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后即时训练(含答案及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后即时训练(含答案及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7 11:4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次鸦片战争》课后即时训练
1、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2、《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3、鸦片战争后,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他认为“无为”乃是“非治之而不治,乃不治以治之也”,体悟老子的“无为”思想如同《易》《诗》一样可知“诗人之所发愤”、“作者之所忧患”,并主张将此体悟与“革虚而之实”相结合,做到“去伪、去饰、去畏难”。这反映出魏源( )
A.肯定体用之道中“中学”的价值
B.肯定了人与自然争胜的必然性
C.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忧患意识
D.根植传统探求救亡的经世之道
4、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英国在市场扩张的驱动下发动了鸦片战争。下列条款出自《南京条约》并能反映上述动机的是( )
A.中英协定关税 B.赔款2100万银元
C.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 D.派兵保护各国使馆
5、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6、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中重点介绍了英法美等国的社会风情、 政治制度、工艺制造、机械生产、对外贸易和相互关系等。林则徐主持编译这本书的意义在于( )
A.了解西方列强国情 B.改革传统政体
C.维护中国司法主权 D.宣传商战的主张
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这一认识( )
A.改变了中国近代史进程 B.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C.成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 D.与社会的主流思想相悖
8、19世纪四五十年代,清朝部分士大夫热衷研究世界及中国边疆的史地之学。表中所示为当时部分士大夫介绍西方的主要著作。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代表人物 著作 成书时间
林则徐 《四洲志》等 1841年
魏源 《海国图志》 1844年
姚莹 《康幡纪行》 1846年
徐继畲 《瀛寰志略》 1848年
夏燮 《中西纪事》 1850年
A.西学东渐的兴起 B.国内外时局的变化
C.洋务运动的发展 D.传统华夷观的消失
9、鸦片战争爆发后,在福建厦门,人民机智灵活的斗争使英军不得不逃往鼓浪屿;在宁波、镇海、定海,人民奋起反抗致使英军损兵折将;在靖江、扬州、松江、瓜州等地,人民的斗争给予英军以不同程度的打击。这说明,鸦片战争( )
A.促使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造成爱国与忠君思想相分离
C.刺激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萌生 D.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
10、英国领事阿礼国曾说:“《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实际上是承认了过去的传统,它是无法改变那种仅是口头声明平等而事实上背道而驰的情况的。废除这种原则并重建一个不同的基础,看来是为我们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这说明《南京条约》( )
A.打破了清朝传统的封闭体制 B.受到中国军民的强烈抵制
C.未使英国侵华意图完全达成 D.基于中英平等基础上签订
11、《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且要求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规定( )
A.反映了英国打开市场的需要 B.导致中国失去了海关的控制权
C.便利了列强对华的鸦片贸易 D.表现了英国努力争取平等权益
12、鸦片战争结束后,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军事变革思想和“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建军思想,但士大夫阶层认为这是“用夷变夏”或“以夷变夏”。这说明当时( )
A.政治体制变革提上日程 B.中体西用思想遭遇抵制
C.中西思想融合成为必然 D.外部世界引起士人关注
13、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交给魏源的《四洲志》初稿仅有1卷,简要介绍了30多个国家。1847年,魏源以此为蓝本编著的《海国图志》达到60卷,到1852年又扩充到100卷。这反映了当时( )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成为国人共识
B.先进中国人对世界知识的渴求
C.传教士积极向中国输出西方文化
D.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是时代潮流
14、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应窃其所长,夺其所侍”;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这些主张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过程说明( )
A.地主阶级不断探索国家出路 B.西学盛行逐渐取代传统思想
C.先进理论推动了近代化实践 D.中体西用能够挽救民族危亡
15、以下资料可以作为研究虎门销烟直接证据的是( )
A.虎门销烟池遗址
B.电影《林则徐》
C.虎门销烟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
D.[英]蓝诗玲著《鸦片战争》(2015年)
16、清代诗人黄遵宪曾写道:“水是尧时日夏时,衣冠又是汉官仪。登楼四望真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诗中描述的情形,主要是缘于《南京条约》规定(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2100万银元
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D.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17、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D.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18、某学生以“鸦片战争期间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他可以查阅的是( )
A.《日知录》 B.《海国图志》 C.《变法通议》 D.《明夷待访录》
19、《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瓦解
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C.引导了自由平等思想启蒙
20、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说:“欧罗巴之居印度……营立埔头,蛮人愦愦,不察萌芽。英吉利渐于各海口建立炮台,调设戍兵,养锐蓄谋,待时而动,迨孟加拉一发难端,遂以全力进攻……于是五印度诸那,夷灭者十之八九,哀哉。”徐继畲意在( )
A.分析西方各国家富强的原因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御外辱
C.警醒国人共谋御侮图强之策 D.盛赞印度民族起义唤醒国人
21、有学者指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刺激近代一些知识分子彻底反省批判中国的文化传统。这些知识分子反传统的意识源于( )
A.传统文化的熏陶 B.民族危机的刺激
C.西方思想的启蒙 D.北洋政府的压迫
22、因为《南京条约》有五口通商等规定,英国方面遂借口须就相关具体事宜与中国地方官员“审慎议定”,于1845年达成了中英《上海租地章程》,使得英国先行“合法”在上海开设租界,然后其他国家也得以在上海设立租界,进而作为“国中之国”的外国租界扩大到中国多个城市。可见,租界的设立( )
