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选出加点字的拼音和书写全对的一项( )
A.延 yán 安 春笋 shǔn
B.茅 máo 屋 土炕 kàng
C.明媚 huáng 元旦 dàn
2.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中,“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二、填空题
3.读拼音,写词语:
yán sù qīng xī bào fu xiōng huái zàn tàn
yí huò biǎo qíng wàng huái guǒ zhēn fēi fán
zhǐ wàng xùn chì tǐ huì fèn liàng xiǎng liàng
bào xiào zhōng huá bú zhèn zuǒ gù yòu
pàn
4.词语盘点。(照样子,写词语)
(1)得意扬扬(ABCC式)
(2)思来想去(含反义词)
5.查字典填空。
“融”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 ,再查 。“融”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固体受热变软或变为流体;②融合,调和;③流通。在下面三个词中应分别选哪种意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冰雪融化 融洽 金融机构
6.知识梳理。
这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本文讲了现代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生平中的一些感人事迹:抗战时,占领上海的日军想利用梅兰芳的影响 ,梅兰芳获悉后通过 、蓄须、打伤寒预防针等方法一次次拒绝了日本人,充分显示出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 。
第一部分(1):概括交代了梅兰芳先生的身份、职业、习惯等。
第二部分(2-8):具体记叙了梅兰芳先生拒绝为日本人演出。以及抗战胜利后又重新登台演出的事,体现了他坚定的民族气节。
第三部分(9):深化主题。从表演艺术和民族气节两个方面对梅兰芳先生进行了高度评价。
三、默写
7.默写。《凉州词》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8.文中的“那位同学”名字叫 。
9.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若有所思: 抱负:
10.下面的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①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描写
②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描写
③他睁大眼睛。 描写
11.对“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是
12.如果老师问到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你会怎样回答?
课外阅读。
《情谊》
昨夜,一场无情的大火把我家的一切都烧成了灰烬。第二天一早,妈妈催我去上学。书没了,书包也没了叫我怎么去上学呢?我带着悲伤和疲劳,慢慢地朝学校走去。
教室里,同学们都在读书,我低着头走进了教室。不知是谁小声说了声:“玲玲来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放下课本,抬起头用同情的目光看着我,大家虽然都没有说话,但看得出大家又都想说些什么。教室里出奇的静,好像没有人一样。这时,中队长方萍手拿一个大纸包走过来,对我说:“别难过!这些都是同学们送给你的学习用品。我给你买了一条红领巾和一块中队委员的标志。来,我给你戴上。”
“玲玲,你收下吧!”
“玲玲,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精致的彩色笔,我把它送给你。”
“玲玲,这个多功能文具盒是我姑姑送给我的生日礼物,你拿去用吧!”
看着桌上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听着一声声感人的话语,我真想大哭一场。我用力咬着嘴唇,极力控制自己。可是,不知为什么,那大颗大颗的泪珠还是不停地滚下来。
13.给文章分段,并写出段意。
14.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
A.时间的变化 B.地点的转移 C.总分结构
D.事物几方面 E.事情发展顺序
15.改写句子
①把“一场无情的大火把我家的一切都烧成了灰烬。”改成被字句:
②将“那大颗大颗的泪珠还是不停地滚下来”缩成最简句子:
16.概括短文的中心思想。
五、语言表达
17.语言表达。
(1)为了保家卫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爱国志士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其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简单写出他(她)的故事。
(2)“古来征战几人回”,你认为是悲伤语还是豪壮语?请说一说理由。
18.周总理在民族危亡紧急关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作为青少年一代,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面对下图的“读书无用论”,你会怎么驳斥他?
