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自己之歌》课件(共21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3 《自己之歌》课件(共21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8 10:55: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课题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自己之歌》
核心素养目标 增强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习目标 掌握本文的整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内容,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初步导入 信仰和坚持是取得成功的法宝,只有你可以把握住它们,别担心成功就会和你撞个满怀。美国伟大的诗人惠特曼也曾经历过生活的低迷,但是没有放弃心中的信仰,坚持了下来,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接下来,我们来和这位诗人碰个面。 (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他出身农家,曾做过教师、编辑。1838年至1839年期间,惠特曼主编报纸《长岛人》。1855年《草叶集》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草叶集》以“草叶”命名,体现了诗人的民主思想。 (邀请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强调标红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 文学成就 作品集: 《草叶集》 《给一个遇到挫折的欧洲革命者》 《我听见美国在歌唱》 (三)写作背景 美国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经济上迅速发展,年轻的国家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在文学上,当时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于是,美国文学自然地融入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潮流中,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作家和诗人,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主要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惠特曼的《草叶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体现了上升时期的美国精神,而《自己之歌》则是《草叶集》中的名篇。(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四)题解 “自己之歌”即写给自己的歌,题目简明扼要,点明主旨:颂扬自我意识的觉醒,重视个体的价值。 《自己之歌》共52节,这里选的是第31节。 [设计意图] 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感知;同时对题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标题含义。 三、初读课文 诵读诗歌,疏通文意 1.视频朗读及自由诵读 (请同学注意正音,节奏及感情基调把握) 2.明确诗歌的主旨句 (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 我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 我快速的跟随者,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 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 第二部分:(第2节),“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 第三部分:(第3节),“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掌握文章基本框架。 四、深入感悟 (一)梳理第一节中的意象,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分析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意象:草叶、蚂蚁、沙、鹪鹩、雨蛙、黑莓、母牛、小鼠。 共同特点:渺小平凡而又伟大的生物,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情感:诗人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文明要想保持长久生命力,必须与自然保持平衡,表达了诗人尊重自然、赞美自然的思想情感。 (二)《自己之歌》(节选)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一是比较独特。如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峻蛇等。这些陌生而独特的意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 二是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海上的。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 (三)《自己之歌(节选)》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和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圣性,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从而赞美万物的神圣性。 (四)艺术特色 ①想象奇特。 诗中,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选取了鹪鹩的卵、雨娃、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蝮蛇等奇异的意象,构成了开阔而奇异的意境,令人匪夷所思而又惊叹不已。 ②思想奇特。 在诗中,作者竭力歌颂平凡的生命,赞颂平凡而独特的“自我”。在作者眼中,生命是平凡的,但生命也是伟大的,万物同一,民胞物与,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生命都值得赞颂!每个平凡的生命都涌动着强大的生命力,可上天,可入地,自由独立,不受拘束。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无疑是领当时风气之先的。 (五)课堂小结 全诗内涵深广,气势恢宏,表面上诗人似在凸显自已,实际上是借小“我”来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建设新大陆的美国的广大劳动群众。节选部分选取了大量的意象,运用自由奔放的语言,写自然造化之神奇以及“我”与自然的融合,表现出“我”具有无可拘束的自由和力量,唱出了一曲激情澎湃的生命颂歌,给人以万物平等、自由的思想启迪。 [设计意图] 进一步深入探究文本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五、拓展延伸 (一)好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放声诵读。今天,我们所学这首诗歌里面便蕴藏着作者最充沛的情感。那你能够用最合适的方式将这首诗歌诵读出来吗? (二)每个人生下来就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只要我们慢慢去发现,生活中必定有我们存在的价值。学习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新的感悟,请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教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 进行思考学习,构建学生辩证思维框架。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对本文进行深入思考,并仿写一首诗歌。 [设计意图] 根据学习目标夯实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基础之上通过写推荐词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自己之歌》 意象 自己平凡中的不凡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对本文进行深入思考,并仿写一首诗歌。
