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数学3.3纳税与折扣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数学3.3纳税与折扣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2-06 20:4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纳税与折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税收的意义,了解税收的种类。
2.理解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
3.理解打折的含义,能计算有关折扣方面的实际问题,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策略。
4.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依法纳税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纳税、折扣的含义,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你说我讲,导入新知(时间预设6分钟)
学生交流,什么是纳税?听说过哪些税种?
出示纳税的定义和税收种类。
出示纳税小资料,强调应纳税额,引导学生总结税率的含义。
学生交流折扣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得到有关纳税和折扣感性的理解,并且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得到有关纳税折扣理性的认识,并且自己总结结论,为新课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预设2分钟)
(教师出示课本信息窗图画)
请同学们观察信息窗,找出数学信息。
信息1:彩虹谷“十一”黄金周期间共收入 115万元;
信息2:旅游团有23人;
信息3:票价:60元,团体票(10人以上)八五折优惠
补充信息:如果按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
根据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景区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预设: 旅游团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景里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让数学融入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使数学学习不至于枯燥乏味。】
三、合作探究,掌握方法(预设25分钟)
纳税问题
1.提问3%的含义。
生答。
2.生列式,说明列式原因。
生答。
3.生自主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以课前的交流讨论为基础,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理解求营业税的实质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4.巩固练习,总结方法。
练习1:求营业税。(投影展示,学生口答)
请学生逐一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列式的。
请同学们观察表格第二列、第三列分别是什么?
总结求营业税的方法。
练习2:求营业额。
练习3:求个人所得税和税后收入。
交流讨论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目是既是对纳税问题的巩固,更是深化,从学会计算税额到计算营业额, 从计算营业税到计算个人所得税和税后收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对现实生活的实际作用。】
折扣问题。
1.交流八五折的含义,学生自主列式。
2.学生交流方法。
方法一:先求打折前一共需要多少钱,再求打折后需要多少钱。
60×23×85%
方法二:先求一张票打折需要多少钱,再求23人需要多少钱。
60×85%×23
3.巩固练习,总结方法。
练习1:
练习2: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一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求现价的方法,练习二进行巩固并且学会用折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综合练习,巩固提高(预设3分钟)
【设计意图:回归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纳税与折扣问题贯穿其中,既能进一步巩固本堂课的知识又能再次让学生感受到纳税与折扣的实际意义。】
五、回顾小结,总结提升。(预设2分钟)
回顾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谈收获
师总结,纳税和折扣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思维,都是关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其实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谈收获,既注重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从知识到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同时又运用指导于生活,以期使学生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效果。】
板书设计
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和方法设计: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
评价项目 评价等级
A B C D
自评 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 浓厚 较浓厚√ 一般 弱
本节课独立思考的习惯 强√ 较强 中 弱
自信心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多√ 较多 一般 少
理解别人的思路,与同伴交流的意识 好√ 较好 一般 弱
在知识、方法等方面获得收获的程度 高√ 较高 一般 低
同伴互评 本节课发言的次数 多√ 较多 一般 少
本节课发言的质量 好√ 较好 一般 差
本节课课堂练习的正确性 高√ 较高 一般 低
师评 上课听讲的专心程度 专注√ 教好 一般 有时分心
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 高√ 较高 一般 低
课堂发言反映出的思维深度 强√ 较强 一般 弱
课堂发现问题的角度 多√ 较多 一般 少
课堂发现问题的能力 强√ 较强 一般 弱
评价说明 在评价等级下,相应的栏只选一项,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