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小二黑结婚》教学设计
课题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小二黑结婚》
核心素养目标 增强学生自由开拓意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习目标 掌握本文的整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内容,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初步导入 “自由”是人们所向往的字眼。在万恶的旧社会,美好的婚姻丝毫没有自由可言。于是,有人便成为了那个“自由”英雄。那文中的主人公做了什么事情呢?他们又会遇见什么阻碍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本课——《小二黑结婚》。 (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品大多反映四五十年代中国农村难得变革的题材。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十年浩劫中,赵树理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而死,终年64岁。 相关链接: 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是中国当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山药蛋派”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将对人物情景的描写融于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凝练,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邀请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强调标红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 文学成就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 (三)写作背景 1943年,赵树理来到左权县调研。一天,有人来县里告状。他对赵树理说,他的侄儿岳冬至与村里姑娘智英祥要好,而村干部垂涎于智英祥的美色,却屡次碰壁。他们迁怒于岳冬至,想办法将他害死。赵树理立即带着这位老乡到县司法公安部门立案,还协助公安部门到村里进行调查,终使案情真相大白,原来杀害岳冬至的凶手正是村干部。杀人凶手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但村里人认为村干部打死岳冬至固然不对,而岳冬至有了童养媳还与智英祥好,败坏了村里的风气,教训教训他也是应该的。 赵树理深感农村迫害婚姻自由问题的严重,于是决定用通俗小说形式来加强婚恋自由意识的宣传。他以岳冬至案件为原型,添加了“二诸葛”“三仙姑”这两个带有喜剧色彩的人物,将原型故事改写为在民主政权支持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 (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四)题解 《小二黑结婚》是体现赵树理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小二黑”是人物,“结婚”是事件。小说讲述了解放区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设计意图] 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感知;同时对题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标题含义。 三、初读课文 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抗日战争时期,刘家峧村的青年队长、杀敌英雄小二黑,与本村俊美聪慧的姑娘小芹相爱。但因违背了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父母亲的意志,遭到了各自家长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强烈反对。其时,担任村干部的流氓恶棍金旺,亦凭借手中职权,对小二黑和小芹进行残酷迫害,几乎使这对恋人的爱情夭折。后由抗日民主区政府出面支持,经过一番斗争,惩办了金旺,教育了封建愚昧的落后群众,此时的二诸葛和三仙姑也追求婚姻自主、表示支持儿女的婚事。至此,这对情侣终于如愿以偿。 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节:二诸葛占卦,两个女人打成一团。 第二节:二诸葛失灵,区公所碰一鼻子灰。 第三节:三仙姑梳妆,区公所接受教育。 第四节:恶霸受惩罚,两个青年终成夫妻。 故事原型 : 当地农村岳冬至和孟英祥的恋爱故事。 人物分类: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和三仙姑 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掌握文章基本框架。 四、深入感悟 (一)感悟一:析形象 1. 文中二诸葛是个怎样的人物?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思想落后、迷信,存在落后的封建家长观。 文中的二诸葛抬手动脚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可见其思想的落后。对于儿子的婚姻想一味包办,有很强的封建家长观。 ②胆小怕事、奴性心理。 二诸葛对于别人的欺压只是一味地忍让,诉说着恩典恩典,性格上胆小怕事。 ③关爱儿子,善良质朴。 文中二诸葛主动为儿子“求官”,同时因为爱护儿子,便救助了难民作为童养媳。 2.文中的二仙姑又是怎样的形象 ①好逸恶劳,作风不正。文中的二仙姑经常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可以反映出她的性格特点。 ②装神弄鬼,诈人财物。二仙姑通过跳大神的方式来获得生活来源。 ③自私冷漠,心理扭曲。她对女儿并没有过多的关爱,反而是嫉妒女儿的美貌,心里极度扭曲。 小二黑和小芹的形象是怎样的 ①他们敢于和命运斗争。 主要表现敢于掌握自己的命运。 ②反对封建迷信。 