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苏武传》教学设计
课题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
核心素养目标 激发学生心理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国之情。
学习目标 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基础文言知识,理解文章结构和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苏武的气节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初步导入 北海之上,大雪纷飞,漫天雪白似要遮住这苍茫的大地。而有这样一个人,身着寒衣,手持旄节,用赤诚之心守护着内心的芬芳,用铮铮铁骨诉说着坚贞不渝,那他是谁呢? (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人物,进入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同时他也是一名赋作家其代表作是《两都赋》。 代表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 (邀请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强调标红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 写作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相关链接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西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230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为“史汉”。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我第一部叙述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司马光)——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史记》(西汉 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 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南朝 宋 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三国志 》(西晋 陈寿 )纪传体断代史。 [设计意图] 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了解;同时及时补充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明确考试出题方向。 整体感知 字音检测 明确重点字音,进行知识补充。 文章讲解 对每一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大体内容和重点知识,强化学生的初步感知。 重点文言知识 在初步明确结构的基础上,通过ppt展示相关重点知识(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并适时提问、补充。 结构分析 诵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重点记叙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讲解,老师进行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掌握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 深入探究 (一)问题分析 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2.苏武想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3.苏武的自杀,引起了什么反响 苏武的自杀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格 4.卫律是怎么对苏武进行劝降的 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 5.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6.作者详写卫律、李陵劝降苏武的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劝降苏武时方式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并展示答案。) (二)写作特点 (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幽禁。在他周围有单于、卫律、张胜、李凌。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的环境描写,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2)对比中凸现人物性格。 张胜、卫律、李陵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设计意图] 进一步明确文章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拓展延伸 (一)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 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于国家、人民,而非忠于君主。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观点一:苏武的患诚不是愚患。 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他愿意以牺牲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其次,他保持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不贰,这种忠诚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汉武帝的,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观点二:苏武的忠诚里还是有一些愚忠的成分的。 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苏武却味坚持认为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也要澄清。不过,苏武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 (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教师进行点评。) (二)如果让你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你会怎样写呢? (示例一)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示例二)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学生自由发言,在书写颁奖词的过程中体会苏武的气节与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 进行思考学习,构建学生辩证思维框架。 六.作业布置 1.整理本课文言知识(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以班固的角度,写一则关于苏武的人物短评。 3.完成课后同步练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 根据学习目标夯实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基础之上通过写作人物短评的形式,增强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苏武传》 出使 羁留 归来
课后作业 1.整理本课文言知识(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以班固的角度,写一则关于苏武的人物短评。 3.完成课后同步练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设置情景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设置了多种学生参与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可适当添加鼓励性评语。 课堂教学建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多发言。(共44张PPT)
苏武传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第三单元
初步导入
北海之上,大雪纷飞,漫天雪白似要遮住这苍茫的大地。而有这样一个人,身着寒衣,手持旄节,用赤诚之心守护着内心的芬芳,用铮铮铁骨诉说着坚贞不渝,那他是谁呢?
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
养文言文语感。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
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3.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学会辩
析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目标
目录章节
壹
贰
叁
肆
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一)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同时他也是一名赋作家其代表作是《两都赋》。
代表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
知人论世
(二)写作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知人论世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西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230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为“史汉”。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知人论世
(三)相关链接——《汉书》
(三)相关链接——史书体例
《
知人论世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我第一部叙述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司马光)——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三)相关链接——史书体例
《
知人论世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三)相关链接——史书体例
《
知人论世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史记》(西汉 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 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南朝 宋 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三国志 》(西晋 陈寿 )纪传体断代史。
(四) 题解
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苏武传》全文分为两部分:一是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的艰苦经历,二是苏武归汉后的一些情况。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一)字音检测
整体感知
厩(jiù)监 且(jū)鞮(dī) 栘(yí)
单(chán)于(yú) 缑(gōu)王 遗(wèi)
昆(hún)邪(yé)王 浞(zhuó) 阏(yān)
氏(zhī) 弩(nǔ) 訾(zī) 熅(yún)
北阙(què) 啮(niè) 旃(zhān) 徙(xǐ)
廪(lǐn) 旄(máo) 於(wū)靬(jiān)
弋(yì) 缴(zhuó) 檠(qíng)棫(yù)
辇(niǎn) 劾(hé) 斧钺(yuè) 汤镬(huò)
衿(jīn) 贳(shì) 隤(tuí) 羝(dī)
整体感知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以:因为 并:一起 初立:刚刚即位 丈人行:长辈 以:凭借……身份(定语后置的标志)
整体感知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会:适逢 没:陷没 素:平时 怨:怨恨 幸蒙:希望得到
整体感知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独:只有 夜:在夜里 及:牵连到 见犯:受到侵犯、侮辱
重:更加 降:使……投降
整体感知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受辞:受审讯 虽:即使 置:放 覆:使……覆(使动用法)
壮:认为……壮(意动用法)
整体感知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益:好处 降:使……投降 负:背叛 膏:使……肥沃
整体感知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因:通过 尚:怎么 汝:你 畔:通“叛” 背叛 斗:使……斗
整体感知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白:告诉 雨:下 以为:把……当作 檠:名作动,矫正
整体感知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明年:第二年 因:趁机 除:殿阶 亡:逃跑 而:表修饰
整体感知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女弟:妹妹 愿:希望 事:侍奉
整体感知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分:料想、断定 霑衿:即“沾襟”,沾湿了衣襟 决:同“诀”,辞别
整体感知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诡言:欺骗说 与俱:与之俱(省略句) 实在:确实活着
(二)重点文言知识
整体感知
1.虚词
(2) 惶恐饮药而死(连词,表修饰)
(1) 张胜许之(代词,他)
整体感知
2.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宜皆降之
反欲斗两主
杖汉节牧羊
使动用法,使……归
使动用法,使……投降
使动用法 使……相斗
名词用作动词 拄
整体感知
3.特殊句式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皆为陛下所成就
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天子射上林中
子卿尚复谁为乎
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被动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
出使的原因是什么?
