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课件(共25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课件(共25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6 21:1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李凭箜篌引
李贺
摹写声音之至文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
水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______________。
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幽咽泉流冰下难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银瓶乍破水浆迸
四弦一声如裂帛
惟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音乐描写名句: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知人论世
元和五年以父荫入仕,任太常寺奉礼郎(从九品)三年后辞病归。
八年,北游潞州依张彻,十年南游吴越,十一年归乡,寻病终。
坎坷一生
四年春,在长安应举求试,因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受挫而归。
应试
呕心沥血
骑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 。
年少才高
字长吉,河南人,父亲李晋肃,是没落的宗室后裔。他的诗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
出生
李贺(790--817年),中唐诗人。
知人论世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知人论世
解题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引: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跟“歌”“行”等相似,均称“乐府歌行体。
箜篌:又名 “坎侯”、“空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二十三(一说二十五)根弦。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在秋高气爽之时弹奏箜篌。
称箜篌为“吴丝蜀桐”有何用意?
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音乐的高雅。
“张” 除了除了表明弹奏的动作之外,还有什么意味?
不仅仅是演奏的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读者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高秋”除了除了表明弹奏的时间之外,还有什么意味?
还写出了演奏的环境——明净清远、秋高气爽。







   空山里的浮云(被箜篌的乐音吸引)颓然凝滞在那里,忘记了流动。
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拟人。
此句紧承上一句,写音乐效果。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移情于物,侧面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







听到李凭的演奏,湘夫人对竹挥泪,素女也愁容满面。
 该句运用什么手法?突出了音乐的什么特征?
引用典故,侧面描写。巧妙地点出出音乐的情绪:悲戚愁苦,感人肺腑。







中国:国中,指京城长安。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诗人为何先写琴,写声,到这里才出现了弹奏的人?
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乐声)清脆就像美玉碎裂,(乐声)和缓就像凤凰鸣叫。乐声悲戚惨淡如同荷花在滴露。乐声明丽欢快如同兰花在盛开。
此两句摹写声音用了什么手法?
芙 蓉 泣 露 香 兰 笑
昆 山 玉 碎 凤 凰 叫
比喻,以声写声。
通感,以形写声。
这是这首诗里直接描摹音乐的仅有的两句诗。表明乐声时而清脆激越,时而低沉柔和;时而凄伤哀怨,时而明朗欢快。虽然没有对乐曲本身直接地展开具体的描绘,却让人能够同样感觉到乐曲丰富的层次和乐声的优美。
鉴赏与品味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借指长安,长安城的四面各有三个门,所以说是十二门。
乐声使笼罩整个长安城月光变得温煦。
“冷光”和“高秋”不谋而合,都散发出清寒之气,音乐的境界和自然界和谐一体。
这句诗给人以清空之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十二门前融冷光
紫皇:道教传说中地位最高的神仙,天皇。这里兼指当时的皇帝。
箜篌上的那二十三根丝弦弹奏出的美妙乐音,连天帝都为之感动。
“紫皇”一词好在哪里?
二 十 三 丝 动 紫 皇
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
那激越的声响,那撼人心肺的力量,直达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结果石破天惊,引来一场秋雨。
这两句写音乐美,哪个字用的好?
好在哪里?
石 破 天 惊 逗 秋 雨
女 娲 炼 石 补 天 处
一个“逗”字,想象奇特,写出了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和震撼力。
此外,“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密的乐声。
在听众的幻觉中,仿佛李凭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箜篌。
诗人从描写天庭又转向哪里?
梦入神山教神妪
神山。
教:不但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连女神成夫人也佩服,愿意向他学习。
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近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有何艺术效果?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无力、行动艰难,现在竟伴着音乐腾跃起舞,可见音乐的魅力何其大也!
老鱼跳波瘦蛟舞
月宫里的吴刚听得入迷,靠在桂树上不睡觉,露水斜着飞落,打湿了凝神谛听的玉兔。
诗人选取意象多是运动着,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尾的意象摄取有何变化?吴刚不睡,玉免出神,又说明什么?
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质不眠倚桂树
化静为动,改用静物。
烘托音乐的绝妙。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空灵
幽怨
清脆到凄厉悲切到流丽
清冷
凄苦
余韵渺远
凄冷哀怨更浓
探究情感
说说诗中表现“箜篌”演奏出优美音乐都用了什么手法。
1、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拟人、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
表现手法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