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党费》课件(共30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8.3 *《党费》课件(共30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7 10:34: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党费》教学设计
课题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党费》
核心素养目标 增强学生爱国意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习目标 掌握本文的整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内容,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初步导入 信仰是人心中的一束光,有了信仰,人们才能冲破黑暗的阴霾,找到光明的方向。文中的女人因为信仰,将自己的“党费”交给了党,也将自己的人生交给了那个一心为民的伟大政党。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本课——《党费》。 (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邀请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强调标红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 文学成就 主要作品: 《党费》《粮食的故事》 《普通劳动者》《足迹》 《路标》《妈妈》《灯光》 电影剧本: 《闪闪的红星》 (三)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党费》描绘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相关链接: 人物原型 王愿坚的侄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是在中学课本上第一次读到《党费》的。他透露,黄新这个形象的原型,其实是王愿坚的大姐王辩。 “王辩曾化名黄秀珍,从事党的工作,因此《党费》的主人公也姓黄,黄新的身上有不少我大姑的影子。”在王伟看来,《党费》中的黄新,就是那个年代共产党员的形象,对党极其忠诚。“大姑也确实从事过多年的地下工作,其实她的经历比小说中的黄新更精彩。” 1925年11月,王辩受党组织的委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她回国后,曾经被捕,在狱中掩护了组织,保护了同志,健康却也因此遭受损害。王伟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曾希望大姑出任高级干部,但她坦陈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足以承担如此重要的工作,主动要求前往北京图书馆,在俄文编辑室工作。 (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四)题解 《党费》是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小说记录了红军留守部队一段关于党费的故事。以“党费”为题,点明了结构小说的核心对象,间接表现了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设计意图] 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感知;同时对题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标题含义。 三、初读课文 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一部分:被逼上山,斗争形势严峻。 第二部分:初到八里坳——听红歌;初次接头;初识黄新;想缴党费。 第三部分:再到八里坳——为红军腌咸菜,阻女儿吃咸菜;敌人得信搜查。 第四部分:安全回山里:带孩子及党费回到山里;魏政委登记。 引子: 由“我”缴党费引出回忆 开端: 交代斗争环境,引出主要人物 党 发展:“我”与黄新接头,黄新要缴党费 费 “我”再见黄新,黄新整理咸菜 高潮:“我”遭搜捕,黄新救“我”被捕 结局、尾声:“我”代黄新缴上党费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掌握文章基本框架。 四、深入感悟 (一)感悟一:析形象 女共产党员黄新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她不顾自身生活的艰难,省吃俭用,把丈夫留给她安家的两块银洋省下来作为党费,托“我”转交给党组织,以期对党组织有点用处;被“我”拒收后,又用一块银洋买盐腌咸菜以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危难之际,她多次嘱托“我”把咸菜交给党组织,即使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她仍记挂着要缴党费。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她总是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②聪明机警,坚毅乐观。她洒脱干练,斗争经验丰富。她在担任地下党联络员的职务时,能准确识别暗号,保密工作做得也很到位。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她始终怀有希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她对革命仍抱有坚定的信仰,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遇到白匪突然搜查时,她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明知自己可能就此牺牲,仍将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③热情质朴,无私赤诚。她第一次与“我”接头时,就张罗着给“我”拿吃的,虽然自己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地招待同志,体现了她热情质朴的特点。在严重困难的关头,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因为她认为“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无论何时,在她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党是红军,充分表现出了黄新的无私与赤诚。 (二)感悟二:品细节 在两次与黄新会面时,作者都提到与咸菜有关的细节。找出来并思考其作用? ①“我”一进门,看见三个人在摘菜叶子,黄新对同伴们说:“这些菜先分分拿回去;盐,等搞到了再分!”点到了菜和盐,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②当“我”要向黄新传达县委指示时,黄新弄东西给我”吃,她拉出一个破坛子,在里面掏了半天,摸出一块咸萝卜。