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迷娘》教学设计
课题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迷娘》
核心素养目标 增强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习目标 掌握本文的整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内容,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初步导入 他是继荷马、但丁之后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他是启蒙主义思想家,其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那个时候的他,只愿用自己的文字去记录现实的烦恼与幸福,他用一支笔写尽了那个时代的浪漫、激昂,抑或是无奈与绝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歌德,走进他的《迷娘》一起感受他的文字魅力。 (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歌德(1749-1832),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 (邀请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强调标红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 相关链接: 《迷娘》的来源 《迷娘》中的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 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 文学成就 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埃格蒙特》 诗剧:《浮士德》 自传:《诗与真》 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少年维特之烦恼》 (三)写作背景 《迷娘》创作于1783年之前,后收入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1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在魏玛进行政治改革。歌德厌倦了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一心想要逃避这种烦闷的生活。在作《迷娘曲》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在作此诗后的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居住了近两年的时间,在古老文化中汲取了创作养分。 (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四)题解 这首诗音韵优美,感情深挚,是歌德抒情诗中最著名,也流传最广的一首。从小说发表至今感动了无数读者,是被贝多芬、舒伯特等多位著名作曲家,谱曲达上百次的诗歌;是被海涅称为“一支写出了整个意大利的诗歌”。 [设计意图] 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感知;同时对题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标题含义。 三、初读课文 诵读诗歌,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朗诵诗歌,感知诗歌所写的内容。 (配乐诗朗诵:播放舒伯特《迷娘曲》) 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正歌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美好的景物。副歌表达了迷娘对故国的强烈思念。 第二节:正歌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副歌部分表现出她思乡的情绪更加强烈。 第三节:正歌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时的沿途风景。副歌更加迫切地呼喊:“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展开分析: 1.诗歌第一节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 思想感情:这些意象是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2.诗歌第二节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思想感情:通过描写迷娘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诗歌第三节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危崖、瀑布。 思想感情: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抒发了她坚定的返乡之情。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掌握文章基本框架。 四、深入感悟 (一)《迷娘(之一) 》中的哪些意象具有象征意义 其对诗歌主旨表达具有怎样的作用 挑金娘和月桂。 桃金娘为维纳斯的神树,而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象征着爱情与美;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预言、音乐和医药之神,消灾解难之神,具有太阳神的属性,象征着光明和美好。 作用:与其他意象一起造出美更动人的画面。承载了主人公对故乡的热烈情感,同时也使诗歌的主旨拓展延伸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层面,起到升华和深化主旨的作用。 (二)“爱人”“恩人”“父亲”这种人物称呼的转换在抒情中有什么作用? 称呼的转换则表现出迷娘内心情感的无比深挚热烈和复杂哀婉。 “爱人”毫无疑问迷娘深爱着他;转而称呼他为“恩人”“父亲”则意味着迷娘对他深深的爱恋无法实现或难以有结果。 “父亲”和思乡之情高度融合为一体,使爱情、恩情、亲情和思乡之情在融合中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从而收到深沉含蓄、哀婉动人的审美效果。 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内心对倾诉对象的情感复杂、真挚,既美好又哀婉。 (三)诗歌中,“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以及“前往,前往”的回答有什么作用? “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既是询问也是倾诉,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副歌中迷娘的应答,不仅回应了询问,而且进一步把思乡之情变为回乡的行动。“前往,前往”这种回答不但强调迷娘回乡的坚决态度和迫切心理,而且在重复中有着微妙的变化,它与重复的内容共同形成本诗的深层内涵,即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复杂的情感。 (四)这首诗在表现手法或形式上有何特点 其作用是什么 重章叠成和反复 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的力量,增加了思念的程度 每节诗的末尾(副歌)都用“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基本相同的句式, 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五)艺术特色 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将浓郁而强烈的情感融入饱蘸感情的意象中,将回归故乡、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望和决心抒发出来。 ②回环往复,感情浓烈。 每节诗的前半部分(主歌)都以迷娘的询问和叙说的口吻来描写故乡,每节诗的末尾(副歌)都用“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来直抒胸臆,表达渴望返回故乡的迫切心情。 (六)课堂小结 “迷娘”是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这首诗是她的唱词。迷娘出生于意大利,很小的时候被诱拐到德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卖艺为生,后来被威廉。迈斯特收留,并爱上了迈斯特。