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6 17:2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初及第归酬孟元翊见赠
章孝标
六年衣破帝城尘,一日天池水脱鳞。
未有片言惊后辈,不无惭色见同人。
每登公宴思来日,渐听乡音认本身。
何幸致诗相慰贺,东归花发杏桃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点明了写诗缘由:孟元翊以诗相赠贺作者及第,作者就写了本诗作为回赠。
B.“衣破”是强调自己在京城准备考试的时间之久,突出了及第的不易。
C.“渐听乡音”是说作者及第之后回归家乡,随着距离缩短,听到了渐多的乡音。
D.尾联照应了题目,同时以杏桃花发的美景作为虚写,暗示自己有着光明的前程。
2.前人评章孝标此诗“惭愧与傲气兼具,伤感共欢欣相存”,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琴调相思引·送范殿监赴黄岗①
贺铸
终日怀归翻送客,春风祖席南城陌。便莫惜离觞频卷白。动管色,催行色;动管色,催行色。
何处投鞍风雨夕?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
【注】①贺铸在外做官,恰逢要送别好友范殿监赴黄岗做官,于是作此词以赠别。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日”句中,“怀归”二字暗示词人此时正羁宦他乡;“翻”字把宦愁离愁一并和盘托出。
B.“春风”句交代送别的时间和地点,放于“终日”句之后,突出此词以情统摄全篇的特点。
C.“便莫惜”句写离别的宴席,主客二人频频举杯,开怀畅饮,给全词增添了昂扬的氛围。
D.词的上片叙事,是实写;下片设想别后情景,是虚写,虚实结合,使内容丰富,富有余味。
4.这首词三次运用叠句,充分发挥了词的声情美。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①
杜甫
消渴②游江汉,羁栖尚甲兵。
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
松柏邙山③路,风花白帝城。
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
【注】①熟食日,寒食日,寒食节禁火,吃熟食。宗文宗武,杜甫的两个儿子。②消渴,一种疾病,杜甫诗中也称“消中”。③邙山,杜甫先祖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葬于邙山。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身患消渴病,流落寄居于江汉之地,而此时国家战乱还在延续,仍未平息。
B.颔联中“几年”强调时间长,“万里”是实指,写距离远,表现出诗人常年远离故乡的心。
C.颈联写寒食日诗人留在白帝城而无法回故乡,不禁回想起故乡去邯山祖坟的松柏路。
D.尾联写两个儿子一天天长大,诗人感觉这是催自己变老;而回首故乡,诗人老泪纵横。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久雨
王安石
煤炱著天无寸空,白沫上岸吹鱼龙。
羲和①推车出不得,河伯②欲取山为宫。
城门昼开眠百贾,饥孙得糟夜哺翁。
老人惯事少所怪,看屋箕踞歌南风③。
【注】①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②河伯:古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③南风:古代乐曲名,借指帝王之歌,用以颂扬明君惠政爱民或施惠于民。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总领全诗,其中“雨”字点明写作对象,“久”字点明雨下的时间之长。
B.首联下句正常语序应是“鱼龙吹白沫上岸”,写的是河水因雨大而冲上堤岸。
C.颈联写商人白昼睡觉不经商,意在与夜里百姓饥饿对比,表达对贫苦百姓的同情。
D.借老人歌唱《南风》曲,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帝王应该积极地救助百姓。
8.诗歌前两联是怎样描写久雨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
【南宋】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②,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磨盾鼻:在盾牌的把手上磨墨,指在军中作檄文。②猿臂故将军:指李广。李广长年征战匈奴,却终身未能封侯。③榆塞:指边关、边塞。
9.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甲雕戈”句写出了词人当年在军中披坚执锐、雄姿英发的形象。
B.“一挥千纸,龙蛇犹湿”突出了拟写檄文之快,可见词人才思敏捷。
C.“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诗句,意在表达对艰苦环境的慨叹。
D.“有谁怜”句以李广自况,写自己虽一心想抗金却不被任用的悲愤。
10.下阕“且教儿诵《花间集》”句为词人故作旷达之语。根据相关诗歌知识推断,以下各组诗句最不可能选自《花间集》的一项是( )
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
C.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D.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 陈 谔
王安石
有司昔者患不公,糊名誉书今故密。
论才相若子独弃,外物有命真难必。
乡闾孝友莫如子,我愿卜邻非一日。
朱门奕奕行多惭,归矣无为恶蓬荜。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有关部门担心考试不公平,所以糊上考生姓名,誊抄答卷,严格保密。
B.颔联赞陈谔才华不比考中者差,但唯独他放弃出仕之路,诗人为此深感惋惜。
C.诗人认为陈谔孝敬长辈,友爱兄弟,乡里没人比得上,所以早就想和他结邻。
D.本诗语言简洁流畅,平白易懂,有些句子近乎口语,情感也显得明白而真诚。
1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小溪
李纲[注]
脉脉寒溪彻底明,临流聊复濯吾缨。
风微静爱琉璃色,竹密遥闻环佩声。
漾月下摇金潋滟,涵虚不动镜澄泓。
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
[注]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被起用为相,力图革新内政,但为投降派排斥,多次遭罢免。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点明小溪清澈见底的特点,又以“寒”形容小溪,给人冷寂之感。
B.首联“濯吾缨”用典,既侧面写出小溪的清澈,又暗示自己对节操的坚守。
C.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了小溪的“色”和“声”。
D.颈联中“涵虚不动”一句以镜设喻,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
14.有人说,本诗尾联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一句在写法上同中有异。请结合文本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就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对名利的嘲讽之意一览无余。