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设置情景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设置了多种学生参与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可适当添加鼓励性评语。 课堂教学建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多发言。(共21张PPT)
致大海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第四单元
初步导入
信仰和坚持是取得成功的法宝,只有你可以把握住它们,别担心成功就会和你撞个满怀。美国伟大的诗人惠特曼也曾经历过生活的低迷,但是没有放弃心中的信仰,坚持了下来,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接下来,我们来和这位诗人碰个面。
学习目标
1.了解惠特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提高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3.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
目录章节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深入感悟
拓展延伸
(一)作者简介
知人论世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他出身农家,曾做过教师、编辑。1838年至1839年期间,惠特曼主编报纸《长岛人》。1855年《草叶集》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草叶集》以“草叶”命名,体现了诗人的民主思想。
(二)文学成就
知人论世
作品集:
《草叶集》
《给一个遇到挫折的欧洲革命者》
《我听见美国在歌唱》
(三)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美国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经济上迅速发展,年轻的国家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在文学上,当时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于是,美国文学自然地融入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潮流中,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作家和诗人,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主要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惠特曼的《草叶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体现了上升时期的美国精神,而《自己之歌》则是《草叶集》中的名篇。
(四) 题解
知人论世
“自己之歌”即写给自己的歌,题目简明扼要,点明主旨:颂扬自我意识的觉醒,重视个体的价值。
《自己之歌》共52节,这里选的是第31节。
初读课文
( 一)诵读诗歌,疏通文意
1.视频朗读及自由诵读
(请同学注意正音,节奏及感情基调把握)
2.明确诗歌的主旨句
(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
我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
我快速的跟随者,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
初读课文
( 二)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
第二部分:(第2节),“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
第三部分:(第3节),“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
深入感悟
问题一
梳理第一节中的意象,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分析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意象:草叶、蚂蚁、沙、鹪鹩、雨蛙、黑莓、母牛、小鼠。
共同特点:渺小平凡而又伟大的生物,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情感:诗人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文明要想保持长久生命力,必须与自然保持平衡,表达了诗人尊重自然、赞美自然的思想情感。
深入感悟
问题二
《自己之歌》(节选)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一是比较独特。如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峻蛇等。这些陌生而独特的意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
深入感悟
问题二
《自己之歌》(节选)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二是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海上的。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
深入感悟
问题三
《自己之歌(节选)》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和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圣性,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从而赞美万物的神圣性。
艺术特色
①想象奇特。
诗中,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选取了鹪鹩的卵、雨娃、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蝮蛇等奇异的意象,构成了开阔而奇异的意境,令人匪夷所思而又惊叹不已。
艺术特色
②思想奇特。
在诗中,作者竭力歌颂平凡的生命,赞颂平凡而独特的“自我”。在作者眼中,生命是平凡的,但生命也是伟大的,万物同一,民胞物与,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生命都值得赞颂!每个平凡的生命都涌动着强大的生命力,可上天,可入地,自由独立,不受拘束。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无疑是领当时风气之先的。
课堂小结
全诗内涵深广,气势恢宏,表面上诗人似在凸显自已,实际上是借小“我”来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建设新大陆的美国的广大劳动群众。节选部分选取了大量的意象,运用自由奔放的语言,写自然造化之神奇以及“我”与自然的融合,表现出“我”具有无可拘束的自由和力量,唱出了一曲激情澎湃的生命颂歌,给人以万物平等、自由的思想启迪。
拓展延伸
拓展一:达情知意
好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放声诵读。今天,我们所学这首诗歌里面便蕴藏着作者最充沛的情感。那你能够用最合适的方式将这首诗歌诵读出来吗?
