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共27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共27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7 10:58:2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课题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五代史伶官传序》
核心素养目标 激发学生心理认同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认知能力
学习目标 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基础文言知识,理解文章结构和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手法,体会作者对国家深沉的爱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初步导入 古语有云:“成于勤而荒于嬉。” 历史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指引着我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前行。一千多年前的欧阳修就用自己的方式在《伶官传序》中向我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来自千年之前的声音! (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进入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邀请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强调标红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 写作背景 后唐庄宗重用伶官,导致国破家亡。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 伶官传》。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 伶官传》 所作的序言。 (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文学知识 序,绪也,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多是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多是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另有“赠序”,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设计意图] 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了解;同时及时补充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明确考试出题方向。 题解 伶官,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乐工)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五代史伶官传”交代了这篇史论的内容,“序”标明文章的体裁。 [设计意图] 从题目中明确本文的大体内容,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初读文本,概括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第二部分:(第2段),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张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对每一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大体内容和重点知识,强化学生的初步感知。 积累基础,灵活运用 在初步明确结构的基础上,通过ppt展示相关重点知识(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并适时提问、补充。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掌握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 深入探究 (一)问题分析 1.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2.怎样理解本文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实论证的。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并展示答案。) (二)中心思想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之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比宋统治者应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设计意图] 进一步明确文章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拓展延伸 (一)在朝代的变迁更替中,我们可以从青史的夹缝中窥见真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请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关人物素材: 商纣王“好酒淫乐,嬖(壁音)于妇人妲已”,荒淫残暴,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 夫差纵情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中,不思国事,最后只能是自刎而死的下场。 南唐后主沉迷于诗画歌舞中,不理朝政,最后落得个亡国奴的悲惨命运。 (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教师进行点评。) (二)我们国家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作为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请大家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谈谈对国家建设的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在发言的过程中增强自身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 [设计意图] 进行思考学习,构建学生辩证思维框架。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自选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设计意图] 根据学习目标夯实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基础之上通过写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五代史伶官传序》 得天下 失天下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自选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设置情景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设置了多种学生参与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可适当添加鼓励性评语。 课堂教学建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多发言。(共27张PPT)
五代史伶官传序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第三单元
初步导入
古语有云:“成于勤而荒于嬉。” 历史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指引着我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前行。一千多年前的欧阳修就用自己的方式在《伶官传序》中向我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来自千年之前的声音!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意图。
2.从选材、论证方法等角度,分析文章精妙的构思,体会文章的论证力度。
3.学习文章以散体写史论的方法,以及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
目录章节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知人论世
提问:我们曾经学习过欧阳修的什么作品呢?
(二)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后唐庄宗重用伶官,导致国破家亡。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 伶官传》。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 伶官传》 所作的序言。
(三) 文学知识
知人论世
序,绪也,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多是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多是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另有“赠序”,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四) 题解
知人论世
伶官,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乐工)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代史伶官传”交代了这篇史论的内容,“序”标明文章的体裁。
初读课文
( 一)初读文本,概括结构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人事:人的作为 所以:……原因 乃:你 从事:官名
同学们,你能说出太牢与少牢的区别吗?
初读课文
( 一)初读文本,概括结构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函:木匣。名词作动词,盛以木匣 本:考究 兴:使动用法,使……兴盛
亡:使动用法,使 ……灭亡 为:介词,表被动 于:介词,表被动
初读课文
( 一)初读文本,概括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第二部分:(第2段),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张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初读课文
展开分析:第一部分
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①文章以“呜呼”的感叹,引发出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岂非人事哉!”一叹一问,奠定了全文叹惋的感情基调。
②亮出论点“盛衰由于人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历史事实则是“盛衰之理”的最有力的证明。这一“得”一“失”与一“盛”一“衰”相照应,领起下文。
初读课文
展开分析:第二部分
庄宗“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代了赐矢的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接着写庄宗执行晋王遗命,他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成功后,还矢先王,着重写庄宗对三矢的恭敬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为父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初读课文
展开分析:第三部分
分析本段的行文脉络。
先用盛赞庄宗的成功,继而感叹他的失败,作者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鲜明的对照。由“盛”而“衰”,前后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连着用了两个问句,前一句用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发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