B.词人在上阕中认识到荣辱得失,祸福生死都是事皆前定,不用干忙。
C.全词以叙事为主,间以抒情,表达对名利得失的看法,对自由的追求。
D.词人善用修辞,同时多俗语口语,明白晓畅,率真自然,充满豪迈之气。
16.下阕依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态?请结合具体内容梳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①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②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③。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离开南郑抗金前线,奉调回京安置时所作。②江海轻舟:脱胎于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③《长杨赋》:西汉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桐叶晨飘蛩夜语”,托物起兴,“晨飘”与“夜语”对举,表明了由朝至夕的凄清萧瑟的景象,渲染了作者的心境。
B.“黯黯长安路”这句既写出当时西北军事重镇长安已被金人占领的现实,又暗寓作者对南宋朝廷抗金不利的不满。
C.“应如故”是诗人的猜想,诗人希望当年自己横戈盘马的散关渭河依旧,这其实是一种对国事的忧虑。
D.这首词以扬雄的《长杨赋》作结,表明自己虽感叹此生不遇,但仍对朝廷怀有希望。
18.“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送太守王秉①
辛弃疾
酒罢且勿起,重挽使君须②。一身都是和气,别去意何如?我辈情钟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
望清阙,左黄阁③,右紫枢④。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屈指吾生余几,多病妨人痛饮,此事正愁余。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
【注】①本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为送别被贬为泾原路(今宁夏一带)都监的信州(今江西上饶)太守王秉所作。②挽须:出自苏轼赠王庆源诗“时有野人来挽须”,称赞王庆源不摆做官的威仪。③黄阁:中书门下省。④紫枢:枢密院,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从别宴写到田头,从作者写到父老,着意表现了王秉虽身为太守,但和善宽厚、仁德亲民的形象。
B.上阕后两句取义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对王秉受众人拥戴原因的颇具理性的概括。
C.下阕写别后场景,尾句中“雁”与范仲淹《渔家傲》“衡阳雁去无留意”中“雁”传达的情感相同。
D.全词运用了侧面烘托、用典、直抒胸臆等手法,使作品既具有质朴通俗之效,又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20.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慎县修路者①
王安石
畚筑今三岁,康庄始一修。
何言野人②意,能助令君③忧。
勠力非无补,论心岂有求。
十年空志食,因汝起予羞。
【注】①这是诗人任舒州通判时所作的一首诗,慎县隶属舒州。②野人:指修路工。③令君:指县令。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三岁”“一修”对照鲜明,辛苦筑路三年才修出一条康庄大道,写出筑路工作的艰辛。
B.“能助令君忧”一句写路工们靠自己辛勤的劳作,帮助县令解决地方道路问题。
C.筑路工人努力劳动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内心对生活有着更美好的希望。
D.本诗有叙有议,以议论为主,语言质朴直白,但读来意味深长。
22.本诗与杨万里《插秧歌》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①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②,树头初日挂铜钲③。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④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新城:宋代杭州的属县。此诗作于自富阳赴新城途中。②絮帽:棉帽。③铜钲(zhēng):古代状如钟的铜制乐器。④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知”字写东风多情为我送行,“断”字写春雨有意创造进山条件,富有情趣。
B.颔联以山峰佩戴棉帽和树头圆亮的铜锣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晴天的云朵和初升的太阳。
C.尾联由写自然之景转入对农人生活的描写:西崦人家烧火煮菜以饷春耕,快乐惬意。
D.全诗通过对春景春耕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向往田园、拒绝官场的生活态度。
24.颈联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①
孟浩然
田家春事起,丁壮就东陂。
殷殷雷声作,森森雨足垂。
海虹晴始见,河柳润初移。
予意在耕凿,因君问土宜。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所作。陂,水边或山坡;东陂,泛指田野。谢南池,诗人在越州结识的友人。②土宜,不同的土性,对于不同的人和物各有所宜。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贻”有赠送之意,诗人在田野突遇降雨,便匆匆写下这首诗赠送给朋友谢南池。
B.诗歌首联运用赋的手法,交代了时节、地点以及人事,暗示农民的苦难已经开始。
C.春雷滚滚,春雨蒙蒙,覆盖原野,领联运用叠词,形象地概括了春耕的季节特点。
D.这首诗描写农家春日趁雨耕作的情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也饱含诗人的情感。
2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房兵曹胡马诗①
[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②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①此诗约作于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轻狂的青年时期。“兵曹”为兵曹参军的简称,掌管军防驿传之事,房兵曹少年从军,有大志,为杜甫好友。②骁腾:健步奔驰。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写了胡马筋骨分明、双耳劲挺和四蹄轻盈的特征。
B.颔联用“峻”写马的气概,“轻”写马的疾驰,描绘出了这匹骏马的风骨。
C.尾联总揽全诗,宕开一笔,既写马驰骋万里的雄心,也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期望和抱负。
