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五石之瓠
《庄子》
《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庄周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庄子
材与非材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 ”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 ”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 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
《庄子》文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庄子的人生观
人生观其实是由命运观决定的。你有什么样的命运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庄子的命运观,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庄子》文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庄子的认识论
所谓认识论简单来说有两种,一是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第二种是认为这个世界不能被认识。庄子认为,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人永远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界,所以费心费力地去学习,是毫无意义的。
《庄子》文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庄子的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
老子的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辩证法。而庄子也继承了这一点。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庄子在《德充符》中列举了很多对矛盾对立的现象:“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庄子》文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庄子的齐物论。
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荣华富贵了,既然如此,我们所谓的失败,所谓的挫折,那也只是过眼烟云了。
作品简介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道家经典之一
作品简介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道家经典之一
了解《逍遥游》
了解《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初步感知
1.自读:学生整体把握,划分层次。
第一层(惠子曰……无为其无用而剖之):惠子认为大瓠无用
第二层(庄子曰……则所用之异也):庄子举例说明“所用之异”的道理
第三层(今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批评惠子
文本探究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①谓:对……说
②贻:赠送
③瓠:葫芦
④树:种植
⑤实:名作动,收获果实(葫芦)
⑥坚:坚固的程度
⑦自举:宾语前置,即“举自”
⑧以为:把……当作
⑨则:那么
⑩瓠落:很大的样子
呺然:庞大而中空的样子
掊:砸破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层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翻译: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层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分析这一部分的语言特点
①多用否定,增强语气;
②多用散句,口语,通俗易懂,平实自然。
文本探究
【思考2】研读第二层
原文: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①固:实在,确实
②善:擅长
③龟手:龟,同“皲”,冻裂手
④洴:使动,使……浮起
⑤澼:在水中漂洗
⑥絖:同“纩”,丝絮
⑦事:营生
⑧鬻:卖
⑨请:请允许我
⑩说:同“悦”,取悦
难:发难,即发兵侵略
一:同样的
或:有的人
异:不同
【思考2】研读第二层
原文: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翻译: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文本探究
文本探究
文本探究
【思考2】研读第二层
原文: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1.概括这一部分的说理特点。
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从一件具体的事情出发,通过对药膏不同的用法,得到前后不同的结果,得到“所用之异也”的结论。
文本探究
【思考3】研读第三层
原文: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虑:用绳结缀
②以为:把……制成
③而:表转折,却
④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释义: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文本探究
【思考3】研读第三层
原文: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部分的艺术特点。
①想象奇特丰富;
②敢于讽刺批判。
探究问题
1.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几个故事?
两个
惠子:大瓠无用
庄子:不龟手之药
探究问题
1.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几个故事?
两个
惠子:大瓠无用
庄子:不龟手之药
客 → 获裂地封侯之赏
宋人→ 不免于洴澼絖
不龟手之药
客 → 获裂地封侯之赏
宋人→ 不免于洴澼絖
不龟手之药
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地方,其作用效果大不一样。我们要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的最大价值,完美利用。
探究问题
2.惠子和宋人有什么相同点? 庄子和客有什么异同点?
惠子和宋人:只看到世俗的小利,却看不到事物背后的“大用”。
庄子和客:相同点是都能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不同点是客看到的仅仅是功利,而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二者境界不同。
探究问题
2.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 和“不龟手之药” 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讽刺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实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批评惠子的固陋:惠子用“五石之瓠”盛水、做瓢,结果都失败了,最后只能把葫芦打破。这种做法与“世世以洴、澼、絖为事”、最后以百金售药的宋人极为相似,惠子和宋人都是受到自己眼光的限制,不能充分认识事物的价值,这两个故事相通的道理是:转换看待事物的角度,才能充分认识到事物的价值。
凸显庄子的超拔:吴王之客凭借此药裂地受封,眼光和做法超过宋人太多,而庄子以超凡的智慧说出大葫芦的“妙用”,在境界上与吴王之客是相似的。
此外,吴王之客的眼光再高,也只是用它来带兵打仗,最后获得裂地封赏,并没有摆脱对事物的功利价值的依赖,而庄子“浮乎江湖”的想象,则隐含精神的自由,二者不是具体做法和价值取向上相似,只能说在“宋人与客”和“惠子和庄子”这两组对比关系中体现出的境界高下相似。
探究问题
3.本文中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惠子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巨大的葫芦,在惠子眼里一无用处,而且占地方,碍手碍脚。
庄子是从审美主义的角度:它超越了某些世俗观念,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在他眼里,大瓠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他不仅保全了大户,还发挥了“大用” ,很显然庄子达到一种“诗意的栖居” 的境界。
1.惠子和庄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认识大瓠的作用?这是有关什么话题的争论?
