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学设计
课题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怜悯是人的天性》
核心素养目标 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习目标 掌握基本的逻辑关系,合理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的逻辑关系
教学难点 在掌握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识别、运用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初步导入 看到人间的悲苦而黯然,看到生命的逝去而伤感,这是人们共同的感受。对生之遗憾,生之残缺的深深哀叹是人的本性,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体会人性的美好。 (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邀请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强调标红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 (二)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该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在性质上,这是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著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的。 (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三)题解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本文题目的意思是: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设计意图] 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感知;同时对题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标题含义。 三、初读课文 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阐述自然状态中的人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 第二部分(第2-3段):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4段):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展开论证。 第四部分(第5段):论证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掌握文章基本框架。 对各个部分进行针对性分析,帮助学生明确各个部分的重点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能力。 四、深入感悟 (一)《怜悯是人的天性》中,“怜悯是人的天性”有哪些含义请简要概括。 ①怜悯就是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 ②怜悯就是设身处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 ③怜悯是一种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的自然感情 (二)怎样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怜悯心是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在我们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之前就存在了。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就连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 ②我们在看到同类遭受苦难时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怜悯心。这种怜悯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把打斗双方拉开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而不是哲学家。 ③怜悯心让人们看到同类受难就出手帮助,即使自已处境再苦难也不会去危害比自己弱的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坏事。 (三)如何理解“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的熏陶,写出怜悯心熏陶人们的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四)“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杨待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两句分别强调了什么? 第一句强调的是,人们怎么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诗人善良的天性。 (五)写作特点 (1)批驳错误观点的理论基础。 霍布斯得出“人天生是恶人”这个观点的着眼点是错误的。他的着眼点是人们为了满足许许多多的欲望而产生的需要,沿着这个着眼点进行推论,就会得出“人天生是恶人”的结果;而实际上,自然人的需要仅仅是为了满足、保护自己的生存,人们自然状态下对保护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在自然状态中,强壮的人不会抢夺弱小者的事物,这就是一种天生的善。作者这样分析,等于从根本上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可谓“釜底抽薪”。 (2)以事实来反驳。 文章认为,霍布斯忽略了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为此,作者从多方面列举事例:母兽保护幼兽、马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跑过去、动物在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感到不安、动物以某种方式掩埋死去的同类、屠宰场的动物发出哀鸣。文章通过类比,说你们那个了人天生具有怜悯的禀性。接着,作者详细写了曼德维尔所描述的一个动人的事例,进一步论证人是有感情和同情心的。这样,作者以大量的事例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可谓“事实胜于雄辩”。 课堂小结 《怜悯是人的天性》批驳了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者指出野蛮人不是恶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这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作者还认为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全都是由怜悯心派生出来的,这种怜悯之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作者肯定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设计意图] 进一步深入探究文本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五、拓展延伸 (一)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两篇文章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修辞立其诚》在文章开篇引用《易传》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对此加以阐释,然后又引用《庄子》中的话对“诚"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 《怜悯是人的天性》属于驳论文,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二)在如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为了一己私利置别人的生命于不顾,做出许多违背人性的事情,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请你结合身边的事例,谈一谈在现代社会是否要心存怜悯之心。 (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教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 进行思考学习,构建学生辩证思维框架。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针对人性的理性的思考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设计意图] 根据学习目标夯实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基础之上通过写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怜悯是人的天性》 驳论文:中心论点 展开论证 得出结论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针对人性的理性的思考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设置情景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设置了多种学生参与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可适当添加鼓励性评语。 课堂教学建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多发言。(共22张PPT)
怜悯是人的天性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第一单元
初步导入
看到人间的悲苦而黯然,看到生命的逝去而伤感,这是人们共同的感受。对生之遗憾,生之残缺的深深哀叹是人的本性,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体会人性的美好。
学习目标
1.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2.分析文章选择和使用材料的特点,仔细梳理作品的论述思路。
3.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
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
目录章节
壹
贰
叁
肆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该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在性质上,这是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著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的。
(三) 题解
知人论世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本文题目的意思是: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初读课文
( 一)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明目张胆:睁开眼睛放开胆量做事。原意指有胆识,敢做敢为。后演变为无所顾忌,胆大妄为。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
初读课文
( 二)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阐述自然状态中的人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
第二部分(第2-3段):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4段):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展开论证。
第四部分(第5段):论证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深入感悟
问题一
1.《怜悯是人的天性》中,“怜悯是人的天性”有哪些含义请简要概括。
①怜悯就是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
②怜悯就是设身处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
③怜悯是一种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的自然感情
深入感悟
问题二
2.怎样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怜悯心是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在我们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之前就存在了。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就连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
深入感悟
问题二
②我们在看到同类遭受苦难时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怜悯心。这种怜悯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把打斗双方拉开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而不是哲学家。
③怜悯心让人们看到同类受难就出手帮助,即使自已处境再苦难也不会去危害比自己弱的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坏事。
深入感悟
问题三
3.如何理解“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的熏陶,写出怜悯心熏陶人们的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深入感悟
问题四
4.“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杨待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两句分别强调了什么?
