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八 期末复习《4.分数的初步认识,千克和克复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八 期末复习《4.分数的初步认识,千克和克复习》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2-06 20:5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千克和克,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本课时是复习课,复习千克和克、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相关内容。教材共有六道练习,前三道练习分别复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单位换算、用千克和克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后三道练习分别复习分数的含义、分数的加减法。但分数的大小比较没有在教材中体现,为了全面复习这两块知识点,因此本课时增加分数的大小比较。复习时将知识绘制成思维导图进行全面的梳理,建构比较完善的知识网,帮助孩子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对于千克和克、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孩子接受比较起来比较容易,通过之前新课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比较牢固;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停留在“会做题”上,不能够完整准确“会说”,千克和克的认识、分数的含义这两个表述上存在差异,因此本课时重难点也在此。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过渡时期,学习内容正在逐步加深,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有的学生在老师、同伴的肯定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成就感,对自己充满自信。也有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抑或,有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接受慢,对自己的信心不够。因此,本节课在环节的设计上更关注学生情绪情感变化,既不过多的褒奖,也不全盘的否定,而是给予孩子适合的评价和肯定。每个练习设计成闯关游戏,吸引孩子注意力,调动孩子学习兴趣,闯关成功开宝箱,送上智慧、合作等徽章,引导孩子学习上要学会合作、思考,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培养孩子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际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能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几,能比较分数大小,能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经历感受物体质量和体验分数的过程,加深对千克和克的理解,能简单运用千克和克解决问题;深化对分数的认识,学会通过分数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活情境感受数学的生活化,渗透学好数学便利生活的思想;通过整理介绍知识清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初步构建知识网;通过丰富的活动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寻找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千克和克的认识和分数的含义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千克和克的认识和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感受生活,引出课题。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在家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你会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你们真能干!真懂事!咱们班的薛诗颖非常能干,经常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下面我们一起观看视频,看看她在干什么?(学生观看视频)
(视频内容:薛诗颖同学来到超市帮妈妈买菜,她买了18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平均每个鸡蛋大约重55克。买了四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平均每个苹果重250克。买了一袋大米,净含量是5千克。买了两块巧克力,每个净含量是43克,其中的给好朋友吃,剩下的自己吃。)
播放视频时教师捕捉图片,利用截图功能,把相关的图片留在电子白板上。
谈话: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
教师结合白板上的图片给予评价,引出课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千克和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千克和克,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设计意图:以“做家务”的话题为切入点,渗透热爱劳动的思想,并以此引出和本节课密切相关的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渗透学好数学方便我们生活的思想。利用视频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出本节课复习的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动态捕获视频信息。播放视频的同时,利用希沃白板将视频中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截图功能保存在屏幕上,便于教师利用所截图片进行互动和总结,既节约时间,也展现课堂动态生成。)
二、自主梳理,交流展示。
(1)交流
引导:课前,同学们自主整理了千克和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知识清单,请拿出知识清单,和同桌进行交流,你是怎样整理的?整理哪些内容?
教师巡视,将不同类型的知识清单,拍照传至白板上。
(2)学生展示
两至三名学生到讲台前介绍他们整理方法和内容。
评价:每位同学整理的都非常用心,各有特点,学会整理归纳知识,学习便会事半功倍。
(3)教师展示
教师出示千克和克、分数的初步认识知识框架图,和学生简单交流。
(设计意图:自主整理知识清单,有的学生整理成一段文字,有的学生画图,有的学生用树形图,有的学生用思维导图等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初步构建知识网。同时,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掌握更多的方法,在优秀作品的展示中,优化整理知识清单的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现代信息技术:巡视时用希沃授课助手将学生的作品随时传至屏幕,高效便捷,并且尽可能多的展示学生的作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三、挑战自我,智勇闯关。
引导: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认识了分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用所学的知识智勇闯关,挑战自我,相信自己能做到吗?
出示:游戏规则(学生仔细阅读)每成功闯一关,可以开启一个神秘宝箱,有机会获得神秘徽章。
(设计意图:以闯关的形式进行复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1.第一关:单位配对乐趣多。
(1)教师出示一组单位配对,一名学生上台操作,做完后检查答案。其他同学用手跟着比划,一起选一选。
①学校午餐水果是香梨,一个香梨大约重 。
②一个西瓜大约重 。
③一盒巧克力饼干重 。
④学校的一部电梯载重量是 。
(2)闯关成功开宝箱。获得一张羊皮纸,上面写着:知识配对游戏难度升级,你敢接受挑战吗?(学生回答:敢)你们真有勇气,谁来挑战?
