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环境中生物的角度,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它与第一节的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共同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引言中选取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在这两个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类群也是完全不同的,这样设计引言的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只能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呢?从而导入生物适应性。
适应具有普遍性,这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以一句“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可以借助刚学习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适应的相对性比较难于理解,是教学难点。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动植物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更大,本知识点很重要。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 能够选取多方面的实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环境相
适应的观点;
2 知道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相对性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 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
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 ( http: / / www. / xspd / Index.html" \t "_blank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小组讨论法,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分析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知道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相对性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学习难点: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授新过程:
一、导入
图片展示寒带与热带动物,对调其生活环境,能否正常生活?引出生物对环境适应;展示“雾霾”图片,引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二、认定目标
目标解读重难点
三、预习反馈
完成百分百基础知识
四、合作探究
五、展示点拨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图片展示、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很少,体温升至46°才出汗,体现了骆驼对( )的适应。
(2)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这体现了骆驼刺对( )的适应。
(3)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毫米,这是对( )的适应。
(4)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是对( )的适应。
(5)以上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 )的。
学生展示:
骆驼失水很少
骆驼刺的根很长
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
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
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 )、( )两种特性。
(1)展示图片,对比分析“冬夏季雷鸟、北极狐和大耳狐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对比”“沙漠地带植物、水生动物与栖息环境的适应”,说明适应具有( )性。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类型:(展示图片,由学生对比分析、归纳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类型)
保护色 : 动物为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拟 态: 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态或色泽班,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警戒色: 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3)展示“竹节虫图片”,分析讨论“竹节虫能完全的、绝对的适应它的生活环境吗?”说明理由,同时又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 )性。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讨论下面两事例,并归纳总结结论。
1蚯蚓能在黑暗的土壤里生活,使土壤疏松的同时,其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这种现象表明蚯蚓既能( )的环境,也能( )环境。
2沙漠地区的绿色植被,既能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又能防风固沙,保土护路。这种现象表明绿色植物既能( )的环境,也能( )环境。
3 结论: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 )环境。
六、小结:
1完成板书填写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 )
生物对环境的 ( )
适应和影响 ( ) ( )
适应 ( )
( )
生物在( )环境的同时,也能( )环境
七、小测:
1 仙人掌的叶呈刺形,这是对什么环境的一种适应( )。
A 大风 B 相对缺水 C 寒冷 D 以上都对
2、草原上动物或以穴居为主,或长于奔跑,而森林中动物则以树栖为主或善于攀援,而水
中的动物则以游泳见长,这些都表明生物对环境具有( )性,且该特征具有( )性。
3、雷鸟冬天换上白色羽毛,大大减少了被捕食的机会,有的时候冬季少雪,或迟下雪,这种情况下,雷鸟换上了白色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这种现象表明了:
(1) ;(2) 。
八、作业
1、用本节课知识解释“大树底下好乘凉”。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织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九、板书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 保护色
适应和影响 普遍性 拟态
适应 警戒色
相对性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环境
适应
干旱
寒冷
风
结论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