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修辞立其诚》课件(共23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1 *《修辞立其诚》课件(共23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7 10:31:4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修辞立其诚》教学设计
课题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
核心素养目标 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习目标 掌握基本的逻辑关系,合理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的逻辑关系
教学难点 在掌握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识别、运用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初步导入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倘若世界为荒诞浮夸之风所席卷,我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呢?其实无论是做文章还是做人,都需要我们“立其诚”。说真话,书真情,才是对生活最好的回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体味作者笔下的真情。 (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张岱年(1909-2004),河北献县人,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职。中国当代哲学家和哲学史家,被学界誉为“国学大师”。 张岱年的学术研究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是哲学理论问题的探索,三是文化问题的探讨。 (邀请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强调标红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 文学成就 著作: 《中国哲学大纲》 《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 《中国哲学发微》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求真集》 《文化与哲学》 全集: 《张岱年全集》(八卷本)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92年四月,深刻阐述了张岱年的治学宗旨,张岱年治学贯彻一个“诚”字。20世纪30年代,他提出哲学家须有寻求客观真理之诚心。40年代,他把“求真之诚”作为哲学修养之基础,他晚年自号“渠山拙叟”,并以“直道而行”,示其一生立身之则。 (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四)题解 题目源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中“唯一”二字是从毛泽东文章中分析出来的,他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这个“只有”“才是”说明真理标准只有一个。 [设计意图] 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感知;同时对题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标题含义。 三、初读课文 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提出文章中心论点,概述“立其诚”的含义。 第二部分(第2-5段): 具体阐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 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第三部分(第6-10段):从认识世界、端正学风、社会现实三个角度 阐述“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11段):阐述“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 全文总体来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层进式的结构方式。 第二部分两大层次:总——分;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掌握文章基本框架。 对各个部分进行针对性分析,帮助学生明确各个部分的重点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能力。 四、深入感悟 (一)诵读课文第一段,解释“立其诚”的含义,括号中的内是不是多余 不多余。 “立其诚”的关键是“诚”,解释“诚”的含 义必然涉及其渊源, 这也体现作者治学的严谨。 (二)作者解释“立其诚”的三段文字(2、3、4段),在论述方法上有何相同点 论述效果有何不同 相同点:都运用了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展开具体论述的方法。 效果上:第一段从“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论及属性相异的“文学”,体现了作者论证的严密性。第二段从浅、深两个层次展开分析,并引用古语印证,最后得出结论,逻辑感强,有说服力。第三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三)课文第7、8两段,阐述“学说、言论、文章”诚伪问题,但文中却没有提到“诚伪”,作者这样写是不是偏题了 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没有偏题。 第7、8两段承接上文对“立其诚”三层含义的论述,为第6段“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所领起。“诚伪”中的“诚”对应“立其诚”的三个“一致”,“伪”则对应其中的不一致。 第7段主要谈如何克服主观因素的干扰,保持“观察的客观性”,从而使人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在“学说、言论、文章”中做到“诚”。第8段则从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角度,阐述了如何正确地处理二者的关系,使人拥有“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并进而正确地改造世界和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这也是在谈“学说、言论、文章”中的“诚”。虽然作者没有提及“伪”的问题,但作者阐述做到“诚”的必要条件,从反面理解,也就是阐述了克服或避免“伪”的必要条件。因此, 不存在偏题之说。 (四)写作特点 (1)语言质朴。 纵观全文,没有华丽炫目的形容词,没有排山倒海的排比句,有的只是娓娓道来的质朴言语。文章大多用口语,亲切自然,如,“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这些话就如同一位长者的谆谆教导,让人不得不听。 (2)感情真挚。 文章不是无情物,再质朴的语言也可以洋溢着真挚的情感。如“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一句,感情真挚,试想一下,如果换成反问句:“这难道不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吗?”