羁留的原因是什么?
他归来的过程又经历哪些事情呢?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梳理结构
缘由: 奉命出使,以通和好( 1 )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
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遭遇: 流放北海,杖节牧羊( 6 )
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
结局: 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重点记叙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问题一: 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深入探究
双方有互派使者的举动,也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这是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表明了苏武出使匈奴时严酷的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为下文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埋下伏笔。
问题二: 苏武想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深入探究
负国”的原因:张胜私自参与叛乱阴谋,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汉、匈通好的宗旨,使汉朝处于理亏的地位,自己作为正使没有及时发现制止,这是失职,此为一“负国”;如果再被匈奴拘捕审讯,受到侮辱之后才死,使汉朝的尊严受到损害,那就更加给汉朝丢脸,此为二“负国”;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此为三“负国”。
问题三: 苏武的自杀,引起了什么反响 苏武的自杀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格
深入探究
在自杀后,卫律惊,常惠等人哭,单于壮其节。他自杀的行为让敌人感到震撼,进而感佩,令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连敌方的单于都被他的气节打动。
这一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表现了他的忠贞爱国、舍生取义和以死明志,表现了他对汉朝的忠贞不渝。
问题四: 卫律是怎么对苏武进行劝降的 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
深入探究
卫律的劝降方式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举剑来威通,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来利诱。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是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苏武对其威逼而“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问题五: 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深入探究
①忠义无人能见,汉朝百姓看不见,汉朝天子更看不见,诱使苏武放弃守节。
②说明苏武家人的不幸遭遇:a.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b.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c.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妹妹和儿女生死未卜。
③述说自己投降的经历。
④现在的皇帝年老昏庸,法令无常,不值得为他守节。
问题六: 作者详写卫律、李陵劝降苏武的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劝降苏武时方式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深入探究
用意:衬托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不同: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以切身体会说明自己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
问题六: 作者详写卫律、李陵劝降苏武的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劝降苏武时方式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深入探究
不同的原因:一是因为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因为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曾任汉使出使匈奴,后投降匈奴,唯利是图,所以遭到苏武的唾弃。李陵是名将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大义凛然后“泣下沾衿”,可见其尚存羞恶之心。
写作特点
(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幽禁。在他周围有单于、卫律、张胜、李凌。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的环境描写,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写作特点
(2)对比中凸现人物性格。
张胜、卫律、李陵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拓展延伸
(一)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 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于国家、人民,而非忠于君主。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观点一:苏武的患诚不是愚患。
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他愿意以牺牲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其次,他保持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不贰,这种忠诚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汉武帝的,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拓展延伸
(一)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 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于国家、人民,而非忠于君主。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观点二:苏武的忠诚里还是有一些愚忠的成分的。
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苏武却味坚持认为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也要澄清。不过,苏武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
拓展延伸
(二)如果让你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你会怎样写呢?