六、写作题
19.习作。
书信曾经是人们和远方的亲人朋友互通消息、交流感情的主要方式,现在仍然是重要的联络手段。请给你的亲友或者老师写一封信,可以和他一起分享你的快乐,也可以请他帮助你解决遇到的问题。题目自拟,内容不少于35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A.“春笋”中的“笋 ”不读“shǔn”,应读作“sǔn”,所以错误。
B.正确。
C.“明媚”中的“媚”不读“huáng”,应读作“mèi”, 所以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要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词组中的不同读音。平时要多读、多练。
2.【答案】A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结合“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楼”比作雨后的“春笋”。所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答案】严肃;清晰;抱负;胸怀;赞叹;疑惑;表情;忘怀;果真;非凡;指望;训斥;体会;分量;响亮;报效;中华不振;左顾右盼
【知识点】拼音;字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清晰”的“晰”不要写成同音字“淅”,“抱负”的“抱”不要写成形近字“炮”,“指望”的“望”不要写成同音字“忘”,“响亮”的“响”不要写成形近字“晌”。书写时还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严肃、清晰、抱负、胸怀、赞叹、疑惑、表情、忘怀、果真、非凡、指望、训斥、体会、分量、响亮、报效、中华不振、左顾右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4.【答案】(1)神采奕奕;文质彬彬;威风凛凛;含情脉脉
(2)舍近求远;头重脚轻;舍本逐末;七上八下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1)“得意扬扬”属于ABCC式的词语,即第三、四字相同的四字词语,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四个即可。
(2)“思来想去”中“来”和“去”互为反义词。根据词语积累,写出四个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故答案为:(1)神采奕奕;文质彬彬;威风凛凛;含情脉脉;(2)舍近求远;头重脚轻;舍本逐末;七上八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不同结构形式的词语的积累与应用。作答此题重点是找出所给词语的特点,然后据此仿写。
5.【答案】虫;十;R;róng;①;②;③
【知识点】字义;去年的树;汉字查字典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
6.【答案】梅兰芳;粉饰太平;远避香港;民族气节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梅兰芳蓄须》这篇文章介绍了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感人事迹,抗战时期,梅兰芳得知占领上海的日军想通过自己的影响粉饰太平,梅兰芳通过远避香港、蓄须、打伤寒预防针等方法粉碎日本人的阴谋,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故答案为:梅兰芳 分粉饰太平 远避香港 民族气节
【点评】考查课文内容理解。理解《梅兰芳蓄须》这篇文章中的事件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7.【答案】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注意易错字“孤、城、仞、羌、笛、须、柳”。
故答案为: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点评】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答案】8.周恩来
9.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文中指周恩来默默坐在那里思考着什么。;远大的志向;文中指魏校长惊叹周恩来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远大的志向。
10.神态;语言;动作
11.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12.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读书。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训练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完成的关键是认真阅读短文内容,读懂短文。
8.本题考查对选段内容的理解。由前后文可知,“那位同学”是周恩来。
故答案为:周恩来
9.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①“若有所思”的本义是好像在思考着什么。结合语境“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可知,“若有所思”在文中指周恩来默默坐在那里思考着什么。②“抱负”的本义是远大的志向。结合语境“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可知,“抱负”在文中指魏校长惊叹周恩来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远大的志向。
故答案为:①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文中指周恩来默默坐在那里思考着什么。②远大的志向;文中指魏校长惊叹周恩来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远大的志向。
10.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①“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写的是周恩来的神态,是神态描写。
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说的话,是语言描写。③“睁大眼睛”写的是周恩来的动作,是动作描写。
故答案为:神态;语言;动作
1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结合全文内容可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的是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故答案为: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1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开放性试题,答案并无恶意,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即可。
故答案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读书。
【答案】13.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场无情的大火把我家烧了。第二段(2-5自然段)同学们送给我学习用品。第三段(第6自然段)我因为感动而留下来眼泪
14.E
15.①我家的一切都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给烧成了灰烬。②泪珠滚下来。
16.表达了同学们对我的纯洁而真挚的感情。抒发了我对同学们的感激之情。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考查记叙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能概括主要事件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13.本文主要讲述了无情的大火烧毁了“我”家后,同学们带给我的温暖。其中第一段是第一自然段,交代事情的起因——一场无情的大火把我家烧毁了;第二段是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讲述同学们给我送学习用品;第三段是第六自然段,我因为感动而留下眼泪。
故答案为: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场无情的大火把我家烧了。第二段(2-5自然段)同学们送给我学习用品。第三段(第6自然段)我因为感动而留下来眼泪