这首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选取众多意象,描绘出意大利迷人的景色、宏伟的建筑和阿尔卑斯山脉的险峻神秘,表现了迷娘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设计意图] 进一步深入探究文本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五、拓展延伸 (一)意象是包含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在《迷娘》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典型的意象,请你任选生活中的几个意象,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抒情片段。 (二)生活中不缺少美,但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吗?如果有,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鉴赏一下中国版的《迷娘曲》,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相关链接: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才了解我的苦难! 形只影单;失去了 一切欢乐, 我仰望苍穹, 向远方送去思念。 哎,那知我爱我者, 他远在天边。 我五内俱焚, 头晕目眩。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才了解我的苦难! (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教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 进行思考学习,构建学生辩证思维框架。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对本文进行深入思考,并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设计意图] 根据学习目标夯实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基础之上通过写推荐词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迷娘》 意象(月桂、房子…… ) 思念、追求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对本文进行深入思考,并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设置情景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设置了多种学生参与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可适当添加鼓励性评语。 课堂教学建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多发言。(共26张PPT)
迷娘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第四单元
初步导入
他是继荷马、但丁之后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他是启蒙主义思想家,其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那个时候的他,只愿用自己的文字去记录现实的烦恼与幸福,他用一支笔写尽了那个时代的浪漫、激昂,抑或是无奈与绝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歌德,走进他的《迷娘》一起感受他的文字魅力。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与作者相关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分析意象在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
3.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体会诗歌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技巧。
目录章节
壹
贰
叁
肆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深入感悟
拓展延伸
(一)作者简介
知人论世
歌德(1749-1832),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
相关链接
知人论世
《迷娘》中的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
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
《迷娘》的来源
相关链接
知人论世
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
《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迷娘》的来源
(二)文学成就
知人论世
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埃格蒙特》
诗剧:《浮士德》
自传:《诗与真》
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少年维特之烦恼》
(三)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迷娘》创作于1783年之前,后收入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1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在魏玛进行政治改革。歌德厌倦了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一心想要逃避这种烦闷的生活。在作《迷娘曲》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在作此诗后的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居住了近两年的时间,在古老文化中汲取了创作养分。
(四) 题解
知人论世
这首诗音韵优美,感情深挚,是歌德抒情诗中最著名,也流传最广的一首。从小说发表至今感动了无数读者,是被贝多芬、舒伯特等多位著名作曲家,谱曲达上百次的诗歌;是被海涅称为“一支写出了整个意大利的诗歌”。
初读课文
( 一)诵读诗歌,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朗诵诗歌,感知诗歌所写的内容。
(配乐诗朗诵:播放舒伯特《迷娘曲》)
初读课文
( 二)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正歌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美好的景物。副歌表达了迷娘对故国的强烈思念。
第二节:正歌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副歌部分表现出她思乡的情绪更加强烈。
第三节:正歌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时的沿途风景。副歌更加迫切地呼喊:“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初读课文
展开分析
1.诗歌第一节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
思想感情:这些意象是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初读课文
展开分析
2.诗歌第二节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思想感情:通过描写迷娘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初读课文
展开分析
3.诗歌第三节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危崖、瀑布。
思想感情: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抒发了她坚定的返乡之情。
深入感悟
问题一
《迷娘(之一) 》中的哪些意象具有象征意义 其对诗歌主旨的表达具有怎样
的作用
挑金娘和月桂。
桃金娘为维纳斯的神树,而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象征着爱情与美;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预言、音乐和医药之神,消灾解难之神,具有太阳神的属性,象征着光明和美好。
作用:与其他意象一起造出美更动人的画面。承载了主人公对故乡的热烈情感,同时也使诗歌的主旨拓展延伸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层面,起到升华和深化主旨的作用。
深入感悟
问题二
“爱人”“恩人”“父亲”这种人物称呼的转换在抒情中有什么作用?