D.全诗风格超迈遒劲,将咏物诗写得凛凛而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意进取的精神。
28.古人评价此诗“意蕴深远”,请阐释颈联中“托死生”的丰富意蕴。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石子涧(两首)①
范仲淹
其一
凿开奇胜翠微间,车骑笙歌暮未还。
彦国②才如谢安石③,他时即此是东山。
其二
飞泉落处满潭雷,一道苍然石壁开。
故老相传应可信,此山云出雨须来。
【注】①范仲淹与富弼曾共同主持“庆历新政”,力主改革。庆历七年,富弼以资政殿大学士身份任青州知州,曾在石子涧侧建亭祈雨,人称“富公亭”。范仲淹知青州时,到此游览,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两首诗。②彦国:富弼的字。③安石;东晋政治家谢安的字。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后又出仕,“东山再起”的故事即指此。
2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第二句运用借代,写诗人与随员乘车到石子涧游览,日暮不归,突出“奇胜”。
B.其二前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对石子涧周围的环境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
C.两首诗都描写了石子涧的美景,其一侧重于写人的活动,其二则是纯景物描写。
D.其一中的“翠微”和其二中的“苍然”都表现出石子涧树木茂盛、景色秀美的特点。
30.这两首诗的后两句有何不同?请从诗句含义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故而未能及早开放。“独”字点出红梅的特性。
B.“自恐”“尚余”两句分别写出红梅的不同流俗和凌寒傲雪、孤瘦高洁的“雪霜姿”。
C.“寒心”句写红梅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深自怵惕,发誓要坚守自己的节操。
D.全诗主要运用拟人手法,诗人以红梅自况,表达了要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3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以上为苏轼的一则诗论。诗论中苏轼为何会赞扬林逋《梅花》诗、皮日休《白莲》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请说出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截树①
白居易
种树当前轩,树高柯叶繁。惜哉远山色,隐此蒙笼间。
一朝持斧斤,手自截其端。万叶落头上,千峰来面前。
忽似决云雾,豁达睹青天。又如所念人,久别一款颜。
始有清风至,稍见飞鸟还。开怀东南望,目远心辽然。
人各有偏好,物莫能两全。岂不爱柔条,不如见青山。
注释:①此诗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前的树木枝繁叶茂,远处的青山秀色被遮盖,若隐若现。
B.砍断了大树,树叶纷纷落下,原先看不到的景色映入眼帘。
C.作者见到了老友,久别重逢之后他们相互问候,亲切交谈。
D.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可能两全其美,即有得就必然有失。
3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被贬官后,心中苦闷不堪,“持斧斤”将自家屋前障目大树拦腰砍断。
B.“忽似决云雾”写出了云雾忽开,天气渐好,蓝天下景色变得更加秀丽。
C.作者认为“人各有偏好”,自己还是更向往归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
D.“岂不爱柔条”两句,写出作者虽爱窗前的绿树,更爱遥望远处的青山。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赏牡丹
王建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①皇都。香遍苓菱②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③,妖色暖鲜肤。满蕊攒黄粉,含棱④缕绛苏。
好和⑤薰御服,堪画入宫图。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⑥,留客赏斯须。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注】①益:满。②苓菱:荷花。红烧:花色红艳如火。踯躅:山踯躅,又名映山红、杜鹃花。③细脉:犹言气脉。④含棱:翻卷的花瓣。缕绛苏:像一缕缕大红色流苏。⑤好和:香味和顺。⑥知个数:知道花事何时将了,心中有数。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从牡丹之贵之美,写到牡丹之凋零,描写了牡丹的变化,道出花时难久的怅然。
B.芬芳的苓菱与艳丽的山踯躅在牡丹面前黯然失色,诗人运用衬托手法描写牡丹之美。
C.诗歌第五至八句,从气质、姿色等角度描写牡丹,牡丹的华贵堪比皇家御用之物。
D.诗人用哀愁的新妇和望病夫的女子,分别描写牡丹的将谢与凋零,令人心生怜惜。
36.韩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与本诗都描写了盛景,二者有相同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①
李白
秀才何翩翩,王许回也贤。
暂别庐江守,将游京兆天。
秋山宣落日,秀水出寒烟。
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②前。
【注】①诗题有说是当为“送杜秀才赴举入京”,“芝”字疑讹。②雁沼,指雁池,汉梁孝王官苑中池名。此代指吴王府宅。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直接称赞杜秀才,不仅以“秀才”直接称谓,而且还加以“翩翩”进行形象描绘。
B.首联第二句侧面刻画杜秀才的品格,以吴王口吻,借颜回的贤能,映衬杜秀才的脱俗。
C.颔联从空间角度,写杜秀才即将“辞别”诗人,“赴举”长安,交代事由,照应诗题。
D.颈联由叙事转为写景,以落日秋山的清丽,秀水寒烟的氤氲喻诗人的美好心灵与祝愿。
38.尾联含蓄蕴藉,情韵悠长,虽没有直接写情但句句有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枇杷
白居易
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
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
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把人与物联系在一起:惜年华时看到了野枇杷,产生了同病相怜之思。
B.以“火”饰“树”,突出了枇杷之红之多,“翻”字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感。
C.“绛焰”“琼枝”“红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枇杷果的肥大红润。
D.颈联把山枇杷与桃李作对比,突出了山枇杷之美,表现了作者的欣赏之情。