敢于对封建迷信说不,追求自由真理。 ③反对恶势力。对于金旺等恶势力不屈服。 (二)感悟二:品语言 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赵树理作为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其作品善用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课文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①形象化。课文的语言带有人民群众所熟悉的形象性,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具有通俗晓畅、简洁生动质朴明快,幽族风趣的特点。如小说在刻画三仙姑的形象时写道:“刚才跑出……哈哈大笑。”这段话,无疑都是群众的语言,而这些语言却充满了魅力。 ②口语化。课文中还采用了大量的群众口头语言,是作者进行了精心的加工和艺术锤炼而形成的质朴平实、简洁畅达、诙谐风趣,雅俗共赏的语言,如当三仙姑经过一番精心打扮来到区上而被众人围观议论时,她羞愧得“恨不得一头碰死”。 (三)艺术特色 ①小说把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融为一体。赵树理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写法,不太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反而更多的是把人物放置在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中,试图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此外,小说中常用起綽号的方法,概括出人物的典型特征,漫画式地勾勒人物形象。这些都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常常采用的手法。 ②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幽默而又充满乡土气息。赵树理常说“说话各人有各人的习惯,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习惯,外国人有外国人的习惯”。赵树理写小说多年,深知群众的语言最丰富,所以,在作品中,他尽量采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本文中的语言是农民所熟悉的,符合他们的日常对话习惯,具有通俗晓畅、简洁生动、质朴明快、幽默风趣的特点。本文运用经过作者精心加工的群众的口头语言,使得小说充满了乡土气息。 (四)课堂小结 《小二黑结婚》讲述了根据地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追求婚姻自主、走向新生活的故事。节选部分主要围绕二诸葛和三仙姑展开,他们是旧中国农村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的落后愚昧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作者通过他们形象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落后、愚昧等种种陋习。他们的转变形象地说明了新思想、新风气在农村的巨大影响及胜利。 [设计意图] 进一步深入探究文本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五、拓展延伸 (一)《小二黑结婚》里的语言描写十分有特色,颇具生活气息,你能仿照本文的语言特点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吗?请选取身边的一个人,仿照本文写一段简短的人物介绍。 (二)有一些人认为《小二黑结婚》的结局太过圆满,不符合当时的一个实际情况。如果让你当一回作者,你会怎样来设置本文的结局呢?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教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 进行思考学习,构建学生辩证思维框架。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根据所学描写手法,写出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根据学习目标夯实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基础之上通过写推荐词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小二黑结婚》 落后农民 新型农民 封建恶势力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根据所学描写手法,写出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设置情景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设置了多种学生参与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可适当添加鼓励性评语。 课堂教学建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多发言。(共27张PPT)
小二黑结婚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第二单元
初步导入
“自由”是人们所向往的字眼。在万恶的旧社会,美好的婚姻丝毫没有自由可言。于是,有人便成为了那个“自由”英雄。那文中的主人公做了什么事情呢?他们又会遇见什么阻碍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本课——《小二黑结婚》。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梳理情节结构。
2.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旨。
3.领悟小说的艺术特色,并就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专项练习。
目录章节
壹
贰
叁
肆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深入感悟
拓展延伸