称呼的转换则表现出迷娘内心情感的无比深挚热烈和复杂哀婉。
“爱人”毫无疑问迷娘深爱着他;转而称呼他为“恩人”“父亲”则意味着迷娘对他深深的爱恋无法实现或难以有结果。
“父亲”和思乡之情高度融合为一体,使爱情、恩情、亲情和思乡之情在融合中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从而收到深沉含蓄、哀婉动人的审美效果。
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内心对倾诉对象的情感复杂、真挚,既美好又哀婉。
深入感悟
问题三
诗歌中,“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以及“前往,前往”的回答有什么作用?
“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既是询问也是倾诉,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副歌中迷娘的应答,不仅回应了询问,而且进一步把思乡之情变为回乡的行动。“前往,前往”这种回答不但强调迷娘回乡的坚决态度和迫切心理,而且在重复中有着微妙的变化,它与重复的内容共同形成本诗的深层内涵,即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复杂的情感。
深入感悟
问题四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或形式上有何特点 其作用是什么
重章叠成和反复
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的力量,增加了思念的程度
每节诗的末尾(副歌)都用“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基本相同的句式, 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艺术特色
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将浓郁而强烈的情感融入饱蘸感情的意象中,将回归故乡、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望和决心抒发出来。
②回环往复,感情浓烈。
每节诗的前半部分(主歌)都以迷娘的询问和叙说的口吻来描写故乡,每节诗的末尾(副歌)都用“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来直抒胸臆,表达渴望返回故乡的迫切心情。
课堂小结
“迷娘”是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这首诗是她的唱词。迷娘出生于意大利,很小的时候被诱拐到德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卖艺为生,后来被威廉。迈斯特收留,并爱上了迈斯特。这首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选取众多意象,描绘出意大利迷人的景色、宏伟的建筑和阿尔卑斯山脉的险峻神秘,表现了迷娘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拓展延伸
拓展一:仿意象
意象是包含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在《迷娘》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典型的意象,请你任选生活中的几个意象,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抒情片段。
拓展延伸
拓展二:学鉴赏
生活中不缺少美,但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吗?如果有,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鉴赏一下中国版的《迷娘曲》,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拓展延伸
相关链接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才了解我的苦难!
形只影单;失去了
一切欢乐,
我仰望苍穹,
向远方送去思念。
哎,那知我爱我者,
他远在天边。
我五内俱焚,
头晕目眩。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才了解我的苦难!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对本文进行深入思考,并写一篇
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迷娘》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柠檬(níng) 橙子(chéng) 凝望(níng) 行藏(zàng)
B.危崖(yá) 鹪鹩(jiāo) 啮草(niè) 藓苔(xuǎn)
C.偃卧(yán) 蝮蛇(fù) 麋鹿(mí) 罅隙(xià)
D.闪烁(shuò) 喧声(xuān) 徘徊(huái) 喑哑(yīn)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透过铁路看中国,辉偟背后,既有不甘落后的追求,亦有与世界和平共发展的目标,解密于此,因为中国有“梦”在奋斗的征程,更在通过奋斗将“梦”延续不止。
B.藤嫚植物,长着长长的根茎,叶子也是很多,一长一爬就能长很多,可以顺着墙壁生长。摆在窗台上,或者是用花架架在客厅,都能带给人们愉快的心情。
C.劳动对于他们,不是疲于奔命,更不再意味着渺小而平凡,他们在享受劳动,享受这一古老的传统,在此之中,自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真性情,难以割舍,难再分辨。
D.9月7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8届跳水亚洲杯混和双人10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段宇,掌敏洁以31794分的成绩获得冠军。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迷娘》(之一)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 ① 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思乡之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② 在世界优秀的古典诗歌中,如此凄艳感人的作品也是少见的。它的成就虽然不限于情境交辉, ③ 它这方面的成就最值得人们借鉴, ④ 诗歌中情与境分离的现象太普遍了。人们习惯于讲情景交融,却 ⑤ 了景是境的一种形态,离境而写景,是不会有真正的情景交融的。 ⑥ 笔者以“情境交辉”为题写下这篇文章,以示提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淡雅 虽然 但是 / 忽视 因此