40.前人评本诗末二句:“含蓄蕴藉,寄慨遥深。”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诗作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D
2.①作者较为惭愧,因为参考科举考试,在京城整整待了六年才考中;但他又很傲气,把自己喻作出水蛟龙,表现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②作者较为惭愧,他自感没有什么言论使后辈惊异,相比于同人,考中的有些晚;但他毕竟考中了,所以还是相当喜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以杏桃花发的美景作为虚写”错。“花发杏桃春”是作者回归路上的景色,是实写,它衬托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由“六年衣破帝城尘”可知,诗人因参加考试待在京城,以“衣破”“尘”来形容自己待在京城之久,多年才考中,作者难免感到惭愧;但“一日天池水脱鳞”,作者以“脱鳞”自喻,把自己比作出水蛟龙,表现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由“未有片言惊后辈,不无惭色见同人”可知,作者较为惭愧,他自感没有什么言论使后辈惊异,相比于同人,考中的有些晚;“何幸致诗相慰贺,东归花发杏桃春”,虽然考中的时间有点晚,但毕竟是考中了,所以还是相当喜悦。
3.C
4.①“动管色”句,意为凄婉的骊歌在席间奏起,似乎在提醒、催促着行人立即上路,三字短句回环反复,“动”和“催”两次出现,深化了此时此刻离人心头茫然若失、恍惚惆怅的情感。②“临水驿”句,是对“何处”句的回答,“临水驿,空山驿”的一再咏叹,更是把野水空山、荒驿孤灯的寂寞和凄凉渲染得淋漓尽致。③“梦咫尺”句意为真挚的友情将超越时空,使我们在梦中近在咫尺的相会,愿我们经常地互通书信吧!全词在词人再三地嘱托声中结束,余音袅袅,韵味无穷。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给全词增添了昂扬的氛围”错误。词人在外做官,无时无刻不思念家乡,盼望着能够早日归去,恰逢要送别好友范殿监赴黄岗做官,此时宦愁离愁一起集聚心中,这里频频举杯其实是借酒浇愁,感情沉郁,而不是昂扬。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动管色,催行色;动管色,催行色”采用叠句形式,写出袅袅不尽的管弦,催促着行人启程。无论如何不舍,最终仍要无奈地离去。回环往复的韵律,深化了离别之人的悲苦哀愁,凄婉而绝决。
②“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采用叠句形式,设想友人投宿的地方,想象友人在野水空山、荒驿孤灯下的孤独愁苦,深刻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③“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采用叠句形式,大意是在梦中,我与你近在咫尺,但梦醒后,不要忘记勤写书信,让我稍稍宽慰对你的记挂。重复的叠句生动再现了作者临别之际依依不舍、反复嘱托的神态,也透露出临别时二人心中百转千回的复杂滋味,表现出作者与友人之间动人的友谊。
5.B
6.①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羁旅之苦,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战乱的忧虑;②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清明不能回去祭拜先祖的伤感之情;③表达了对儿子成长的欣慰以及对自己年岁老去的感慨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是实指”错误,这里是夸张,是虚指。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意思还我们来到江汉这地方谋生,也只是淹留他乡,而北方还在战乱中。消渴意为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羁栖,在异乡居住停留,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羁旅之苦,“尚甲兵”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战乱的忧虑。
“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就这样过了几个寒食节,而家乡离我们仍然是万里之遥,明天又是清明节了。“松柏邙山路,风花白帝城”,眼前白帝城的野花在春风中摇晃,回想故乡北邙山的路上松柏森森,也不能回去拜祖扫墓了。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清明不能回去祭拜先祖的伤感之情。
“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你们兄弟俩长大了,我也老啦。回首忆往事,不知不觉就流泪了。儿女们一天天长大,作为父母哪里还会再年轻?表达了对儿子成长的欣慰以及对自己年岁老去的感慨之情。
7.C
8.①纯用侧面描写。借天空、河水、羲和、河伯来写雨之久,无一字正面写雨,却处处表现雨下得久。②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以“煤炱”喻乌云,写天色浓黑,下雨之广。“无寸空”以夸张手法极写雨久。③运用想象。想象羲和难以出行、河伯想把高山作为自己宫殿,来表现雨之久。④运用典故。以“羲和”的典故写太阳出不来,以此表现天阴雨大。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对比”错,颈联写商人白昼睡觉不经商和夜里百姓饥饿难耐都是侧面来写雨“久”的特点,并非将二者进行对比。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久雨”是指下得很长时间的雨。前两联没有直接描写和表现“久雨”。
从描写角度看,首联“煤炱著天无寸空,白沫上岸吹鱼龙”描写乌云因雨大而布满天空,河水因雨大而冲上堤岸;颔联“羲和推车出不得,河伯欲取山为宫”写羲和难以出行,河伯想把高山作为自己宫殿。通过描写天空、河水、羲和、河伯的状态来侧面表现雨下得久。
从修辞手法看,“煤炱著天无寸空”一句,“煤炱”本指凝聚的烟尘,煤灰,此处比喻乌云,突出天色浓黑,运用比喻修辞;“无寸空”形容乌云布满天空,语带夸张,从侧面表现雨之久。
颔联“羲和推车出不得”写羲和难以出行,结合注释“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可知,这是运用典故,写太阳不能出来,侧面表现天阴雨大。
从表现手法看,颔联“羲和推车出不得,河伯欲取山为宫”就着眼前久雨的状态进行想象,想象着羲和难以出行、河伯想把高山作为自己宫殿,唤起读者的丰富想象力,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从侧面表现下雨之广,下雨时间之长。
9.C
10.C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C.“意在表达对艰苦环境的慨叹”错。“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抒发了词人征战沙场的豪情。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体裁的能力。
