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综合训练(附答案及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综合训练(附答案及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7 10:1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综合训练
一、单选题
1、作家茅盾于1932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子夜》。故事梗概是:民族资本家吴菰甫热心于发展家乡双桥镇的实业,并打算以双桥镇为基地建筑起他的“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的“双桥王国”。他与美帝国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代理人赵伯韬进行斗争。最终,由于合伙人杜竹斋的倒戈相向,吴菰甫发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破灭。下列对这段材料的历史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巧取豪夺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生长
C.帝国主义侵略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没有史料研究价值
2、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八七会议→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
B.工农武装割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
C.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
D.南昌起义→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
3、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4、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31年11月7日开幕。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土地法、经济政策等一切关于全中国工农利益的法令。材料反映了( )
A.社会保障巩固了中央苏区政权
B.众多的法律法规保证了反“围剿”胜利
C.苏维埃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
D.红色政权的建立是社会保障的历史条件
5、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某一时期的产业资本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是( )
A.洋务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6、南昌起义军南下失利后,朱德、陈毅率领余部在江西南部农村进行了三次整顿,建立了党支部,规定了部队的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军事训练。这些整顿( )
A.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B.是中国共产党参与军事斗争的开端
C.推动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创建 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7、故此次我军长驱而北,不两月已克武汉,进兵豫赣……得助于农民群众者,实为至多。参与材料中这次军事行动的军队应该是( )
A.武昌新军 B.国民革命军 C.工农革命军 D.晋冀鲁豫解放军
8、1924年7月至1925年5月,国民党在广东开办了四期农民讲习所,其课程涵盖了农民运动之理论、广东农民运动史、农民协会之组织法及农民、工人与国民党之关系等方面。这一举措有助于( )
A.推动国民党开展土地革命 B.缓和广东农村的阶级矛盾
C.巩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根本改变中国革命的性质
9、1921年1月1日起,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连续讨论3天,解决学会应以什么做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经过激烈讨论,与会18人中“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十二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
A.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C.赞同成立先进阶级政党 D.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
10、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船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A.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B.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11、“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B.南昌起义
C.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八七会议
12、有学者提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的观点,其依据是( )
A.民族资产阶级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B.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C.民主革命对象与领导者均发生改变
D.第一次历史巨变的历史任务完成
13、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14、红军老战士肖锋的日记记载:我们准备在泸州、宜宾间强渡长江,继续北上抗日。中央指示,各团要把笨重的东西再次投入赤水河,轻装战斗,为创造黔滇川边根据地而斗争。现在看来,回江西苏区已不可能,反正只要是抗日救国,再苦再累也心甘。该日记表明当时党和红军(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B.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C.确立了与陕北红军会师的目标 D.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5、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在此毛泽东主张中共应( )
A.独立掌握革命武装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D.粉碎国民党“围剿”
16、“军叫工农革命军,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这首词赞颂的是( )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17、1924年开始,出现了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连克武昌、九江、南昌,接着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歼灭了孙、吴主力。北伐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国共合作的推动
C.北洋军阀内部分裂 D.国民党力量强大
18、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
A.中华民国建立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红军长征结束 D.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19、习近平主席在某次讲话中说,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一运动是( )
A.护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20、1920年陈独秀、李汉俊创办《劳动界》,该刊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向中国的工人阶级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号召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为改变受压迫的境遇而斗争。这说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
A.开始关注工人生活 B.致力于学术理论体系的建设
C.积极宣传十月革命 D.注重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21、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这说明( )
A.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C.将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
22、鲁迅曾经这样评价李大钊:“他的遗文却将永驻,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对于此处的“先驱者”的准确理解是( )
A.第一个举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
B.向封建道德发起进攻的主将
C.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的创始人
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23、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
A.“三大政策”的推动 B.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
C.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 D.孙中山强化了革命领导核心
24、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虑;大义当前,决无退避者……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2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下列属于促进其发展的条件的是( )
A.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B.军阀混战造成广大民众流离失所
C.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人民广泛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26、1922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创刊号写道:“现在大多数人民所要的是什么 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国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湖北新军起义 B.护国运动
C.“二次革命” D.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27、孙中山曾在某次会议上发表演说:“革命党推翻满清,第一次成功是在武昌。那天的日期是双十日,今天是民国十三年的一月双十日,所以这个会期同武昌起义的日期,都是民国很大的纪念……”该会议是( )
A.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B.中共一大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大会 D.国民党一大
28、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29、1948年,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时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口号,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这表明( )
A.解放战争决战时机成熟 B.中共组建联合政府的条件成熟
C.国民党的统治日益孤立 D.民主协商建国的雏形已经初现
30、“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绘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争取民主,实现和平 B.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C.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1、毛泽东指出,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在福建、广东、江西之间的三个边界区域的流动游击,同时也没有在游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这一言论蕴含了( )
A.国共全面合作思想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全面持久抗战理论 D.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32、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开始,到1930年上半年,经过3年多的斗争和探索,全国红军发展到10万人左右,大小革命根据地有15块。红军与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游击战术的正确运用 B.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
C. 苏维埃政权广泛建立 D.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二、材料题
33、中华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权建设的尝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30年,农村红色政权遍及十多个省份,红军及地方革命武装达十万人,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二百多个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大会重新调整划分了行政区域,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和制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挥了加强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的作用。