A.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明显例证
B.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在一起
D.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3、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 )
A.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 B.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
C.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D.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
24、1842年,清朝皇帝在看到《南京条约》各项条款后,决定启用耆英等大臣主持谈判工作,并叮嘱他们要使得条约内容看起来更像天朝“加恩”夷人。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用人政策灵活而不拘一格 B.对列强入侵一味迁就
C.对鸦片战争反思不够深刻 D.已积极应对民族危机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实行片面协定关税和领事报关制度等。1854年,江海关(上海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出现的第一个由外籍人士监管洋货、征收洋税的海关。1858年,中美、中法《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签订,规定“任凭”清政府总理大臣邀请外人“帮办税务并严查偷漏”。其后,各开放口岸先后聘任洋人开设新式海关,洋人从“帮办税务”的“客卿”,逐步成为主管海关事务的实际领导者。19世纪60年代总税务司署成立后,形成了以外籍总税务司和税务司为核心的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中国近代海关名为中国政府机构,实则为西方列强掠夺中国政治经济利益的“国际官厅”,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独特缩影。
——摘编自《风雨兼程三千年——中国海关发展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形成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英国明清时期的中国禁烟运动”
材料二:我们不能希望贸易会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都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三: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到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我因此毫不迟疑地向你指出几件事,这都是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极应该向中国政府力行要求的。这些点是:
一、争取广泛的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三、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
七、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在北京朝廷。
——英国《克勒拉得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1845年2月13日
请回答: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材料二中“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哪些文字最能反应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
材料三中克勒拉得恩提出的建议是否得以实现,请用具体史实加以说明?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国图志》超越了当时多数中国人视野所能触及的地域,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书中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是近代国人谈世界史时不可绕过的里程碑式的“开山之作”。《海国图志》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迫使人们思考西方何以强大而中国何以落后。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魏源编撰的范围由地理和历史逐步扩展到工商业,并由风土人情扩展到经济、政治,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介绍。
——摘编自徐其成《〈海国图志〉对于促进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功用》
材料二 1908年,清政府拉开预备立宪序幕,梁启超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期望,并撰写《责任内阁释义》介绍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度以供清廷借鉴。但是“皇族内阁”的产生,让其黄粱梦碎。武昌起义爆发后,他顺应时势发表《新中国建设问题》,提出了“虚君共和”,君主立宪被重新包装。革命派主张共和,对梁启超说法不置可否,而此时袁世凯态度又暧昧不明,梁启超算是孤军奋战。在形势逼迫下,他最终放弃了这一主张,拾起曾一度否定的民主共和制,完成了最后一次戏剧性的思想转变。至此,梁启超政治立场的纠结基本走到了终点。
——摘编自李泽鹏《梁启超思想巨变——戊戌变法后政治立场的诸多徘徊》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撰写《海国图志》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政治思想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D
解析:考查近代思想启蒙。根据材料可知,魏源结合时代特点,对老子思想的社会政治价值进行深入挖掘,认为“无为”乃是“有为”,强调这种思想有利于激发国人忧患意识,让人们摒弃空谈,讲究真实学问,以改变社会状况,体现出经世致用的思想,D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项;B项不符合道家思想的特点,排除B项;“革新政治”不符合史实,维新运动时期提出变革政治制度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英国发动战争的动机是打开中国市场并倾销商品,而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商品的倾销,故选A项。赔款不能体现倾销商品的动机,排除B项。允许设厂是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内容,排除C项。派兵保护使馆是20世纪初《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题干大概意思是说,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规定,如果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该交给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四洲志》重点介绍了英法美等国的社会状况,其目的是让当时的人们了解西方的情况,故选A项;林则徐并未主张改革传统政体,排除B项;题干中《四洲志》涉及多个领域的内容,并非为了维护司法主权,排除C项;D项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排除。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材料“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说明魏源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该主张在当时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但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相悖,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没有付诸实践,收效甚微,故排除A、B项,选D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思想萌发的热潮,其中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所以出现题干中的是现象是由于国内外时局的变化,B正确;明中叶后,西学东渐就已经出现,排除A;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C;当时传统的华夷观并未消失,排除D。故选:B。