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出自唐代温庭筠的《酒泉子·花映柳条》,温庭筠是花间词派词人。女主人公池上凭栏闲望,百无聊赖,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出自《酒泉子·其二》唐末宋初张泌,张泌是花间词派词人,词风香软缠绵,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C.“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出自唐代杜甫的《登楼》这首诗。意思是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与花间词派的“艳丽香软的词风”不符。
D.“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出自唐代诗词名家毛文锡的《西溪子》,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故选C。
11.B
12.意为身处富贵的人行事也有不如意、惭愧之处,你不要以归乡居于贫陋为恶,宽慰陈谔不要因落第归乡而耿耿于怀。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唯独他放弃出仕之路”错误,应为“唯独他落榜了”,诗人为友人不平。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能力。
“朱门”,指古代王侯贵族的府第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后泛指富贵人家。“奕奕”,高大美好的样子。所以“朱门奕奕行多惭”意思是那些富贵人家虽然尊贵美好,但是行事也有很多惭愧之处。
“归”,回来;“无”,通“毋”,不要;“蓬荜”,贫陋的居室。所以“归矣无为恶蓬荜”意思是不要以归乡居于贫陋为恶。
诗歌的颔联和颈联赞颂陈谔的才华和品德,但是陈谔却落榜回乡,所以尾联是在宽慰陈谔不要因落第归乡而耿耿于怀。
13.D
14.同:①两者都是借凄清的景色抒发被贬后凄楚之情。异:②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外出游玩,通过描写“小石潭”周围凄清的景色,抒发了诗人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③本诗作者李纲力图革新内政,但多次遭罢免,尾联写自己不能长久停留与眼前景色无关,实则正话反说,表达了自己身为逐客,不宜久留冷清之地,怕勾起感伤凄楚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错误,诗人以溪面的平静反衬诗人被罢免后内心不宁之情。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意思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这句话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官后,外出游玩时所作。作者用“其境过清”直接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本诗作者李纲,一度被起用为相,力图革新内政,但为投降派排斥,多次遭罢免。诗作最后说“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意思是说自己是被贬官的可怜人难以滞留某地,羁旅漂泊并非因为这里的山溪之景过于凄清,诗人正话反说,借溪边冷清的山景,间接抒发自己不宜久留此地的感伤凄楚之情。
15.C
16.①自叹。从“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可以看出词人在叹想人生总是喜优参半。而“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中也包含了词人的无奈、自嘲和自我劝慰。②解脱。“幸对”一句即景抒怀美好的景色让词人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得到了解脱。③豁达。最后在“江南好,千钟美酒,一面《满庭芳》”的高唱中。词人从人生的矛盾、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情绪变得豁达开朗。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全词以叙事为主”错误,全词以议论为主。“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表达自己对名利的态度;“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表达自己对自由的追求。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下阕“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宦海浮沉,辗转流迁,命运多舛,饱经忧患。这几句是作者的人生自叙,隐含着身受惨祸、壮志难酬的沉痛。“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此句愤激地表达了词人对于忧患人生的失望和怅惘,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下面笔锋一转,以“幸对”引领,使无际的绿茵、高张的云幕,与浩大无穷的宇宙合而为一,求得了内心的宁静,并得到了解脱。
结尾“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一句,情绪豁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至乐之情,表明作者终于摆脱了世俗功名的苦海,获得了精神的超脱与解放,情绪变得豁达开朗。
17.D
18.①想到将来黯淡的前途,作者萌生了驾舟隐居江湖的想法,只可惜自己早就了然于胸的那套北伐抗金策略无人可以托付,不能让其继续为恢复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②表达了自己奉调回京不被重用的愤慨不平与③心有不甘的无奈之情。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仍对朝廷怀有希望”错误,诗句意思是,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爱国之志和作战策略终不会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纳,我当年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劝谏皇上呢?可知以扬雄的《长杨赋》作结,表明对朝廷的失望。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句意思是:想到将来黯淡的前途,我顿时萌生了驾舟隐居江湖的想法,只可惜自己早就了然于胸的那套北伐抗金策略无人可以托付,不能让其继续为恢复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江海轻舟”源于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表明有隐归之意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报国无路,则只有归隐江湖才不负一个读圣贤书之人!然而词人对个人的进退是无所萦怀的,感慨的是“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一卷兵书”亦有两重含义,既可实指他曾向王炎提出的“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的进军策略,也可喻之为抗敌兴国的重大抱负,然而朝中没有能抗金之臣,抗金志士亦零落无存,国家社稷岌岌可危。这两句从慨叹转为悲愤。这两句表面上是说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厂,其实在于抒发自己遭受排挤,不被知遇,无法施展才能抱负收复大好河山的悲愤与心有不甘的无奈之情。
