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树和天空》课件(共21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4 *《树和天空》课件(共21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8 10:51:1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树和天空》教学设计
课题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树和天空》
核心素养目标 增强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习目标 掌握本文的整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内容,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初步导入 时光不负有心人,每一个人的付出,都会获得他所应得的回报。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写作长诗《画廊》时几乎花尽了十年光阴,就连诗《有太阳的风景》也断断续续用了七年的时光才创作完成,正是凭借这种执着的精神,他才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今天,我们就走近他的身边,体会他与时间的浪漫。 (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后一位诗歌巨匠”。同时,他也是一位心理学家。他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他于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激烈的情感寓于平静的文字里,将欧洲古典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熔于一炉。 (邀请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强调标红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 文学成就 作品集: 《17首诗》《真实障碍》 《看见黑暗》《路上的秘密》 《半完成的天空》《完成一半的天堂》 (三)写作背景 1931年4月15日,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三岁时,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在斯德哥尔摩长大。而斯德哥尔摩群岛上的环境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起点。他很早就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产生了兴趣。十几岁时,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在他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地发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个世界才能来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实体,共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 (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四)题解 “树和天空”言简意赅,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对象。同时,“天空”为“树”提供了背景,意象鲜明,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间。 [设计意图] 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感知;同时对题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标题含义。 三、初读课文 诵读诗歌,疏通文意 视频朗读及自由诵读 (请同学注意正音,节奏及感情基调把握)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歌。/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树在雨中获得生机。 第二部分:(第2节),写树在等待成长的时机。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掌握文章基本框架。 四、深入感悟 (一)如何理解这首诗歌中“树”这一意象? 诗人选择“树”作为观照对象,更多的还在于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树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蕴含。作为生物,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它对生命应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无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做了最为坚实而高贵的展览和诠释。于是,树连接了大地与天空,此岸与彼岸,现世与终极——是树,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应有的走向。“树”是生命的主体,是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的代表。 (二)这首诗中的“雪花”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雪花”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泯灭而消失殆尽,只剩下轻轻飘来的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 (三)这首诗中的“我们”,有怎样的象征义 “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我们”既是自然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和存在者,“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 (四)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角度新颖,使诗人与树的视角发生转移,树的走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中走动。树如同无言的智者,把诗人瞬间的感受表达了出来。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匆忙,而过天晴,树林静谧,这优美的情景,又让诗人的内心更加宁静,焕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五)艺术特色 ①想象丰富而奇特。 诗人表达的是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但诗人却选取了“树”这一意象,充分发挥想象,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树在雨中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在等待那瞬息”,缺予“树”以人的动作和感情,想象奇特。 ②意境优美而朦胧。 “树”“天空”“雪花”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但经诗人的描写,一下子就具有极为优美的画面感,读者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棵“在而中走动”的树,似乎出现了“在空中较开”的雪花。诗歌的语言是通俗易懂的,但诗人善于通过隐喻和象征来表达深刻的含意,言浅而旨远。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诗人善于运用意象、隐喻来表现内心世界。“树和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设计意图] 进一步深入探究文本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五、拓展延伸 (一)好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放声诵读。今天,我们所学这首诗歌里面便蕴藏着作者最充沛的情感。那你能够用最合适的方式将这首诗歌诵读出来吗? (二)这个作品里面运用了很多手法,想象丰富而又意境深远。 同学们,你们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吗?接下来,请大家运用象征或想象的手法,写一段抒情的文本。 (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教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 进行思考学习,构建学生辩证思维框架。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对本文进行深入思考,并仿写一首诗歌。 [设计意图] 根据学习目标夯实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基础之上通过写推荐词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树和天空》 树和天空 人和自然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对本文进行深入思考,并仿写一首诗歌。
