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件(共26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件(共26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7 10:26:3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学设计
课题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习目标 掌握基本的逻辑关系,合理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的逻辑关系
教学难点 在掌握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识别、运用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初步导入 “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还做得不错。”恩格斯在他的一生中始终扮演着“第二提琴手”的角色,但是他绝不是马克思身后的影子,而是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一课,感受一下恩格斯的睿智。 (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 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病逝世。 (邀请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强调标红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 写作背景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大肆歪曲、攻击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们或鼓吹思想、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否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或者宣扬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唯一积极的因素,否认上层建筑的作用,进而达到解除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这些谬论,在德国大学生中引起了思想混乱。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的一位。恩格斯于1894年1月25日写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就是为了澄清这些错误思想。 (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文体知识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促进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还起到了报平安的作用。 [设计意图] 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感知;同时明确基本的文体知识,了解文章表达方式。 三、初读课文 筛选主要信息,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主要句子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即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人们自己创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志是互相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以那种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历史发展中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进一步阐述“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略。不仅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些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 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中的光辉范例,能对您的问题给予颇为圆满的回答。 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意经济史,进一步阐述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简要梳理出文章的行文脉络 第一部分(1-2段)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部分(3-6段)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发展,不应忽视两点。 第三部分(7-9段)指出正确理解历史的障碍,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 相关链接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结构”是指作者对文章材料组织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的表现形式。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或角度,可分为总分式结构和破立式结构。 总分式结构可分为总一分、总一分一总、分一总等几种结构方式。 本文结构 经济关系——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不应当忽视的两个问题①上层建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两个②偶然性的基础是经济的必然性问题 经济的决定作用(历史、德国)其他文章已经分析 [设计意图] 环环相扣,从文本入手总结概括相关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知力。 四、深入感悟 (一)读第五段,讨论主要运用哪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罗马统帅凯撒和他的养子—一罗马帝国创始人奥古斯都,以及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克伦威尔。他们都是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样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主要运用举例论证作用:使说理深入浅出。 (二)恩格斯是如何强调经济因素“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的 一方面强调了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是所有其他因素中终极性、根源性的因素,坚持了唯物史观; 另一方面强调经济因素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是通过许多中介和环节间接性实现的,批判了把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当作经济唯物主义的谬论。 (三)怎样理解伟大人物出现的偶然性? 偶然性是相对的,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只能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而不是脱离必然性的。 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某人恰恰被社会选择为完成一定历史任务的伟大人物,是有条件的。 从主观条件看,他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遇。可见,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阐明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出现。 (四)文章主旨 本文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设计意图] 进一步深入探究文本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五、拓展延伸 (一)回顾历史 恩格斯在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指出:“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结合刘邦和项羽,谈谈你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伟大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后胜利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位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的伟大人物。比如,刘邦的出身、起家,及至鸿门宴脱险、夺取关中先入咸阳等,充满了偶然性,稍有差池结果便会大相径庭。但不能把这些偶然因素绝对化、神秘化,偶然性的背后,是必然性在起决定作用。刘邦能最后胜出,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刘邦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实行的方针、政策受到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得到了当时秦人的拥护,他的胜利是大势所趋,必然性使然。而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在刘邦成功的必然性因素方面,项羽大多相反,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 偶然性表明的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从“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角度立论,用大胆的假设与推理来揭示历史的发展可以是另外一种情形,“已然的”未必就是“必然的”。从当时形势看,刘邦虽然战胜项羽,但项羽的巨大影响仍在,刘邦并没有取得全局的最后胜利。其实,项羽与刘邦一样都是反抗暴秦的英雄,没有说谁胜就是应该的,是正统的,设若项羽拥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或许会改写历史。 (二)勾连现实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联系当代社会现实,说说恩格斯的话的现实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学习、沟通、出行等变得更加便捷。正式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 科技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有人们的思想与态度,让人们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纳新兴科技。 (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教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 进行思考学习,构建学生辩证思维框架。 六、作业布置 马克思早就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在《社会 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再次阐释,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读过本文,你有什么看法呢 请结合本文所学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议论性文字,表达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 根据学习目标夯实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基础之上通过写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社会历史
课后作业 马克思早就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在《社会 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再次阐释,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读过本文,你有什么看法呢 请结合本文所学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议论性文字,表达你的看法。
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设置情景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设置了多种学生参与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可适当添加鼓励性评语。 课堂教学建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多发言。(共26张PPT)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第一单元
初步导入
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还做得不错。
——恩格斯
1.了解恩格斯写这封信的背景和针对性。
2.抓住文中的基本观点,思考这些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学习文中举例论仑证等论证方法。
学习目标
目录章节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深入感悟
拓展延伸
(一)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
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 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病逝世。
知人论世
(二)写作背景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大肆歪曲、攻击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们或鼓吹思想、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否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或者宣扬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唯一积极的因素,否认上层建筑的作用,进而达到解除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这些谬论,在德国大学生中引起了思想混乱。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的一位。恩格斯于1894年1月25日写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就是为了澄清这些错误思想。
知人论世
(三) 文体知识
知人论世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促进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还起到了报平安的作用。
初读课文
( 一)筛选主要信息,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主要句子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初读课文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 一)筛选主要信息,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主要句子
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即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初读课文
( 一)筛选主要信息,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主要句子
历史发展中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进一步阐述“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人们自己创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志是互相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以那种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初读课文
( 一)筛选主要信息,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主要句子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略。不仅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些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
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中的光辉范例,能对您的问题给予颇为圆满的回答。
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意经济史,进一步阐述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初读课文
(二)你能简要梳理出文章的行文脉络吗?