19.C
20.①祝愿友人重新得到朝廷重用,劝勉友人对未来仕途充满信心。②年老多病而不能施展才华抱负的伤感。③对友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传达的情感相同”错,“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是希望王秉走后多多联系,鸿雁寄书,盼得佳音。“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意思是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渲染塞外凄凉的氛围,表达凄清、悲凉的情感。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望清阙,左黄阁,右紫枢”,远望清冷的城郭,左边是淡黄的阁楼,右边是深紫的门枢,非常高雅壮观,这是祝愿友人重新得到朝廷重用,劝勉友人对未来仕途充满信心。
“屈指吾生余几,多病妨人痛饮,此事正愁余”,屈指算来,我这辈子余日不多,很多亲朋好友诟病我好饮酒的习惯,这个事好让人生愁啊,就这么爱好了。表达作者年老多病而不能施展才华抱负的伤感。
“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是希望王秉走后多多联系,鸿雁寄书,盼得佳音。表达对友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21.C
22.相同点:都表达了对劳动和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不同点:①杨诗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流露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②王诗记叙修路者盛土、捣土,忙碌了三年,才修筑成功这条四通八达的道路,既表达出诗人对劳动者的尊重,也表现出自己多年来无所建树,辜负了当初的志向,面对修成康庄大道的人们而觉得羞耻,流露出诗人对事业有成的渴求以及对自己的鞭策。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他们内心对生活有着更美好的希望”错误,无中生有。诗中主要是表现了修路者劳动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并未体现出修路者“内心对生活有着更美好的希望”。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杨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杨诗通过逼真而又自然的劳动场面,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和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而王诗则是通过“畚筑今三岁,康庄始一修”,概括了修路工筑路工作的艰辛,表达出诗人对劳动和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同时,面对筑路成功的修路工,诗人也反省了自身,“十年空志食,因汝起予羞”,感慨自己多年奔波却壮志难酬,而感到“羞”,流露出诗人对事业有成的渴求以及对自己的鞭策。
23.D
24.(1)拟人。野桃满含笑意,溪柳摇摆起舞,赋予了野桃、溪柳人物的动作与情感;写活了春意盎然之景,植物的快活自在正体现了诗人的快活自在。
(2)动静结合。桃花含笑、垂柳袅娜是动景,矮矮的竹篱、清澈的小溪是静景;有动有静,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雨后山村景色。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拒绝官场的生活态度”错。全诗通过对春景春耕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田园、厌恶俗务的情趣,“拒绝官场”没有依据。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颈联是“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意思是: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含笑绽放,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以“含笑”一词赋予桃花以人的神态,野桃满含笑意,“自摇”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桃花的艳丽;以“自摇”一词赋予溪柳以人的动作,溪柳摇摆起舞,形象地写出了溪柳婀娜的舞姿。总之,“含笑”“自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野桃、溪柳以人的动作、神态与情感,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景色,也表现了诗人快活自在的心理。
“野桃含笑竹篱短”中写桃花含笑、垂柳袅娜,是动景,“溪柳自摇沙水清”写矮矮的竹篱、清澈的小溪,是静景,此联写景采用动静结合,有动有静的手法,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雨后山村景色。
25.B
26.(1)含意:我想在这里从事耕稼,于是向你打听当地的风土人情。
(2)思想感情:
①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和向往之情;
②表明了诗人的归隐之志。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暗示农民的苦难已经开始”错误。这里是表明忙碌的春耕已经开始,整首诗并没有体现农民的苦难。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尾联“予意在耕凿,因君问土宜”意思是,我想在这里从事耕稼,于是向你打听当地的风土人情。理解句意时把握两个关键词。耕凿:耕田凿井,指田园生活。土宜:不同的土壤所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耕凿”代指田园生活,“予意在耕凿”,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和向往之情;
结合注释,“土宜”,不同的土性,对于不同的人和物各有所宜。诗人“因君问土宜”表面上是说向友人谢南池打听当地的风土人情,实则通过前文农家春日趁雨耕作的情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描写,饱含了对农家生活的喜爱,表明了诗人的归隐之志。
27.A