B 淡泊 然而 / 因为 忽略 /
C 淡雅 即使 但是 因为 忽略 因此
D 淡青 即使 而 由于 忽视 所以
A.A B.B C.C D.D
二、提升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模糊性是诗歌语言最突出的特点。这种语言具有两重性,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因而能构成诗歌作品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象,吸引鉴赏者去咀嚼、去品味。鉴赏者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______和审美_____去揣度那一个个谜底,填充那一道道艺术留白,_____获得对诗歌作品的审美享受。如果不能发现诗歌文本的艺术留白,不能填充这些留白。那么阅读诗歌便___4___。从这个意义上讲,5.这就使得诗歌语言和表达的意义之间形成了不少的“空白”点,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的沟通之间架起桥梁,深刻领会作品的寓意。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体验 经验 从而 味同嚼蜡
B.经验 体会 从而 食不甘味
C.体会 经历 因此 味同嚼蜡
D.经历 体验 因此 食不甘味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是一种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的超级语言复合体。
B.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
C.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所以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
D.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的,所以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
B.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C.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D.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文艺工作者座谈时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众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作品,它们书写着历史和时代,弘扬着伟大的中国精神。
你所在学校的校刊准备登载“中国精神”系列文学作品推介,请你从《离骚》《窦娥冤》《水浒传》《呐喊》中任选一部或一篇,写一段评价文字,结合作品内容展现其“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其中的一方面或兼而有之的特点。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具体,表述准确,语言生动,100字左右。
10.下面是一段关于茶文化传播的文字,请予以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我国茶文化自古经“茶马古道”传播。红茶是最早传入西方的贸易商品,广受青睐。小仲马《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就十分喜爱红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常出现品鉴红茶的场景。至今西方人对茶的认识仍以红茶为主,茶文化并未随着贸易往来而广泛传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顺应文化的多元发展,寻求新的传播方式已成为弘扬传统茶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步习题答案
一、基础运用
1.D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 “行藏”中的“藏”应读cáng。
B. “藓苔”中的“藓”应读xiǎn。
C. “偃卧”中的“偃”应读yǎn。
故选D。
2.C
【详解】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识记能力。
A项,辉偟—辉煌;
B项,藤嫚—藤蔓;
D项,混和—混合。
故选C。
3.C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淡泊”是指对于名利冷淡,不看重;也指家道清贫;恬淡寡欲。“淡雅”指素净雅致、素淡典雅,用来形容“水墨画”很恰当,因而①处应选填“淡雅”;②处应选填“即使”,和后面的“也”照应,表示假设的让步;③处前后的语意构成转折关系,且前面有“虽然”,所以应选填“但是”;④处前后的语意构成因果关系,所以应选填“因为”;“忽视”指不注意、不重视,“忽略”指没有注意到、疏忽,根据语境,⑤处应选填“忽略”;⑥处选填“因此”“所以”都可以。
故选C。
二、提升运用
4.A
5.B
6.C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选成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成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
“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者亲身经历;“体会”指体验领会,也用于人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经验”指对于感性经验所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经历”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综合语境。“自己的生活”应该是亲身经历,应该用“体验”更合适,而“审美”则是感性的经验概括,和“经验”搭配更好。
“从而”是连词,上文指明条件方法等,下文用“从而”引出结果、目的等。“因此”是连词,表示上文的原因产生了后文的结果。此处前文“揣度谜底”和“填充留白”是方法条件,后文“获得审美享受”是结果、目的。应用“从而”。
“味同嚼蜡”意思是味道如同嚼蜡一般,形容没有味道。多指说话或文章枯燥无味,“食不甘味”: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此处是说不能填充空白的话,阅读诗歌就没什么意味了,应用“味同嚼蜡”。
故选A。
5.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
