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屈原列传》课件(共37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9《屈原列传》课件(共37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7 10:54: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课题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
核心素养目标 激发学生心理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国之情。
学习目标 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基础文言知识,理解文章结构和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屈平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初步导入 有这么一个人,他身着白衣,手挽佩剑,踱步于汨罗江畔。眼望着满目疮痍的家国,心念着颠沛流离的百姓,为守护内心的一片赤诚,毅然决然地投进了汨罗江,那这个人是谁呢? (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人物,进入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香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 (邀请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强调标红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相关链接 《史记》为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分别记述的是帝王、诸侯、名人、简单大事记和制度发展,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设计意图] 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了解;同时及时补充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明确考试出题方向。 整体感知 字音检测 明确重点字音,进行知识补充。 文章讲解 对每一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大体内容和重点知识,强化学生的初步感知。 重点文言知识 在初步明确结构的基础上,通过ppt展示相关重点知识(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并适时提问、补充。 结构分析 通过诵读课文,你能梳理出本课的结构吗? 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二部分(4-9):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三部分(10-11):屈原投江的经过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叙议结合)。 第四部分(12):司马迁的评价(议论抒情)。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讲解,老师进行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掌握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 深入探究 (一)问题分析 1.你能用大标题的形式来概括一下屈原的一生吗?如果用两个个字来提炼大标题,你会用哪几个字呢? 2.太史公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请结合上述文本分析屈原的志向是什么,作者又为何而悲呢? 3.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与一般文 章有什么不同?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并展示答案。) (二)艺术特色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课堂小结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价《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充分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之情。 (师生围绕屈原的一生共同对本文内容进行回顾) [设计意图] 进一步明确文章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拓展延伸 屈原投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有什么看法呢? 看法一: 这一做法是积极的。从屈原与渔夫的富有哲理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以死保节的决心。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屈原自身洁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乎江鱼腹中”,也绝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屈原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和腐败的切齿痛恨,屈原的死,是对当时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告和激励。 看法二: 这一做法带有消极性。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方式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国无人莫我知兮”的孤独感,也反映了他脱离人民、轻视群众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 (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教师进行点评。) 阅读《怀沙赋》中的一段文字,体会屈原投江前的思想感慨。 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修路幽拂兮,道远忽兮。曾唫恒悲兮,永叹慨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怀情抱质兮,独无匹兮。伯乐既殁兮,骥将焉程兮?人生禀命兮,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 进行对比阅读,构建学生高考思维框架。 六.作业布置 1.整理本课文言知识(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找到《离骚》进行阅读思考,体会作者情感。 3.以屈原的视角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自序。 [设计意图] 根据学习目标从基础和情感两个方面设置作业,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基础之上体会作者情感。另外通过自序写作,增强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屈原列传》 信任 疏远 罢官 放逐 投江
课后作业 1.整理本课文言知识(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找到《离骚》进行阅读思考,体会作者情感。 3.以屈原的视角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自序。
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设置情景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设置了多种学生参与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可适当添加鼓励性评语。 课堂教学建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多发言。(共37张PPT)
屈原列传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第三单元
初步导入
有这么一个人,他身着白衣,手挽佩剑,踱步于汨罗江畔。眼望着满目疮痍的家国,心念着颠沛流离的百姓,为守护内心的一片赤诚,毅然决然地投进了汨罗江,那这个人是谁呢?
1.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提升自身理解能力。
3.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的高
尚品质。
学习目标
目录章节




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一)屈原简介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香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
知人论世
问题: 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分别是什么?
