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大单元“四步复习法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大单元“四步复习法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6 16:5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大单元“四步复习法”
第一步:单元学习目标整合
1 通过学习本单元作品,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2 通过诵读诗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3 学习本单元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经典诗歌作品,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综合审美鉴赏力。
4 在学习本单元作品的基础上,联系对既往文学作品的学习,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写一篇文学短评。
第二步:单元学习重难点
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李白驰骋想象的豪迈,杜甫登高望远的悲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表现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李清照词的婉约,则展示出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
《短歌行》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归园田居》(其一)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诗人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记梦为由,抒写了诗人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琵琶行并序》通过对琵琶女的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词人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登临北固亭,感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
《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描写词人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第三步: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1.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
2.反复朗读,反复揣摩诗歌的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
3.重点关注古诗词中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再细加品味。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粱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①北梁。语自《楚辞 九怀》:“绝北梁乡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以寒雾、暮烟衬托离愁别绪,渲染了豪壮、沉雄的氛围。
D.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答案】C
【解析】C.“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分析有误。“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应是前一句是近景描写,后一句是远景描写(也可认为两句都是远景描写,总之后一句不能是近景描写)。
2.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②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③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
【解析】“深恩重百年”,是说王长史对自己情深义重,让自己终身难忘。这里对王长史的知遇之恩作者心怀感恩。“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是说终归知道你还是要走,我诗中还是难以挽留住您。想到您对我的大恩大德,我不禁泪流满面。这里对于王长史的离开,作者是难舍的。从今以后,我们很难在一起,很难再侍奉您,又流露出一种再难以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可以说作者对王长史充满着无尽的感恩之情。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结合《诗经·卫风·氓》,完成下面小题。
有所思
〔汉〕佚名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氓》描绘了一对恋人婚前婚后的变化,呈现的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故事,表达的是女子的反思和觉醒。
B.《有所思》写女子思念爱人,大海阻绝不了她的相思。她想赠礼物表达爱意,就在玳瑁簪上系以双珠,再用美玉装饰之,从中可见主人公非常用心,十分珍视爱情。
C.“妃呼豨”,语气词,表叹息,主人公一切的愤怒、伤心、不舍、难过都化作了那一声长长的叹息,令人嘘唏不已。
D.“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写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错。本句意思: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故选D。
两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有诸多相同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①两首诗都用第一人称,都以女性视角来表达遭遇爱情波折时的情感。②两首诗都采用对比手法,都将女主人公热恋时的缠绵悱恻和知晓郎君有二心时的悲痛愤怒进行了对比。③两首诗都采用了赋比兴手法,都以直陈其事为主,加以比兴烘托。《有所思》以“秋风肃肃晨风飔”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氓》三次写淇水,见证了两人的爱情,“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暗示了女子容貌和爱情由盛而衰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氓》中“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有所思》中“有所思,乃在大海南”,都采用第一人称。《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诗歌。二者都是从女性视角来写在爱情中遇到的波折。《氓》表现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前后态度进行了对比,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有所思》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开头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前后态度形成对比。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由大起大落到余波不竭。两首诗都采用赋比兴手法,都以直陈其事为主。《氓》三次写淇水,见证了两人的爱情,“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暗示了女子容貌和爱情由盛而衰的变化。《有所思》以“秋风肃肃晨风飔”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都写了女子容颜由盛转衰的变化,以及男子变心后女子的态度。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摸鱼儿(并序)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①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②,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③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④,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①湖北漕:荆湖北路掌管钱粮的转运副使。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从湖北调任湖南转运副使,甚失其愿。②长门事:长门,汉宫名,陈皇后失宠后幽居之所。她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借此望汉武帝回心转意。③玉环飞燕:杨玉环,唐玄宗的爱妃,后被赐死;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后被废黜而自尽。④危栏:高处的栏杆。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暮春时节作者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既有时光之惜,又有身世之叹。
B.“算只有殷勤”三句,写飞舞的柳絮让词人不胜烦扰,更增添了内心的惆怅与无奈。
C.词人以陈皇后遭妒失宠自比,暗示自己遭受排挤、不被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D.本词以景结情,“斜阳”“烟柳”营造的暮色苍茫之景,寄寓深沉的意味,含蓄隽永。
【答案】B
【解析】B.“写飞舞的柳絮让词人不胜烦扰,更增添了内心的惆怅与无奈”错误,这三句实际是作者以蜘蛛自比,希望结网留住春光。故选:B。
6.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词人“休去倚危栏”的原因。
【答案】①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是一片迷蒙,暗示艰难国运,使人见景伤情,忧国伤时。②因为作者渴望收复失地,建功立业,但忠而见疑,不被重用,人生已如落日西沉,青春不再,会让人心生悲凉,有壮志难酬之感。