28.(1)房兵曹沙场征战可将生死托付给驰骋于广阔天地的胡马,赞美房兵曹的英勇无畏。(2)胡马所向披靡,纵横驰骋,可将生死托付于如房兵曹般久历战阵的英雄,表达了马得遇知己而托死生的果敢。(3)诗人以马喻好友房兵曹,将生死托付于正值盛世的国家和英明的君王,表达了诗人对房兵曹建功立业的期望和祝愿。(4)诗人以马自喻,愿将自己的才华甚至生命托付于国家和君王,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和胸襟。(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连用三个比喻”说法有误。前两联中,首联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良马的产地和独特的外形。颔联“竹批双耳峻”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运用了比喻手法。“风入四蹄轻”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运用了两个比喻,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
故选A。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丰富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歌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展现了一匹神清骨俊、气度不凡的“神马”形象,有一匹如此英勇俊健的好马,它的主人房兵曹自然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展宏图。所以,这里的“托死生”首先是指房兵曹沙场征战可将生死托付给驰骋于广阔天地的胡马,赞美骏马和房兵曹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
诗歌写马能逾越一切险阻,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房兵曹和胡马,就像一对忠实的朋友。房兵曹因为骏马而能毫无后顾之忧地上场杀敌,胡马也因为有房兵曹这个知己才能“所向无空阔”“万里可横行”。所以,这里的“托死生”,也指胡马可将生死托付于如房兵曹般久历战阵的英雄,毫无顾忌地所向披靡,纵横驰骋,表达了马得遇知己而托死生的果敢。
诗歌称赞马的骁勇腾越之力无可匹敌,即使是万里崎山险路,也可自由驰骋。这里的“万里可横行”,包含着作者无尽的期望和抱负,一语双关,蕴意深远。明写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实是诗人心迹的自我表白。强盛的大唐时代,开疆拓土,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所以,作者所写的,表面上看似是英勇的骏马,以及骏马与主人心有灵犀如知己敢于托生死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想以马自喻,表现自己像马一样敢于上阵杀敌,为己建功立业,为国杀敌的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所以,这里的“托死生”,也指像房兵曹、像诗人自己,以及与他们一样千千万万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将士、百姓,敢于将生死托付于正值盛世的国家和英明的君王,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和胸襟。
29.D
30.①“彦国才如谢安石,他时即此是东山”,是说富弼的才干就犹如谢安,他一定还会东山再起,为国家奉献自己的才干。运用典故,激励富弼要等待时机奋发再起,重振朝纲。
②“故老相传应可信,此山云出雨须来”,是说根据当地老人们相传,石子涧山上飘云就预示着要下雨。此处语意双关,既指云雾笼罩之后必有大雨的天气状况,同时也表现诗人呼唤时事风云的变化,期望改革图治的大好形势的到来。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苍然’都表现出石子涧树木茂盛、景色秀美的特点”分析错误。“苍然”是描写石子涧的雄伟苍茫。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句子的能力。
在其一的尾句“彦国才如谢安石,他时即此是东山”中,作者对富弼的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富弼你就如东晋的谢安一样优秀,富有才学,虽然此次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但就如谢安一样,石子涧就是你的东山,你一定可以东山再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国家再次中兴。此句运用了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通过典故的典型意义,表明了对富弼才智的推崇,也暗示了富弼一定会克服当前的困境,在仕途上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其二“故老相传应可信,此山云出雨须来”句,作者说当地老人们传言,石子涧山上飘云就预示着要下雨。经过作者此次实地游览,看来这种传言是可信的。再结合注释可知,此时诗人作诗,应是“庆历新政”失败后,诗人曾位居权力的中央,主持“庆历新政”,力主改革。事与愿违,改革失败,他被外放为知州,但看到石子涧的雄伟苍茫的景象,不禁又激起了斗志,正如山中有云预示着下雨一样,自己也同样呼唤时事风云的变化,期望改革图治的大好形势的到来。因此这里的“此山云出雨须来”语意双关,表达出诗人力图变革的雄心壮志。
31.D
32.赞扬的理由是:林逋《梅花》诗、皮日休《白莲》诗写梅花、白莲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
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D.“表达了要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错误。诗中只说红梅的外表颜色与桃花杏花接近,并未表现红梅欲与桃杏争春的意味,况且诗中“怕愁贪睡独开迟”“寒心未肯随春态”等诗句明明白白地道出红梅不愿争春的意味。选项对主旨概括不当,本诗表达的是要“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故选D。
3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意义内涵的比较辨析的能力。
要注意“决非桃李诗”,含义是指林逋和皮日休都抓住了景物的神韵特征(决非“桃李”“红莲”),林诗为人称道的原因就是这两句传神地描绘了梅花的清幽、高洁的气质。
林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姿写尽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尤其是“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梅花不同于牡丹、芍药的独特姿态,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
