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设计
课题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习目标 掌握基本的逻辑关系,合理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的逻辑关系
教学难点 在掌握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识别、运用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初步导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篇幅较长,洋洋洒洒6000多字,但是,通读一遍,如果技法得当,我们就能很快把握文章的基本信息。如何快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做题的准确性,是我们进行现代文阅读时应掌握的一种能力。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本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胡福明,生于1935年,江苏无锡人。曾获“江苏社科名家”称号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奖意,并获评真理标進大讨论的代表人物。2019年,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1978年5月11日,由其主创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 (邀请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强调标红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后,又向关内逼近,亡国灭种的危胁迫在眉睫。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用他尖锐犀利、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这篇著名的驳论文。 (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三)文体知识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代表媒体(报纸、杂态、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编舞部和媒体主办者对重大新闻事件或时事政治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称为“本台评论”。媒体的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价层对即时发生的新闻事实或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社会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相关链接 “左”倾机会主义路线 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 “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 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在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在革命斗争中过高估计敌人力量,过低估计革命力量,不敢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斗争,坐失有利时机,甚至悲观失望,退却逃跑。 (五)题解 题目源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中“唯一”二字是从毛泽东文章中分析出来的,他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这个“只有”“才是”说明真理标准只有一个。 [设计意图] 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感知;同时对题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标题含义。 三、初读课文 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阐明意义。 第二部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普遍原则,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都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原则 第三部分:主要论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的观点。 第四部分:伟大的革命导师都自觉运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来修改发展自己的理论,因此其理论符合实际。 第五部分:主要从发展的观点出发,阐明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 引言:提出文章的话题和写作背景。 引论: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提出中心论点: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本论:第二、三部分,分析问题,从两个大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 结论:第四部分,解决问题,强调不断用实践来检验理论,这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掌握文章基本框架。 展开分析 1.如何理解第3段中“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这句话? 2.如何理解第10段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并用来指导实践”这句话? 3.第14段大量引用马列主义经典文献,有什么特点?这样引用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 对各个部分进行针对性分析,帮助学生明确各个部分的重点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能力。 四、深入感悟 (一)文章主要运用哪些论证方法,结合“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内容简要分析。 主要运用引证和例证 ①引用毛泽东的话进一步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信服的,增强了说服力。 ②列举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可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如“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中,作者运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被证实是真理”和“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成了公认的真理”这两个事例,证明了“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的道理。 (二)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1.鲜明性 文章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时,旗帜鲜明,毫不模棱两可,使用了很多表达鲜明态度的词语来强调自己的观点。 2.准确性 文章遣词选句,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不夸张、不缩小。 3.思辨性 作者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不主观武断,使文章产生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4.形象性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文章在批判“四人帮”种种歪理邪说时,用“五花八门”形容他们的谬论,用“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比喻他们理论的失败,用“自吹自擂”描写他们不遗余力的宣扬他们谬论的丑态。 (三)文章立论驳论论相结合,请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内容加以分析。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需要对一些错误观点进行批驳。 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中,作者先提出一个“担心”,这个“担心”其实就是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错误观点,然后作者进行分析,指出“担心”是“多余”的。这是直接驳斥错误观点。 接着作者矛头直指“四人帮”的各种错误理论,指出它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所以是错误的,因此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深入揭批四人帮”为主线,边立边驳,行文曲折,婉约会意,虽从头至尾没有半句提到“两个凡是”,但句句击中要害,明显地向“两个凡是”发起了猛烈的理论进攻。 (四)相关链接 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 驳论文: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 直接批驳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间接批驳一般可用正面立论的形式,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能成立。 (五)写作特点 富于思辨性。 如对“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的分析,对“修正主义的判,对实践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分析,都体现了文章严密的辩证维,让人心服口服。 论证充分有力。 文章讲道理又摆事实,既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增强说理的权威性,也善于运用典型事例增强说服力;理论与驳论相结合,道理与现实相结合,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针对性,分析透彻,论证充分。 [设计意图] 进一步深入探究文本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五、拓展延伸 (一)有人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已经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无需实践证明。结合本文学习,谈谈你的认识。 (二)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属于自己的“真理”?如果有的话,你为了这个“真理”又实践了什么内容呢? 请大家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教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 进行思考学习,构建学生辩证思维框架。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针对真理的探究问题写 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设计意图] 根据学习目标夯实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基础之上通过写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针对真理的探究问题写 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设置情景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设置了多种学生参与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可适当添加鼓励性评语。 课堂教学建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多发言。(共28张PPT)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第一单元
初步导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篇幅较长,洋洋洒洒6000多字,但是,通读一遍,如果技法得当,我们就能很快把握文章的基本信息。如何快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做题的准确性,是我们进行现代文阅读时应掌握的一种能力。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本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习目标