(示例一)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拓展延伸
(示例二)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1.整理本课文言知识(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作业布置
2.以班固的角度,写一则关于苏武的人物短评。
3.完成课后同步练习的内容。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苏武传》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与其他三项的句式不同( )
A.何以汝为见
B.信义见安乎
C.子卿尚复为谁乎
D.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留在汉匈奴使
2.以下哪一项是意动用法?( )
A.欲因此时降武
B.单于壮其节
C.单于愈益欲降之
D.何久自苦如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B.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第四段写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受辱,写张胜投降匈奴,更烘托了苏武的气节。
二、理解性默写
1.《苏武传》中写匈奴单于为了胁迫苏武投降,把他关在大窖里,断绝食物的语句是: , 。
2.《苏武传》中写苏武被关囚,为了活着吃雪吞羊毛的句子是: , 。
3.《苏武传》中写匈奴单于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为了不让苏武回去,提出了一个让公羊产子的荒谬条件的语句是: , , 。
4.《苏武传》中表现苏武被单于流放到北海边上牧羊,却不给他提供食物,苏武只能掘野鼠,收草实来吃的句子是: , , 。
5.《苏武传》中表现苏武因能制作修补打猎工具被单于弟弟於靬王赏识并供给衣食的句子是: , , , 。
6.《苏武传》中写卫律告诉单于苏武不屈服,不投降,表现单于想法的句子是:
。
7.《苏武传》中写苏武被关囚,吃雪吞羊毛,但苏武始终不屈服,不投降,表现匈奴人看法的语句是: 。
8.《苏武传》中表现苏武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仍然保持节操,拄着汉节牧羊,汉节上的牦牛毛全部脱落的语句是: , , 。
9.《苏武传》中写於靬王赏识苏武,但几年后,於靬王生病了,还赐给苏武很多东西的句子是: , , 。
10.《苏武传》中写丁令人偷走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再次陷于困境的句子是:。
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范杲字师回,父正,青州从事。果少孤,刻志于学,与姑藏李均、汾阳郭昱齐名,为文深僻难晓,后生多慕效之。以荫补太庙斋郎,再迁国子四门博士。尝携文谒陶谷、窦仪,咸大称赏,谓杲曰:“若举进士,当待汝以甲科。”及秋试,有上书言阀阅之家不当与寒士争科第,杲遂不应举。稍迁著作佐郎,出为许、邓二州从事,坐事免。太平兴国初,迁著作郎、直史馆。俄上书自言其才比东方朔,求显用,以观其效。太宗壮之,擢知制诰。杲家贫,贷人钱数百万,母兄晞性盘,尝为兴元少尹,居京兆,殖货钜万。亲故有自长安来者,给杲曰:“少尹不复靳财物,已挥金无算矣,”杲闻之喜,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移知寿州,上言:“家世史官,愿采直笔,成国朝大典。”召为史馆修撰,求掌语词,帝从之。时翰林学士宋白左迁郎州,贾黄中、李流参知政事,苏易蠡转承旨,杲迹致书相府,求为学士,且言于宰相李昉日;“先公尝授以制诰一编,谓果才堪此职。”因出示昉,昉屡开解之。未几,太宗飞白书“玉堂”额以赐输林,杲又上《玉堂记》,因请备职。太宗恶其躁竟,改右谏议大夫。初,太宗以太祖朝典策未备,乃议召杲。闻命喜甚,以为将加优擢,晨夜趋进。至宋州,遇朗州通判钱熙,杲问以“朝议将任仆何官”,熙言: “重修《太祖宝录》尔。”杲默然久之。
感疾,至京师,旬月卒,年五十六。太宗悯之,录其二子。杲性虚诞,与人交,好面誉背非,惟与柳开善,更相引重,始终无间。不善治生,家益贫,杲端坐终日,不知计所出。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呆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B.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果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C.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D、因上吉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各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姑臧,地名,古文在交代人物时经常在姓名前加上地名,表示人物籍贯,汾阳郭昱也是如此。
B.秋试,科举时代地方性考试,唐宋为州府考试,明清为省级考试,因在秋天举行,故名秋试。
C.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许多年号宜示皇帝治国理念,寄托国泰民安的愿望,大多是四个字。
D.旬月,十天为一旬,旬月连用,有时表示一个月,有时表示十个月,有时表示十天至一个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范杲颇有文名,受到称赏。他笃志于学,能写出深奥难懂的文字,有好多效仿者;他普带着文章拜谒名流,得到赞许,并被认为如参加科举将录入甲科。
B.范杲凭借文才,以求仕进。他上书称家庭世代做史官,希望自己能被召入朝中任修撰,为朝廷撰写国朝大典;他还多次写信要求担任学士。
C.范杲无心做事,一心求官。为重修《太祖宝录》,宋太宗召他人朝修撰,并打算委以重要职务,他便日夜兼程赴京,在宋州却被钱熙泼了一盆冷水。
D.范杲为人虚伪,至交甚少。他性情虚伪怪诞,与人交往,善于阴奉阳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只与柳开是至交,相互推重,关系始终十分亲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俄上书自言其才比东方朔,求显用,以观其效。
(2)亲故有自长安来者,绐杲曰:“少尹不复靳财物,已挥金无算矣。”
5.秋试举行时,范杲为什么没有参加考试 请简要说明。(3分)
同步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D (A项为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见汝”。译为:为什么要见你!