【解析】“闲愁最苦”,这里说的“闲愁”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清闲之愁,而是远大抱负无法施展之愁。这种精神上的闲愁是最令人痛苦的。在这样的痛苦中“休去倚危栏”——不要去倚靠高高的栏干遥望远方,用这样的方法来排解郁闷,只能适得其反,因为你看到的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景象。“斜阳”“烟柳”等景物,在古代诗词中常常是令人肝肠寸断的意象。词人以此作结,既抒触景伤怀,更加悲苦之情,又喻南宋日薄西山、前途渺茫之势。前人评说:宋孝宗读辛弃疾的这首词,见“斜阳”“烟柳”之句,颇不悦。可见这首词流露出来的对国势、对朝廷的担忧、怨愤之情是何等强烈感人。此时辛弃疾已是不惑之年。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是辛弃疾一生都在追求的志向,但他的主张始终不被南宋朝廷采纳。他长期担任一些远离战事的闲职,抗金杀敌、收拾山河的抱负无处施展,人生已如落日西沉,青春不再,会让人心生悲凉,有壮志难酬之感。
【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 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两个世界,从中能看出苏轼对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
B.“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写出了苏轼对时间消逝迅速的感叹,《念奴娇 赤壁怀古》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C.词的下阕既有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又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几时归去”看来,苏轼已经有了确定的退隐计划和安排。
D.本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传神精妙,如“一溪云”中的“溪”,比“一朵云”“一团云”,都更有意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已经有了确定的退隐计划和安排”错误,“几时”意为“什么时候”,表达想要归去却不知几时可以归去的无奈,并没有确定的退隐计划和安排。故选 C。
8.词中“作个闲人”中的“闲人”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①闲人可以指闲散自在、乐观通达的人,从“且陶陶、乐尽天真”能看出词人的乐观洒脱,而“作个闲人。对一张琴,壶酒,一溪云”勾勒出的也是一种清闲自在的生活状态。②闲人还可以指因怀才不遇、不得重用而赋闲归隐的人。从“虽抱文章,开口谁亲”可见,词人心有抱负,却世无知已,无人赏识,不得已而只能做个“闲人”。
【解析】“几时归去”意思是“何时能归隐田园”,可见诗人有归隐的想法;“且陶陶、乐尽天真”意思是“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词人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表现出豪放达观;“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意思是“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这是诗人设想的归隐生活,弹琴饮酒,赏景吟诗。作者描述的是隐居生活,闲散自在,乐观旷达。由这些内容来看,“闲人”的字面意思是指闲散之人。
结合诗人的经历来看,他胸怀抱负,有兼济天下的志向,故而“闲”其实并非他一开始的追求,而是在不得已之后的选择,从“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中可见,诗人满腔报国之志无人能够理解,不受重用,不得不宽慰自己,退一步做个成“闲人”。这里的“闲人”其实是指怀才不遇、不得重用而赋闲归隐之人。
第四步:单元核心素养对接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①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②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金陵。②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将进酒》不同。
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
B.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D.“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5、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示儿子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注]。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7、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宋)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9、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故选B。
2、答案:“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3、答案:B
解析:《寄东鲁二稚子》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形同一封家书,语言朴素,笔触细腻,由眼前景,遥及寄居东鲁的儿女,感情真挚,充满关爱,抒发了浓烈而真切的儿女亲情。B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句意为:折下桃花不见父亲的面,眼泪哗哗如同泉水流淌。“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错误。这句话是诗人想到自己的女儿见不到自己泪水如泉水般喷涌,而不是诗人泪下如泉。选项理解与赏析不正确。A、C、D项理解与赏析正确。本题要求选择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综上,本题答案为B项。
4、答案:D
解析:《寄东鲁二稚子》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形同一封家书,语言朴素,笔触细腻,由眼前景,遥及寄居东鲁的儿女,感情真挚,充满关爱,抒发了浓烈而真切的儿女亲情。A项,“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句意为:这株桃树是我临行时所栽,一别至今已是三年。此句体现的是诗人离家多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选项分析不正确。B项,“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句意为:撕片素帛写下远别的心怀,借此我仿佛也回到了汉阳之川。作者并不是想要归隐,而是想回到家乡与亲人见面。选项分析不正确。C项,“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句意为:南方来风吹着我的思乡之心,飞堕在家乡的酒楼门前。此句不是过渡,思念的是家乡的酒楼。选项分析不正确。D项,选项分析正确。
5、答案: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关键字词的鉴赏感悟能力。解答时,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题干中的关键词和诗歌内容、表达情感之间的关系。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这株桃树是我临行时所栽,一别至今已是三年。诗人在诗中提到自己看到所在之处有一棵桃树,由此想到了三年前自己在家中所种的桃树,这棵桃树象征自己的家。而后诗人说桃树现在已经长得和楼一样高,在表现出时间流逝的同时也引出了诗人的感慨,桃树都长高了,而自己却仍然无法回到家乡。从桃树诗人想到了自己的一双儿女,他们并肩而立,在桃树下等待自己回去,由此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6、答案:C
解析:“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
7、答案:①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②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态和态度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这是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国家。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C项“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曲解文意,颈联是写曾巩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为僧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一生,令人羡慕。
9、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可先筛选出诗歌中描写“仕”和“隐”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仕”和“隐”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读诗歌可知,诗中描写“仕”和“隐”关系的内容集中在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诗歌颈联中“不及鸟飞浑自在”中“不及”即“比不上”,写出了曾巩身在官场,比不上山中飞鸟那样自由自在;“羡他僧住”写其对隐居山中安然度过一生的僧人非常羡慕,表现了曾巩对隐居的渴望。诗歌尾联中“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中“全无意”“试一鸣”写出了曾巩为了天下苍生最终还是选择出山,表现了曾巩心系天下的济世情怀。可以看出,对曾巩来说,“仕”和“隐”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融为一体的。他能够适时放下“独善其身”的小爱,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有“兼济天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