(二)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知人论世
《史记》为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分别记述的是帝王、诸侯、名人、简单大事记和制度发展,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知人论世
(三)相关链接——《史记》
(三)相关链接——《史记》

知人论世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吕雉本纪、项羽本纪);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孔子世家);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一)字音检测
整体感知
三闾( )大夫
啜( )其醨
屈匄( )
温蠖( )
汨( )罗
知识补充: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皓皓( )
哀郢( )
渔父( )
帝喾( )

gài
yíng


chuò
hào

huò
整体感知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闻:动→名,见识,知识。 志:记忆力。
明:通晓 娴:熟悉
入: 名→状,对朝庭内。 出:名→状,对外。
整体感知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列:朝列,班列 害:嫉妒 宪令:国家法令 属:撰写 夺:强取为己有 伐:夸耀
疏:疏远
整体感知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疾:痛心 聪:明察
谗谄:用作名词,说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
邪曲:品行不正的小人 害:损害 离:同“罹”遭受
穷:处于困境 惨怛:忧伤、悲痛 间:离间 见:被
整体感知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淫:过度、无节制 刺:讥讽 明:阐明 靡:无、没有 约:简约 微:含蓄
指:同“旨”意旨 类:事物 濯淖:污浊 获:辱、被辱 滓:污染 推:推许
整体感知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绌:同“黜”指官职被罢免。 伐:攻打
患:担忧 佯:假装
币:礼物 委:呈献
质:同“贽”见面礼 从:同“纵”,合纵
整体感知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明年:第二年 当:抵挡 如:前往、到 因:趁机 币:礼物 用事:当权
反:同“返”
整体感知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毋:不要 稚子:小儿子 绝:断绝 亡:逃亡 内:同“纳”,接纳
整体感知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 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咎:怪罪 嫉:痛恨
以:连词,因为内、外:名词作状语
于:被 亡:丧失 为:被
整体感知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短:诋毁 迁;放逐 被:同“披”
颜色:古义,面色; 今义:物体光波通过 视觉产生的印象。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描述,动词
举:全 见放:“见”表被动,被动句。于物:“于”表被动
放为:“为”句末反问语气词 新:刚刚,副词 沐:洗头
(二)重点文言知识
整体感知
1.虚词
(1) 王甚任之 (代词,他)
(2) 复之秦(动词,到)
(3)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4) 王怒而疏屈平(连词,表顺承)
整体感知
2.词类活用
其后楚日以削
时秦昭天与楚婚
亡国破家相随属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名作状,一天天地
名作动,结为婚姻
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名作状,在朝内,在国外
整体感知
2.词类活用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动作名,听觉,听力
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形作名,邪恶小人
形作名,方正之人
整体感知
3.特殊句式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天者,人之始也
秦,虎狼之国。
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而自令见放为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判断句
被动句
整体感知
3.特殊句式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介词结构后置句
整体感知
通过诵读课文,你能梳理出本课的结构吗?
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一层(1-2):因才而被“任”,因“谗”而被“疏”(记叙)。
第二层(3):创作《离骚》的缘由,对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评价(议论抒情)。
整体感知
通过诵读课文,你能梳理出本课的结构吗?
第二部分(4-9):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一层(4-7):屈原被“绌”后,楚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记叙)。
第二层(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
第三层(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
整体感知
通过诵读课文,你能梳理出本课的结构吗?
第三部分(10-11):屈原投江的经过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叙议结合)。
第四部分(12):司马迁的评价(议论抒情)。
问题一:你能用大标题的形式来概括一下屈原的一生吗?如果用两个个字来提炼大标题,你会用哪几个字呢?
深入探究
王甚任之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既绌
顷襄王怒而迁之
投汨罗以死
信任
疏远
罢官
放逐
投江
问题二:太史公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请结合上述文本分析屈原的志向是什么,作者又为何而悲呢?
深入探究
1.屈原之志既是一种政治抱负、治国宏图,更是一种理想主义激情,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
2.司马迁既然是“悲其志”,而不是悲其人,司马迁的泣涕就不仅仅是针对屈原一个人,而是为天下所有怀有远大志向而难以实现的人而哭泣。
问题三: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与一般文 章有什么不同?
深入探究
一是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是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心系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艺术特色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价《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充分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之情。
课堂小结
(一)屈原投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有什么看法呢?
拓展延伸
看法一:
这一做法是积极的。从屈原与渔夫的富有哲理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以死保节的决心。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屈原自身洁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乎江鱼腹中”,也绝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屈原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和腐败的切齿痛恨,屈原的死,是对当时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告和激励。
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分组讨论
拓展延伸
(一)屈原投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有什么看法呢?