9、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期间,广大人民在厦门、宁波、镇海、定海、靖江、扬州、松江、瓜州等多地展开反英斗争,给予英军不同程度的打击,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意识,刺激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萌生,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19世纪末的时代主题“救亡图存”在鸦片战争时期已经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分析爱国与“忠君”思想的关系,B项错误;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材料是英国领事的话,需注意其立场,根据材料“《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实际上是承认了过去的传统,它是无法改变那种仅是口头声明平等而事实上背道而驰的情况的”及所学知识,《南京条约》所涉及的范围是狭窄的,清政府仍然固守传统,做出的让步很有限,这说明《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的侵略要求仍未满足,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打破清朝传统的封闭体制”和中国军民的态度,排除AB项;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排除D项。故选:C。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所述,《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无论与什么商人贸易,都不必跟中国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相关费用方面的则例,英国商人根据则例交纳相关费用。以上内容都是以英国商人为主体,反映了英国打开市场的需要,故A项正确;条约规定中国针对英商而制定关税税则,不能说明失去海关控制权,B项错误;英国打开中国市场主要并不是为了鸦片贸易,而是销售工业品,故C项错误;该条约的内容规定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林则徐、魏源提出学习西方的军事变革和建军思想,但是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反对,说明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对传统文明造成冲击,体现了外部世界引起士人关注,D项正确;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科技,不是进行政治制度变革,排除A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遭遇抵制,与林则徐等人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思想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A项错在“成为国人共识”的表述上;C项材料未体现;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中林则徐,魏源的地主阶级立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林则徐魏源二人是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面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刺激,他们萌生了向西方学习器物的思想,渴望了解世界,故B项正确。
1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逐渐加深,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势变道不变”的主张,洋务派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明地主阶级为探索国家出路而作出的努力,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西学并没有取代传统思想,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先进理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洋务运动的近代化实践,故C项错误;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没有使得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有能够挽救民族危亡,故D项错误。故选:A。
15、答案:A
解析:作为研究历史的最直接证据的应该是原始史料,如有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虎门销烟池遗址属于原始史料,答案为A;BCD都是根据原始史料进行创作的雕像、电影和历史作品,不属于原始史料,排除。故选:A。
1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登楼四望真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反映的是,领土被割让出去的遗憾,所以应该反映的是《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故选:A。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等信息说明《南京条约》迎合了英国工业品自由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体现了贸易自由化的要求,A项正确;“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按例交纳”反映了中国针对英国而制定了关税税则,不能说明失去关税自主权,B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并非立即出现出超现象,C项错误;材料所述的英国对华贸易未体现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D项排除。所以选A。
18、答案:B
解析:材料“鸦片战争期间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学生可以查阅《海国图志》,故B项正确;AD项是明末清初的思想的作品;C项是甲午战后的作品。点睛:解题的关键时间点“鸦片战争期间”。
1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平行之礼”可知,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念发生了变化,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排除A项;“瓦解”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维新思想引导了自由平等思想启蒙,而材料属于对中国外交观念的影响,排除C项。
2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材料中的“英吉利渐于各海口建立炮台,调设戍兵,养锐蓄谋,待时而动”“五印度诸邦,夷灭者十之八九”是要通过印度遭英国侵略的史实来警醒国人,共谋御侮图强之策,故C正确;材料是在分析印度遭英国侵略的史实,而不是分析西方各国家富强的原因,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主张,故排除B;材料没有盛赞印度民族起义,故排除D。故选:C。
2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刺激近代一些知识分子彻底反省批判中国的文化传统”等并结合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可知,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来自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故A正确。民族危机的刺激是救亡图存活动或思想产生的根源,与设问要求不符,故排除B。西方思想的启蒙是外部原因,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北洋政府压迫的信息,故排除D。故选:A。