第一部分(1-2段)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部分(3-6段)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发展,不应忽视两点。
第三部分(7-9段)指出正确理解历史的障碍,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
根据本文的行文脉络分析,你能确定本文的文体吗?
初读课文
相关链接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结构”是指作者对文章材料组织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的表现形式。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或角度,可分为总分式结
构和破立式结构。
总分式结构可分为总一分、总一分一总、分一总等几种结构方式。
初读课文
文章
引论
本论
结论
经济关系——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不应当忽视的两个问题①上层建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两个②偶然性的基础是经济的必然性问题
经济的决定作用(历史、德国)其他文章已经分析
本文结构
深入感悟
读第五段,讨论主要运用哪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问题一
罗马统帅凯撒和他的养子—一罗马帝国创始人奥古斯都,以及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克伦威尔。他们都是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样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主要运用举例论证 作用:使说理深入浅出。
深入感悟
恩格斯是如何强调经济因素“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的
问题二
一方面强调了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是所有其他因素中终极性、根源性的因素,坚持了唯物史观;
另一方面强调经济因素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是通过许多中介和环节间接性实现的,批判了把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当作经济唯物主义的谬论。
深入感悟
问题三
怎样理解伟大人物出现的偶然性?
偶然性是相对的,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只能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而不是脱离必然性的。
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某人恰恰被社会选择为完成一定历史任务的伟大人物,是有条件的。
从主观条件看,他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遇。可见,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阐明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出现。
文章主旨
本文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拓展延伸
问题一 (回顾历史)
恩格斯在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指出:“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结合刘邦和项羽,谈谈你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拓展延伸
伟大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后胜利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位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的伟大人物。比如,刘邦的出身、起家,及至鸿门宴脱险、夺取关中先入咸阳等,充满了偶然性,稍有差池结果便会大相径庭。但不能把这些偶然因素绝对化、神秘化,偶然性的背后,是必然性在起决定作用。刘邦能最后胜出,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刘邦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实行的方针、政策受到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得到了当时秦人的拥护,他的胜利是大势所趋,必然性使然。而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在刘邦成功的必然性因素方面,项羽大多相反,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
问题一 (回顾历史)
拓展延伸
偶然性表明的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从“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角度立论,用大胆的假设与推理来揭示历史的发展可以是另外一种情形,“已然的”未必就是“必然的”。从当时形势看,刘邦虽然战胜项羽,但项羽的巨大影响仍在,刘邦并没有取得全局的最后胜利。其实,项羽与刘邦一样都是反抗暴秦的英雄,没有说谁胜就是应该的,是正统的,设若项羽拥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或许会改写历史。
问题一 (回顾历史)
拓展延伸
问题二 (勾连现实)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联系当代社会现实,说说恩格斯的话的现实意义。
拓展延伸
问题二 (勾连现实)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学习、沟通、出行等变得更加便捷。正式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
科技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有人们的思想与态度,让人们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纳新兴科技。
作业布置
马克思早就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在《社会 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再次阐释,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读过本文,你有什么看法呢
请结合本文所学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议论性文字,表达你的看法。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同步练习
      
巩固基础
1.快速浏览,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2.回顾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再次诵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3.本文的论证结构
基础训练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家境困难他发愁,工作不顺利他发愁,孩子读书成绩不好他也发愁,这许许多多的“愁”让他整日唉声叹气,满腹牢骚。
陈氏面馆生意兴隆,顾客盈门,年轻的老板娘更是声音嘹亮,招呼顾客不假思索:“4号粗条一份加卤蛋一个;6号细条一份不加香菜……”从不出错。
C.李老师的小毛头刚会走路,正在学说话。办公室老师们逗弄她时,她总是字斟句酌地说:“叔—叔—好!”