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分组讨论
看法二:
这一做法带有消极性。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方式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国无人莫我知兮”的孤独感,也反映了他脱离人民、轻视群众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
拓展延伸
(二)阅读《怀沙赋》中的一段文字,体会屈原投江前的思想感慨。
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修路幽拂兮,道远忽兮。曾唫恒悲兮,永叹慨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怀情抱质兮,独无匹兮。伯乐既殁兮,骥将焉程兮?人生禀命兮,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
拓展延伸
这段文字体现了屈原投江前,对楚国的留恋与绝望,对生死看得很淡,而对自己的志向却是坚定不移,他要做人类的楷模等思想感情。
阅读《怀沙赋》中的一段文字,体会屈原投江前的思想感慨。
1.整理本课文言知识(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作业布置
2.找到《离骚》进行阅读思考,体会作者情感。
3.以屈原的视角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自序。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以下注音不正确的是( )
A.禅宗 chán 伫立 zhù 福祉 zhǐ 吞言咽理 yē
B. 咀嚼 jué 精髓 suǐ 讣告 pù 数见不鲜 xiān
C.谲诈 jué 箴言 zhēn 羸弱 yíng 妍媸毕露 chī
D.缱绻 quǎn 哂笑 shěn 帝喾 kù 轻鸢剪影 yuān
2.以下哪一个是被动句?( )
A.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D.战于蓝田
二、理解性默写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 。”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 。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 。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 , , ”这三方面。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 。
10.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1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
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
1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 。
14.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 , 。”
15.说屈原出淤泥而不染“ , , , , 。”
16.屈原“怨”的原由是“ , , ?”
17.《离骚》的文风特点是“ , ”
课堂训练
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毗督其役。及征辽东,以本官领武贲郎将,典宿卫。时众军围辽东城,帝令毗诣城下宣谕,贼弓弩乱发,所乘马中流矢,毗颜色不变,辞气扬抑,卒事而去。后复从帝征辽东,兵部侍郎斛斯政奔辽东,帝令毗率骑二千追之,不及。从至高阳,暴卒,时年五十。帝甚悼惜之,赠殿内监。
(节选自《隋书·阎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驾车/不足以益文物/朕欲减之/从何为可
B.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驾/车不足以益文物/朕欲减之/从何为可
C.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驾/车不足以益文物/朕欲减之/从何为可
D.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驾车/不足以益文物/朕欲减之/从何为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恒岳,即恒山,与泰山、衡山、华山、嵩山并称“五岳”,传说为群神所居之地,历代帝王多前往祭祀。
B.爵,又称封爵、世爵,专指古代君主对贵戚的封赐,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C.节,指符节,古代朝廷派遣使者、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时用作凭证的东西,用竹、木、铜等制成。
D.运漕,古代指将所征粮食押送至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主要是水运,间或有部分陆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阎毗尊崇祖制,注重礼仪教化。他仔细研究历朝典章制度,建议对帝王的车、轿及仪仗等立规,但因违背皇上裁减天子车驾的意愿而被否决。
B.阎毗治军有方,法令制度严明。皇上曾经派高颎在龙台泽举行盛大阅兵,各军队伍多不整齐,只有他统率的军队风纪严明,他因此受到皇上的赏赐。
C.阎毗博学多才,技艺出类拔萃。他喜欢经史典籍,曾向萧该学习《汉书》,篆、草、隶皆通,尤其擅长绘画,深得周武帝赏识,被选为清都公主的驸马。
D.阎毗性情沉静,临危镇定自若。征战辽东时,他奉皇上诏令到城下宣读谕旨,虽然所乘坐的马被敌人射中,但是他面不改色,语气高低有节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
(2)此起于秦,遂为后式。开皇平陈,因以为法。
5.被贬为奴婢的阎毗,因何重新得到任用 请简要说明。(3分)
同步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D
A选项中应为吞言咽yàn理 B选项中应为讣告fù C选项中应为 羸弱léi.