“我”吃起来可真香,说明咸萝卜已经不多了,非常宝贵。然后作者顺便交代了山上同志们瘦黄的脸色,因为缺盐缺得凶啊。点明黄新用咸菜交党费支援武装斗争的意义。 ③当“我”完成任务要回山时,黄新掏出党证和丈夫留下来的两块银圆要交党费,“我”不收,黄新说了一句“还是实用的东西好些”暗示要用钱来买盐。这些细节为后面发生的壮烈事件埋下了伏笔。 ④ “我”从黄新家墙缝里看到的,小妞儿伸手抓腌豆角而妈妈给拿了回来这一细节,激发了读者对黄新的无限崇敬。敌人来搜捕时,发现了多种颜色的咸菜,黄新的身份暴露,她机智果断地引开了敌人,保护了同志的安全,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⑤作品的结尾,“我”把成菜挑到山上,魏政委面对着黄新交来的“党费”心潮起伏,难以写下她所缴纳党费的数目,因为“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 ” (三)感悟三:明结构 1.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按期向所造的党的基层组织缴纳的钱,它在文中的含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 最初指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后来指她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 最后指她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宝贵生命,这位女地下共产党员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2.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 小说选取了一筐成策作为特殊的党费,并以之为主线贯串全篇,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构思新颖独特的。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 3.如果把课文中“妞儿”删去行不行? 不行。 “妞儿”作为课文中的次要人物, 对主要人物起着映衬作用。 (三)艺术特色 ①艺术构思新颖独特。 交党费本是党员应尽的义务,咸菜也是寻常的食物。而小说却把咸菜——特殊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截取横截面”的写法,通过交通员“我”与黄新在白色恐怖下的两次会面,展开故事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典型性格。 ②结构紧凑,线索清楚,善用伏笔。 全文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以咸菜这一主线,串联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首次会面对窝棚、摘菜妇女、磨损的党证等环境、人、物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的突发事件埋下伏笔。黄新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莱等细节首尾映衬。 ③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不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细小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如:黄新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小说描写了她“拿在手里掂了掂”的动作,从这一动作可以想象到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对能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银洋的珍爱,而她却要把珍爱的东西交给党,从而揭示了她对党的深厚感情。 (四)课堂小结 《党费》描写了一位年轻女共产党员在敌后艰苦环境里坚斗争,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信仰坚定、斗争顽强、富有牺牲精神的共产党员形象,赞美了她对党的忠诚,讴歌了她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 [设计意图] 进一步深入探究文本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五、拓展延伸 (一)《党费》里的细节描写十分有特色,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坚强勇敢的女党员形象。请选取身边的一个人,仿照本文写一段简短的人物介绍。 (二)有一些人认为《党费》里面的部分情节过于夸张,在现实生活里,根本没有这样的人物。那你觉得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物?如果有,她身上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教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 进行思考学习,构建学生辩证思维框架。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运用本文写作手法,以“牺牲”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记叙文。 [设计意图] 根据学习目标夯实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基础之上通过写推荐词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党费》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运用本文写作手法,以“牺牲”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记叙文。
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设置情景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设置了多种学生参与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可适当添加鼓励性评语。 课堂教学建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多发言。(共30张PPT)
党费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第二单元
初步导入
信仰是人心中的一束光,有了信仰,人们才能冲破黑暗的阴霾,找到光明的方向。文中的女人因为信仰,将自己的“党费”交给了党,也将自己的人生交给了那个一心为民的伟大政党。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本课——《党费》。
学习目标
1.明确写作背景,梳理小说情节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对小说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进行探究。