表达效果如何?语气是强烈了,但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口吻令人望而生畏。再如,“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一句,“还是”这样的词语,既亮明了观点,又态度诚恳,让人容易接受。 [设计意图] 进一步深入探究文本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五、拓展延伸 (一) 在当今时代,你认为“修辞立其诚”对我们有哪些方面的启发 观点一:从人生修养角度看,“诚”即为人处世要做到实”“真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堂堂正正。张岱年在评析儒刻“五常”伦理时说,“五常”之中最单纯的是“信”,“信”即诚实即说话符合事实,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道德。当今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或情感得,这就使得我们的一言一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被极度放大诚实的、符合道义的言行会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相反,则会来负能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比以前任何时代都能够注重自的品德修养,开口说话,先“立其诚”,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传播正能量的人。 观点二:从著书立说来看,“修辞立其诚”就是说信念面要符合客观实际,另一方面要表现于生活行动之中。简而言之,“修辞立其诚”就是强调立言为文要坚持“诚”,就是说发言立论要以事实为根据,做到真实可信。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诚”。著书立说,把自己真实的见解表达出来,乃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二)在实际的生活中,有人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文章,看起来很不错,但其实千篇一律。学了本课,你能用最朴实的语言来写一下你生活中的两节小事吗? (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教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 进行思考学习,构建学生辩证思维框架。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针对人性的理性的思考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设计意图] 根据学习目标夯实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基础之上通过写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修辞立其诚》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针对人性的理性的思考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设置情景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设置了多种学生参与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可适当添加鼓励性评语。 课堂教学建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多发言。(共23张PPT)
修辞立其诚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第一单元
初步导入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倘若世界为荒诞浮夸之风所席卷,我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呢?其实无论是做文章还是做人,都需要我们“立其诚”。说真话,书真情,才是对生活最好的回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体味作者笔下的真情。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观点,梳理作品的论证思路。
2、探究文章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方面的特点及其论证风格。
3、思考对我们立身处世的启发意义。
目录章节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张岱年(1909-2004),河北献县人,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职。中国当代哲学家和哲学史家,被学界誉为“国学大师”。
张岱年的学术研究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是哲学理论问题的探索,三是文化问题的探讨。
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知人论世
(二)文学成就
著作: 《中国哲学大纲》
《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
《中国哲学发微》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求真集》
《文化与哲学》
全集: 《张岱年全集》(八卷本)
(三)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本文写于1992年四月,深刻阐述了张岱年的治学宗旨,张岱年治学贯彻一个“诚”字。20世纪30年代,他提出哲学家须有寻求客观真理之诚心。40年代,他把“求真之诚”作为哲学修养之基础,他晚年自号“渠山拙叟”,并以“直道而行”,示其一生立身之则。
(四) 题解
知人论世
“修辞立其诚”出自《易传·文言》,原文是“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意思是,君子要提高品德修养、建立功业。忠诚信实,这样才能够提高品德修养;修饰文辞出于真诚,这样才能够建立功业。“修辞”本指注重文化教养,后指修饰辞句。“修辞立其诚”指文章修辞要服从于内容的真实。在本文中,“修辞立其诚”指作文、为人都要说真话、讲实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初读课文
( 一)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经师:旧时讲授经书的教师。
曲学阿世:学些邪门歪道的东西,以迎合时尚。
顺风转舵:随着风向转换舵位。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含贬义)。
哗众取宠:以浮夸的言论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初读课文
( 二)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 提出文章中心论点,概述“立其诚”的含义。
第二部分(第2-5段) : 具体阐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
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第三部分(第6-10段):从认识世界、端正学风、社会现实三个角度