14.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首先写了我家遭遇了一场无情的大火,然后写同学们给我送学习用品,最后写我的感受。
故答案为:E。
15.“把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把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主动者,后面的“谁”为被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把字句=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成分。“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被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被动者,后面的“谁”为主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成分。“一场无情的大火把我家的一切都烧成了灰烬。”中的主动者是“一场无情的大火”,被动者为“我家的一切”;动作成分是“都烧成了灰烬”,按照被字句的结构排列为:我家的一切都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给烧成了灰烬。缩写句子就是在不改变句意的前提下去掉句中的修饰成分,“那大颗大颗的”“还是不停地”是修饰成分,去掉后变为“泪珠滚下来”。
故答案为:①我家的一切都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给烧成了灰烬。②泪珠滚下来。
16.本文通过讲述在我家遭遇大火后同学们纷纷给我送来帮助这件事情,表达了同学们对我纯洁而又真挚的感情,也抒发了我对同学们的感激之情。
故答案为:表达了同学们对我的纯洁而真挚的感情。抒发了我对同学们的感激之情。
17.【答案】(1)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董存瑞。在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中,他担任爆破人物,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2)我认为是豪壮语。这两句是欢宴痛饮时的劝酒之语,意谓: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莫笑,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所以这不是厌恶战争,哀叹生命的悲伤语,这里表现出来的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是视死如归的勇气。而且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是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1)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董存瑞。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董存瑞同志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他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汲取力量,奋勇前行。
(2)我认为是豪壮语。这两句是欢宴痛饮时的劝酒之语,意谓: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莫笑,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所以这不是厌恶战争,哀叹生命的悲伤语,这里表现出来的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是视死如归的勇气。而且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是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及语言组织能力。(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8.【答案】要为建设家乡而读书,要为实现中国梦而读书。“读书无用论”是荒谬的,无论是从个人素质的提高,还是祖国的建设来说,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就“读书无用论”谈自己的看法,结合个人的认识,从提高个人素质,建设家乡,实现中国梦等角度来论述。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要为建设家乡而读书,要为实现中国梦而读书。“读书无用论”是荒谬的,无论是从个人素质的提高,还是祖国的建设来说,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点评】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个人的认识,观点明确.表达清楚,语言流畅。
19.【答案】略
【知识点】应用文作文
【解析】【分析】书信有固定格式。书信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
一、称呼:要根据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关系来决定。
二、问候语:如果收信人是长辈,可以写“您好”;或“身体好吗”等;如果收信人是平辈,可以写“你好”;如果收信人不是一个人,一般写“你们好”或“大家好”,不可以写“您们好”
问候语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三、正文:这是书信的主要部分,要直截了当地把要告诉对方的内容条理清楚地写下来,要写出真情实感。如果要说的事情不止一件,应每件事写一段。书信不要使用华丽的词语,更不能言不由衷。
四、祝愿语:正文写完后,通常要向对方表示致敬或祝福。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或“祝你”,再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或“健康”等祝福的话。
五、署名:在信纸的右下方写上自己的名字,前面还可以注明自己的身份
六、日期:把写信的具体时间写在署名的正下方,应写清年月日(不写年份是错误的),以备收信人日后查阅。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书信格式的掌握,正文部分要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1 /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选出加点字的拼音和书写全对的一项( )
A.延 yán 安 春笋 shǔn
B.茅 máo 屋 土炕 kàng
C.明媚 huáng 元旦 dàn
【答案】B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A.“春笋”中的“笋 ”不读“shǔn”,应读作“sǔn”,所以错误。
B.正确。
C.“明媚”中的“媚”不读“huáng”,应读作“mèi”, 所以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要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词组中的不同读音。平时要多读、多练。
2.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中,“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答案】A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结合“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楼”比作雨后的“春笋”。所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二、填空题
3.读拼音,写词语:
yán sù qīng xī bào fu xiōng huái zàn tàn
yí huò biǎo qíng wàng huái guǒ zhēn fēi fán
zhǐ wàng xùn chì tǐ huì fèn liàng xiǎng liàng
bào xiào zhōng huá bú zhèn zuǒ gù yòu
pàn
【答案】严肃;清晰;抱负;胸怀;赞叹;疑惑;表情;忘怀;果真;非凡;指望;训斥;体会;分量;响亮;报效;中华不振;左顾右盼
【知识点】拼音;字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清晰”的“晰”不要写成同音字“淅”,“抱负”的“抱”不要写成形近字“炮”,“指望”的“望”不要写成同音字“忘”,“响亮”的“响”不要写成形近字“晌”。书写时还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严肃、清晰、抱负、胸怀、赞叹、疑惑、表情、忘怀、果真、非凡、指望、训斥、体会、分量、响亮、报效、中华不振、左顾右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4.词语盘点。(照样子,写词语)