第一句强调的是,人们怎么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诗人善良的天性。
写作特点
(1)批驳错误观点的理论基础。
霍布斯得出“人天生是恶人”这个观点的着眼点是错误的。他的着眼点是人们为了满足许许多多的欲望而产生的需要,沿着这个着眼点进行推论,就会得出“人天生是恶人”的结果;而实际上,自然人的需要仅仅是为了满足、保护自己的生存,人们自然状态下对保护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在自然状态中,强壮的人不会抢夺弱小者的事物,这就是一种天生的善。作者这样分析,等于从根本上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可谓“釜底抽薪”。
写作特点
(2)以事实来反驳。
文章认为,霍布斯忽略了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为此,作者从多方面列举事例:母兽保护幼兽、马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跑过去、动物在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感到不安、动物以某种方式掩埋死去的同类、屠宰场的动物发出哀鸣。文章通过类比,说你们那个了人天生具有怜悯的禀性。接着,作者详细写了曼德维尔所描述的一个动人的事例,进一步论证人是有感情和同情心的。这样,作者以大量的事例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可谓“事实胜于雄辩”。
课堂小结
《怜悯是人的天性》批驳了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者指出野蛮人不是恶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这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作者还认为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全都是由怜悯心派生出来的,这种怜悯之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作者肯定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拓展延伸
探究一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两篇文章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拓展延伸
探究一
《修辞立其诚》在文章开篇引用《易传》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对此加以阐释,然后又引用《庄子》中的话对“诚"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
《怜悯是人的天性》属于驳论文,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拓展延伸
探究二
在如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为了一己私利置别人的生命于不顾,做出许多违背人性的事情,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请你结合身边的事例,谈一谈在现代社会是否要心存怜悯之心。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针对人性的理性的思考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怜悯是人的天性》同步练习
一、巩固基础
1.诵读课文第一段,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论述的。
2.文章围绕“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核心论点,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论述的
3. 作者写《蜜蜂的寓言》中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二、提升运用
1.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②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
③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④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
⑥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A.②①⑥④⑤③ B.④①③⑥⑤② C.④⑤②①③⑥ D.②⑥①⑤③④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种格言式或语录体的随笔小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章,它多数不设标题,没有叙事和起承转合,篇幅短小精致,风格清雅俊秀,少到十余字,多也仅数十字,结合了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气势,骈散相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的是作者即时闪现的心灵火花和深思熟虑的片段感悟以及对人生省察的忠实记录。
①生活化和艺术性兼具 ②言简意赅但意蕴绵长 ③清新流畅如行云流水
④韵律既和谐又变化灵活 ⑤平淡浅显而优美雅致 ⑥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和比喻、对比
A.④③①⑤②⑥ B.⑥④②⑤①③ C.③①⑥④②⑤ D.⑥②①⑤④③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凭着高尚的师德和深厚的学识,春雨润物般地教育感染着他的学生,让无数学子受益,他也因此被人们广为称道。
B.“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变革是发展的永恒推动力,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要努力冲破思想的藩篱,勇于创新。
C.“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党员干部来说,走好为官从政的第一步很重要,但守住初心,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底线,则更为重要。
D.“风物长宜放眼量”,自然美景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闲暇之余,我们要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亲近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节选)
张岱年
①“修辞立其诚”,是《易传 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②“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③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④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⑤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
⑥“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 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
论诚意
朱自清
诚意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这也是出于自然。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有人说礼是生活的艺术,礼的本意应该如此。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很诚恳的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的诚恳、诚意,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
(原载1941年1月5日《星期评论》第8期,有删节)
4.填入材料一第⑤段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表里不一致,必然说假话
B.所谓说假话,就是表里不一致
C.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
D.所谓说假话,就是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
5.材料二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以下例子不是其证据的一项是( )
A.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都是虚伪的。
B.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
C.有些人认为“看人,请客,送礼”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
D.现在人常说,“我很诚恳的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
6.下面对两则材料中论证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典型的并列式论证结构,论证思路清晰缜密。
