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第三单元---诗与乐的对话 专题学习设计
教学与评价目标:
1、赏析诗歌与音乐的共同之处——情感
2、能判断诗歌中描摹音乐的方法
3、能运用音乐描摹的手法进行简单地创作
4、能尝试自主设计组织诗歌音乐朗诵会
教学重点:1、能掌握诗歌中描摹音乐的方法
教学难点:1、能运用音乐描摹的手法进行简单地创作
教学过程
能尝试自主设计组织诗歌音乐朗诵会
【诗歌音乐会】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设置进行课堂的导入
同学们今天早上老师接到好朋友的一个求助
请跟随我一起来听听好朋友的语音
杨老师的语音:于老师,我们班这周打算举行诗歌音乐会,诗歌朗诵总是缺几首像样的配乐,我记得你那里收集了不少好听的曲子,你看看能不能配合我们班学生选择的作品。
我把我们班学生选择的诗朗诵篇目发给你,你看着帮我选一下。
【诗乐共鸣】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会诗歌与音乐的共同之处,并且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杨老师提供的诗歌有以下三首,老师的曲库中倒是有几首像样的曲子,只不过还是得请大家帮帮老师听听曲子,听完以后,投票做一下选择,并说说选择这些诗歌的理由。
这是杨老师提供的三首诗歌,请大家自由、有感情地出声朗诵,先把把握把握内容
播放:《关山月》
大家听的时候不要着急下结论,慢慢听,沉浸于音乐中,再做决定。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播放:《桃夭》
元日
[ 宋 ]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请学生选择,描述一下你听到的音乐,说出选择这首诗歌的原因,试试配乐朗诵。
点评:老师发现大家在给诗歌配乐时,大多关注诗歌与音乐的共性——情。
【向音乐评论大师白居易学习】
设计意图:体现语文课文的实践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杨老师还交代给我们一个任务:主持词引入时需要描述音乐的一段文字,希望大家给咱们出一份力
过渡语:给诗歌挑曲子简单,但用文字描述音乐却没那么简单
描述音乐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一直伴随着音乐的发展。上古的讴歌吟呼,历经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乐府、唐诗、宋词均为合乐之诗。
诗歌因为文字得以完好保存千年,而古代没有现代录音设备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聂政的《广陵散》,盛唐的《霓裳羽衣曲》原曲大多早已失传。许多现代音乐家,凭借前人对音乐的描述想象,进而进行音乐的还原创作。
如何用文字描述音乐,我们可以向一位大师请教,第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中就有这样一位高人——他既是诗歌又是音乐大家。白居易,他自小聪颖过人,九岁就通音乐,能创作音乐,排练歌舞,弹奏琵琶,是唐代文人中音乐素养最高者,《全唐诗库》收录白居易诗2643首,其中有100首与音乐有关。
我们不妨试试向既懂音乐又懂诗歌的白居易取取经,看他如何描述琵琶女的琵琶之音?
这些是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探讨过的《琵琶行》描写音乐的片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繁密】
小弦切切如私语【轻细】
嘈嘈切切错杂弹【音乐的变化粗重与轻细之间变换】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欢快明朗,清脆动听
间关莺语花底滑【音乐流畅】
幽咽泉流冰下难(乐声冷涩)【细幽柔宛】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声音逐渐停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停顿间歇)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刚劲急促、震撼人心】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观众的反应,余音绕梁】
有时快速如急雨,有时细弱如私语、有时无声无声,有时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
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回忆的过程中,试着用自己的朗诵诵出琵琶声的变化,请学生试着展示自己的朗诵。
点评:如果说用文字描述音乐考验人的文学功底,那么这位同学已经在逐渐走向它,他已经能用自己朗诵的声音传递乐器弹奏的特点与变化。
【评价:文字描摹音乐练习】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中的评价环节,检验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辨别古代诗歌中诗歌描摹的方法。
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诗人却把它化作日常熟悉的声音,美丽动人的画面,从手法上看,白居易诗如何做的?
1. 以熟悉的典型的声音描摹陌生的声音
2. 以画面意境描摹声音
3. 以观众反应侧面烘托声音
古代文人常常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描摹音乐,以下这些诗句便是,大家观察标题,能不能发现他们分别是描述那种乐器的声音的呢?
这些都是描摹声音的诗句,请为这些诗句按照描摹手法分类:
a. 昆山玉碎凤凰叫——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b.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c.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 不起故园情。——唐·李 《春夜洛城闻笛》
d. 昵昵儿女语——唐·韩愈《听颖师弹琴》
e. 推 遽 之,湿 泪滂滂。——唐·韩愈《听颖师弹琴》
f. 不觉碧 暮,秋云暗几重。——唐·李 《听蜀僧浚弹琴》
g.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唐·常建《江上琴兴》
以熟悉的典型的声音描摹陌生的声音 a d
以画面意境描摹声音 f g b
以观众反应侧面烘托声音 e c
【音乐描摹写作练习】
设计意图:小练笔环节,让学生沉浸于音乐之中,结合描摹音乐的手法自然流淌出自己的文字创作。
学习了音乐描摹的方法后,让我们继续完成杨老师的嘱托:
享受音乐,沉浸于《关山月》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想到了什么故事,勾起你怎样的情绪。尝试运用刚刚学过的一两种手法,简单地用文字描绘这首曲子。并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作品
【情境中结束课堂】
设计意图:总结课堂活动成果,鼓励大家在课后继续进行诗歌与音乐的品鉴,并实践组织一场诗歌音乐会。
从音乐中我感受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的铁血丹心,从同学们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气风发,未来我们将继续进行诗歌与音乐的审美品鉴,我也相信同学们们能够独立组织一场音乐朗诵会。
多亏了同学们,老师把杨老师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感谢大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