D.明中叶以后,岭南书法家人才辈出,而且颇具革新精神,能与中原书坛分庭抗礼,其中陈献章用茅草制作“茅龙笔”,创作出笔法遒劲的书法名作。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空气质量恶化趋势得到一定治理,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初见成效。
B.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的大汶口文化遗物中,一幅太阳从山巅升起来,中间云烟缭绕的画格外引人注目,据说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的写法。
C.近年来,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但对于刚刚起步的毕业生来讲,减少税收额度和提供少量的借贷资金,并不能起到实质上的帮扶作用。
D.未来的数字货币要在保护隐私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之间找到平衡点,尤其针对洗钱、恐怖主义等犯罪行为要保留必要的遏制。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她认真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有何感想 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
B.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意。
C.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D.“真不是和你说着玩儿,”洪民一本正经地说,“如果你能出山,咱们一起想办法,这事准能完成”。
7.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______。______,______,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______。______,______。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
①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 
②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
③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
④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
⑤他在这里没有堕落
⑥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
A.③①②⑥④⑤     B.①④②⑤⑥③
C.③①⑥⑤④②   D.①③⑥④⑤②
三、提升运用
革命导师们____①____,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对待著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所共同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就是一个事例当中的许多生动的例子。1848年《宣言》发表后,在45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在用实践来检验它。……《宣言》发表以后人们对于社会的史前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摩尔根的调查研究证明:在阶级社会以前,有一个很长的无阶级社会;阶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____②____。可见,说“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不确切。恩格斯根据新发现的历史事实,作了这个说明,修改了《宣言》的旧提法。《宣言》还有一个说法,说到无产阶级要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推翻资产阶级。1872年,两位革命导师在他们共同签名的最后一篇序言中,明确指出:“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个说明十分重视,他认为这是对《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的修改”。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点符号有误,修改后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B.“……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C.“……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D.“……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法上有问题,请把它改成正确的句子。(4分)
答:                                    
                                    
                                    
1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答:   
同步练习答案
一、巩固基础
1. 第一部分(1-2段)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部分(3-6段)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发展,不应忽视两点。
第三部分(7-9段)指出正确理解历史的障碍,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
2. 论证结构:
引论:经济关系——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本论:不应当忽视的两个问题①上层建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两个②偶然性的基础是经济的必然性问题
结论:经济的决定作用(历史、德国)其他文章已经分析
结束语:书信格式,表现谦逊
3.采用了“总一分”式结构,文章开篇“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包含着作者的中心观点—一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之后阐述中间重点论述经济关系是上层建筑和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最后指出正确理解的办法。
C
【解析】选C。A项,多愁善感:一般是指一个人心思细腻,感性。内心情感会容易受别的事物影响。B项,不假思索:不用思考就做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熟练。C项,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孩子初学说话没有一字一句地推敲。D项,分庭抗礼: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等或互相对立。
5.C
【解析】选C。A项,搭配不当,“趋势”与“治理”不搭配,将“治理”改为“控制”;B项,中途易辙,第一分句主语是“考古工作者”,第二分句主语是“一幅……画”;D项,成分残缺,“遏制”后加“手段”。
6.C
【解析】选C。A项,前一个问号改为逗号,后一个问号改为句号。因为全句为陈述语气。B项,后引号里的句号去掉,因为引用部分是句子的成分。D项,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因为两个引号里的话都是一个人说的,是独立引用。
7.C
【解析】选C。注意③句中的“种子”与“特殊气候”的内在联系,以及①句中的“柳永”与⑥句中代词“他”的关系;还要注意⑤句中的“这里”所指,注意④②两句的转折关系。
二、提升运用
8.A
【解析】选A。画线部分属于“明确指出”的内容,前面已经有了冒号和双引号,可见是直接引语,整个引文出处应该放到双引号外边,排除C、D两项。画线句子中的引用部分属于引文里面的引用,里面的引语应该用单引号,排除B项。故选A。
9.答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他们所共同创造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就是许多事例当中的一个生动的例子。
10.答案:①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并非从来就有的
解析:补写句子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①处要注意后面有“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前后构成递进关系;②处注意前面“在阶级社会以前,有一个很长的无阶级社会;阶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说明阶级社会不是从来就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