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设置情景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设置了多种学生参与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可适当添加鼓励性评语。 课堂教学建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多发言。(共21张PPT)
树和天空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第四单元
初步导入
时光不负有心人,每一个人的付出,都会获得他所应得的回报。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写作长诗《画廊》时几乎花尽了十年光阴,就连诗《有太阳的风景》也断断续续用了七年的时光才创作完成,正是凭借这种执着的精神,他才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今天,我们就走近他的身边,体会他与时间的浪漫。
学习目标
1.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文学成就及创作背景。
2.通过阅读,体会诗歌的写作特色,提升诗歌的鉴赏能力。
3.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多元主题。
目录章节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深入感悟
拓展延伸
(一)作者简介
知人论世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后一位诗歌巨匠”。同时,他也是一位心理学家。他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他于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激烈的情感寓于平静的文字里,将欧洲古典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熔于一炉。
(二)文学成就
知人论世
作品集:
《17首诗》《真实障碍》
《看见黑暗》《路上的秘密》
《半完成的天空》《完成一半的天堂》
(三)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1931年4月15日,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三岁时,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在斯德哥尔摩长大。而斯德哥尔摩群岛上的环境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起点。他很早就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产生了兴趣。十几岁时,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在他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地发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个世界才能来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实体,共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
(四) 题解
知人论世
“树和天空”言简意赅,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对象。
同时,“天空”为“树”提供了背景,意象鲜明,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间。
初读课文
( 一)诵读诗歌,疏通文意
视频朗读及自由诵读
(请同学注意正音,节奏及感情基调把握)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歌。/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初读课文
( 二)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树在雨中获得生机。
第二部分:(第2节),写树在等待成长的时机。
深入感悟
问题一
如何理解这首诗歌中“树”这一意象?
诗人选择“树”作为观照对象,更多的还在于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树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蕴含。作为生物,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它对生命应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无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做了最为坚实而高贵的展览和诠释。于是,树连接了大地与天空,此岸与彼岸,现世与终极——是树,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应有的走向。“树”是生命的主体,是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的代表。
深入感悟
问题二
这首诗中的“雪花”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雪花”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泯灭而消失殆尽,只剩下轻轻飘来的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
深入感悟
问题三
这首诗中的“我们”,有怎样的象征义
“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我们”既是自然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和存在者,“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
深入感悟
问题四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角度新颖,使诗人与树的视角发生转移,树的走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中走动。树如同无言的智者,把诗人瞬间的感受表达了出来。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匆忙,而过天晴,树林静谧,这优美的情景,又让诗人的内心更加宁静,焕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艺术特色
①想象丰富而奇特。
诗人表达的是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但诗人却选取了“树”这一意象,充分发挥想象,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树在雨中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在等待那瞬息”,缺予“树”以人的动作和感情,想象奇特。
艺术特色
②意境优美而朦胧。
“树”“天空”“雪花”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但经诗人的描写,一下子就具有极为优美的画面感,读者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棵“在而中走动”的树,似乎出现了“在空中较开”的雪花。诗歌的语言是通俗易懂的,但诗人善于通过隐喻和象征来表达深刻的含意,言浅而旨远。
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诗人善于运用意象、隐喻来表现内心世界。“树和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拓展延伸
拓展一:达情知意
好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放声诵读。今天,我们所学这首诗歌里面便蕴藏着作者最充沛的情感。那你能够用最合适的方式将这首诗歌诵读出来吗?