(一)作者简介
知人论世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品大多反映四五十年代中国农村难得变革的题材。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十年浩劫中,赵树理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而死,终年64岁。
相关链接
知人论世
“山药蛋派”是中国当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山药蛋派”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将对人物情景的描写融于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凝练,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山药蛋派
(二)文学成就
知人论世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
《三里湾》
(三)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1943年,赵树理来到左权县调研。一天,有人来县里告状。他对赵树理说,他的侄儿岳冬至与村里姑娘智英祥要好,而村干部垂涎于智英祥的美色,却屡次碰壁。他们迁怒于岳冬至,想办法将他害死。赵树理立即带着这位老乡到县司法公安部门立案,还协助公安部门到村里进行调查,终使案情真相大白,原来杀害岳冬至的凶手正是村干部。杀人凶手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但村里人认为村干部打死岳冬至固然不对,而岳冬至有了童养媳还与智英祥好,败坏了村里的风气,教训教训他也是应该的。
(三)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赵树理深感农村迫害婚姻自由问题的严重,于是决定用通俗小说形式来加强婚恋自由意识的宣传。他以岳冬至案件为原型,添加了“二诸葛”“三仙姑”这两个带有喜剧色彩的人物,将原型故事改写为在民主政权支持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
(四) 题解
知人论世
《小二黑结婚》是体现赵树理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小二黑”是人物,“结婚”是事件。小说讲述了解放区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初读课文
( 一)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唧唧哝哝:
顺水推舟:
面色如土:
低声说话而絮叨不休。
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便说话办事。
形容惊恐之极。同“面如土色”。
拍手称快:
莫名其妙:
装神弄鬼:
拍掌叫好;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假装神鬼恐吓人,比喻暗中耍手段捣鬼。
初读课文
( 一)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抗日战争时期,刘家峧村的青年队长、杀敌英雄小二黑,与本村俊美聪慧的姑娘小芹相爱。但因违背了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父母亲的意志,遭到了各自家长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强烈反对。其时,担任村干部的流氓恶棍金旺,亦凭借手中职权,对小二黑和小芹进行残酷迫害,几乎使这对恋人的爱情夭折。后由抗日民主区政府出面支持,经过一番斗争,惩办了金旺,教育了封建愚昧的落后群众,此时的二诸葛和三仙姑也追求婚姻自主、表示支持儿女的婚事。至此,这对情侣终于如愿以偿。
初读课文
( 二)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节:二诸葛占卦,两个女人打成一团。
第二节:二诸葛失灵,区公所碰一鼻子灰。
第三节:三仙姑梳妆,区公所接受教育。
第四节:恶霸受惩罚,两个青年终成夫妻。
初读课文
( 二)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人物分类: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和三仙姑
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故事原型 : 当地农村岳冬至和孟英祥的恋爱故事。
深入感悟
感悟一:析形象
1. 文中二诸葛是个怎样的人物?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思想落后、迷信,存在落后的封建家长观
。文中的二诸葛抬手动脚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可见其思想的落后。对于儿子的婚姻想一味包办,有很强的封建家长观。
深入感悟
感悟一:析形象
1. 文中二诸葛是个怎样的人物?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②胆小怕事、奴性心理。二诸葛对于别人的欺压只是一味地忍让,诉说着恩典恩典,性格上胆小怕事。
③关爱儿子,善良质朴。文中二诸葛主动为儿子“求官”,同时因为爱护儿子,便救助了难民作为童养媳。
深入感悟
感悟一:析形象
2.文中的二仙姑又是怎样的形象
①好逸恶劳,作风不正。文中的二仙姑经常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可以反映出她的性格特点。
②装神弄鬼,诈人财物。二仙姑通过跳大神的方式来获得生活来源。
③自私冷漠,心理扭曲。她对女儿并没有过多的关爱,反而是嫉妒女儿的美貌,心里极度扭曲。
深入感悟
感悟一:析形象
3.小二黑和小芹的形象是怎样的
①他们敢于和命运斗争。
主要表现敢于掌握自己的命运。
②反对封建迷信。
敢于对封建迷信说不,追求自由真理。
③反对恶势力。对于金旺等恶势力不屈服。
深入感悟
感悟二:品语言