1.提取关键句,理解文本中的观点。
2.把握文章结构,理解各个部分和文章主题之间的关系。
3.学习文中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体会文章的严谨准确的语言特色。
目录章节
壹
贰
叁
肆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一)作者简介
胡福明,生于1935年,江苏无锡人。曾获“江苏社科名家”称号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奖意,并获评真理标進大讨论的代表人物。2019年,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1978年5月11日,由其主创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
知人论世
(二)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后,又向关内逼近,亡国灭种的危胁迫在眉睫。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用他尖锐犀利、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这篇著名的驳论文。
(三) 文体知识
知人论世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代表媒体(报纸、杂态、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编舞部和媒体主办者对重大新闻事件或时事政治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称为“本台评论”。媒体的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价层对即时发生的新闻事实或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社会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 相关链接
知人论世
“左”倾机会主义路线
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
“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
(四) 相关链接
知人论世
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在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在革命斗争中过高估计敌人力量,过低估计革命力量,不敢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斗争,坐失有利时机,甚至悲观失望,退却逃跑。
(五) 题解
知人论世
题目源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中“唯一”二字是从毛泽东文章中分析出来的,他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这个“只有”“才是”说明真理标准只有一个。
初读课文
( 一)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阐明意义。
第二部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普遍原则,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都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原则
第三部分:主要论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的观点。
第四部分:伟大的革命导师都自觉运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来修改发展自己的理论,因此其理论符合实际。
第五部分:主要从发展的观点出发,阐明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
初读课文
( 一)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引言:提出文章的话题和写作背景。
引论: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提出中心论点: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本论:第二、三部分,分析问题,从两个大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
结论:第四部分,解决问题,强调不断用实践来检验理论,这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
初读课文
(二)展开分析
如何理解第3段中“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这句话?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又会带有主观性,也就是说,人们是在某种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具有把理论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点。如果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成功了,那其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这样,实践就起到了检验真理的作用。
初读课文
如何理解第10段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并用来指导实践”这句话?
这句话阐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力量来源是实践。即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种经过无数次论证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显示出其力量,更遑论其他人提出的理论了。此外,这句话还从另一个方面阐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度正确性。正是因为它们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且对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所以才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
(二)展开分析
初读课文
第14段大量引用马列主义经典文献,有什么特点?这样引用有什么作用?
特点:几乎都是直接引用,而且基本都标明了卷次和页码。
作用:体现权威性、准确性,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二)展开分析
深入感悟
问题一
文章主要运用哪些论证方法,结合“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内容简要分析。
主要运用引证和例证
①引用毛泽东的话进一步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信服的,增强了说服力。
②列举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可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如“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中,作者运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被证实是真理”和“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成了公认的真理”这两个事例,证明了“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的道理。
深入感悟
问题二
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1.鲜明性
文章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时,旗帜鲜明,毫不模棱两可,使用了很多表达鲜明态度的词语来强调自己的观点。
2.准确性
文章遣词选句,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不夸张、不缩小。
深入感悟
问题二
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思辨性
作者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不主观武断,使文章产生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4.形象性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文章在批判“四人帮”种种歪理邪说时,用“五花八门”形容他们的谬论,用“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比喻他们理论的失败,用“自吹自擂”描写他们不遗余力的宣扬他们谬论的丑态。
深入感悟
问题三
文章立论驳论论相结合,请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内容加以分析。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需要对一些错误观点进行批驳。
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中,作者先提出一个“担心”,这个“担心”其实就是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错误观点,然后作者进行分析,指出“担心”是“多余”的。这是直接驳斥错误观点。
深入感悟
问题三
文章立论驳论论相结合,请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内容加以分析。
接着作者矛头直指“四人帮”的各种错误理论,指出它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所以是错误的,因此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深入揭批四人帮”为主线,边立边驳,行文曲折,婉约会意,虽从头至尾没有半句提到“两个凡是”,但句句击中要害,明显地向“两个凡是”发起了猛烈的理论进攻。
深入探究
相关链接
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
深入探究
相关链接
驳论文: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
直接批驳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间接批驳一般可用正面立论的形式,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能成立。
写作特点
富于思辨性。
如对“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的分析,对“修正主义的判,对实践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分析,都体现了文章严密的辩证维,让人心服口服。
论证充分有力。
文章讲道理又摆事实,既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增强说理的权威性,也善于运用典型事例增强说服力;理论与驳论相结合,道理与现实相结合,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针对性,分析透彻,论证充分。
拓展延伸
探究一
有人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已经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无需实践证明。结合本文学习,谈谈你的认识。
拓展延伸
探究一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被承认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正式千百万人民群众长期时间证明的结果。此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用来指导人们实践的,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会层出不穷,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指导新的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新的理论,与时俱进。而这些新理论正确与否,只能在实践中检验。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实践,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而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永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丰富或纠正,才能永远保持活力。
拓展延伸
探究二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属于自己的“真理”?如果有的话,你为了这个“真理”又实践了什么内容呢?