拓展延伸
拓展二:摹形塑神
这个作品里面运用了很多手法,想象丰富而又意境深远。
同学们,你们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吗?接下来,请大家运用象征或想象的手法,写一段抒情的文本。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对本文进行深入思考,并仿写一首诗歌。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树和天空》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把下面六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别了,大城市的一切。__________________
①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②他确实受了重创,这只能让这片能容纳人世间所有痛苦的土地来抚慰了。
③他从荣誉的巅峰重重摔下,不摔死也会受一身重伤。
④他在一个夜晚静悄悄地踏上了归途。
⑤大地宽厚的胸怀能够容纳人世间的所有痛苦。
⑥不,他没有徐志摩潇洒,回家的路,他每一步都走得步履蹒跚。
A.⑥③④①②⑤ B.①⑥③④②⑤ C.④①⑥③②⑤ D.④①②⑤⑥③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亲戚( qī ) 蹒跚(pán) 拖沓(tà) 纤绳(qiàn)
B.莅临(lì) 绽开(zhàn) 惊蛰(zhái) 肄业(yì)
C.笑靥(yè) 膝盖(qī) 酗酒(xù) 围绕(rào)
D.狡黠(jié) 女娲(wā) 徘徊(huái) 畸形(jī)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安静地打开书本,你有可能与仰慕已久的古圣先贤或当代精英不期而遇,同时,进入安静阅读的境界也是 人生经验和阅读滋养的有效途径。
②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 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③ 在十字街头,望着眼前的一切心感渺茫,胜利、掌声、鲜花早已离我远去,我完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找不到未来的路。
④爱过,笑过,恨过,终于一切随风飘去,零落成泥,然而,生前身后的空间, 着细腻的温情,淡淡飘香。
A.汲取 总算 徜徉 充溢
B.汲取 总算 徘徊 充溢
C.获取 终于 徘徊 充斥
D.获取 终于 徜徉 充斥
二、提升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尧山山峰奇特,瀑布众多,森林茂密,集雄、险、秀、奇、幽于一体。尧山的树总是生长于悬崖峭壁、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从花岗岩的裂缝中生长出来它们顽强的种子,汲取土壤石头中的养分,它们在绝境中生长, , 用一种谦卑的姿态迎接生命的阳光。尧山较著名的景点有石人、和合峰、凤凰台、报晓峰、猴子拜观音等。“凤凰台”格外秀丽,它之所以叫“凤凰台”是因为在云雾的烘托下,( );山峰上怪石嶙峋, ,像是一件件美妙的艺术品,简直让人 。 这一奇景,真值得你去感受一番,好好看看大自然的 ,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曼妙无比。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向死而生 千姿百态 叹为观止 巧夺天工
B.绝处逢生 形态各异 赞叹不已 鬼斧神工
C.绝处逢生 千姿百态 赞叹不已 巧夺天工
D.向死而生 形态各异 叹为观止 鬼斧神工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A.因为它们顽强的种子从花岗岩的裂缝中成长出来,土壤石头中的养分被汲取
B.因为它们的种子从花岗岩的裂缝中顽强地生长出来,汲取土壤石头中的养分
C.因为它们顽强的种子从花岗岩的裂缝中生长出来,土壤石头中的养分被汲取
D.因为它们的种子从花岗岩的裂缝中顽强地成长出来,汲取土壤石头中的养分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周围幽谷中的林木把整个石峰包围遮掩着,如一振翅欲飞的凤凰
B.整个石峰被周围幽谷中的林木包围遮掩着,如一振翅欲飞的凤凰
C.整个石峰被周围幽谷中的林木包围遮掩着,如一凤凰振翅欲飞
D.周围幽谷中的林木把整个石峰包围遮掩着,如一凤凰振翅欲飞
7.下面这句话有歧义,请加以修改,使之语意清晰。
中城一小老教师丁霞与第九中学教师蔡模夫妇到茶座里来了,他们在观看魔术表演。
8.请对“柳树”“红豆”“月亮”这三种意象进行阐发,适当加入文艺元素,为《中国诗词大会》设计一段主题串联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步习题答案
一、基础运用
1.C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详解】解答时应注意话题一致,结构一致,陈述对象一致,词语照应,时间、空间、逻辑顺序等问题。本题要注意④句“踏上了归途”与上文的照应,①句化用徐志摩的诗句,写“他”走时的动作,⑥句,紧承诗句转折,把“他”的离开与徐志摩离开进行对比,写他离开时的沉重,因此①⑥两句内容的连贯,③②两句写他摔下来到受了重伤,衔接紧密,⑤句写出“大地”能“容纳人世间的所有痛苦”,三句间话题一致,词语照应,衔接紧密。
故选C。
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B.惊蛰(zhé);
C.膝盖(xī);
D.狡黠(xiá)。
故选A。
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汲取:吸取(经验、营养)。获取:取得。“经验”“滋养”应该和“汲取”搭配。
第二组,总算: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或表示大体上还过得去。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语境强调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练就过硬本领,应用“总算”。