拓展延伸
拓展二:认识自己
每个人生下来就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只要我们慢慢去发现,生活中必定有我们存在的价值。学习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新的感悟,请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请你对本文进行深入思考,并仿写一首诗歌。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自己之歌》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惠特曼访问记①
埃德蒙·戈斯
①在早年和中年的岁月里,惠特曼默默无闻,门前冷落。年老以后,倒是有些朝拜者相当频繁地带着香袋和手杖,设法前来表示崇拜。有关他在这些场合的仪表谈吐的几种报道已经发表过了,如果我再来添上一篇,我的理由想必是,下面记叙的这次访问不是抱着礼俗性的态度进行的。据我所知,其他一切采访惠特曼的报道都出自追随者的手笔,他们纷纷怀着敬仰和倾倒的态度来到圣地,而我的这篇献辞——只能是献辞——是格外真诚的。
②1884年的冬天,我在波士顿,意外接到惠特曼寄来的一封便笺,要我在离开美国之前去见他一面。我最初的反应是谢绝他的邀请,但出于好奇心和礼貌,就回信说我会去。我提到以上这些,只是想突出这位老人特有的魔力,那不是对于一个追随者,而是对于一个倔强固执的无信仰者的魔力。
③1885年1月3日清晨我渡过了宽阔的特拉华河,在一个简陋而看上去无人落户的村庄,我被送上了岸,那种阴森可怕是只有隆冬季节的美国小镇才会显现出来的典型丑陋。无人可以问路,正打算回去时,我发现自己就在米克尔大街328号的门口,一块小铜牌上刻着“沃·惠特曼”,我敲着这个冷清的二层楼经济公寓的大门,一个神色忧愁的女人开了门;还没等我开口,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是我的朋友吗?”一下子,我也不知是由于什么磁性般的魅力,所有拘泥小节的文人矜持都荡然消失了,只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④在楼梯上寒暄了一番后,主人拄着拐杖带着我走进一楼的起居室。那是一个大房间,擦得干干净净的地板上没有铺地毯,一张小床架,屋子中间有个带通烟管的圆形小火炉,一把椅子——这就是全部的家具。四面墙壁和火炉上方糊着的墙纸,已经有色斑和一块块污渍了,就像在工人棚户里看到的那样。房里没有挂画,只有满是杂物的木栓和架子。到处放着大大小小的箱子,一堆堆东西,山一般高的报纸东一堆,西一垛;整个房间,还有老人本人,都是再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特别是惠特曼,穿的是一身粗灰呢的套服,衬衣领口拉开着,灰发和白花花的胡须飘飘荡荡的,仿佛是为了清洁当真漂白过的;全身上下沙白得一尘不染,有如一张松木台子因反复擦洗而变旧了。
⑤惠特曼在一张椅子里坐了下来,安详地微笑着。我理清了一个箱子上的报纸,坐在他的对面。他的谈话像他的作品一样,散发着原始的力量,毫无交谈中常见的修饰或刺激。他提到他的贫困,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半身不遂,它们成了压垮他的两大重负;他似乎对于两者都习以为常了,几乎不在意。我记得当时我想挪动一下箱子,因为阳光已从不挂窗帘的大窗户倾泻进来;惠特曼便说到有人曾答应送他窗帘,但他对此并不热心,他觉得窗帘会“挡住阳光”。而阳光和空气正是他所要的一切;一个冬季他都是耐心地坐在那儿,等待夏日的空气和阳光,原来一到夏季,他又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出去,全身沉浸在他熟悉的“坎登市僻静处”的一条浅溪里晒晒太阳。
⑥惠特曼宽敞的双人房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两件物品透出些许艺术气氛。一件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花布制品,它激发了他的灵感。另一件是幅画像;一叶扁舟上有位相貌堂堂的青年,荡着双桨。我问他这幅画像的由来,他谈了几件值得一提的事情。他首先说明这是他的一位至友,来自加拿大的职业桨手,著名的运动员。接着他又说,这些人是他最喜欢的人,在露天活动的运动员;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生活在阳光和空气中,非得学会保持身体干净、精神抖擞;还说他的心灵偏向这些人,而他们也莫名其妙地为他所吸引,因此就在他人生最低潮时,在世人狠狠谩骂耻笑他的时候,正是这些春风得意的体操运动员或赛跑运动员,这些幸运的人看中了他,待他很友好,“眼下呢,”他接着说,“我只等待春天到来,拄着我的家伙瘸瘸拐拐走进树林,那时我可以成天坐在一班干活的伐木工人边上,我就十分开心,因为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砍下来的木材香味混合起来了,它进入我的血液,我再也不觉得又老又病了。”我记得这些都是他的原话,在我和他度过的悠长且又愉快的那一天中,这些话比他所谈到的其他一切更加打动我。
⑦谈话结束,他用那沉静的音调说了声:“再会,我的朋友!”我走出公寓,再一次站在沉闷荒凉的米克尔大街上,这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的仰慕之情。
⑧一个无信仰者就这样前去会见了沃尔特·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者。
(有删改)
【注】①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教师,代表作为《草叶集》。
1.第③段中,作者感到“心满意足”的原因是 。
2.第④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
4.第⑤段所写的“阳光”对刻画惠特曼的形象有什么用?