(1)得意扬扬(ABCC式)
(2)思来想去(含反义词)
【答案】(1)神采奕奕;文质彬彬;威风凛凛;含情脉脉
(2)舍近求远;头重脚轻;舍本逐末;七上八下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1)“得意扬扬”属于ABCC式的词语,即第三、四字相同的四字词语,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四个即可。
(2)“思来想去”中“来”和“去”互为反义词。根据词语积累,写出四个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故答案为:(1)神采奕奕;文质彬彬;威风凛凛;含情脉脉;(2)舍近求远;头重脚轻;舍本逐末;七上八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不同结构形式的词语的积累与应用。作答此题重点是找出所给词语的特点,然后据此仿写。
5.查字典填空。
“融”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 ,再查 。“融”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固体受热变软或变为流体;②融合,调和;③流通。在下面三个词中应分别选哪种意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冰雪融化 融洽 金融机构
【答案】虫;十;R;róng;①;②;③
【知识点】字义;去年的树;汉字查字典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
6.知识梳理。
这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本文讲了现代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生平中的一些感人事迹:抗战时,占领上海的日军想利用梅兰芳的影响 ,梅兰芳获悉后通过 、蓄须、打伤寒预防针等方法一次次拒绝了日本人,充分显示出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 。
第一部分(1):概括交代了梅兰芳先生的身份、职业、习惯等。
第二部分(2-8):具体记叙了梅兰芳先生拒绝为日本人演出。以及抗战胜利后又重新登台演出的事,体现了他坚定的民族气节。
第三部分(9):深化主题。从表演艺术和民族气节两个方面对梅兰芳先生进行了高度评价。
【答案】梅兰芳;粉饰太平;远避香港;民族气节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梅兰芳蓄须》这篇文章介绍了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感人事迹,抗战时期,梅兰芳得知占领上海的日军想通过自己的影响粉饰太平,梅兰芳通过远避香港、蓄须、打伤寒预防针等方法粉碎日本人的阴谋,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故答案为:梅兰芳 分粉饰太平 远避香港 民族气节
【点评】考查课文内容理解。理解《梅兰芳蓄须》这篇文章中的事件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默写
7.默写。《凉州词》
【答案】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注意易错字“孤、城、仞、羌、笛、须、柳”。
故答案为: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点评】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8.文中的“那位同学”名字叫 。
9.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若有所思: 抱负:
10.下面的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①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描写
②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描写
③他睁大眼睛。 描写
11.对“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是
12.如果老师问到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你会怎样回答?
【答案】8.周恩来
9.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文中指周恩来默默坐在那里思考着什么。;远大的志向;文中指魏校长惊叹周恩来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远大的志向。
10.神态;语言;动作
11.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12.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读书。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训练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完成的关键是认真阅读短文内容,读懂短文。
8.本题考查对选段内容的理解。由前后文可知,“那位同学”是周恩来。
故答案为:周恩来
9.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①“若有所思”的本义是好像在思考着什么。结合语境“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可知,“若有所思”在文中指周恩来默默坐在那里思考着什么。②“抱负”的本义是远大的志向。结合语境“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可知,“抱负”在文中指魏校长惊叹周恩来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远大的志向。
故答案为:①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文中指周恩来默默坐在那里思考着什么。②远大的志向;文中指魏校长惊叹周恩来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远大的志向。
10.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①“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写的是周恩来的神态,是神态描写。
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说的话,是语言描写。③“睁大眼睛”写的是周恩来的动作,是动作描写。
故答案为:神态;语言;动作
1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结合全文内容可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的是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故答案为: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1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开放性试题,答案并无恶意,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即可。
故答案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读书。
课外阅读。
《情谊》
昨夜,一场无情的大火把我家的一切都烧成了灰烬。第二天一早,妈妈催我去上学。书没了,书包也没了叫我怎么去上学呢?我带着悲伤和疲劳,慢慢地朝学校走去。
教室里,同学们都在读书,我低着头走进了教室。不知是谁小声说了声:“玲玲来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放下课本,抬起头用同情的目光看着我,大家虽然都没有说话,但看得出大家又都想说些什么。教室里出奇的静,好像没有人一样。这时,中队长方萍手拿一个大纸包走过来,对我说:“别难过!这些都是同学们送给你的学习用品。我给你买了一条红领巾和一块中队委员的标志。来,我给你戴上。”
“玲玲,你收下吧!”
“玲玲,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精致的彩色笔,我把它送给你。”
“玲玲,这个多功能文具盒是我姑姑送给我的生日礼物,你拿去用吧!”