思维拓展
小与大之辩;无用和有用的话题之争
《老子》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显示出超越常人的见解。如第二十四章,《老子》认为要达到“明”“彰”“功”“长”的目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不可取的,《老子》的这种观点显示了它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
《五石之瓠》一文,惠子与庄子就“无用”“有用”展开辩论。葫芦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被人们以整个壳做工具,或者被一分为二做成两个瓢子。在这两方面派不上用场,惠子便认为它无用了。而庄子的思维摆脱了世俗经验,以“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告诉我们:一种东西有用无用、用途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使用的地方不同而不同的。
2.本课两篇文章都涉及矛盾对立项,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
思维拓展
《老子》大量地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说明事理,并且不拘一格,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之处。
《老子》中的比喻“往往借助丰富的想象以构成鲜明的形象”,形成了其独有的抒彩。如第十一章中通过车毂、器皿、房屋等具体事物阐明了抽象的道理。
《庄子》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
3.这两篇选文在说理上各有特色,试加以分析。
思维拓展
同:在思想上,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他们都能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崇尚自然、无为。但庄子并非仅仅对老子的思想进行发挥,《五石之瓠》中的“无用之用”,不仅发展了老子对“有”和“无”的辩证思考,还体现出庄子不为功利所束缚,自由、自适的精神追求。
异:老子善于汲取生活经验,以简约的语言阐明“道”;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把哲学思想寄托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对话中,留给读者去体悟。
4.老子和庄子的作品都是在论述“道”,两者在论说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思维拓展
“有用” 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要在“务实” 中生存,更要在“务虚”中提升。 比如猪羊的肉可食,可是龙凤的地位却远远高于猪羊,“无用” 吻合人们的精神企求。
再如梅子是水果,可是历来人们赞扬的多是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对美的欣赏中,赞美了人应该有的高雅品格和幽逸情趣,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样梅花就成了“无用之用”。
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喜欢“逍遥派”的庄子呢 有用和无用是不是绝对的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个矛盾
联系阅读——《逍遥游》
《逍遥游》开篇借鲲鹏与“蜩和学鸠”的认知差异,提出“小知不及大知”;又用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与冥灵、大椿做对比,论证了“小年不及大年”,进而抽象出“小大之辩”的概念。小和大都是哲学概念,二者是有区别的:小比不上大。何也 一方面,“小”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太狭隘了,通俗地讲就是没见过世面,不知天地之辽阔,时间之恒久。另一方面,“小”自以为是,还要嘲笑、讥刺“大”。《五石之瓠》中的惠子就是“小”的代表,他不是来向庄子“求教”的,而是暗藏机锋。世上哪有“五石之瓠” 惠子无非借此批评庄子的主张“瓠落无所容”罢了。他的态度也很明朗,“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弦外之音是你这种大而不当的思想早就该被打碎了。这种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不正和蜩、学鸠、斥鹩等辈一脉相承吗
小结
五石之瓠
答
瓠大而无用(明)
同一物:不龟手之药(对比)
庄子的思想大而无用(暗)
客受封土地
宋人世代漂洗丝絮
问
所用之异也
课后作业
1.熟读《五石之瓠》
2.整理相关文言知识
謝 謝
2 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