——摘编自金冲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等
材料二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华苏维埃政权继续延续和发展。1935年,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处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的职能。西北办事处的成立,实现了陕甘宁苏区内原来几块根据地领导权的统一,为后来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工农苏维埃政权的结束和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开始。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时期”,逐步改变了对地主和富农的政策,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调动了各阶级抗日的积极性。
——贺永泰《承前启后的转变与过渡——中华苏维埃政权在陕北(1935年10月一1937年9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条件,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苏维埃政权发生了哪些转变 这些转变说明了什么
34、研究性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某历史社团搜集了以下两则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1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史料2
(1)你认为该社团研究的课题是什么 说明两则史料对该课题的研究价值。
(2)围绕课题,为该社团推荐一个实地考察地点,并说明理由。
35、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具有内在联系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
——摘自杨天树《世纪回望是非成败从头说——辛亥革命的地位述论》
材料二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自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
材料三 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摘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5日)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民革命的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探索,并指出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这主要和当时的社会性质以及国民政府的统治政策有关,这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生长,故B项正确。官僚资本巧取豪夺、帝国主义侵略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均只看到了材料表象,没有认识到问题本质,故A、C两项排除。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但需要仔细考证,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八七会议后,毛泽东赴湖南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后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自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故选C。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可知,当时人们对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的信仰发生了动摇,这有利于新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选B项;这一状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反思,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西文化矛盾激化,排除C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根据材料“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可知,这次大会的参加者主要是工人、农民、士兵,大会通过的“劳动法、土地法、经济政策”关乎工农切身利益,由此可知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政权,故选C项;材料并未强调社会保障的问题,故排除A、D项;战场瞬息万变,法律法规本身无法保证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故排除B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革命时期经济发展。由材料信息可见,民族资本占有较大比重,外国资本也占有较大比重,并存在一定比重的官僚资本,这符合土地革命时期(十年对峙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快发展的史实,故选B项;洋务运动时期民族资本不可能占有较大比重,故排除A项;全面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受到摧残、破坏和吞并,民族资本不可能占有较大比重,故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濒临破产,民族资本不可能占有较大比重,故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南昌起义后的军队建设。材料中的这些整顿措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推动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创建,故选C项;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故排除A项;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力量进行军事斗争的开端,故排除B项;中共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故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北伐战争。国民革命期间北伐军在群众的支持下,不到两个月便攻克武汉三镇,随即向河南、江西进军,故选B项;武昌新军1911年10月10日打响起义,12日便攻克武汉三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工农革命军未攻克武汉,故排除C项;晋冀鲁豫解放军进军方向是自北向南,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革命时期的措施。依据时间“1924年7月至1925年5月”可知,当时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因此那时国民党开办四期农民讲习所,有利于巩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故选C项;土地革命是中共开展的,故排除A项;农民讲习所指导农民开展农民运动维护农民利益,因此不会缓和广东农村的阶级矛盾,故排除B项;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一直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依据材料,1921年1月,长沙新民学会会员经过激烈讨论,与会18人中“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十二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经历俄国十月革命、中国五四运动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必然,故选D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并不代表其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排除A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也并非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且在后来的革命中中国探索出了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未涉及政党建设,且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故排除C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船中继续讨论”可知该会议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故选B项。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排除A项;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排除C项;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的会议是八七会议,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井冈山革命道路。根据材料“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条道路的起点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C项正确;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发生在城市,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南昌起义属于城市中心论,与材料强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符,故排除B项;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继辛亥革命之后的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B 项符合题意。民族资产阶级退出历史舞台是在三大改造之后, A项排除。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 主义,C项排除。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D项排除。
13、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上半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特道路”是指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C项正确。
1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根据材料“在泸州、宜宾间强渡长江”“再次投入赤水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四渡赤水,发生在遵义会议之后,“左”倾错误军事路线已被纠正,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题干中未涉及与陕北红军会师的目标,故排除C项;红军长征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无关,故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材料“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说明毛泽东主张从以城市为中心的暴动转移到以乡村为中心的武装割据,故C项正确;独立掌握革命武装是大革命失败后得到的教训,故A项错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大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粉碎国民党“围剿”发生于1933年之后,故D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秋收起义。根据题干中“军叫工农革命军”“秋收时节暮云愁”可知,是指1927年9月的秋收起义,在该起义中,中共军队采用的旗号为工农革命军,故C项正确;武昌起义是在1911年,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项;南昌起义是在1927年8月1日,当时中共军队旗号为国民革命军,故排除B项;广州起义的时间是1927年12月,故排除D项。
17、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共同促成了北伐战争的胜利,故B项正确,A项错误;北洋军阀内部分裂是北伐胜利进军的客观因素,故C项错误;北伐战争胜利是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果,故D项错误。
1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故B项正确;A项为资本主义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不符合“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故排除;C,D两项发生于1921年中共成立之后,故排除。
1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可知,这场运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人民群众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故选C项。护国运动主要是西南军阀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主要局限于知识分子,缺少群众基础,排除B项。国民革命运动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排除D项。
20、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材料“向中国的工人阶级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号召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为改变受压迫地位而斗争”可知,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重视理论宣传和工人运动实践的有机结合,故D项正确。“开始关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故B项错误;宣传十月革命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