看着桌上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听着一声声感人的话语,我真想大哭一场。我用力咬着嘴唇,极力控制自己。可是,不知为什么,那大颗大颗的泪珠还是不停地滚下来。
13.给文章分段,并写出段意。
14.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
A.时间的变化 B.地点的转移 C.总分结构
D.事物几方面 E.事情发展顺序
15.改写句子
①把“一场无情的大火把我家的一切都烧成了灰烬。”改成被字句:
②将“那大颗大颗的泪珠还是不停地滚下来”缩成最简句子:
16.概括短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13.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场无情的大火把我家烧了。第二段(2-5自然段)同学们送给我学习用品。第三段(第6自然段)我因为感动而留下来眼泪
14.E
15.①我家的一切都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给烧成了灰烬。②泪珠滚下来。
16.表达了同学们对我的纯洁而真挚的感情。抒发了我对同学们的感激之情。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考查记叙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能概括主要事件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13.本文主要讲述了无情的大火烧毁了“我”家后,同学们带给我的温暖。其中第一段是第一自然段,交代事情的起因——一场无情的大火把我家烧毁了;第二段是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讲述同学们给我送学习用品;第三段是第六自然段,我因为感动而留下眼泪。
故答案为: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场无情的大火把我家烧了。第二段(2-5自然段)同学们送给我学习用品。第三段(第6自然段)我因为感动而留下来眼泪
14.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首先写了我家遭遇了一场无情的大火,然后写同学们给我送学习用品,最后写我的感受。
故答案为:E。
15.“把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把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主动者,后面的“谁”为被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把字句=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成分。“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被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被动者,后面的“谁”为主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成分。“一场无情的大火把我家的一切都烧成了灰烬。”中的主动者是“一场无情的大火”,被动者为“我家的一切”;动作成分是“都烧成了灰烬”,按照被字句的结构排列为:我家的一切都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给烧成了灰烬。缩写句子就是在不改变句意的前提下去掉句中的修饰成分,“那大颗大颗的”“还是不停地”是修饰成分,去掉后变为“泪珠滚下来”。
故答案为:①我家的一切都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给烧成了灰烬。②泪珠滚下来。
16.本文通过讲述在我家遭遇大火后同学们纷纷给我送来帮助这件事情,表达了同学们对我纯洁而又真挚的感情,也抒发了我对同学们的感激之情。
故答案为:表达了同学们对我的纯洁而真挚的感情。抒发了我对同学们的感激之情。
五、语言表达
17.语言表达。
(1)为了保家卫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爱国志士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其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简单写出他(她)的故事。
(2)“古来征战几人回”,你认为是悲伤语还是豪壮语?请说一说理由。
【答案】(1)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董存瑞。在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中,他担任爆破人物,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2)我认为是豪壮语。这两句是欢宴痛饮时的劝酒之语,意谓: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莫笑,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所以这不是厌恶战争,哀叹生命的悲伤语,这里表现出来的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是视死如归的勇气。而且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是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1)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董存瑞。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董存瑞同志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他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汲取力量,奋勇前行。
(2)我认为是豪壮语。这两句是欢宴痛饮时的劝酒之语,意谓: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莫笑,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所以这不是厌恶战争,哀叹生命的悲伤语,这里表现出来的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是视死如归的勇气。而且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是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及语言组织能力。(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8.周总理在民族危亡紧急关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作为青少年一代,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面对下图的“读书无用论”,你会怎么驳斥他?
【答案】要为建设家乡而读书,要为实现中国梦而读书。“读书无用论”是荒谬的,无论是从个人素质的提高,还是祖国的建设来说,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就“读书无用论”谈自己的看法,结合个人的认识,从提高个人素质,建设家乡,实现中国梦等角度来论述。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要为建设家乡而读书,要为实现中国梦而读书。“读书无用论”是荒谬的,无论是从个人素质的提高,还是祖国的建设来说,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点评】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个人的认识,观点明确.表达清楚,语言流畅。
六、写作题
19.习作。
书信曾经是人们和远方的亲人朋友互通消息、交流感情的主要方式,现在仍然是重要的联络手段。请给你的亲友或者老师写一封信,可以和他一起分享你的快乐,也可以请他帮助你解决遇到的问题。题目自拟,内容不少于350字。
【答案】略
【知识点】应用文作文
【解析】【分析】书信有固定格式。书信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
一、称呼:要根据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关系来决定。
二、问候语:如果收信人是长辈,可以写“您好”;或“身体好吗”等;如果收信人是平辈,可以写“你好”;如果收信人不是一个人,一般写“你们好”或“大家好”,不可以写“您们好”
问候语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三、正文:这是书信的主要部分,要直截了当地把要告诉对方的内容条理清楚地写下来,要写出真情实感。如果要说的事情不止一件,应每件事写一段。书信不要使用华丽的词语,更不能言不由衷。
四、祝愿语:正文写完后,通常要向对方表示致敬或祝福。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或“祝你”,再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或“健康”等祝福的话。
五、署名:在信纸的右下方写上自己的名字,前面还可以注明自己的身份
六、日期:把写信的具体时间写在署名的正下方,应写清年月日(不写年份是错误的),以备收信人日后查阅。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书信格式的掌握,正文部分要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