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赵树理作为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其作品善用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课文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①形象化。课文的语言带有人民群众所熟悉的形象性,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具有通俗晓畅、简洁生动质朴明快,幽族风趣的特点。如小说在刻画三仙姑的形象时写道:“刚才跑出……哈哈大笑。”这段话,无疑都是群众的语言,而这些语言却充满了魅力。
深入感悟
感悟二:品语言
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②口语化。课文中还采用了大量的群众口头语言,是作者进行了精心的加工和艺术锤炼而形成的质朴平实、简洁畅达、诙谐风趣,雅俗共赏的语言,如当三仙姑经过一番精心打扮来到区上而被众人围观议论时,她羞愧得“恨不得一头碰死”。
艺术特色
①小说把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融为一体。赵树理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写法,不太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反而更多的是把人物放置在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中,试图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此外,小说中常用起綽号的方法,概括出人物的典型特征,漫画式地勾勒人物形象。这些都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常常采用的手法。
艺术特色
②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幽默而又充满乡土气息。赵树理常说“说话各人有各人的习惯,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习惯,外国人有外国人的习惯”。赵树理写小说多年,深知群众的语言最丰富,所以,在作品中,他尽量采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本文中的语言是农民所熟悉的,符合他们的日常对话习惯,具有通俗晓畅、简洁生动、质朴明快、幽默风趣的特点。本文运用经过作者精心加工的群众的口头语言,使得小说充满了乡土气息。
课堂小结
《小二黑结婚》讲述了根据地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追求婚姻自主、走向新生活的故事。节选部分主要围绕二诸葛和三仙姑展开,他们是旧中国农村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的落后愚昧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作者通过他们形象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落后、愚昧等种种陋习。他们的转变形象地说明了新思想、新风气在农村的巨大影响及胜利。
拓展延伸
拓展一:仿语言
《小二黑结婚》里的语言描写十分有特色,颇具生活气息,你能仿照本文的语言特点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吗?请选取身边的一个人,仿照本文写一段简短的人物介绍。
拓展延伸
拓展二:改结局
有一些人认为《小二黑结婚》的结局太过圆满,不符合当时的一个实际情况。如果让你当一回作者,你会怎样来设置本文的结局呢?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根据所学描写手法,写出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物形象。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小二黑结婚》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啰里啰嗦 占卦 挣脱 恩点
B.莫名其妙 嘻笑 梳妆 手帕
C.横行霸道 订婚 胆怯 绑票
D.顺水推舟 香按 赔偿 连贯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受到村霸的破坏,他们会争取到美满________吗?
②第二天天不明就________往区上走,走到半路,远远看见大黑、三个民兵已都回来了,还来了区上一个助理员、一个交通员。
③二诸葛见老婆都不信自己的阴阳,也就不好意思再到别人跟前________他那一套了。
A.因缘 起程 施展 B.姻缘 启程 施展
C.因缘 启程 卖弄 D.姻缘 起程 卖弄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包括光纤光缆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这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一定要走的必由之路。
B.区上早就说兴旺跟金旺两个人不是东西,已经把他两个人押起来了,还派助理员到咱村开大会调查他们横行霸道。
C.有关发言人在日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如果美国不改变目前实行的对华贸易政策,那么谁也不能保证在中美之间不会爆发一场后果严重的贸易战争。
D.当前的反腐形势很好,但这一政治举措能否如老百姓所期望的那样,为中国建设法治社会奠定基础,关键还在于中央、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态度和做法。
二、提升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王愿坚善于通过故事来描绘革命者崇高的思想情操,写出他们对自己子女、亲属的深切感情,表现无产阶级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在塑造人物时,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都不作全面的历史的______,善于“捕捉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那一刹那”。照我们的理解,这光辉的一刹那常常表现为革命者面临生离死别时所__________出的精神火花,作者对此作了__________的描绘,从而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谁能忘掉黄新在被捕前同小妞儿的亲切吻别和她在关键时刻所说的一句语带双关的话:“孩子,好好听妈妈的话”,这不但是她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隐含的暗示,也是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母子间的深情,革命者对党的崇敬热爱,两种情感在这里__________,吻合无间。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勾画 迸发 淋漓尽致 浑然一体