阐述“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11段) :阐述“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
初读课文
( 二)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全文总体来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层进式的结构方式。
第二部分两大层次:总——分;
修辞立其诚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层层递进
名实一致 言行一致 表里一致(并列式)
认识世界 端正学风 社会现实(并列式)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
总分总
深入感悟
问题一
1.诵读课文第一段,解释“立其诚”的含义,括号中的内是不是多余
不多余。
“立其诚”的关键是“诚”,解释“诚”的含
义必然涉及其渊源,
这也体现作者治学的严谨。
深入感悟
问题二
2.作者解释“立其诚”的三段文字(2、3、4段),在论述方法上有何相同点 论述效果有何不同
相同点:都运用了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展开具体论述的方法。
效果上:第一段从“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论及属性相异的“文学”,体现了作者论证的严密性。第二段从浅、深两个层次展开分析,并引用古语印证,最后得出结论,逻辑感强,有说服力。第三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深入感悟
问题三
3.课文第7、8两段,阐述“学说、言论、文章”诚伪问题,但文中却没有提到“诚伪”,作者这样写是不是偏题了 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没有偏题。
第7、8两段承接上文对“立其诚”三层含义的论述,为第6段“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所领起。“诚伪”中的“诚”对应“立其诚”的三个“一致”,“伪”则对应其中的不一致。
深入感悟
问题三
第7段主要谈如何克服主观因素的干扰,保持“观察的客观性”,从而使人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在“学说、言论、文章”中做到“诚”。第8段则从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角度,阐述了如何正确地处理二者的关系,使人拥有“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并进而正确地改造世界和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这也是在谈“学说、言论、文章”中的“诚”。虽然作者没有提及“伪”的问题,但作者阐述做到“诚”的必要条件,从反面理解,也就是阐述了克服或避免“伪”的必要条件。因此, 不存在偏题之说。
写作特点
(1)语言质朴。
纵观全文,没有华丽炫目的形容词,没有排山倒海的排比句,有的只是娓娓道来的质朴言语。文章大多用口语,亲切自然,如,“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这些话就如同一位长者的谆谆教导,让人不得不听。
写作特点
(2)感情真挚。
文章不是无情物,再质朴的语言也可以洋溢着真挚的情感。如“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一句,感情真挚,试想一下,如果换成反问句:“这难道不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吗?”表达效果如何?语气是强烈了,但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口吻令人望而生畏。再如,“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一句,“还是”这样的词语,既亮明了观点,又态度诚恳,让人容易接受。
拓展延伸
探究一
在当今时代,你认为“修辞立其诚”对我们有哪些方面的启发
拓展延伸
探究一
观点一:从人生修养角度看,“诚”即为人处世要做到实”“真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堂堂正正。张岱年在评析儒刻“五常”伦理时说,“五常”之中最单纯的是“信”,“信”即诚实即说话符合事实,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道德。当今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或情感得,这就使得我们的一言一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被极度放大诚实的、符合道义的言行会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相反,则会来负能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比以前任何时代都能够注重自的品德修养,开口说话,先“立其诚”,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传播正能量的人。
拓展延伸
探究一
观点二:从著书立说来看,“修辞立其诚”就是说信念面要符合客观实际,另一方面要表现于生活行动之中。简而言之,“修辞立其诚”就是强调立言为文要坚持“诚”,就是说发言立论要以事实为根据,做到真实可信。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诚”。著书立说,把自己真实的见解表达出来,乃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拓展延伸
探究二
在实际的生活中,有人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文章,看起来很不错,但其实千篇一律。学了本课,你能用最朴实的语言来写一下你生活中的两节小事吗?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针对人性的理性的思考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修辞立其诚》同步练习
      
一、巩固基础
1、课文第7、8两段,阐述“学说、言论、文章”诚伪问题,但文中却没有提到“诚伪”,作者这样写是不是偏题了 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答案:
作者是一位造诣颇高的哲学家,谈论的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问题,文中又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文献,为什么文章没有给人艰涩难懂的感觉
(试从文章结构、论证方法、语言风格等角度分析)
答案:
3、探究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你认为“修辞立其诚”对我们有哪些方面的启发
答案:
4、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简要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二、提升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豌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①豌,屈曲,弯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云万丈”“虚负”“未曾开”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世途、怀才不遇的一生。
