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学设计
课题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核心素养目标 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习目标 掌握基本的逻辑关系,合理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的逻辑关系
教学难点 在掌握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识别、运用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初步导入 正确的思想对于人的生活学习而至生存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正确的思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毛主席就带领我们从哲学的角度系统阐述了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本篇课文《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 (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家、军事家、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邀请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强调标红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 文学成就 1.经典作品:《沁园春·雪》(中学)《卜算子·咏梅》(中学) 《七律,长征》(小学) (教师提问学生在高中学过的毛主席作品) 2.主要作品集: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 3.文章特点: 一是有气势,即有革命家的气势---“理直气壮,舍我其谁”; 二是有思想,即有思想家的高度---“理从事出,片言成典”; 三是知识渊博,即有学者式的积累---用典丰富,文库史海,随手拈来; 四是个性化的语言,即政治家加文学家的语言---典雅、通俗、幽默。 写作背景 1963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1963年5月,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5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发布前,毛泽东在这个文件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相关链接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是由马克思所主张的历史学说,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思想体系。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的第二性质。 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是由它产生出来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宋代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等。 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存在主观精神之中是认知上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而并非真正客观上的世界。。 题解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1963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写的一段话,后单独成篇发表,阅读对象主要是农村工作者,标题的语言通俗易懂,符合阅读对象的认知水平。 标题有两层意思: 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涉及文章关于第一次飞跃的论述; 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涉及文章关于第二次飞跃的论述。 [设计意图] 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感知;同时对题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标题含义。 三、初读课文 明确字词,积累运用 滔滔不绝: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精辟:(见解、理论)深刻;透彻。 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掌握文章基本框架。 逐个分析,明确文本 开头连提三个问题作用和关系是怎样的? 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 关系:第一个问题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题的内容。 中间分析问题部分,运用了那种论证方法? 事理论证:用已被证明的原则或理论,来论证未被证明的论点和道理。 [设计意图] 对各个部分进行针对性分析,帮助学生明确各个部分的重点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能力。 四、深入感悟 (一)“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因为都是唯心主义的。 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即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即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二)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 要想证明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是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二是因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也即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 (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 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因为受到历史条件和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即使对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正确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 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二者有什么区别 感性认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 理性认识:在实践中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多次,经过大脑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 。 (五)文章特点 写作的针对性:给农村工作干部看,旨在提高认识。 结构的严谨性: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文章结构,进行阐述。 语言的通俗性:从标题、开头和行文用语等方面,力图让人们看懂。 启示的深刻性:教导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设计意图] 进一步深入探究文本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五、拓展延伸 (一)看本质——网络谣言 疫情来临之际,人们对于新冠感到既陌生又害怕。有的人就利用大家的这种心理,随意捏造各种虚假信息博得人们的关注度,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请你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说一说人们为什么会轻信谣言呢? 看本质——职业取向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很多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都幻想着自己成为一名“网红”。本来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如果祖国的下一代全都存在这种心理,还怎样“实干兴邦”呢?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所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教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 进行思考学习,构建学生辩证思维框架。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自选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设计意图] 根据学习目标夯实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基础之上通过写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正确思想 实践 认识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自选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设置情景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设置了多种学生参与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可适当添加鼓励性评语。 课堂教学建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多发言。(共25张PPT)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第一单元
初步导入
正确的思想对于人的生活学习而至生存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正确的思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毛主席就带领我们从哲学的角度系统阐述了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本篇课文《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进而通俗地阐明道理的写法。
2.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联系实际,提升自身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目录章节
壹
贰
叁
肆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家、军事家、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其它简介已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详细分析
知人论世
(二)文学成就
1.经典作品:《沁园春·雪》(中学)《卜算子·咏梅》(中学)
《七律,长征》(小学)
同学们,我们在高中还学过作者的什么作品呢?
