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过程方法目标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赏析能力,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情感态度目标
4.领会词中乐观旷达情感。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2.赏析词文,理解词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文中典故的含义。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理解词人乐观旷达情感。
【课时计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苏轼身上,有太多美好的品质值得后人学习和发扬。其中最能给人力量的,莫过于“旷达”二字了。人生无常,岐路多艰,有一个旷达的人生态度,快乐也会多一些。同学们诵出苏轼人生旷达的诗词。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一)熟读词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1.听录音范读
2.个别读纠正
3.齐读巩固
4.自由读提升
(二)作家作品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 辛”。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三)背景简介
苏轼因“乌台诗案”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三.译读诗词,感知大意
1.结合课下注释,同桌说说大意。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
译文: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从容而行呢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呢 披上一件蓑衣就可以在江湖风雨中度过一生。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了,身上略微感到有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来迎接我。回首方才风雨潇潇的情景,离去时,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概括上下阕内容。
【点拨】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3.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三.研读诗词,深入探究
1. 品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点拨】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2. 品读: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点拨】“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表现出旷达豪放的胸襟。
3.“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点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词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
4.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点拨】这是饱含人生哲理的点睛之笔: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5. 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你以后准备怎样对待你的人生?
【点拨】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小沈阳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宝贵,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
四.赏读诗词,写作鉴赏
1.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
2.意境深邃,内蕴丰富。
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怀。表现了一种醉醒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板书设计(共19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
部编版 九年级下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在苏轼身上,有太多美好的品质值得后人学习和发扬。其中最能给人力量的,莫过于“旷达”二字了。人生无常,岐路多艰,有一个旷达的人生态度,快乐也会多一些。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作
者
简
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 辛”。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新知讲解
相
关
链
接
苏轼因“乌台诗案”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xiào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suō )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苏轼
诵
读
诗
词
新知讲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定风波
苏轼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的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我)就作了这首词。
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过了一会儿。
译
读
诗
词
序的作用: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心情。
新知讲解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指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高声吟咏。
草鞋。
蓑衣,用棕等制成的雨披。
【译文】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从容而行呢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呢 披上一件蓑衣就可以在江湖风雨中度过一生。
译
读
诗
词
新知讲解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形容微寒。
偏西的阳光。
方才。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了,身上略微感到有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来迎接我。回首方才风雨潇潇的情景,离去时,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译
读
诗
词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层
次
划
分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内
容
主
旨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研
读
诗
词
1. 品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2. 品读: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表现出旷达豪放的胸襟。
合作探究
3.“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词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
合作探究
4.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饱含人生哲理的点睛之笔: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合作探究
5. 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你以后准备怎样对待你的人生?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小沈阳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宝贵,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写
作
特
色
1.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
2.意境深邃,内蕴丰富。
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怀。表现了一种醉醒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结
构
梳
理
定风波
上阙
下阙
雨中
雨后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山头斜照却相迎
归去无风雨也无晴
风趣幽默
乐观旷达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