第三组,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语境强调没有方向、内心迷茫,应用“徘徊”。
第四组,充斥:充满,塞满(含厌恶意)。充溢:充满。语境中没有厌恶之意,应用“充溢”。
故选B。
二、提升运用
4.D
5.B
6.B
【解析】4.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向死而生” 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绝处逢生”形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找到希望。此处指树在绝境中生长,生命力顽强,选用“向死而生”;“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形态各异”指很多事物形状、姿态、形式不尽相同,各有特色。此处指怪石形状各不相同,选用“形态各异”;“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赞叹不已”连声赞赏不止。此处赞美看到的怪石美妙,选用“叹为观止”;“巧夺天工”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艺术技巧高超,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也可以用来形容自然景物的精美或神奇。此处用来形容大自然的神奇,选用“鬼斧神工”。故选D。
5.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原划线句“因为从花岗岩的裂缝中生长出来它们顽强的种子”存在语序不当和搭配不当的语病。
A项,“种子……成长”不搭配,“土壤石头中的养分被汲取”改变原句主语,使用被动句式,造成与上句不连贯。选项错误。
C项,“土壤石头中的养分被汲取”改变原句主语,使用被动句式,造成与上句不连贯。选项错误。
D项,“种子……成长”不搭配。选项错误。
故选B。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根据上文描写的对象是“凤凰台”,本着主语一致性的原则,本句主语应该是“山峰”,排除AD;这是一个比喻句,“山峰”作本体,喻体应该是“凤凰”,“振翅欲飞”作“凤凰”的定语。C项,表达为“山峰”“振翅欲飞”,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B。
【点睛】语言表达连贯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力。补写衔接题(补写词语),其考查的形式是,提供一段文字,提供几个词语,放在文中合适的位置。解答此类题目,考生一是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中各个句子的意思和句意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明白所给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填入合适的位置。
7.中城一小老教师丁霞与第九中学教师蔡模夫妇到茶座里来了,他们三人在观看魔术表演。(或:中城一小老教师丁霞与她的丈夫第九中学教师蔡模到茶座里来了,他们在观看魔术表演。)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子中的“他们”出现了指代不明,造成表意不清。可指“老教师丁霞与第九中学教师蔡模”夫妇两人,也可指老教师丁霞与第九中学教师蔡模夫妇三个人。修改时把有歧义的地方交代清楚即可,具体指出他们指代谁,就能表意清楚了。
8.古时,人们喜欢在庭院里、房前屋后种柳树,易活文美观。一旦离开故土,他们看到柳树就会想起家,想起家中的亲人。王之涣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表现将士们的离愁与思乡之情:戍边将士们听到有人用羌笛吹奏出《折杨柳》的曲调,再看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想起家中院子里的柳树,不禁悲从中来。
红豆,又名“相思子”,古人常用它象征爱情或相思。王维的一首“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相思红豆的寓意,不仅包括男女之情,还包括亲情、友情、师生情、民族国家之情、人类相依相爱之情。此情博大,相思无限……
古人亦常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归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把对朋友的一腔深情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代自己去夜郎探望慰问朋友,传达自己对老友诚挚的关切之情。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
“年年东流水,相思流不尽”,“相思”是一个很美的词,却也是一种难言的情感。许多的诗人在诗词中都留下了诉说“相思”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体味那些用爱和思念编织成的最美的诗篇。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本题要求对“柳树”“红豆”“月亮”这三种意象进行阐发,适当加入文艺元素,为《中国诗词大会》设计一段主题串联词,那么答案中就必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对“柳树”“红豆”“月亮”这三种意象进行阐发;第二,找到“柳树”“红豆”“月亮”三个意象所表达的共同情感;第三,体现《中国诗词大会》的栏目特点,能恰当引用古诗词。此外作为主题串联词,还要力求语言生动,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