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美版 六年级下册 美术 第13课 夸父追日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冀美版 六年级下册 美术 第13课 夸父追日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12-06 18:5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夸父追日 课型
教学分析 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活动是让学生了解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并根据夸父追日的故事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利用泥塑的形式,把夸父追日的动态形象生动地塑造出来。课本选择“夸父追日”的故事,主要原因是夸父的形象离学生较远,学生比较容易按照想象的形象来塑造,而且夸父的形象更侧重“追”的动作,便于学生把握动态,而不用太关注具体的形象细节刻画,这也是作为首节人物泥工课的主要要求——关注大的形体结构。
学习内容分析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且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主要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四千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泥塑艺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其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等地。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泥塑造型练习,加深对泥塑艺术的理解与感受。
过程与方法 体验泥塑制作过程的乐趣,培养立体造型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学习泥塑人物的基本技巧,能够掌握泥塑人物的基本动态。
教学重难点 掌握人物泥塑的基本技巧,表现夸父追日的动态或情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清单 设计意图
●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图片展示、播放录音等形式,讲解夸父追日的故事来导入。教师在导入时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要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故事的浓厚兴趣。学生在作品创作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夸父追赶太阳时的情景,可以采取提问题的方法,提故事环节中的引申问题,从而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如“夸父开始追赶太阳时神态会是什么样?夸父在翻山过河时会是什么样?夸父在跑累的时候他又会有什么样的动作,衣服会怎样,会有什么样的面部表情?”等问题,引导学生想象不同时期和背景情况下夸父的人物动态形象,包括人物的动作、人物的外貌形象,也可以包括周边的环境,这样在制作时学生才会有的放矢地进行形象塑造。  ●人物动态的表现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观察书中的作品,或是人物活动的图片资料,有条件的还可以辅助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各种动态,必要时也可让学生进行动作模仿,体会人物不同动态的特点,身体各部分如头、颈、躯干及四肢的状态和位置变化,使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人物各种动态的特点。在表现泥塑作品时,单纯的泥土表现人物的动态特点有时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木棍、铁丝等材料做成人物动态支架,然后再用泥进行塑造,方法可借鉴教科书中第27页左上的图示,让学生自己读图操作,有条件的也可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学生在用泥塑造人物过程中,还应当引导学生注意泥塑作品的平衡,提示学生要使泥塑作品巧妙地站立在桌面上。  ●本课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用自然、朴实、稚拙的手法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动态特点即可,人物身体的外部特征、面部表情可以适当减弱,或完全不进行表现,留给观者一定的思维想象空间。如果学生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和需求,也可以提示学生在塑造夸父时,既注重人物动态特点的表现,又重视人物外部形象的刻画,如服饰、发型的样式,肌肤、关节的力度,面部五官的神态,手脚动作的细节等等,给观者以视觉的震撼。在表现立体泥塑作品时,学生有时只关注表现人物形态中的前面内容,会忽略背面的一些细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体会泥塑作品的立体造型特点。  ●本节课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如同桌两个同学进行合作,制定出方案后,一个表现人物主体,一个表现周边环境或辅助用品等等。创作完成后,在进行作品展示评价时,教师可以采用泥塑作品展等形式,给全体学生以充分展示的机会,必要时还可以进行艺术表演来辅助作品的展示和评价。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