2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上海开设租界,然后其他国家也得以在上海设立租界,进而作为‘国中之国’”可知,租借的设置合法化,列强侵略中国更加直接,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明显例证,A项正确;租借属于西方列强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不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排除B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洋枪队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在一起,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故选A项。
2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社会发展。根据材料中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可以看出其职能与对外事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体现了晚清中国在近代列强侵略下被迫近代化的过程,故C项正确;当时上海道台仍是传统官僚,并没有转型为近代官员,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这一时期上海道台职务的变化,其管辖地域范围仍是上海地区,排除B项;当时上海道台仍然代表清政府的利益,故D项错误。
2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朝皇帝“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浓厚,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处理战后事宜,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体现了统治者对鸦片战争反思不够深刻,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味迁就,材料与用人政策无关,得不出用人政策灵活而不拘一格,排除AB项;材料的主旨是清朝统治者对鸦片战争反思不够深刻,不是积极应对民族危机,排除D项。故选:C。
25、
(1)答案: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主权不断遭到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逐渐建立起近代海关管理体系;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
解析:根据材料“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实行片面协定关税和领事报关制度等”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家主权不断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对外开放;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总税务司署成立后,形成了以外籍总税务司和税务司为核心的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逐渐建立起近代海关管理体系;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
(2)答案: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中国海关管理的近代化;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以外籍总税务司和税务司为核心,洋人成为主管中国海关事务的实际领导者,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由于时代局限性,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便利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未能实际起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的作用。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中国海关税收的规范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中国海关管理的近代化;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总税务司署成立后,形成了以外籍总税务司和税务司为核心的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中国近代海关名为中国政府机构,实则为西方列强掠夺中国政治经济利益的’国际官厅’,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独特缩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以外籍总税务司和税务司为核心,洋人成为主管中国海关事务的实际领导者,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由于时代局限性,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便利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未能实际起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的作用。
26、
(1)答案: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迫切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衰落,对外闭关锁国;中国的禁烟运动成为其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解析:
(2)答案:《南京条约》;“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
解析:
(3)答案: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任选两点)
解析:
27、
(1)答案:作用:传播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促进了国人“开眼看世界”;冲击了传统夷夏观念;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作用:根据“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得出传播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根据“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得出促进了国人“开眼看世界”;根据“迫使人们思考西方何以强大而中国何以落后”,结合所学,还可从冲击了传统夷夏观念;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等分析其作用。
(2)答案:转变:由主张君主立宪转向支持民主共和。
原因: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戊戌变法及预备立宪的失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中华民国的建立;梁启超对民主政治的不断追求;反动势力对民主政治的破坏。(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转变:根据“介绍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度”“拾起曾一度否定的民主共和制”,概括得出由主张君主立宪转向支持民主共和。原因:根据“‘皇族内阁’的产生,让其黄粱梦碎”,结合所学,分析得出戊戌变法及预备立宪的失败;根据“革命派主张共和”,分析得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根据“武昌起义爆发后”,分析得出中华民国的建立;根据所学,还可从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梁启超对民主政治的不断追求等角度分析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