B项为宾语前置句,应为“信义见安乎”。译为:你对汉廷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
C项为宾语前置句,应为“子卿尚复为谁乎“。译为: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D项为定语后置句,应为“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留在汉匈奴使”。译为: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故选:C。)
B (B项为为意动用法,其它三项为使动用法。)
A(B项不是张胜唆使;C项卫律没有归汉之心;D项文中没有张胜投降的内容。)
二、理解性默写
1.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2.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3.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4.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5.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6.单于愈益欲降之
7.匈奴以为神
8.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9.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10.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三.课堂训练
1.D(“因上言兄老”中,“兄老”是“上言”的内容,作“上言”的宾语,应在其后开,排除A; “杲既至”中,“杲”作“既至”的主语, “杲”前断开,排除B; “而暖吝如故”和“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为并列的两件事情,分别独立成句,应在“且”前断开,排除C。整段话翻译为:于是上奏说兄长上了年纪(需要照料),请求主管京兆以便照顾哥哥。太宗准奏了他的请求。范杲到任以后,而哥哥依然吝啬,并且经常以不合法的事情干预公府。范杲非常后悔。范果任职一年多,境内没治理好)
2.C(“大多是四个字”错。古代年号大多“两个字”)
3.C(“并打算委以重要职务”错。原文说“杲闻命喜甚,以为将加优播,晨夜趋进”,说明这只是范杲的主观臆测,不是客观上宋太宗打算委以重要职务。)
4.(I)不久,范杲上书自陈才能堪比东方朔,请求被重用,来显示自己做官的成效。
(2)有从长安来的亲戚朋友,哄骗范呆说:“少尹不再吝惜财物,已挥金钱无数了。”
5.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出身于功勋世家,因此他没有应试。
参考翻译:
范杲字师回,父亲范正,任青州从事。范杲动小时丧父,马志求学,与姑减李均、汾阳郭昱齐名,写文章艰深冷僻不易理解,许多年轻人美基效仿他。因父祖功劳补任太庙斋郎,两次升迁后任国子四门博士。范杲曾拿着文章拜谒陶谷、实仪,两人都很称赞欣赏他,对范采说:“如果参加进土考试,应把你录为甲科。”等到举行秋试,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于是没有应试。范杲逐渐升为著作佐邮,外放担任许、邓二州从事,因事获罪免官。太平兴国初年,范呆升为著作郎、直史馆。不久,范果上书自陈才能堪比东方朔,请求被重用,来显示自己做官的成效。太宗认为他很有勇气,提升他任知
制诰。范杲家境贫寒,借人几百万钱。哥哥性情吝音,曾担任兴元少尹,居住在京兆,经商获利巨万。有从长安来的亲域朋友,哄骗范果说“少尹不再吝惜财物,已挥霍金钱无数了。”范果听后很高兴,于是上奏说上了年纪(需要照料),请求主管京兆以便照顾哥哥,太宗准奏了他的请求。范杲到任以后,而兄长依然吝音,并且经常以不合法的事情干预公府。范果非常后悔。范呆任职一年多,境内没治理好。转任寿州知州,上奏道:“家庭世代任史官,希望能执正直之笔,写成国朝大典。”被召担任史馆修撰,范杲坚持请求任掌诰词,皇帝答应了他。当时翰林学土宋白贬官鄜州,贾黄中、李流任参知政事,苏易蠡转任承旨,范果接连发送书信到相府,请求出任学士,并且对宰相李昉说:“先父曾授我制语一编,认为我有这方面的才能。”于是取出给李昉看,李昉多次开导功解他。不久,太宗用飞白书书写“玉堂”质额踢给翰林,范杲又呈上《玉堂记》,趁机请求任职。太宗厌恶他急于进取争竞,改任他为右谏议大夫。起初,太宗因太祖朝廷礼仪制度的策书还不完备,就决定召范杲。范杲闲命非常高兴,认为将提升官职,昼夜兼程快速前来、到宋州,遇到朗州通判钱熙,范果拿“彰廷决定将任命我什么官”的话问他,钱熙说:“重修《太祖宝录》罢了,”范杲不说话,坐了很久。感染重病,到了京师,不长时间去世,时年五十六岁。太宗可怜他,录其儿子。
范杲性情虚假,喜欢当面赞誉背后说坏话,只有和柳开交好,互相吸引,始终亲密无间。不善治理家业,家境日益贫困,范果整天端坐,不知道从哪里想出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