出示一组单位配对,一名学生上台操作,做完后检查答案。
①一只鸭重 。
②学校春季运动会实心球男子组扔的实心球重 。
③一袋盐重 ,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 。
④一支铅笔长 。
提问:一支铅笔长12 。后面单位应该是什么,动手写一写。
学生尝试订正错题,再次检查。
(4)认识千克和克小结。
提问: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重多少千克或多少克吗?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追问: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板书:千克 重,克 轻)
补充:屏幕上还有公斤和斤,你认不认识?(板书:公斤)
小结: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比较轻的物体一般用克作单位。感受一个物体有多重,可以结合平时的经验,还可以用手掂一掂,用秤称一称。
(设计意图:第一关的设计在于复习千克和克,内容全部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结合生活进一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直观感受千克和克。通过游戏形式呈现,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有,寓教于乐,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现代信息技术:设计“知识配对”游戏,学生动手操作,实时检查、订正、再检查,帮助学自己自我检测,解决问题,利于课堂动态生成。打开宝箱和羊皮纸的动画制作,增强课堂趣味性,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第二关:单位换算我能行。
(1)出示:前四道单位换算题。
3 千克=( )克 9000克=( )千克
8 千克=( )克 2000克=( )千克
学生独立思考,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单位换算的。(板书:1千克=1000克)
(2)谈话:刚才的四道题很简单,难不倒你们,下面还有隐藏的四道题,你能挑战成功吗?
出示:后四道题。
2 千克=( )斤 5050克=( )千克( )克
10千克=( )克 1200克+800克=( ) 千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一名学生上黑板填写答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小结:单位间的换算可以根据单位件的进率来推算,几千克就是几个1000克,反过来几个1000克就是几千克。
(3)闯关成功开宝箱。
孩子们,你们爱思考、爱动脑,送你们一枚爱思考徽章。开心吗?我们继续闯第三关。
(设计意图:第二关的设计用于复习千克和克的单位换算,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书本上的四道题目学生掌握的教好,但是学生对于单位换算的理由不能准确流畅地表达。因此前四道题主要目的让学生多说,进一步理解1千克=1000克。紧接着根据所学知识创造性的改编内容,融合计算、公斤等知识,增加有一定难度的单位换算题,拓展延伸,巩固训练。最后打开宝箱,奖励学生爱思考徽章,让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和自信。)
(现代信息技术:用白板笔在白板上现场书写,打开宝箱并触发徽章的动画。)
3.第三关:活用知识解决问题。
(1)谈话:出示一个实物天平。同学们,仔细观察白板,这是什么(学生回答:秤、天平......)
出示橘子和砝码。现在再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回答:天平左边放了橘子,右边放了砝码;两边相等、平衡......)
追问:天平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两个橘子的质量=砝码质量的和)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生:橘子一共多重?平均每个橘子多重?等)选择“平均每个橘子多重?”这一问题,在作业纸上算一算。
拍照展示2至3名学生的答案,并请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板书:kɡ、ɡ)
小结:批阅并点评投影上几位同学的内容和书写,为数学工整、内容正确的作业加上一颗五角星。
(2)闯关成功开宝箱。
请闯关成功的学生开宝箱。获得一张羊皮纸:一起走进秤的王国,欣赏生活中不同种类的秤。
(3)谈话:你们真了不起,已经连续闯了三关,还想继续闯关吗?(学生回答:想)闯关之前,老师想请你们猜个谜语。一起来看。
谜语: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打一分数)
一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谈话:下面我们继续闯关,需要用到分数的知识,你们还能像刚才复习千克和克一样勇往直前,赢得徽章吗?(学生回答:能)
(设计意图:第三关的设计是用所学的千克和克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从天平到最后解决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学会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内化。接着又呈现各种类型的秤,让学生欣赏、认识秤的同时,感受生活。最后,出示一个谜语过渡到分数初步认识的复习,也让上了二十分钟课的孩子简单放松。)
(现代信息技术:学生课堂的练习用希沃授课助手拍照传至屏幕上,打开宝箱并触发徽章的动画,猜谜语刮一刮的动画。)
4.第四关:认识分数善表达。
(1)谈话:做题之前要看清题目要求,这一关老师请一位小老师到讲台前讲解。生生互动,教师相机帮助小老师提问。
提问:仔细观察三个分数,为什么这三个分数的分母不相同 为什么第一个分数的分子是1,后面两个分数的分子是2?