B.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C.两则材料都用了对比论证,材料一侧重古今对比,材料二侧重中外对比。
D.两则材料的论证语言风格不同,材料一更活泼生动,材料二更严肃庄重。
7.材料一中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材料二中说: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由此来看,两则材料对“诚”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8.材料二围绕“诚意”展开议论,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同步练习答案
巩固基础
1.首先说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提出“邪恶”与“美德”的概念。接着从生理意义上解释“邪恶”和“美德”: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质称为邪恶,把对保护自已的生存有益的品质称为美德。指出最不反抗天性的冲动的人是最有美德的人。然后通过层层设问,将“文明人”与“美德”和“邪恶”联系起来,提醒人们思考:处于自然状态中和处于被动状态中,哪一种更幸福
2.第一段引出接近中心论点的论题
作者首先从在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话题的引出,为下文展开论述做好了准备。
第二、三、四段批驳“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梳理自的观点。
这一环节中,作者的论证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为自己批驳的靶标,采用分析推演和归谬论证等方法,彻底驳倒“人天生是恶人”这一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观点;第二个层次,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动物、残暴者尚有怜悯之心的事实,树立起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一种“善”,是一种“美德”,因此,对霍布斯的观点批驳越彻底,作者自己的观点就越稳固。作者也正是这样做的。
第五段指出“怜心”的作用。
作者指出,“怜悯心”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甚至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软化人的心灵 “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最后,作者甚至将怜悯心上升到人类存亡的高度,来评价它的巨大作用。
3. 故事中的被囚禁的人作为陌生人,虽然与当事人不存在任何特殊性关系,而且孩子的安危与他的自身利益也没有切实关系,但他却由于目睹孩子的痛苦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巨大的悲伤之感,并因不能一伸援手而难过。这里伸出援手并不是想要得到感激或赞美,只是出于对受害者难以抑制的强烈的怜悯之心。这有力地证明,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天然的美德。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具有强大的力量,为下文阐述其作用张本。
二、提升运用
1.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语段总体内容,找出总起句。观察选项可知,整个语段是在讲“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所以②是起始句,②后面应该具体讲途径,即“研读世界文学”,所以②后面是⑥①,然后具体解释怎样研读世界文学,⑤为研读世界文学的具体做法,③中的“以及”为进一步阐述,所以⑤③在①后面,最后④对这一途径进行总结。
故选D。
2.B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句子衔接能力。解答这类排序题,可先根据横线前后句子,确定第一处或最后一处横线上的句子。第一处横线前面讲“骈散相间”,“骈”即“对偶的”,所以第一处横线上填⑥,据此排除A、C两项。再确定第二处横线上的句子,因为文章骈散相间,常用对偶句、排比句等,所以“韵律既和谐又变化灵活”,故④紧跟⑥之后,据此可排除D项。
故选B。
3.D
【详解】试题分析:D.“风物长宜放眼量”意思是放开眼界,以阔大的胸怀看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语境是观赏自然风物。诗句与语境不相符。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桃树、李树不说话招呼,但由于花朵果实吸引人,人们前来赏花摘果,使得树下自然走出一条小路。比喻为人真诚、忠实,自然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与语境相符。B.“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意思是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变革、不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与语境相符。C.“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有开头,却很少有能到终了的。告诫人们要有始有终,善始善终。与语境相符。
C
D
B
材料一认为,“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应该表里如一,心口一致;材料二认为,诚意作为一种态度,不一定反映出人的品性,可能是出于处世或社交的必要。
8.(1)首先提出诚意是品性,更是态度;(2)接着指出有些貌似虚伪的态度也是有诚意的,有价值的,礼数和过场皆有诚意;(3)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别人好,做戏也有诚意。
【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联系后文“是最明显的不诚”,可知所写句子应以假设承接前文,得出结论“说假话”;而且内容应是与“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相对。C项最合适。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中朱自清说“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句话可以作为理解“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含义的注解。ABC都属于“太严格”,将品性和态度混淆;而D项只是在标榜自己的诚恳,没有混淆品性与态度。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材料二没有并列式结构。文章先说明什么是“品性”,什么是“态度”;然后说一般人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再谈自己的看法“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这是递进式结构。
C.两则材料都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材料一说“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材料二说“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都不是对比;
D.两则材料的语言风格颠倒。材料一是引用很多古语,谈端正学风的问题,属于比较严肃庄重的风格;材料二是朱自清从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做人的智慧,语言比较活泼生动。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句在第一段,“‘修辞立其诚’,是《易传 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然后从“立其诚”的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三个角度论证。
而材料二朱自清则认为“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可见材料二认为,诚意作为一种态度,不一定反映出人的品性,可能是出于处世或社交的必要。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首先指出“诚意是品性,却又是态度”,然后分析什么是品性,什么是态度,“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这也是出于自然。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接着指出“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
第二段则从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的角度,指出“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第三段则提出自己的看法,“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第四段明确指出“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
最后得出结论,“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