本题中,ACD三句表述的重点都在“诗歌是一种超级复合体”上,而这句话的后文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形成了不少的‘空白’点”,“形成‘空白’点”和“诗歌是一种超级复合体”没有逻辑关联,而B项的语意重点在“诗歌作者”的做法上,诗歌作者的做法和后文“形成‘空白点’才有因果关联。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本题中,“增补”的意思是增加、补充,“填补”的意思是填充空白,此处后文搭配“空白”,也没有“增加”的意思,用“填补”更恰当;“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句式杂糅,要么说“才能架起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要么说“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的桥梁。”
故选C。
9.例如:《离骚》:当众人皆醉、举世混浊时,当君王疑忌、众女谣诼时,当世俗工巧、绳墨扭曲时,渺小的个人能做什么 他,屈子,出淤泥而不染,伏清白以死直,展现着莲梅之清白,松竹之筋骨,体解未改,九死不悔。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长歌——《离骚》!《呐喊》:棱角分明、横眉冷对,执着匕首和投枪向病态社会、丑陋人性作韧性进攻:这是斗士的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呐喊“救救孩子”,在《故乡》中悲悯苦难的闰土,在《药》中为夏瑜的坟头曲笔添上花环:这是温情的鲁迅。“无情未必真豪杰”,这样的先生让人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准确、鲜明、生动”是语言表达方面对考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语言表达在规范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往往和“简明、连贯、得体”结合在一起考查。该题中“有筋骨”:通常指人的体格强健。古人有言:“筋骨竦,气脉舒。”“筋骨如铁,万夫莫当。”强健的体魄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前提基础。对于文艺作品而言,“筋骨”乃气血文脉所在。有筋骨,指的是风格刚健遒劲,历来是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文章品格。“有道德”:《道德经》有言:“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道德文章自古一体,文品人品合而为一。道德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也是文章品行的准则,所谓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思想价值和道德品质是一切文艺作品的灵魂。历代文人知识分子在论人品文时无不推崇高远的思想道德境界,在“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中,其首在“立德”,其后方为“立功”和“立言”。对于当代文艺工作者来说,有道德必须有良知、有担当、有追求。“有温度”:作品的温度来自于沸腾的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七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号召,“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七十多年后,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工作者只有放下身段,走出书斋,到田间地头,到街头里巷,去触摸生活,去感知冷暖,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的作品。然而,仅仅是触摸生活,感知地表的温度是不够的,还要沉下身去开掘生活,去汲取地心的热力和温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生活的真义,创作出更有温度的作品。了解“三有”之后,从《离骚》《窦娥冤》《水浒传》《呐喊》中择一组织语言即可。
【点睛】针对语言表达命题具有如下特点:一、语言表达命题形式主要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特别是“准确 、鲜明、生动”既可以综合考查,也可以单项考查。可以在语段压缩、图文转换、警示语、串台词、情境对话、公益广告以及句子仿写等形式中综合考查。二、命题的语言材料则选用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考生实际的鲜活材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日常性和实用性。题目将会更加突出地域特点、地域文化,体现时代特色,将会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张扬时代主旋律、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等使命。三、考查题型将以改写(文段增删)、修正、选择填空、拟句扩写、点评、写开场白或画外音、短文写作(包括应用文)、图文转换等形式出现。
10.关键信息:①我国茶文化传播历史悠久;②传统传播方式有局限性;③信息时代要寻求新的传播方式。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第一步,通读材料。即通读语段或材料,抓住主要对象。第二步,概括归纳。在通读的基础上,将其准确划分层次,概括归纳信息内容。第三步,提炼筛选。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删除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即“去粗取精”。第四步,整合表达。即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出来的主要信息用简洁凝练、准确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要保证语句通顺(无语病),结构合理。
本题给出一段材料,共包括五句话,表述对象是“茶文化的传播”。对材料信息进行压缩,首先应区分事实和判断。文段中包含这样两个基本事实:①我国传统茶文化传播由来已久,西方世界爱茶但认识有限;②贸易往来是传统茶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两个基本判断:①传统的传播方式有局限;②新时代需要寻求新的传播方式以弘扬传统茶文化。其中西方世界对茶的喜爱与认知作为论据,最终是为推导出传统传播方式有局限的结论。提取主要信息,进一步压缩,关键信息主要包括:①我国茶文化传播历史悠久;② 传统传播方式有局限性;③信息时代要寻求新的传播方式。表述时注意句子要简洁流畅,字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