然后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说明盛衰之势,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
初读课文
展开分析:第四部分
分析作者的作者的写作目的。
借古讽今
写庄宗时的盛衰之理。用“莫能与之争”“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经验教训。作者以此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道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初读课文
( 二)积累基础,灵活应用
词类活用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使动用法,使…兴盛
使动用法,使…灭亡
形→名,细微的地方
形→名,有智有勇的人
初读课文
( 二)积累基础,灵活应用
特殊句式
此三者,吾遗恨也 判断句
系燕王父子以组 介词结构后置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
智勇多困于所溺 介词结构后置句
深入感悟
问题一
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其次,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借古讽今,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希望北宋统治者励精图治。
深入感悟
问题二
作者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伶官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进行了详细叙述,序中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论述国家兴亡盛疾之理,内容联系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对其进行的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衰败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就扣住了文题,突出了中心。
怎样理解本文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深入感悟
问题三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实论证的。
第一段,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文章以“晋王三矢”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们对于庄宗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的转变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
深入感悟
问题四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盛衰”进行对比论证的。
文本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或议论,都是具有对比性的。文章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中心思想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之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比宋统治者应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拓展延伸
(读史明智——看过去)
在朝代的变迁更替中,我们可以从青史的夹缝中窥见真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请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拓展延伸
(人物素材)
商纣王“好酒淫乐,嬖(壁音)于妇人妲已”,荒淫残暴,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
南唐后主沉迷于诗画歌舞中,不理朝政,最后落得个亡国奴的悲惨命运。
夫差纵情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中,不思国事,最后只能是自刎而死的下场。
拓展延伸
(脚踏实地——向未来)
我们国家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作为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请大家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谈谈对国家建设的想法。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自选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半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C.篇末引出历史教训,含需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闸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D.文章既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例,又引《尚书》论证,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首尾采用反问句,感叹中包含着肯定。
2.根据文章,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战”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面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避句则强调成敢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调,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3.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此三者,吾遗恨也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二、理解性默写
1.《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满招损,谦得益”(《尚书》)作为论据,再结合庄宗的实例,欧阳修得出结论: , 。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一句“ , ”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文章开头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提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 , !”令人鲜明,催人谨醒。
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描绘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欲抑先扬,一盛“
, , , ”一衰“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力透纸背,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
5.庄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卒离散,仅有的些许忠臣还被庄宗逼着以发代首,发誓效忠。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用“ , ”一句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败啊。
6.《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连用两个反问句“ ?
?”否定了天下的得失是因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而是都由人事决定。
7.《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 , , !
课堂训练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初举进士,得学究出身;再试,中甲科。知华州郑县,转运使檄州运米五万输长安,郑独当三万。时贻书使者曰:“会三万斛之费,以车则千五百乘,以卒则五万夫,县民可役者才二百五十八户耳。 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华、雍相去百六十里,一旦欲用,朝发而夕至矣。”使者从其言。
陆师闵干秦、蜀茶马,辟为属。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为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诸生有触忌讳者,教授欲上之,曰:“是间言语,皆臣子所不忍闻。”时即火其书,曰:“臣子不忍闻,而令君父闻乎?”
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岁饥,发公粟以振民。童贯经略北方,每访以边事,辄不答。还为大晟典乐,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内侍何谪监衡州酒,犹领节度使,时奏夺之。
召为工部员外郎,改礼部,兼辟雍司业。大观兴算学,议以黄帝为先师。时言:“今祠祀圣祖,祝板书臣名,而释奠孔子,但列中祀。数学,六艺之一耳,当以何礼事之?”乃止。迁太仆少卿。 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蔡攸闻之,以告王黼,黼怒,斥为腐儒。时求去,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俄提举上清太平宫。西归,遇其里人赵雍,为言:“取燕必召祸。吾老,得不遭其变,幸矣。”累岁而卒,年七十八。
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节选自《宋史 吴时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B.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C.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D.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究,古代是读书人的泛称,文中指吴时第一次应举进士,考取了学究。“学究”是科举中的科目名,后来一般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
B.斛,原是古代量器,后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
C.教授,文中的“教授”是学官名,在宋代是指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D.文中的“六艺”和韩愈的《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意思相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时办事灵活,所提建议利国利民。他进士及第后任职华州郑县,接到运送粮食到长安的指示,他建议“移兵于华”以节省运费,转运使听从了他的建议。
B.吴时宽宏大量,大力提倡言论自由。他担任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时,华州有的诸生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吴时对当地教授写信举报此事非常恼火。
C.吴时狷介耿直,不惧怕跟权势结怨。童贯经略北方时常以边防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宦官何谪监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取消了他节度使之职。
D.吴时学识渊博,撰写文章倚马可待。他写文章很敏捷,从来不打草稿,下笔就能写成,京师两个学府里的人称他为“立地书橱”。“立地书橱”这个成语即源于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
(2)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
同步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测堂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设题的方向,再与文本进行比对。
日项,“即本源在于“天命””错误,文中说“岂得之难面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告自于人欤?”.由此可知,本源应在于“人事”。
故选B.