5.第⑥段中惠特曼说他最喜欢那些运动员,对其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人幸运、春风得意,曾与惠特曼荣辱与共。
B.这些人保持着身体和心灵的干净,充满了活力。
C.这些人曾给惠特曼以激励,帮他走出了最低潮。
D.这些人朴素亲切,心灵上与惠特曼有契合之处。
6.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二、提升运用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橙子(chéng) 宜人(yí) 凝望(níng) 鹪鹩(liáo)
B.啮草(shì) 藤蔓(wàn) 罅隙(xià) 规律(lǜ)
C.渺小(miǎo) 柠檬(níng) 装饰(shì) 石像(xiàng)
D.黑莓(méi) 瞬间(shùn) 书籍(jí) 畏怯(qiè)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国民教育普及面的不断扩展,民众的文化素质也明显提高,精英文化变成为了大众文化,同时,大众文化经过去粗取精,也上升为精英文化。
B.这所千年高龄的学府完整地见证了唐宋后中国学术尤其是儒学,由习俗礼仪的儒学到思辨超越的儒学,由理学到心学,再延伸到实践的领域。
C.诗人的本色是真性情,性情因人而异,或男或女,或南或北,或刚或柔,但只要真,则阳刚与阴柔均为美,豪放与婉约都是诗。
D.如果教育的最终使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人的潜能,壮大充实人的生命,而非戕害人的本性,那么,不仅岳麓书院的教育在过去是彪炳千秋的,在未来也有着永恒的价值。
9.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母校桃李林旁,一棵百年古槐静立,深情守望着林子中琅琅读书的少年。
B.雪花在天空中快乐地跳着舞蹈来到这个世界,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关于童话的故事。
C.石老人如同一个有了生命的雕像,在海中一站就是千年,见证了这世事的沧桑。
D.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晩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毀于一旦。这些 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 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 。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 ,结果会大不一样。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会是另一番场面。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重 留传 义不容辞 全力以赴
B.沉痛 流传 义不容辞 全神贯注
C.沉重 流传 责无旁贷 全神贯注
D.沉痛 留传 责无旁贷 全力以赴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B.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C.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
D.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的活力源源不竭。
C.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D.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他每年栽在母亲坟头上的花都不易存活,但他还是想试着将她坟头上的花种活,①____________,也不放弃这个努力。因此他一直在等待一场雨。从青年等到中年,又从中年等到老年。雨年年都下,他年年都跑去种花。有一年,也许是雨水来得丰沛,他种下去的花开出了一朵。他兴奋得在雨里狂奔,雨水也替他感到高兴,噼里啪啦地朝他脸上打。他闭上眼,跟雨水下跪,跟花朵下跪,跟睡在坟堆里的她下跪。可没过多久,那朵小花就凋零了,像她的命运一样,比春季本身还要短暂。
他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已经越来越老了,正在一天天走向她去的那个地方。可他仍在等一场雨,仍年年都盘算着去她的坟头上种花。他不想辜负她的嘱托和信任,也不想辜负那一年一度的春雨对他的信任。假如他种花的梦想不能实现,那她的梦想也不能实现。一个人怕的不是死去,②_____________。他要替她弥补这个遗憾。雨年年都下,他年年都跑去种花。因为,她一直是他人生最大的梦想。他希望她能好好地活着,当哪一天她老得再也走不动路的时候,他就在院子周围种出一片花圃,将她背到如海的花丛里,看阳光照在地那慈祥而又安静的脸上,看花的繁杂的颜色点缀她的疲惫和忧伤﹐看花香染绿她的白发染红她的笑靥。如果恰好遇到下雨天,他就将她带到屋檐下,陪她远远地看着花团,听细雨和花朵的低语,听回忆和岁月的呢喃,听幽梦和彩虹的话别。
13.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 拟人 排比 B.比喻 引用 排比
C.比喻 对偶 引用 D.引用 对偶 借代
14.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闭上眼,跟雨水、花朵,睡在坟堆里的她下跪。”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步习题答案
一、基础运用