B.勾勒 迸发 栩栩如生 水乳交融
C.勾画 爆发 淋漓尽致 水乳交融
D.勾勒 爆发 栩栩如生 浑然一体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经常表现人物性格的横断面
B.而是经常表现人物性格的横断面
C.不是截取人物性格的横断面加以表现
D.而是经常截取人物性格的横断面加以表现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不但是她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也是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强烈的暗示。
B.不但这是她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也是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隐含的暗示。
C.这不但是她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也是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隐含的暗示。
D.这不但是她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强烈的暗示,也是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
7.《荷花淀》的语言具有独特的美感,读罢全文,我们会禁不住心驰神往地进入美丽的荷花淀。请用“芦苇”“微风”这两个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意连贯,2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雨淋湿的风,以29摄氏度的体温降临人间。如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从窗口游进来,拥抱脸、颈脖、前胸、双臂外侧,领养了皮肤上的灼热。
风渗进肌肤、血液,如雨水渗进一棵树,根须惊叫了一声,树枝、叶脉、叶尖上每一个细胞,都汇入和声,又瞬间恢复平静。一场风,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凉爽,__________。无与伦比的宁静里,风消失了,其实到了天上,它拂去了月亮身上的云,月亮看看自己,仔细一想,我要云这块破布干什么,我要满天的乌烟瘴气干什么,我要鞋子干什么,赤脚走,多自在。月亮是天空的心,心袒露了,天地一片清白。
我觉得改得好!风从天上下来,落在多年不睡的凉席上,凉席瞬间复活成了一大片竹林,黑暗里涌动着丰满的绿意。凉席裸露在雨后的夜风里,我裸露在凉席上,如同______。我将脸紧紧贴着它,鼻尖抵上它,便清晰地闻到了竹子的清香。曾经,多年前的盛夏,一个天井,一轮圆月,一群老人孩子,一堆竹榻、竹椅,人们乘凉、聊天、吃西瓜,摇着扇子入睡。那些诗一样的旧光阴,被风带到哪儿去了?
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拟人、对偶 B.借代、对比、对偶
C.借代、对比、排比 D.比喻、拟人、排比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夜风从窗口进来,吹到身上,带走灼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同步习题答案
一、基础运用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恩点”应改为“恩典”;
B.“嘻笑”应改为“嬉笑”;
D.“香按”应改为“香案”。
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因缘:佛教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结果的条件或力量;缘分。姻缘:指婚姻的缘分。“他们”指小二黑和小芹,所以应选“姻缘”。
启程:起程,上路。起程:上路,特别侧重行程开始。依据后文“走到半路”可知,这里有开始上路的意思,选“起程”更合适。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施展:发挥(能力等)。依据前文“也就不好意思”,这里应选“卖弄”。
故选D。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成分赘余。“必由之路”与“一定要走”语意重复,删去“一定要走”。
B项,成分残缺,结尾缺“调查”的宾语,应在句末加“的证据”;
D项,不合逻辑,“反腐形势”不属于“政治举措”。
故选C。
二、提升运用
4.A
5.D
6.A
【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勾画:勾勒描绘;用简短的文字描写。勾勒:①用线条画出轮廓;双钩。②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原文是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描写,两个词均可使用。
第二空,进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进出。②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原文说的是精神火花,所以用“进发”。
第三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语境说的是描绘得很透彻。所以应用“淋漓尽致”。
第四空,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语境说的是两种情感在那一刻融合为一体,应用“浑然一体”。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从句式照应,语意关联以及关联词语的角度来说,前面有“不作……”,后面当照应“而是……”,由此排除A、C。
