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7 09:2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观察图片思考:
图片反映了哪一制度?时间跨度是什么?
课前预习小调查
目录
一、新旧交替变科举
—晚清政府的官制改革
二、政府变动选官难
—民国时期的三大选官制度
三、政府稳定确新制
——新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材料: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客谓处存亡危急之秋,务亟图自救之术,此意是也。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
——严复《救亡决论》
八股弊端积重
西学盛传冲击
科举何去何从?
一、新旧交替变科举
—晚清政府的官制改革
1898
1904
1905
1901
维新变法时期清政府增加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确立
清政府实行新政,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问题1:结合时间轴和教材,梳理晚清时期科举制的变化过程。
经济特科六事(据《遵议开设经济科折》整理) 内政 凡考求方舆险要、郡国利病、民情风俗诸学者隶之 经武 凡考求行军布阵、驾驶测量诸学隶之
外交 凡考求各国政事、条约公法、律例章程诸学者隶之 格物 凡考求中西算术、声光化电诸学者隶之
理财 凡考求税则、矿产、农工、商务诸学者隶之 考工 凡考求名物象数、制造工程诸学者隶之
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1907年绘制的《两江师范学堂》
两江师范学堂是清末新式学堂的代表,由张之洞创建,初名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科举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总之,可维护清王朝统治。
思考: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是什么?
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
到戊戌维新至清末新政的几年里,在奥论频频抨击、权臣屡屡奏请之下,经朝廷进退反复、踌躇再三,这项制度终于被一纸诏书彻底注销。
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逾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300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划上了句号。
科举制落后的不是选拔形式,而是考试内容: 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考试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教育改革推动官制改革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逐渐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帝国主义列强炮舰的 威迫震慑下,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随着列强对中 国侵略程度的不断加深,外国势力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文官设置上 更是如此。从鸦片战争后清廷首设的“五口通商大臣”及以后的“南北洋大 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材料二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官制度还遇到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威胁。从清政 府应付内忧外患的反应能力来看,传统的文官制度已步入老年,尽显疲态。面对于千古 未有的“一大变局”,中国传统行政制度在西方霸权威胁和近代化文明示范这 一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冲击下开始了向近代文官制度的过渡。戊戌维 新正是这种历史时势推进的必然结果。
问题1: 结合材料分析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背景?
列强的侵略及影响,科举制的变革、
农民运动、维新变法
2、选官制度的改革
问题2:结合教材,梳理晚清时期官制及选官制度的变革。
制度 变革内容
官制 变革
选官制度变革 选官制度更新
学堂选官制度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五等
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奖励出身大致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
每年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
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清末新政时更新选官制度,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回归教材夯基础
局限性
官制向近代转变,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清政府的腐朽。
问题3:如何评价清末官制改革?
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材料一 虽然 打破了传统文官组织体系,适应了国内经济关系的发展和涉外事务的复杂化, 如设立邮传部、改工部为农工商部、提高大理院的地位等等,但由于最高统治 者并不允许触动内阁、军机处的一切规制,旧的文官体系和新的文官机构双轨 并存,没能实现政治制度的根本性转型。
积极性
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为革命派共和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材料二 清末文官制度改革,是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重要环节,是中国由传统 封建文官制度向资产阶级近代文官制度迈出的重要亠步。晚清实行的立宪政 体下的文官体系虽不完善,但毕竟已不同于封建文官制度,带有向资产阶级近 代文官制度过渡的性质。它的一部分成果如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文官惩 戒、司法制度、学堂考试录用制等等,日后得到保留和完善,并成为资产阶级革 命派推行民主共和政治的基础。
辛亥革命倒晚清,
官员何去从?
二、民国时期官员的选拔制度
概况 依据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考试权独立)
内容 ①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逐步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运行机制。
意义 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局限 制定官员选拔的法规草案,没有来得及实施。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材料二 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思考: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主张?
主张:考试权独立;实行考试制度,非经考试合格不能做官。
思考: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主张考试权独立的原因?