1.惠特曼急切的迎接、亲切的称呼,那份热情真诚让“我”感到放松和愉悦。 2.刻画了起居室的简陋干净,反映出惠特曼生活的贫困,也暗示了他精神世界的纯净自然。 3.他的谈话和作品一样没有华美的语言、夸张的表达或新奇的内容,自然、质朴,充满力量。 4.温暖的阳光象征着生机和热情,文章通过描写惠特曼对阳光的需要和渴求,既写出了惠特曼年老体衰的身体状况,也表现了他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积极乐观的态度。 5.A 6.末段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再次表明“我”是“一个无信仰者”而又“深深地被他吸引”,进一步突出对惠特曼的崇敬。强调采访后“我”仍然“没有变成追随者”,说明自己对惠特曼真诚平等的态度,更以此突出惠特曼的真诚坦率,这与本文不刻意渲染惠特曼的文学成就而重点突出其人格魅力的写作意图是一致的。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心满意足”出现的语境是“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是我的朋友吗?’一下子,我也不知是由于什么磁性般的魅力,所有拘泥小节的文人矜持都荡然消失了,只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第二段提到我是一个“一个倔强固执的无信仰者”,我一开始是想“谢绝他的邀请”,而现在感到心满意足,是因为我站在惠特曼的门前: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是我的朋友吗?”,可知惠特曼摇摇晃晃的急切地出来迎接我以及他欢快的亲切的称呼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热情真诚,也让“我”感到放松和愉悦。
2.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
题干问的是对“起居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首先要回答写出了起居室的什么特点,接下来深入挖掘这一特点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答题要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的顺序来组织答案。
根据“干干净净的地板”“整个房间,还有老人本人,都是再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可知突出了起居室的干净。
根据“没有铺地毯,一张小床架,屋子中间有个带通烟管的圆形小火炉,一把椅子——这就是全部的家具。四面墙壁和火炉上方糊着的墙纸,已经有色斑和一块块污渍了”“房里没有挂画,只有满是杂物的木栓和架子”,可知突出了起居室的简陋,反映出惠特曼生活的贫困。
根据“还有老人本人,都是再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可知突出惠特曼精神世界的纯净自然。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
“原始的力量”就是指充满自然的,本真的,质朴的力量。
“毫无交谈中常见的修饰和刺激”就是不夸张,不以新奇的内容取胜。
“他的谈话和他的作品一样”就是说他的作品和他本人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稍一整合,答案就出来了:他的谈话和作品一样没有华美的语言、夸张的表达或新奇的内容,但是自然、质朴,充满力量。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阳光”的象征含义要答出来,还要结合惠特曼此时的身体实际情况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这一深层含义。
“他觉得窗帘会‘挡住阳光’。而阳光和空气正是他所要的一切;一个冬季他都是耐心地坐在那儿,等待夏日的空气和阳光,原来一到夏季,他又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出去,全身沉浸在他熟悉的‘坎登市僻静处’的一条浅溪里晒晒太阳”,这里写“阳光”,其实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温暖的阳光象征着生机和热情。惠特曼不想窗帘挡住阳光,他需要阳光,渴望到夏日的阳光中晒太阳,一方面是因为惠特曼年老体衰的身体状况,同时也表现了他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积极乐观的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这些人幸运、春风得意”错,根据原文“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因此就在他人生最低潮时,在世人狠狠谩骂耻笑他的时候,正是这些春风得意的体操运动员或赛跑运动员,这些幸运的人看中了他,待他很友好”,可知惠特曼说他最喜欢那些运动员不是因为这些人“幸运、春风得意”,而是因为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待他很友好。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结构上:文章第二段提到“我是一个‘一个倔强固执的无信仰者’”,结尾重申“一个无信仰者”,所以就可以概括出首尾照应或呼应开头。这样文章的结构就更严谨了。
内容上,无信仰者的我尚且“深深地被他吸引”,以此来衬托惠特曼的魅力及我对他的崇敬。我“没有变成追随者”,可以参照第一段,追随者们是“纷纷怀着敬仰和倾倒的态度来到圣地,而我的这篇献辞——只能是献辞——是格外真诚的”,由此推知,我对惠特曼的态度是真诚而平等的,以此突出惠特曼的真诚坦率。
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大意所在,“一个无信仰者就这样前去会见了沃尔特·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者”,通过结尾段,突出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惠特曼的肯定赞扬,原本无信仰者被他深深吸引,突出了惠特曼真诚直率不做作、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也照应了上文“我走出公寓,再一次站在沉闷荒凉的米克尔大街上,这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的仰慕之情”。