2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共二大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制定了党的最低革命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其内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理论的,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提出后却没有被普遍认可的现象,C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D项在材料中未涉及。
2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是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因此被称为“先驱者”,故D项正确。A,B,C三项是对陈独秀的评价,与材料不符,故A,B,C三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体现其开放性。故国民党能“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正是得益于三大政策的推动,故选A;B中“宽松”说法错误,排除;当时中国政党政治尚处于发展阶段,故C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孙中山强化了革命领导核心,故D错误。
2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前仆后继,不少顾虑;大义当前,决无退避者”等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B项符合题意。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并没有趋于一致,A项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C项排除。当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只有部分群体,D项排除。
2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中国人民广泛开展反帝爱国运动,D项正确;一战时期(1914-1918年)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之下,南京国民政府尚未建立,A项错误;军阀混战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都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B、C两项错误。
2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1928年北伐战争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统治,D选项符合题意。湖北新军起义是在1911年10月10日,A选项排除。护国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B选项排除。“二次革命”是革命党人于1913年在中国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武装革命,C选项排除。
27、答案:D
解析:“民国十三年”指1924年。结合所学可知,A是1905年,B是1921年,C是1912年,D是1924年,故排除A、B、C,选D。
28、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这种畸形的发展不利于国共团结,容易使国共合作走向分裂,故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A项;从当时情况可以看出,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在为革命工作,只是分工不同,此时国民革命并未失败,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说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而是认为这种畸形结构不合理,排除D项。
29、答案:C
解析:题干指出中共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响应,说明这一主张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不得人心,故选C项。解放战争决战是在1948年9月进行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此时是在战略反攻阶段,还没有主力决战,谈不上“条件成熟”,排除B项。民主协商建国是在1949年4月渡江战役后,排除D项。
30、答案:A
解析:材料中从“胜利到来”到“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的变化,体现出国共内战的爆发打破了人们对于和平的憧憬,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故选A项。B项反映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C项反映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D项反映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
31、答案:B
解析:毛泽东指出党内一部分同志“没有在游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从侧面表明了毛泽东主张在游击区建立武装政权以配合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的思想,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选B项。此时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排除A项。C项是抗战时期的思想。此时处于国共对峙时期,而“人民民主专政”是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思想,故排除D项。
32、答案:B
解析: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农民为了保卫革命的成果,积极参军参战是红军与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游击战术的正确运用是红军与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苏维埃政权的广泛建立是红军与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结果,排除C项;共产国际不赞成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因此没有大力支持,排除D项。
33、答案:(1)条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红军的壮大;苏维埃运动的高涨;反“围剿”的胜利及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历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工农民主专政”政权的尝试;有利于加强对革命的统一领导;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转变: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代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职能;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由工农苏维埃政权改变为抗日民主政权;土地革命转变为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说明: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需要调整政策;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苏维埃政权建立的背景及影响。
(1)第一小问条件,依据材料一“农村红色政权遍及十多个省份,红军及地方革命武装达十万人,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可得出革命根据地的发展,红军的壮大;依据材料一“有二百多个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可得出苏维埃运动的高涨;依据材料一“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可得出反“围剿”的胜利及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第二小问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一“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可得出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工农民主专政”政权的尝试;依据材料一“发挥了加强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华苏维埃政权的成立有利于加强对革命的统一领导,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2)第一小问转变,依据材料二“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代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的职能”,可得出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代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职能;依据材料二“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工农苏维埃政权的结束和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开始”,可得出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由工农苏维埃政权转变为抗日民主政权;依据材料二“逐步改变了对地主和富农的政策,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可得出土地革命转变为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第二小问说明,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需要调整政策;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34、答案:(1)课题:“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创与发展。(围绕根据地或革命道路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价值:两则史料均为第一手史料,价值较高。史料1为研究“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史料2为研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有力证据。
(2)示例
地点:江西瑞金。
理由: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对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红军的发展壮大做出重要贡献。(如答井冈山、古田等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史料1、2可知,该社团研究的课题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创与发展。第二小问,由所学可知两则史料均为第一手史料,价值较高。史料1为研究“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理论提供了依据;史料2是实物史料,为研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有力证据。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地考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创与发展可以选择瑞金或者井冈山。以选择江西瑞金为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对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红军的发展壮大做出重要贡献。
35、答案:(1)辛亥革命开启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或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无产阶级得以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2)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群众基础广;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影响更加深入。
(3)探索:分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影响:为土地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基础。
解析:(1)说明:结合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及思想领域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说明即可。
(2)特点:根据材料“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可归纳出国共合作;结合其性质来看,可归纳出反帝反封建;根据材料“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可归纳出群众基础广;根据材料“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可归纳出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根据材料“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可归纳出影响深远。
(3)探索:根据材料“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可归纳出分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为土地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