材料三 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中国向来铨选,最重资格,这本是美意,但是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chù zhì,罢免升迁)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但是这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原因:防止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弊端的需要;
吸取中西方考试权不独立导致流弊滋生的教训。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变革
考试
甄别
报考条件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负责机构 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生甄拔考试。
甄别对象 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甄别方式 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文官高等考试科目 甄录试 ①国文 ②历史 ③地理 ④笔算
初试 ①国法学 ②刑法 ③民法 ④国际公法
⑤行政法 ⑥经济学 ⑦财政学
大试 ①现行法令解释 ②设案之判断 ③草拟文牍
北洋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
甄别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显示出自身的特点:
第一,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制定了大量的法规法令和实施细则,使之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第二,考试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产生、发展,以及内容、性质都将取决于制定制度的政权的性质。……因此,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必然要受到北洋政府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第三,考试制度和任用制度的脱节。事实上,凡是参加文官考试的人,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差,才想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现状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试作为工具。然而文官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的知识分子得不到任用,而无须参加考试却有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同样可以入仕为宦,官运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第四,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有删节)
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受到北洋政府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基础: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
继承: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
吸收: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人员:
机构:
法律依据:
特点:对一般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趋于现代化。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南京国民政府重新设计了人事制度
考试
甄别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
称谓:官吏→公务员
女子可以参加考试
考试院(最高考试机关)
《公务员任用条例》(1929)、《考试法》(1929,第一部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1933)
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中,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 然结果100名合格者中竟无一女性。在放榜之际,竟有女考生失声痛哭。而典试委员邵元冲夫人张默君也禁不住伏案流泪。而到1933年第二届高等考试时,才有两位女性“攀登龙门”,她们是中央大学法学院毕业的陈自观和倪光琼。
考试院三孔门楼,中门上悬“为国求贤”四字题额,门卫是身着古装的佩剑武士。大门两旁有一副对联:
入此门来,莫作升官发财思想;
出此门去,要有修己安人工夫。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中,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南京国民政府还在考试中增加了检定考试一项,即没有受到正规学校教育而自学成才的青年,可以参加检定考试,及格后便取得参加高等考试与普通考试的应试资格。……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对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严加限制。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
思考: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中西
结合
开放
平等
制度
健全
党派
性强
考试
为主
选任
脱节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须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 。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的最为明显 ,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根据史料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
特点:
背景:
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
材料1: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据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等
材料2: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英国:
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
公民文化政治素养较高;
工业化的推进;
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较强;
国内政局长期稳定。
中国:
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传统;
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相对较低;
工业化水平较低;
国民政府一党专政;
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
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
国内政局长期动荡(或长期内外战争的干扰)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员制度
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干部”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干部
干部制度
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概念阐释
1949~1989年,干部人事制度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1949~1953年沿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此后,在学习苏联干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级管理的干部制度。
2、1966年5月~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和损失。
3、1976年10月以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逐步完善的阶段。
民主革命
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
十八大以来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沿用旧制,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问题1:结合时间轴和教材,梳理新中国干部制度的发展。
在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链接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的干部制度改革具有哪些进步意义?
党管干部
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规定了干部工作的主体和体制,是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
主要内容包括:由党制定干部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由各级党委管理和推荐重要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指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党管干部方法,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检查监督,保证干部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知识扩展
提升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
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
1993年
2005年
2006年
1987年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中共十三大决定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法》通过,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
《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问题2:结合时间轴和教材,梳理新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过程。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两官分途 西方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 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指导原则 标榜“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管理体制 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
服务对象 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资产阶级服务 我国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国家公务员制
度正式形成
1840年
1898年
改革科举
废除科举
学堂选官
留学生选官
文官考试
制度确立
公务员制度
建立
公务员制度
开始推行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33年
1949年
1993年
2015年
民国时期
(建立)
晚清时期
(应变)
新中国时期
(完善)
时空坐标
当堂训练
1.19世纪下半叶,在清政府的倡导、默许下,捐纳入仕成为一种常态。“内则京捐局,外则甘捐、皖捐、黔捐等,设局遍各行省”,捐纳人持有的“原籍地方官查具清白册”可由诸省捐局授权的金融机构代办,“实官执照”由省捐局签发。这表明当时( )
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官僚政治体制面临危机
C.列强入侵制约官僚选任 D.选官用人体制灵活高效
2.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2018年对公务员法的修订以及配套法规逐步出台。这些表明我国( )
A.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 B.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得以提高
C.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 D.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始推行
3.1941年,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规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实行赋分制,工作50分,学习25分,操行25分。考核等级按分数多少定为七等,一等升级……六等降级,七等解职。这些规定( )
A.推动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反映了品行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 D.扩大了边区政权阶级基础
B
A
A
4.1906年,孙中山游历欧美国家后指出:“美国官吏,既有由选举得来,也有由委任得来。从前本无考试的制度﹐所以无论是选举,还是委任,皆有很大的弊端。……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这说明孙中山( )
A.辩证指出了文官制度的利弊 B.开始改变对西方的盲目崇拜
C.仍然受到传统科举制的影响 D.主张选官权从行政权中独立
5.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一方式的主要意图在于( )
A.建立近现代文官制度 B.保持施政的连续稳定
C.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 D.保证人事制度公正性
6.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这表明党中央( )
A.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 B.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注重德才兼备
C.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 D.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D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