二、提升运用
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啮草”的“啮”应该读“niè”。
故选B。
8.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精英文化变成为了大众文化”错误,成分赘余,删去“变成为了”中的“为”;
B项,“由习俗礼仪的儒学到思辨超越的儒学,由理学到心学,再延伸到实践的领域”错误,成分残缺,“领域”后缺少“见证”的宾语;
D项,“不仅岳麓书院的教育在过去是彪炳千秋的”错误,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应移至“书院的教育”之后。
故选C。
9.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A项,运用了拟人手法,“静立”“深情守望”赋予百年古槐人的动作和情感。
B项,运用了拟人手法,“快乐地舞蹈”赋予雪花以人的动作和情感。
C项,运用了比喻手法,本体是“石老人”,喻体是“雕像”。
D项,运用了拟人手法,“撑不住”“噗嗤一声”“笑”均是人的动作,故是把雪写成人。
故选C。
10.D 11.C 12.C
【解析】10.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沉痛:深深的悲痛;深刻而令人痛心的。沉重:分量大,程度深;(心情)忧郁,不愉快。这里形容这些教训是令人痛心的,应选“沉痛”。
第二处,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这里形容“文物”,是“遗留”下来的,应选“留传”。
第三处,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这里强调这是每一代人的责任,应选“责无旁贷”。
第四处,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人进去。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这里强调对保护工作要竭尽全力,应用“全力以赴”。
故选D。
11.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
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与上文“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衔接并照应,若“未来与过去”则不合一一对应的关系更不合逻辑,排除BD;下文“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主语应是“我们”做了什么,应该把状语“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放在前面,排除A。
故选C。
1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A项,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搭配不当,“延缓”与“损毁”不搭配。
B项,搭配不当,“减少”与“衰老”不搭配。
D项,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避免”“衰老”不合逻辑。
故选C。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13.A 14.①哪怕自己种到老死 ②而是在梦想还未实现时死去 15.原文运用短句、整句,句式整齐,节奏紧凑,动作连贯,富有气势。写出了他的兴奋、喜悦和期望,表达了他见到花开时的激动心情。
【分析】13.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如海的花丛”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雨水也替他感到高兴,噼里啪啦地朝他脸上打”“也不想辜负那一年一度的春雨对他的信任”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听细雨和花朵的低语,听回忆和岁月的呢喃,听幽梦和彩虹的话别”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段中没有使用引用、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
故选A。
1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
①处,根据后文“也不放弃这个努力”,可知此处应填一个假设复句,可用“哪怕……”的句式。根据后文“他已经越来越老了”“仍年年都盘算着去她的坟头上种花”可知,此处应填“哪怕自己种到老死”之类的句子。②处,前句是“一个人怕的不是死去”,那么该处就应该是“而是……”,与“不是……”相对应,从而构成并列关系,如此文意才能贯通一致。再根据全文可知,“去母亲的坟头上种花”是选文的中心事件。结合这个中心,根据上文“她的梦想也不能实现”和下文“他要替她弥补这个遗憾”可知,该处可填“而是在梦想还未实现时死去”之类的句子。
15.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式上本题考查的是长短句、整散句的变换,原句是短句,整句,修改后的句子是长句、散句。原文“跟……下跪”,句子整齐一致,富有气势,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突出强调了他见到花开时心情的激动。修改后的句子则没有原句那样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