从与后文“善于‘捕捉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那一刹那’”照应的角度来说,对应“捕捉”的应该是“截取”,排除B。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
一是重复赘余,“隐含的”与“暗示”语意重复,可删除“隐含的”,或将“隐含的”改为“强烈的”,排除BC。
二是语序不当,“不但是……”与“也是……”后面的内容应互换位置。排除D。
故选A。
7.[示例]
清爽碧绿的芦苇,一般都是两米以上的个头儿,一棵挨着一棵,扯扯拉拉的一堆,密密麻麻的一片。苗条修长的茎上点缀着细长的叶,宛如涉水而来的窈窕淑女。越往顶端,茎越光滑细弱,但它毫不含糊,虔诚顽强地擎起手中的芦花。微风吹来,芦苇发出“沙沙……沙沙……的声音,像蚕在吃桑叶,像矜持女子的微笑,又像情人的耳语。倘若这时恰好有芦苇鸟啼唱,轻灵的声音带着水韵,连那洁白如雪的芦苇花,都高兴得伸开紧缩的身躯,随风自由地飘飞起来。
【详解】本题考查扩展语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生动的能力。
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要用“芦苇”“微风”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在扩展的过程中,要做到生动、鲜明。本题要扣住“芦苇”和“微风”扩展,首先要从整体上去写芦苇的样子,可以由个体而整体,由点到面,然后扣住“微风”,写微风吹拂下的芦苇的声音、动态,合理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可以运用适当的拟声词,写出芦苇子在微风下动态。在完成扩展后,要通读一遍,做到语言流畅、连贯,符合字数要求。
8.D
9.①原文用“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比喻冰冷晚风,生动形象;“拥抱”“领养”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风以人的性格特征,生动活泼;②“拥抱脸、颈脖、前胸、双臂外侧”,化大为小,写出了身体各个部位被风渐次吹拂的细腻感受,有过程性和层次感,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③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风格一致。 10.①而是无与伦比的宁静 ②裸露在夜的竹林里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如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中将“风”比作“如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
拟人:“拥抱”“领养”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风以人的性格特征;“根须惊叫了一声,树枝、叶脉、叶尖上每一个细胞,都汇入和声,又瞬间恢复平静”中,赋予风人的“叫了一声”这一动作。
排比:“一个天井,一轮圆月,一群老人孩子,一堆竹榻、竹椅,人们乘凉、聊天、吃西瓜,摇着扇子入睡”中“一个天井,一轮圆月,一群老人孩子,一堆竹榻、竹椅”结构相同、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
故选D。
9.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作答本类题型,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到文章中去,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如有手法,点明手法,并结合语境对其手法及效果进行分析概括。
“如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从窗口游进来,拥抱脸、颈脖、前胸、双臂外侧,领养了皮肤上的灼热”表达效果好的原因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法。
①“如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运用比喻修辞。用“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比喻晚风,使人能够联想到被冰水浸湿的丝绸的触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晚风冰冷的特点。
“从窗口游进来,拥抱脸、颈脖、前胸、双臂外侧,领养了皮肤上的灼热”中运用拟人修辞,“拥抱”“领养”来形容晚风吹到身上,带走灼热,赋予风以人的动作特征,生动活泼。
②“抱脸、颈脖、前胸、双臂外侧”中运用化大为小手法,将晚风吹到身上,写成晚风依次吹拂身体的各个部位。使人被风吹这一感受写的更加细腻,使人联想到风吹到身上这一过程,是有层次的,使晚风带给人的冰凉触感写的更加活泼生动而细腻;
③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诗意活泼而细腻,“如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从窗口游进来,拥抱脸、颈脖、前胸、双臂外侧,领养了皮肤上的灼热”语言风格与上下文和谐统一。
10.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
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注意语言风格与上下文一致。
第一处,由“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凉爽”可知,关联词语应用“不是……而是……”。联系前文“风渗进肌肤、血液,如雨水渗进一棵树,根须惊叫了一声,树枝、叶脉、叶尖上每一个细胞,都汇入和声,又瞬间恢复平静”可知,风过后是“宁静”。结合下文“无与伦比的宁静里,风消失了,其实到了天上”可知为“无与伦比的宁静”。故此处可填写“而是无与伦比的宁静”。
第二处,由“如同”可知,此处为比喻修辞。联系上文“凉席瞬间复活成了一大片竹林,黑暗里涌动着丰满的绿意”可知,作者将凉席比作“大片竹林”。结合本句话“我裸露在凉席上”可知,就如同“裸露在夜的竹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