3.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目录章节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深入感悟
拓展延伸
(一)作者简介
知人论世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二)文学成就
知人论世
主要作品:
《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 电影剧本:
《闪闪的红星》
(三)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党费》描绘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相关链接
知人论世
王愿坚的侄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是在中学课本上第一次读到《党费》的。他透露,黄新这个形象的原型,其实是王愿坚的大姐王辩。
“王辩曾化名黄秀珍,从事党的工作,因此《党费》的主人公也姓黄,黄新的身上有不少我大姑的影子。”在王伟看来,《党费》中的黄新,就是那个年代共产党员的形象,对党极其忠诚。“大姑也确实从事过多年的地下工作,其实她的经历比小说中的黄新更精彩。”
人物原型
相关链接
知人论世
1925年11月,王辩受党组织的委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她回国后,曾经被捕,在狱中掩护了组织,保护了同志,健康却也因此遭受损害。王伟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曾希望大姑出任高级干部,但她坦陈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足以承担如此重要的工作,主动要求前往北京图书馆,在俄文编辑室工作。
人物原型
(四) 题解
知人论世
《党费》是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小说记录了红军留守部队一段关于党费的故事。以“党费”为题,点明了结构小说的核心对象,间接表现了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初读课文
( 一)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蹑手蹑脚:
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七零八落: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直截了当:
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
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斩钉截铁:
赤手空拳:
气喘吁吁:
赤手:空手。两手空空。比喻没有任何依靠。
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初读课文
( 二)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被逼上山,斗争形势严峻。
第二部分:初到八里坳——听红歌;初次接头;初识黄新;想缴党费。
第三部分:再到八里坳——为红军腌咸菜,阻女儿吃咸菜;敌人得信搜查。 掩护通知;交待党费;嘱托孩子;被敌人带走。
第四部分:安全回山里:带孩子及党费回到山里;魏政委登记。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初读课文
( 二)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引子: 由“我”缴党费引出回忆
开端: 交代斗争环境,引出主要人物
党 发展:“我”与黄新接头,黄新要缴党费
费 “我”再见黄新,黄新整理咸菜
高潮:“我”遭搜捕,黄新救“我”被捕
结局、尾声:“我”代黄新缴上党费
深入感悟
感悟一:析形象
女共产党员黄新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她不顾自身生活的艰难,省吃俭用,把丈夫留给她安家的两块银洋省下来作为党费,托“我”转交给党组织,以期对党组织有点用处;被“我”拒收后,又用一块银洋买盐腌咸菜以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危难之际,她多次嘱托“我”把咸菜交给党组织,即使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她仍记挂着要缴党费。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她总是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深入感悟
感悟一:析形象
女共产党员黄新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②聪明机警,坚毅乐观。她洒脱干练,斗争经验丰富。她在担任地下党联络员的职务时,能准确识别暗号,保密工作做得也很到位。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她始终怀有希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她对革命仍抱有坚定的信仰,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遇到白匪突然搜查时,她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明知自己可能就此牺牲,仍将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深入感悟
感悟一:析形象
女共产党员黄新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③热情质朴,无私赤诚。她第一次与“我”接头时,就张罗着给“我”拿吃的,虽然自己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地招待同志,体现了她热情质朴的特点。在严重困难的关头,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因为她认为“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无论何时,在她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党是红军,充分表现出了黄新的无私与赤诚。
深入感悟
感悟二:品细节
在两次与黄新会面时,作者都提到与咸菜有关的细节。找出来并思考其作用?
①“我”一进门,看见三个人在摘菜叶子,黄新对同伴们说:“这些菜先分分拿回去;盐,等搞到了再分!”点到了菜和盐,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②当“我”要向黄新传达县委指示时,黄新弄东西给我”吃,她拉出一个破坛子,在里面掏了半天,摸出一块咸萝卜。“我”吃起来可真香,说明咸萝卜已经不多了,非常宝贵。然后作者顺便交代了山上同志们瘦黄的脸色,因为缺盐缺得凶啊。点明黄新用咸菜交党费支援武装斗争的意义。
深入感悟
感悟二:品细节
在两次与黄新会面时,作者都提到与咸菜有关的细节。找出来并思考其作用?