B
A选项为判断句,标志词是“者”和“也”。C、D选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为“于”。
二、理解性默写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6.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7.《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8.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9.其文约,其辞微
1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4.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17.其文约,其辞微
三.课堂训练
1.D
(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乘”不可与前面的数词断开,故排除 A、C 两项;“以牛驾车” 意思是用牛拉车,句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 B 项。)
2.B
(“专指古代君主对贵戚的封赐”错误,古代君主对爵位的封赐不仅包括贵戚,还有功臣。)
A
(“违背皇上裁减天子车驾的意愿而被否决”错误,从原文中的“帝尝大备法驾,嫌属 车太多”可以看出,皇上的意愿是大力装备天子车驾,裁减侍从车辆。)
4.(1)多次拿奇巧华丽的物品向皇太子讨取欢心,因此很受皇太子亲近优待,(皇太子)经常在皇上面前称赞他。
(2)这种制度源于秦朝,于是成为后世的准则。开皇年间平定陈,于是就把它作为准则。
[评分标准](1)关键词“数”(多次)、“由是”(因此)各 1 分,“每称之于上”介宾短语后置句式 1 分,句子大意 1 分。(2)关键词“式”(准则)、“平”(平定)各 1 分,“以(之)为法”省略句式 1 分,句子大意 1 分。
5.炀帝继位,大力整治军用器具,阎毗性情灵巧且熟悉以前的典章制度,因此重新得到任用。(3 分)
【解析】根据题干问题,寻找对应的原文,在其前后筛选归纳出答案。“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提到阎毗受太子牵连而被贬为奴婢,后面的“炀帝嗣位,盛修军器,以毗性巧,谙练旧事,诏典其职”即此题的答案,准确理解并翻译归纳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阎毗,是榆林盛乐人。阎毗七岁时,继承爵位石保县公,封邑一千户。等到长大,阎毗 外表庄重严肃,很喜欢经史典籍。向萧该学习了《汉书》,大致通晓主要意思。阎毗能写篆书,擅长草书、隶书,尤其擅长绘画,是当时的妙手。周武帝见到阎毗就很喜欢他,命他娶清都公主为妻。高祖接受禅让,阎毗凭借才艺侍候皇太子,多次拿奇巧华丽的物品向皇太子讨取欢心,因此很受皇太子亲近优待,(皇太子)经常在皇上面前称赞他。不久担任车骑一职,担任太子的警卫。皇上曾经派高颎在龙台泽举行盛大阅兵,各军队伍大多不整齐,只有阎毗这一路军队,法令制度严明。高颎把这件事告诉了皇上,阎毗特别受到丝帛的赏赐。不久阎毗兼任太子宗卫率长史,后又升任上仪同。太子的服饰器用玩好之物,多是阎毗置办的。等到太子被废黜,阎毗获罪,受一百棍杖刑,和妻子儿女都被发配为官府的奴婢。炀帝继位,大力整治军用器具,因为阎毗性情灵巧,熟悉以前的典章制度,下令让他掌管这一事务。不久授任朝请郎。阎毗建议,帝王的车辇、车轿,多应增加或减少。皇上曾经大力装备天子车驾,嫌侍从的车辆太多,回头对阎毗说:“开皇时期,出行的侍从车是十二辆,事情也就办了。现在侍从车八十一辆,用牛拉车,不能增加车服、旌旗、仪仗等。我想减少它,依据什么才能行呢 ”阎毗回答说:“这种制度源于秦朝,于是成为后世的准则。开皇年间平定陈,于是就把它作为准则。”皇上说:“哪里用得上秦朝的制度呢 大驾适合用三十六辆,法驾适合用十二辆,小驾去掉它不用。”阎毗仔细研究过去的典章制度,都是这样的。长城的劳役,阎毗总管事务。等到皇上在恒山祭祀,下诏命阎毗建造举行祭祀大典的坛场。不久改任殿内丞,跟从皇上到张掖郡。高昌王在皇上巡行之地朝拜,皇上下令让阎毗拿着符节迎接慰劳,就准备护送他们进入东都。皇上准备发动辽东战役,从洛口开挖水渠,一直通到涿郡,用作运粮的水路。阎毗督管这次劳役。等到征战辽东,以现任官职兼任武贲郎将,主管值宿宫禁的工作。当时各路军队围攻辽东城,皇上命令阎毗到城下宣读谕旨,敌人的弓箭乱放,阎毗乘坐的马中了乱箭,阎毗脸色不变,语气高低有节奏,完成这事才离开。后来又跟从皇帝征战辽东,兵部侍郎斛斯政逃奔辽东,皇帝命令阎毗率领两千骑兵追赶他,没有追上。阎毗跟从皇帝到高阳,突然死亡,时年五十岁。皇帝对阎毗的死深感哀悼痛惜,追赠他殿内监的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