2.主要作品集: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
知人论世
(二)文学成就
3.文章特点:
一是有气势,即有革命家的气势---“理直气壮,舍我其谁”;
二是有思想,即有思想家的高度---“理从事出,片言成典”;
三是知识渊博,即有学者式的积累---用典丰富,文库史海,随手拈来;
四是个性化的语言,即政治家加文学家的语言---典雅、通俗、幽默。
知人论世
(三)写作背景
1963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1963年5月,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5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发布前,毛泽东在这个文件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知人论世
(四) 相关链接
知人论世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是由马克思所主张的历史学说,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 相关链接
知人论世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思想体系。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的第二性质。
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是由它产生出来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宋代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等。
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存在主观精神之中是认知上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而并非真正客观上的世界。。
(五) 题解
知人论世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1963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写的一段话,后单独成篇发表,阅读对象主要是农村工作者,标题的语言通俗易懂,符合阅读对象的认知水平。
标题有两层意思:
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涉及文章关于第一次飞跃的论述;
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涉及文章关于第二次飞跃的论述。
初读课文
( 一)明确字词,积累运用
滔滔不绝: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精辟:(见解、理论)深刻;透彻。
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初读课文
( 二)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初读课文
展开分析:第一部分
开头连提三个问题作用和关系是怎样的?
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
关系:第一个问题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题的内容。
初读课文
展开分析:第二部分
中间分析问题部分,运用了那种论证方法?
事理论证:用已被证明的原则或理论,来论证未被证明的论点和道理。
深入感悟
问题一
“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因为都是唯心主义的。
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即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深入感悟
问题二
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
要想证明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是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二是因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也即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
深入感悟
问题三
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
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因为受到历史条件和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即使对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正确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
深入感悟
问题四
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二者有什么区别
感性认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
理性认识:在实践中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多次,经过大脑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 。
深入感悟
问题四
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二者有什么区别
区别:
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文章特点
写作的针对性:给农村工作干部看,旨在提高认识。
结构的严谨性: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文章结构,进行阐述。
语言的通俗性:从标题、开头和行文用语等方面,力图让人们看懂。
启示的深刻性:教导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拓展延伸
(看本质——网络谣言)
疫情来临之际,人们对于新冠感到既陌生又害怕。有的人就利用大家的这种心理,随意捏造各种虚假信息博得人们的关注度,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请你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说一说人们为什么会轻信谣言呢?
拓展延伸
(看本质——职业取向)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很多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都幻想着自己成为一名“网红”。本来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如果祖国的下一代全都存在这种心理,还怎样“实干兴邦”呢?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所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自选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同步练习
一、巩固基础
1.“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答案:
2.“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
3.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二者有什么区别
答案:
4.读“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这两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关联 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二、基础训练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读书多,见识广,讲起道理未滔滔不绝,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个大能人,但是也有人认为他如果为人、做事能够踏实点就更好了。
②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但相关史书并没有留下有关他的详细记载,人们只能从前人的闲言碎语中了解他。
③这个人学术研究的能力差,攀龙附风的本领却很大,一天到晚只想着如何升官而不努力工作。这样的人,能得到重用吗?