③当“我”完成任务要回山时,黄新掏出党证和丈夫留下来的两块银圆要交党费,“我”不收,黄新说了一句“还是实用的东西好些”暗示要用钱来买盐。这些细节为后面发生的壮烈事件埋下了伏笔。
④ “我”从黄新家墙缝里看到的,小妞儿伸手抓腌豆角而妈妈给拿了回来这一细节,激发了读者对黄新的无限崇敬。敌人来搜捕时,发现了多种颜色的咸菜,黄新的身份暴露,她机智果断地引开了敌人,保护了同志的安全,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深入感悟
感悟二:品细节
在两次与黄新会面时,作者都提到与咸菜有关的细节。找出来并思考其作用?
⑤作品的结尾,“我”把成菜挑到山上,魏政委面对着黄新交来的“党费”心潮起伏,难以写下她所缴纳党费的数目,因为“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 ”
深入感悟
感悟三:明结构
1.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按期向所造的党的基层组织缴纳的钱,它在文中的含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
最初指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后来指她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
最后指她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宝贵生命,这位女地下共产党员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深入感悟
感悟三:明结构
2.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
小说选取了一筐成策作为特殊的党费,并以之为主线贯串全篇,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构思新颖独特的。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
深入感悟
感悟三:明结构
3.如果把课文中“妞儿”删去行不行?
不行。
“妞儿”作为课文中的次要人物,
对主要人物起着映衬作用。
艺术特色
①艺术构思新颖独特。
交党费本是党员应尽的义务,咸菜也是寻常的食物。而小说却把咸菜——特殊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截取横截面”的写法,通过交通员“我”与黄新在白色恐怖下的两次会面,展开故事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典型性格。
艺术特色
②结构紧凑,线索清楚,善用伏笔。
全文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以咸菜这一主线,串联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首次会面对窝棚、摘菜妇女、磨损的党证等环境、人、物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的突发事件埋下伏笔。黄新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莱等细节首尾映衬。
艺术特色
③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不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细小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如:黄新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小说描写了她“拿在手里掂了掂”的动作,从这一动作可以想象到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对能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银洋的珍爱,而她却要把珍爱的东西交给党,从而揭示了她对党的深厚感情。
课堂小结
《党费》描写了一位年轻女共产党员在敌后艰苦环境里坚斗争,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信仰坚定、斗争顽强、富有牺牲精神的共产党员形象,赞美了她对党的忠诚,讴歌了她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
拓展延伸
拓展一:仿形象
《党费》里的细节描写十分有特色,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坚强勇敢的女党员形象。请选取身边的一个人,仿照本文写一段简短的人物介绍。
拓展延伸
拓展二:谈想法
有一些人认为《党费》里面的部分情节过于夸张,在现实生活里,根本没有这样的人物。那你觉得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物?如果有,她身上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运用本文写作手法,以“牺牲”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记叙文。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党费》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登上凌云山山顶,遥望江水从苍茫中迤逦而来又奔流不息地融入苍茫的远方,真有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随着5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华为、联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很大份额。
③在抗洪救灾一线,子弟兵作人墙、当人堤,铸成坚实的铜墙铁壁,他们是当代最可爱的人。
④陈老先生为了填补国内民俗学研究的空白,不顾年老体弱,亲临第一线调查研究,苦心孤诣,其精神令人感动。
⑤春晚是最强大的造星机器,许多登上春晚舞台的小人物昨天还一钱不值,一夜之间就成为风靡全国的顶级偶像。
⑥月光如水的夜晚,沏一壶清茶,邀三五好友,共聚院中的葡萄架下,海阔天空地畅聊一番,忘却尘世的纷扰,该是何等的惬意!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2.下列各句中,属于反问句的一项是( )
A.到底哪一个是黄新?万一认错了人,我的性命事小,就会带累了整个组织。
B.区长道:“干什么?区公所是骂人的地方?