B.颔联一问一答。“鸟啼花落”"让人联想起李商隐的身世,“竹死桐枯”则暗喻李商隐的去世。
C.“三光”指日月星,“文星”即“文曲星”,常指有文才的人,此处指李商隐。
D.全诗按惜才、誉才和哭才顺序来写,先惜而誉,由惜而哭,以哭寓愤,情感浓烈。
2.诗的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在写作《锦瑟》这类诗时,往往以 的意象和曲折间接的笔法,交织渲染出迷离朦胧与扑朔隐晦的诗境,充满了绝美而难懂的魅惑力。诗前所冠尤其是“无题”之名,并不是因为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流失而沉埋的结果;相反地,它是出自作者有意趋避隐讳的心态的产物,将具有指示和说明功能的诗题完全消解,从而让读者在缺乏人、事、时、地等具体指涉的情况下,连同创作者一起被引导到诗境的迷雾之中。
无题诗饱含的是一种 了人生总体情境的身世之感,由政治生涯的追求与失意,爱情方面的执着与落空等经验同时汇聚而来。此类诗作或许令人产生遗憾,但从那 的现实人生中所提炼出来的美丽与哀愁的结晶,无疑却更能将我们推向艺术审美的高峰,而 地直接从内心深处随之震颤低吟。这也许就是无题诗最动人的性质所在。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精丽华美 糅合 千疮百孔 不落言筌
B.美轮美奂 弥合 千疮百孔 不落窠臼
C.美轮美奂 糅合 遍体鳞伤 不落窠臼
D.精丽华美 弥合 遍体鳞伤 不落言筌
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无题”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全国电影院在疫情期间暂停营业,制片和宣发基本停滞,“失血”严重的中国电影行业,引起公众的普遍担忧。
B.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C.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D.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十一”长假以来,全市公园接待游客已达478万人次。
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前所冠尤其是“无题”之名,并不是因为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流失而沉埋的结果。
B.尤其是诗前所冠“无题”之名,并不是因为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沉埋而流失的结果。
C.尤其是诗前所冠“无题”之名,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并不是因为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沉埋而流失的结果。
D.诗前所冠尤其是“无题”之名,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并不是因为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流失而沉埋的结果。
同步练习答案
巩固基础
1.没有偏题。
第7、8两段承接上文对“立其诚”三层含义的论述,为第6段“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所领起。“诚伪”中的“诚”对应“立其诚”的三个“一致”,“伪”则对应其中的不一致。
作者在“名实一致”中强调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第7段主要谈如何克服主观因素的干扰,保持“观察的客观性”,从而使人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在“学说、言论、文章”中做到“诚”。第8段则从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角度,阐述了如何正确地处理二者的关系,使人拥有“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并进而正确地改造世界和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这也是在谈“学说、言论、文章”中的“诚”。虽然作者没有提及“伪”的问题,但作者阐述做到“诚”的必要条件,从反面理解,也就是阐述了克服或避免“伪”的必要条件。因此,虽然作者在文中并未提到“诚伪”,但内容是紧紧围绕“诚伪”而展开论述的,与“立其诚”含义中的三个“一致”(尤其是第一个“一致”)相吻合,不存在偏题之说。
2.
①文章结构形式给人以平实感。
作者思路清晰,按照提出论题和观点、分析阐释论题和观点、总结观点并指出论题重要意义这一议论文常见的思路结构文章,在写作方法和结构安排上符合大众的阅读和认知习惯,从而使文章在形式上给人以平实感,而不是给人以拒人千里之外的高深莫测之感。
②注重对引用的典籍文献的解释。
引证法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显示了作者广博的学识。但作者在引用古文献之后,往往紧跟着就对文献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说明。如文章第7段引用了《心术上》的一段话:“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已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段话确实比较难以理解,但紧跟着引文,作者解释说:“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这就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了。
③语言平实,文风质朴。
除了因论证的需要而引用典籍史料外,作者的语言十分平实,如作者在阐述表里一致时说:“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丝毫没有艰涩之感。再比如“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几乎就接近口语了。学识十分渊博,却不端大学者架子,不用唬人的文风,恰恰是作者高深学术修养的一种体现。
3.答案
观点一:从人生修养角度看,“诚”即为人处世要做到实”“真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堂堂正正。张岱年在评析儒刻“五常”伦理时说,“五常”之中最单纯的是“信”,“信”即诚实即说话符合事实,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道德。当今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或情感得,这就使得我们的一言一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被极度放大诚实的、符合道义的言行会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相反,则会来负能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比以前任何时代都能够注重自的品德修养,开口说话,先“立其诚”,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传播正能量的人。
观点二:从著书立说来看,“修辞立其诚”就是说信念面要符合客观实际,另一方面要表现于生活行动之中。简而言之,“修辞立其诚”就是强调立言为文要坚持“诚”,就是说发言立论要以事实为根据,做到真实可信。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诚”。著书立说,把自己真实的见解表达出来,乃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4.答案