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请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测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设题的方向,再与文本进行比对。
B项,“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错误,“岂得之难面失之易软?掉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意思是“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前一句是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的意思与句子本身是相反的,显然作者并不认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故选B.
3.【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解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结合这些句式的特点来分析所给的选项。文言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创装句、判断句、省略句,例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是被动句,“于”表被动,意思是“被”;

二、理解性默写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6.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三.课堂训练
1.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这段话是说“章楶想推荐吴时为御史,吴时极力辞绝。徽宗求直言,远方的臣子上奏章,封口标识大多不能遵照格式,有关部门都退了回去,吴时提出建议,使奏章得以呈达”,“力”为副词,“极力”的意思,修饰“辞”,其后不可断,排除CD两项;“封识”为名词,“封口标识”的意思,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项。故选B项。
2.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文中的‘六艺’和韩愈的《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意思相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错误,《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故选D项。
3.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吴时宽宏大量,大力提倡言论自由”错误,选项夸大其辞,“吴时对当地教授写信举报此事非常恼火”的理解也有误,从文中来看,“火其书”的意思是“烧了举报信”,选项曲解实词的意思。故选B项。
4. (1) 古代打仗时就背着粮食去供养军队,没有战争时就移动军队以便得到粮食,如果能够把军队调到华州,那么前面所说的费用就能够免掉。(用师,赢,诚各1分,大意2分)
(2)又因为上朝入对时论及夺取燕州之事,吴时说:“祖宗盟誓的血迹还没有干,改变必定会招致祸乱。” (进对,渝,速各1分,大意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用师”,打仗,作战;“赢粮”,担负粮食,引申指携带粮食;“事”,战事,战争;“以”,目的连词,来;“诚”,如果;“于”,到;“前费”,前面所说的费用。第二句中,“因”,因为;“进对”,上朝入对;“取”,夺取;“渝”,改变;“速”,招致。
参考译文: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第一次应举进士,考取学究出身;第二次参加考试,考中进士甲科.担任华州郑县知县,转运使通知州运五万斛米送到长安,郑县独自承担三万斛。吴时给转运使写信说:“计算三万斛的费用,用车需要一千五百辆,用士卒运就需要五万人,县内的百姓可供使役的只有二百五十八户。古代打仗时就背着粮食去供养军队,没有战争时就移动军队以便得到粮食,如果能够把军队调到华州,那么前面所说的费用就能够免掉。华州、雍州相距一百六十里,一旦想用,军队早上出发晚上就可到达了。”转运使听从了他的话。
陆师闵经管秦、蜀茶马事,征召吴时为属下。章楶想推荐吴时为御史,吴时极力辞绝.徽宗求直言,远方的臣子上奏章,封口标识大多不能遵照格式,有关部门都退了回去,吴时提出建议,使奏章得以呈达。吴时担任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的学生有触犯忌讳的,教授想上报,说:“那中间所说的话,都是我不忍心听到的。”吴时立即烧了他的信,说:“你不忍心听到,却让君主听到吗?”
张商英被罢相,言官指责吴时是他的同党,出京担任耀州知县,又贬他担任鼎州通判;没有赴任,提举河东常平司。荒年,发放官库粮赈济百姓。童贯经略北方,常以边防的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还朝担任大晟府典乐,擢升为中书舍人、给事中。宦官何谪监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而取消他节度使之职。
吴时被召为工部员外郎,后改任礼部员外郎,兼任辟雍司业。大观时兴起算学,议论把黄帝作为先师。吴时说:“现在春祭圣祖,祝板上写上大臣的名字,而祭奠孔子,仅列中祭.数学,只不过是六艺之一罢了,应当用什么礼对待呢?”于是停止。升为太仆少卿。又因为上朝入对时论及夺取燕州之事,吴时说:“祖宗盟誓的血迹还没有干,改变必定会招致祸乱。”蔡攸听到之后,告诉了王黼,王黼很生气,斥责他是腐儒。吴时请求离朝,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不久提举上清太平宫。回去时,碰到了乡人赵雍,对他说:“攻取燕州必定招来祸患,我老了,能够不遭受灾变,很幸运。”几年后去世,年七十八岁。
吴时写文章很敏捷,从不打草稿,下笔就写成, 京师两个学府(国子监与太学)里的人把他看作“立地书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