④尽管谈判非常顺利,但我们还得小心谨慎,避免节外生枝,因为和我们该判的那个人是非常难缠的,信用似乎并不好。
⑤一个夹在数个大国之间的弹丸小国,却能够左支右绌,如鱼得水,这得益于该国领导集团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智慧。
⑥随着国学热的渐趋升温,各种国学读物大量涌现,令人自顾不暇,这股热潮如果能够持续下去,必将提升人们的国学素养。
A.②③⑤
B.②⑤⑥
C.①④
D.①③④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概括和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是《实践论》基本思想的发展和继承。
B.演员能否将提升演技作为职业信仰,事关影视业的健康发展。正因为如此,人们希望演员们能够多学习些演技,少做点哗众取宠的事。
C.目前,我国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和我国食品安全“总体稳定、趋势向好”的基本现状并不相符,这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D.有些品牌的空调产品宣称能去除甲醛,其功能实现主要依靠配置相关去除甲醛模块来完成,而这种模块的技术目前并不成熟。
7.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之为人,在于人有思想。
而 且还能够用行动来践行思想。
①从现象中看出本质 ②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思想 ③有思想的人能够从事物的个性中看出共性 ④人不但有思想 ⑤用文字来记录思想
A.③①④②⑤
B.④②⑤③① C.③④②⑤①
D.②⑤③①④
8.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老爸从北京出差回来,一进门,便滔滔不绝地和我谈起了登长城的感受。
B.有些人仅仅会纸上谈兵,不能去办实事,这些人大多只能是夸夸其谈,严重缺乏实际经验。
C.这幅中国山水画只用了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事物的轮廓,真是粗枝大叶。
D.袁隆平教授在杂交水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却因工作无暇顾及其他领域,真是一知半解。
9.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读书,是智慧的行为。
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晖甫上。
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A.①③②④⑤ B.⑤①②③④
C.②④③⑤① D.①⑤②④③
10.花湾中学学生会致函我校学生会主席张楠,邀请他去参加花湾中学学代会,并作我校学生会工作经验的介绍。可是在开会前夕张楠病倒了,为此,他写信给花湾中学学生会,说明不能到会的理由。下面几种说法,用语得体的一项是(3分) ( )
A.因病不能到会,经验介绍作罢,深感遗憾。
B.因病不能到会,坐失学习良机,深表遗憾。
C.因病不能光临,不能为大会效力,深表歉意。
D.因病不能到会,无法为大会助兴,深表歉意。
同步练习答案
巩固基础
1.
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即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即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2.
有五层意思。
①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现在说来,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不言自明的。②强调正确思过想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用多正确的思想来改造社会、改造世界。③要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就要依靠掌握正确思想的群众。④说明群众只有在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掌握正确的思想。离开了正确的思想也就谈不上改造社会、改造世界。⑤更明确地指出,正确思想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3.
①感性认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在实践中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多次,经过大脑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
②区别: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4.
①关联:第一句先总说判断思想正确与否的一般情况,第二句分说在社会
斗争中判断思想正确与否的特殊情况。
②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一般的说来”指明了后一判断的前提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在语法上为状语,在句子前头起评注作用,避免了一概而论;“特别是”则强调了这一判断所适用的范围。 “有时候”专指敌强我弱的时候;“有些”指即使这种时候的失败也不能一概而论。“并”加强否定语气,略带反驳意味,因为人们总以为既然失败就不能说明指导思想正确;“暂时”说明特殊情况并不是长期存在的。这些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提升运用
5.B
①“滔滔不绝”,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没完没了,多形容话多,说起来没完没了,使用正确。②“闲言碎语”,与正事无关的话没有根据的话,闲话。不合语境。③“攀龙附凤”,原指依附帝王或皇亲国戚以求提高地位、成就功业,后泛指依附或投靠有权势的人。使用正确。④“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使用正确。⑤“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望文生义。⑧“自顾不暇”,照顾自己都来不及(哪里还能顾到别人)。用错对象。
6.C
A项,“发展和继承”语序不当,可改为“继承和发展”;B项,两面对一面,“事关影视业的健康发展”可改为“事关影视业能否健康发展”;D项,“其功能实现······来完成”句式杂糅,可改为“其功能主要依靠·····来完成”。
7.A
根据语意连贯原则,第一个横线处所填的句子应是对横线前句子的进一步阐释,③应为横线处所填文句的首句,据此可排除B.D两项:根据句式结构一致的原则,①应紧随③;根据文段所给的最后一句“而且还能够用行动来践行思想”,可见前面所填的文句应与之构成递进关系,“有思想”“表达思想”“记录思想”才是符合逻辑的,故正确的顺序应是③①④②⑤.
8.D
A项,滔滔不绝: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B项,夸夸其谈:浮夸空泛地大发议论。C项,粗枝大叶: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马虎大意。D项,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使用错误。
9.D
“读书”是全段的中心话题。①⑤句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读书是一种智慧的行为,所以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故先①后⑤;②④句阐述第⑤句,从读书的内容谈到读书的感受,故先②后④。第③句“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总结全段。
10.B
A项,“经验介绍作罢”语气生硬;C项,“光临”用语不当;D项,“助兴”用语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