你能结合图形说说这几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吗?
提问:里有几个四分之一?和里各有几个几分之一呢?
指出:把一个图形或者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一,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2)操作:把第三个图形进行克隆,变成新图形,教师利用克隆技术表示出,学生口答几分之几,并说说里有几个。再请2至3名学生上台操作,表示一个分数,所有学生说说分数是几分之几,再说说它的含义。
(3)闯关成功开宝箱。
孩子们,你们积极发言,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送你们一枚发言徽章。
(设计意图:第四关的设计在于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含义,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几。通过当小老师,白板操作互动,说说分数的意义等多种活动形式复习分数,加深学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开宝箱获得发言徽章,表扬爱举手、爱发言的孩子,引导学生养成多举手、多动脑的好习惯。)
(现代信息技术:用蒙层技术擦除分数,用克隆技术现场画图表示分数,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从而了解学生在本节课掌握情况。)
5.第五关:合作探究寻奥秘。
(1)谈话: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长方形在悄悄的变化,这里的变化隐藏着一个奥秘,现在要想闯关成功,就必须要找出这个奥秘。你们觉得自己能找到吗?(学生回答:能)老师也相信你们能做到。现在我们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分组之前我们一起看看要求,请一名学生读要求。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相机指导(每次对折后平均分成的是多少份,每份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每次平均分成的份数和对折的次数间有怎样的关系?每次对折后得到的几分之一的大小是怎样变化的?),最后请2至3个小组汇报。
汇报:对着次数多一次,平均分成的份数乘2;每份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越来越小。
指出:我们通过对折、记录和观察比较,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对折一次,平均分成的分数就是原来的2倍;对折几次,平均分成的份数就是几个2连乘的积。比如对折3次,3个2连乘得8,这张纸就平均分成了8份;如对折4次,4个2连乘得16,这张纸就平均分成了16份。对折的次数越多,平均分成的份数也越多,得到的几分之一就越小。
(2)闯关成功开宝箱。
“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捆筷子折断难。”你们团结合作,一起努力解决了难题,顺利闯关,送给你们一颗合作徽章。
(设计意图:第五关的设计在于深化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在具体的问题中学会合作、表达。)
(现代信息技术:用视频展台把学生的作业纸投影到屏幕上。)
6.第六关:大小比较当法官。
(1)出示:两组分数,每组请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最后概括比较大小的方法。
指出: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出示:第三组三个分数,比较三个分数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闯关成功开宝箱
恭喜你获得了智慧钥匙,使用智慧钥匙可以开启最后一关,闯关成功就能获得一枚智慧徽章。
(设计意图:第六关的设计在于复习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根据学生对大小比较的掌握情况,本节课把分数计算的方法进行概括性的总结,便于学生记忆。)
7.第七关:分数加减展智慧。
(1)出示题目;
一块布的做上衣,做裤子。你会用不同的颜色在下面的大长方形中表示做上衣的布和做裤子的布吗?
谈话:大长方形表示一块布,用不同颜色分别表示上衣、裤子的布,涂好之后和同桌交流交流。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涂一涂。
提问:上衣的布是怎么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
追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做上衣和裤子一共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 做上衣比做裤子多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全班根据学生提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并找同学汇报。
指出: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只要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板书)
(2)闯关成功开宝箱
孩子们,你们能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我看到了智慧的光芒在你们身上闪烁,送给你们一枚智慧徽章。
(设计意图:第七关的设计在于复习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学会通过分数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出示问题的条件,让学生操作画图,自己提 出并解决问题,能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用克隆技术把布涂一涂;设计多个触发器,根据学生提问题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
四、知识内化,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收获了多少枚徽章?你们真了不起,学习需要我们动脑思考,需要我们手脑并用,更需要我们去表达,去合作。
这节课还有什么收获?
五、欣赏作品,知识成网。
谈话:老师最后想和你们分享两幅作品。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指出:知识就像大树、网一样,知识非常的有层次感,非常的清晰。
(设计意图:复习结束后,欣赏两张相关的知识清单,让学生再来体会怎样复习,怎样全面复习,建构自己的知识网。)
板书设计:
千克和克,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千克 重 kɡ 公斤
克 轻 ɡ 分母相同,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1千克=10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