请大家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针对真理的探究问题写
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步练习
一、巩固基础
1. 文章开篇有什么特点?简要分析作用。
答案:
2.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
3.快速浏览课文,结合全文,分析文章各部分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答案:
4.文章主要运用哪些论证方法,结合“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二、提升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那种传说精神病院给病人坐电椅或精神科大夫身上带有电棒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中国科技大学研制了我国首台具有体验交互功能的美女机器人“佳佳”,不仅有和常人一般逼真的面庞,还能像真人一般和普通人交流。
B.村委会班子认为,在现代化形势下,财富的充足和可持续增长需要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要让村民真正富起来,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
C.真理标准问题在讨论以前,《人民日报》和不少报纸以及社会舆论已经就教育上“两个估计”问题、所谓“文艺黑线”问题等,强烈地提出拨乱反正的要求。
D.“金砖峰会”已走过10年,集中代表着广大新兴经济体利益的“金砖五国”在这十年来脱颖而出,加速发展,是实实在在的南南合作主力军。
3.下列对联的内容与括号内的说明,不契合的一项是
( )
A.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除夕)
B.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恩。(清明)
C.话旧他乡曾作客,登高佳节倍思亲。(中秋)
D.千载招魂悲楚仕,万人抚卷叹离骚。(端午)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跋涉(bá) 麻痹(bì) 戕害(qiāng) 澄清(chéng)
B.狭隘(yì) 消遣(qiǎn) 时髦(máo) 肥皂泡(pào)
C.慰藉(jí) 瞬间(shùn) 蓬勃(péng) 永葆青春(bǎo)
D.殿宇(diàn) 苍穹(qióng) 白炽灯(zhì) 胡诌(zhōu)
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谬误 赌搏 挖墙脚 视而不见
B.按语 针砭 孺子牛 卷帙浩繁
C.舆论 松弛 主旋律 汪洋兴叹
D.签名 禁鱼 擎天柱 无稽之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我们需要去研究,去认识;________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________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这种态度是错误的。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研究________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够________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顺利地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
6.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我们需要去研究,去认识
B.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研究
C.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认识
D.我们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研究
同步练习答案
巩固基础
1.以设问的形式开头,引发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的注意。回答干脆,“早”字突出了问题解决之久
2.使用小标题,使文络清晰。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的作用,又可以减少一些过渡性文字的铺张,以便于突出重点,本文用四个小标题来组织文章,层层递进,符合逻辑,体现内在联系。
3.文章四部分紧紧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在分析过程中,通过批驳错误做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正反对比,使观点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①“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
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
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相反,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③“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
革命导师是人们信服的人,他们的理论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因此他们都是用实践检验真理的践行者。
④“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客观世界不断发展,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新事物、新问题,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作出新的概括,总结出新的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改造世界。
4. 主要运用引证和例证
①引用毛泽东的话进一步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的话使。人们信服的,增强了说服力。
②列举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可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如“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中,作者运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被证实是真理”和“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成了公认的真理”这两个事例,证明了“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的道理。接着以“马克思主义被承认为真理”的例子进一步分析,层层深入,使观点更加明确。
二、提升运用
1.C
【解析】①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修饰对象一般为人,用在此处不合适。②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这里用来修饰“社会生活画卷”,使用正确。③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改弦易辙”。④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这里属于望文生义。比喻两本书水平相当,不分高下,可用“并驾齐驱”。⑤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说法。使用正确。⑥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使用正确。
2.D
【解析】A项,偷换主语,应将“研制了”改为“研制的”,或者在“不仅”前加上“佳佳”;B项,“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句式杂糅;C项,中途易辙,可将“在”放到句首。
3.C
【解析】应为重阳。
4.A
【解析】B项,“隘”应读“ài”;C项,“慰藉”中的“藉”应读“jiè”;D项,“炽”应读“chì”。
5.B
【解析】A项,“搏”应为“博”;C项,“汪”应为“望”;D项,“鱼”应为“渔”。
6.D
【解析】A项,“去研究”“去认识”位置需要调换。B项,“需要”主语不当。C项,“需要”主语不当,“去研究”“去认识”位置需要调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