想开始变化,正如他在诗句中所说:“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1919年4月周恩来回到中国,接着就投入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他积极参加游行示威,创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这张报办得“很有精神”,“敢言”,又有特点,敢说是全国的学生会报冠”。周恩来、郭隆真,邓颖超、谌志笃、马骏等20名学生组成了觉悟社,《觉悟社社员歌》中提到了“阶级斗争”。
这年11月,日本驻福州领事指使歹徒打死打伤中国学生和警察,并令驱逐舰侵入中国海域,派水兵登陆挑衅,天津人民决定抵制日货。日本驻津总领事提出“严重抗议”。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镇压学生。周恩来等20余人被捕。在牢房中,他们没有屈服,继续燃起光明的火炬。周恩来开始向难友们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他是我国有数的几个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之一。
半年的牢狱生活,使周恩来更加坚定,观察、考虑问题更加深刻。周恩来后来谈到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时,说道:自己的“思想是颤动于狱中”,一种革命意识的萌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节选自《周恩来传》
12.(1)下面选项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最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周恩来的两位母亲精明强干、知书识礼,她们的教育使周恩来从小就懂得劳动人民的辛苦,拥有了爱国救国的情怀。
B.周恩来在南开读书的时候接受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教育,参加了各种进步活动,表现出爱国忧国的思想。
C.“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咸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极目青郊外,烟蚕布正浓。中原方逐鹿,搏浪踵相踪”。文中引用这些诗句真实直接地表现出传主对自己祖国遭受外敌欺侮的忧虑和痛心。
D.在日本求学期间,周恩来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E.1919年天津人民抵制日货活动中,周恩来被捕,在牢房里,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仰,开始有组织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2)促使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继而投身革命的原因有哪几方面?结合文本概括。(3分)
答:
(3)结合文章谈谈,青年时期周恩来的爱国忧国之思转变为共产主义革命行动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6分)
答: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少年周恩来留下的誓言,他的一生也始终为之努力奋斗。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志向对人的一生影响的。(7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共58分)
语言文字运用 :(13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B. 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的雕塑精品。
C. 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昔日甚嚣尘上的“西方的月亮圆”言论已宣告破产。
D.尽管当前平板电脑销售火爆,但专家预计,另外一个新兴的概念产品“超极本”,在今年下半年将翻云覆雨,成为市场的新宠。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在居民身份证中加入指纹信息,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金融机构落实存款实名制。
B.由于建设规模大,建设经验缺乏,目前不少在建公租房项目存在设计不合理、成本控制难、后期维护不便等问题。
C.全国有90%以上的人观看春晚,可见春晚已成为中国人过年的重要活动,每年春晚的质量也成了全国人民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D.“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就一定会有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你勤读书、读好书,你就一定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①使人们不断完善,走向进步
②当然,有的书是有缺点的,要善于选择
③确实,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
④书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⑤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⑥读书能帮助人们看清世间的美与丑
A.②⑥⑤④①③ B.③⑥②⑤①④
C.④③①⑥②⑤ D.⑤③④⑥①②
16.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教育技术”下定义。(4分)
????①教育技术是一种系统方法。
????②它以对人类学习和传播进行的研究为基础。
????③它根据这个基础确定目标
????④这种方法是用来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总体过程的。
五、作文(45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就像一出戏,有开幕总有谢幕,有相聚总有分离。我们的生命中注定要有许多告别的时刻,如告别某个人,告别某个地方,告别一段时光,告别一种心情,告别一种习惯等等。每逢告别时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哀愁,有人潇洒有人无奈。
请以“告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4.卷面整洁,书写端正。
高一语文答案
一、(1——6题每题3分)
8、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画。首句写在清秋季节里,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次句写征人倚楼而立,像是在倾听悦耳的角声,欣赏迷人的秋色,营造一个声情并茂的清幽意境。(2分)“倚”字微妙的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2分)
9、运用生动的比喻。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吐蕃人民的心愿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的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这“情”的绵延悠长。(2分)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2分)
10.略
(2)①出生地的文化熏陶。②家庭的影响。③国家的危难。(每点1分)
(3)①在南开学校求学的四年,他汲取了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的近代教育的各方面的知识,参加了爱国救国的活动。
②在日本留学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发生变化。
③留学归来,参加五四运动,在被捕入狱后,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每点2分,指明时间阶段,1分;说明思想的转变,1分。)
(4)【参考答案】①志向是人生的奋斗方向、奋斗目标,对人有重要的指引到向激励作用。(1分)②12岁的周恩来就立下了“为了中华之崛起”的志向,这一理想成为了周恩来不断努力、充实思想、积极投身革命的动力之源。他写诗抒忧国之思,赴日寻救国之方,狱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这都是他为中华崛起所付出的努力。(4分)③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虽生于和平年代,但仍需为国家的进一步崛起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早立志、立大志,是我们明确人生方向的重要前提,不容忽视。(2分)
(观点1分,结合文章4分,联系实际2分。)
13.C 14.B 15.D
16.(5分)教育技术是一种根据以人类学习和传播进行的研究为基础而确定目标来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的总体过程的系统方法。(单句、要点完备、不改变原意、语序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