皮诗所描绘的是红莲的素洁,清雅,确实令人赞赏不已。“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独自寂寞的开放,好像是“无情”的。可是秋天来了,绿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默默的低着头,又似乎有无穷的幽恨。倘若在这“月晓风清”朦胧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你会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种动人的意态!她简直是缟袂素巾的瑶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繁葩有着天人之别。
由此可见,林逋和皮日休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
而石曼卿《红梅》诗则只是从比较外形的方面描写了红梅无绿叶、有青枝而已,只是外形的描绘,没有写出梅花的精神品格。
因此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
33.C
34.D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作者见到了老友,久别重逢之后他们相互问候,亲切交谈”错误,“又如所念人,久别一款颜”是说截树之后看到远方的山峰就像见到久别的朋友一样,不是“见到了老友”“相互问候,亲切交谈”。
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A.“拦腰砍断”错误,根据“截其端”“万叶落头上”可知,应是只砍断大树的树梢,不是“拦腰砍断”。
B.“云雾忽开,天气渐好,蓝天下景色变得更加秀丽”错误,“忽似决云雾”是对砍树之后视野开阔的形象化说法,就像云雾忽开看到青天一样。
C.“自己还是更向往归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错误,作者只是说任何事物要照顾到两方面是很难的,并没有体现自己更向往归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
故选D。
35.C
36.①寓情于景,首联生动的描写了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况,偌大的长安城处处是牡丹盛开,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来一般,牡丹的气质风采风靡了长安。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②使用对比手法,将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景与牡丹凋零对比,表达花时难久的怅然之情。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歌第五至八句……牡丹的华贵堪比皇家御用之物”张冠李戴,“牡丹的华贵堪比皇家御用之物”是第九至十句所描写的内容,即“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故选C。
3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寓情于景,诗作开篇言牡丹之贵,“名价别”三字直接道出牡丹的尊贵凌驾于诸花之上。随后作者用一个益字,生动的描写了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况,偌大的长安城处处是牡丹盛开,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来一般。此“益”引申为“满”,如同韩昌黎“绝色烟柳满皇都”,两诗皆非单讲数量之多,而是从更深层的去讲,韩诗更多的是写春满长安,而王建此句是讲牡丹的气质风采风靡了长安,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  
最末,作者用“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道出了花时难久的怅然。开篇之盛艳,末尾之冷清,强烈的对比让末尾仿佛一幅大留白的画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清风吹过,花亦凋零,这其中是不舍,是怜惜,是冷清,种种情感由人品读。
“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37.D
38.①尾联前后两句都用典,前句化用“折桂”典故,后句引用“雁沼”典故。②前句表达了对杜秀才此去科举高中的祝愿,后句表达了对杜秀才高中后再回吴王府邸相聚的期望。③尾联虽未直接写情,但借用典抒情,将祝福和期待融入其中,含蓄、蕴藉地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美好情谊,韵味悠长。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秀水寒烟的氤氲喻诗人的美好心灵与祝愿”分析错误。颈联是以秋景的美丽,暗喻诗人对杜秀才的美好祝愿,而非诗人自己心灵的写照。
故选D。
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的尾联“欲折一枝桂”一句中,作者运用了“折桂”这一典故,该典故是说晋代郤诜回答晋武帝时说自己“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来就用“折桂”比喻科举考试中被录取。此处作者借用典故祝愿朋友此次去长安科举一定会高中的,展现了作者对朋友的美好祝愿之情。
而在“还来雁沼前”一句中,作者则运用了“雁沼”这一典故,对杜秀才高中后做了想象,想象他在高中之后一定还会回到吴王府上,和大家一起庆祝这件事情。所以这一句达了作者对与朋友再次相聚的期待之情。
作者借助典故来抒情,虽未直接写情,但却通过用典,通过典故中所蕴含的情义来表达自己对好友杜秀才美好祝愿。将祝福和期待融入典故之中,这样的处理,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间接抒情,让作者的情义表达显得含蓄、蕴藉,韵味悠长。
39.C
40.①末二句意思是,山枇杷因为扎根于深深的石底,所以没有机会移到人家,受人欣赏。②末二句表面写对山枇杷的怜惜,实际是感慨自己,既含有作者不被赏识、难受重用的伤感,又含有对当政者的不满。③它托物抒怀,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寄托于对山枇杷的叙写之中,十分含蓄。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出了枇杷果的肥大红润”错误。三个比喻显示不出枇杷果的肥大,“绛焰” “红纱”是说枇杷果颜色鲜红,而“琼枝”则是写枇杷树叶。
故选C。
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的尾联“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意思是山枇杷因为扎根于深深的石底,所以没有机会移到人家,受人欣赏。
作者此处对山枇杷拥有着美丽的容颜却不被世人所欣赏而感到惋惜,这里诗人运用了托物抒怀的手法,明里是说枇杷,其实是说的诗人自己。抱怨自己空有一身美好品质却在偏僻之所虚耗光阴,没有办法让所有人欣赏到。
作者借对山枇杷的怜惜,实际是感慨自己不被朝廷重用,报国无门,其中既蕴含着对自己命运的伤感,又含有对当政者的不满。但作者在表达这种情绪时处理得非常巧妙,不说自己不被欣赏重用,而是说山枇杷不为世人所欣赏,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寄托于对山枇杷的叙写之中,含蓄内敛,更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