①思路清晰,说理透彻。
文章思路清晰,总体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结构文章。分析问题时,则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地分析阐述。先阐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再阐述学术上“立其诚”的问题,阐述学术上的“立其诚”问题,又先从学术的目的谈起。这样就一步步引领读者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②详略得当,注重实录。
引证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显示了作者广博的学识。作者在引用古文献之后,接着就对文献加以解释。如文章第7段引用了《心术上》的一段话:“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段话比较难理解,作者解释说:“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这就让读者容易理解了
二、提升运用
1.D
2.第一句运用比喻,写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喻示李商隐悲剧是埋没人才的黑暗社会所致;第二句用典,借伯牙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D项,“全诗按惜才、誉才和哭才顺序来写”分析错误,全诗按誉才、惜才和哭才顺序来写,先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重要诗句含义及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本题颈联,“良马足因无主踠”,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是喻示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要归之于压制人材的黑暗的政治现实。 “旧交心为绝弦哀”,明哭一声,哀得恸切。春秋时,俞伯牙鼓琴,只有钟子期闻琴音而知雅意,子期死后,伯牙因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作者借此故事,十分贴切地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点睛】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情辞并茂的悼友诗。
  中间两联,承首联而写“哭”。李商隐有《流莺》诗:“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以伤春苦啼的流莺,因花落而无枝可栖,自喻政治上的失意。崔诗“鸟啼花落人何在”,则用“鸟啼花落”烘托成一幅伤感色调的虚景,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使“哭”出来的“人何在”三个字更实在,更有劲,悲悼的意味更浓。
  第四句以“竹死桐枯”暗喻李商隐的去世。《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足见其高贵。这鹓雏即是凤一类的鸟。李商隐在科第失意时,曾把排抑他的人比作嗜食腐鼠的鸱鸟,而自喻为鹓雏(《安定城楼》:“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当时凤在,就无桐可栖,无竹可食。如今竹死,桐枯,凤亡,就更令人悲怆了。此句用字平易、精审,可谓一哭三叹也。
  “良马足因无主踠”,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是喻示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要归之于压制人材的黑暗的政治现实。一般人都为此深感悲愤,何况作为李商隐的旧交和知音呢?“旧交心为绝弦哀”,明哭一声,哀得恸切。春秋时,俞伯牙鼓琴,只有钟子期闻琴音而知雅意,子期死后,伯牙因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作者借此故事,十分贴切地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尾联作者独运匠心,采用了“欲进故退”的手法,荡开笔触,不说自己的悲哀,却用劝慰的语气说:“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莫要悲叹九泉之下见不到日月星三光吧,现在您的逝去,就是送入冥间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星”啊!这是安慰亡友吗?这是诗人自慰吗?其实都不是。李商隐潦倒一生,郁郁而逝,人世既不达,冥间安可期?因此说,这只不过是作者极度悲痛的别一种表达方式,是“反进一层”之法。
撼动人心的悲恸,是对着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这首诗就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把誉才、惜才和哭才结合起来写,由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誉得愈高,惜得愈深,哭得愈痛,感情的抒发就愈加浓烈,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愈有力,诗篇感染力就愈强。互为依存,层层相生,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A
D
5.B
【解析】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精丽华美:精巧美丽的。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此处用来修饰“意象”,不能用“美轮美奂”,所以选“精丽华美”。
第二组,弥合:意思是使愈合。糅合:掺和;混合。此处不是使愈合之意,修饰的是混合人生总体情境的身世之感,选“糅合”取掺和之意更准确。
第三组,遍体鳞伤:意思是浑身受伤,形容受伤很重。千疮百孔:意思是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坏的程度很严重。此处并非指身体遭受重伤,是指现实人生中的各种不同的体会,因此选择“千疮百孔”。
第四组,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没有刻意地用华丽词藻和修辞手法修饰文章,却给人很好、出彩、舒服、清新的感觉。不落窠臼:意思是指比喻不落俗套,有独创风格。此处指李商隐诗歌语言的特色,是没有太多用工痕迹的,是来自于内心的真实情感,故选“不落言筌”更恰当。
故选A。
4.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D项的引号与文中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
A项,表示特殊含义。
B项,为直接引用。
C项,表示否定讽刺。
故选D。
5.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尤其”是副词,表示对前一句文本所述内容的进一步分析,应放在句首。“本题”应该是先“沉埋”再“流失”。
C项,“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是用来修饰“遭到”这个动词的,应放置在“遭到”前。
D项,“尤其”是副词,表示对前一句文本所述内容的进一步分析,应放在句首。“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是用来修饰“遭到”这个动词的,应放置在“遭到”前。“本题”应该是先“沉埋”再“流失”。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