C.区长问:“你今年多大岁数?”三仙姑说:“四十五。”
D.区长问:“你会下神是不是?”
3.下列句子顺序已打乱,请重新排列,选出语意最连贯的一项( )
①孙犁的《荷花淀》则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荷花淀中一群温柔多情、坚贞勇敢的农村妇女的形象,她们仿佛是荷花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②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悠扬的歌声从荷花丛中飘出。
③“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④王昌龄的《采莲曲》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采莲图画。
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二、提升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75年10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悉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
80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
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34师,原有7000余人仅剩下90多人。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无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所信仰的事业。
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以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情,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
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就应该经常检视自己可否拥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激情,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
远离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厚的典藏和精神光芒。
B.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都对长征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C.长征的伟大胜利,是由无数红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
D.红军长征就像播种机,在十一个省内撒播了革命的种子,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长征精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周恩来总理身患癌症期间与病魔相搏就是典型的例证。
B.长征精神展示的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和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C.长征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用血与火熔铸的,是4支长征大军用生与死锻造的,是红军战士用苦与乐冶炼成的。
D.作为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最高体现的长征精神,即使在沐浴着杏花春雨的今天仍要读懂、汲取和弘扬。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1935年10月,毛主席率军在吴起镇一带歼灭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宣告了蒋介石"围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B.四川马尔康县党坝乡藏族喇嘛桑吉在红军经过阿坝地区时受到影响参加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军长征。
C.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处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
D.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长征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
4.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长征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同步习题答案
一、基础运用
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此处用来说江水,用错对象。
②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此处用来说手机,用错对象。
③铜墙铁壁: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此处用来形容子弟兵筑成的抗洪屏障坚固,使用正确。
④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此处陈老先生苦心钻研民俗学,并取得成果,使用正确。
⑤一钱不值: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这里指他们原来不出名,可以用籍籍无名。
⑥海阔天空: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此处指谈话内容涉及广泛,使用正确。
分析可知,①②⑤句成语使用不正确,③④⑥句成语使用正确。
故选A。
2.B
【详解】本题考查对句子句式的判断、辨析能力。
A项,一般疑问句;
B项,反问句,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C项,一般疑问句;
D项,选择性疑问句。
故选B。
3.D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排序的能力。
从①句中的“则”可以看出写孙犁的一句应放在后面,排除AB;
③是王昌龄《采莲曲》的原诗.应放在最前面,④中的“采莲图画”和②是总分关系,要排列在一起,排除C。
故选D。
二、提升运用
1.A
2.B
3.D
4.长征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历时十二个月,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余里行军,纵横十一省,开启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伟大壮举(“伟大行军”“伟大奇迹”亦可)。
5.①首先以周恩来总理病重期间的故事引出对长征的评述,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分析论述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②然后分析长征精神的世界影响,并从三个方面论述长征精神的主要特征;③最后指出在当今时代只有汲取长征精神,才能在新的长征中取得更辉煌的业绩。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都”范围扩大,“最高的评价”不合文意。原文只是列举了一部分人对长征的正面解读。
C.强加因果,我们要铭记长征不是因为长征牺牲了无数的红军官兵。
D.“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B.“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错误。被称作“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的是长征而不是长征精神。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D项侧重概括的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本题以下定义的形式进行考查,实际是要求考生理解长征的含义,概括长征的特点。从“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中可筛选出重要信息“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而“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并非介绍长征的本质特征。
从“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中可筛选出重要信息“十二月”“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
“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是强调关键词“红军”。
从“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中可筛选出关键词“新局面就开始”。
最后将以上六个关键词用判断句的形式加以整理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中第一段是以周恩来总理病重期间的故事引出对长征的评述: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第二段介绍长征及其意义: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从而引出“长征精神”。第三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分析论述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指出“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第四段分析长征精神的世界影响,“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第五、六、七段是从三个方面论述长征精神的主要特征。第八、九段联系当今现实,指出只有汲取长征精神,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