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辛未七夕
李商隐①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②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注】①李商隐曾受恩于牛党令狐楚及其子令狐绹,后娶李党王茂元之女为妻。牛李两党水火不相容,因此李商隐受到李党排挤。牛党掌权后,他向令狐绹再三陈情。七夕时,创作此诗。②可:岂,难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写“七夕”节日,将古老的传说、民俗和当时的客观景象都概括了进去。
B.领联前句表地点,后句指时间,“金风”形象地表现了初秋的节候特点。
C.本诗妙在用语,用“碧”“银”“金”“玉”等反衬了牛郎织女难以相见的痛苦。
D.本诗语带调侃,又谐音双关,用“巧丝”谐“巧思”,增加了诗歌的意趣。
2.本诗是怎样间接抒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①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②。
[注]①宿别:同宿后又分别。②共传:一起举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诗人不说此次重逢,却先回忆过去的别离,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突出了离别之久远和相见之难。
B.颈联情景交融,“孤灯”“寒雨”“湿竹”“浮烟”等意象营造出了凄迷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伤感悲凉的心情。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是总写伤别。其中的“惜”是惋惜、可惜之意。
D.这首诗颇具特色:情感浓郁,心理刻画笔触精细,情与景高度和谐。
4.宋代范晞文评价此诗说:“‘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唐人会故人之诗也。前辈谓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动人意,信非虚语。”请结合评价,赏析颔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①绿蚁②,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①沈:同“沉”。②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屑沫子,也叫浮蚁。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人浴出新妆洗”一句,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轻盈娇美、冰清玉洁的特征。
B.词的上片和下片写梅花的角度不同,上片侧重于侧面烘托,下片侧重于正面描写。
C.“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与词人《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D.全词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体现了李词的特色。
6.这首词展现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鹊山
陈师道①
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
微微交济泺②,历历数青徐③。
朴俗犹虞力④,安流尚禹谟⑤。
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⑥。
【注】①陈师道:元符三年任棣州教授。此诗作于棣州任上,时年42岁。②济泺:济水和泺水。③青徐:指青州和徐州,徐州是诗人的家乡。④虞力:虞舜教化之力。⑤禹谟:大禹的规划。谟,即谋划。⑥医卢:扁鹊家在卢国,所以被称为卢医,这里代指名医。鹊山即因扁鹊而得名。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喜出望外地发现“今年不用扶”,然而在喜悦背后,包含了诗人难以言喻的辛酸。
B.颔联隐含“望远”“指点”两个动作,既符合登高远眺的实际,又含蓄点明要表达的情意。
C.尾联诗人笔墨由景物回到自身,思绪从远古回到现实,笔锋陡转,气氛骤变,兴致陡增。
D.这首诗质朴工稳,沉郁顿挫,在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上与杜甫的《登高》多有相似之处。
8.黄庭坚评价陈师道作诗“十度欲言九度休”,请从“言”与“休”的角度,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②,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六月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改派到镇江(古称京口)担任知府。②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题,交代了地点、事件,“有怀”即有感而发。
B.“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登高》诗句,有江河浩荡,气吞天下之慨。
C.“坐断东南战未休”言孙权雄据东南一方,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D.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意境高远,悲怆雄壮,可谓豪放词之名篇。
10.“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作者在本词中是如何刻画孙权这一“英雄”形象的?为何要刻画这一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于大历五年(770年)漂泊潭州(今长沙)时所作。②鹖(hé)冠:隐士之冠。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刻画了诗人的形象,也概括了诗人此时的身世遭遇,蕴含了他一生的无穷辛酸。
B.颔联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感,“天上坐”“雾中看”切合诗人年迈舟居观景的实际。
C.颈联写舟中江上的景物:近看舱前蝴蝶翩跹,穿空而过;远看白鸥逐流飞翔,远远离去。
D.本诗语言通俗浅白,风格苍茫沉郁,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上到下,由近到远,转换自然。
12.诗人因何而“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宿左省①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②。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注】①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②珂:马铃。
13.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描绘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
B.颔联为实写,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语意含蓄双关。
C.“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D.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戛然而止,有悠悠不尽的韵味。
14.颈联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请你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②,何处是吾乡。
[注]①王缄是苏轼亡妻王弗的弟弟,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王缄到钱塘看望作者,作者作此词相送。②传舍:《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忘却”句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不思量,自难忘”表达的情感相似。
B.“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一句,承上启下,由思妻之情转到对自身孤独处境的感叹。
C.“坐上别愁君未见”中的“君”是指作者亡妻王弗,意指除妻子外自己的心思无人能懂。
D.全词的中心句是“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写出词人渴望早日结束漂泊的内心憧憬。
16.本词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表达丰富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②。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蜀僧弹琴,首联说明琴师来自四川峨眉山,简短的十个字,把弹琴者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之情。
B.三、四两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琴者与听琴者的友情。“挥手”是抚琴的动作,描写出了蜀僧抚琴姿态的潇洒。
C.颈联中“客心洗流水”一句借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李白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率真直白,毫不艰涩。
D.尾联两句写音乐结束后,作者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18.音乐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但许多大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描绘过音乐,像同学们熟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这首诗李白又是如何描绘琴声之美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胡笳曲①
王昌龄
城南虏已合,一夜几重围。
自有金笳②引,能沾出塞衣。
听临关月③苦,清入海风微。
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
【注】①胡笳曲:乐府旧题。据《晋书》《世说新语》等记载,西汉末年,北方匈奴入侵中原,晋军将领刘琨在晋阳被敌军重重围困,无法解脱;最终他利用一支胡笳,退敌五万精兵,传为战争史上的佳话。本诗写的就是比事。②金笳:即胡笳,管乐器。自西域传入中原。③关月:乐府旧题有《关山月》,下句中“海风”所指不详,可能也是乐府旧曲。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着一“已”字表明情况万分危急,“几重围”更是言简意赅地突出事态的严重。
B.胡笳一“引”让“出塞衣”上落满思乡泪,这和“儿女共沾巾”的离别之泪同样的悲壮沧桑。
C.颈联虚实结合,着重表现胡笳乐曲,将乐曲中展现之景写得宛如眼前实有之景,写活了胡笳声。
D.这首诗以诗歌艺术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了胡笳退兵这一载入史册的事件,可以看作是叙事诗。
20.《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认为此诗“结用事佳切”。请结合尾联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寄皇甫冉郑丰
刘方平
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①稀。
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
长怜西雍青门②道,久别东吴黄鹄矶。
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
【注】①列宿,指群星排列。②青门,汉青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以“青门”泛指送别之处。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笔不凡,视野阔大,写洛阳秋夜天高云淡,月华似水,清辉笼罩着静谧的古城。
B.“青门”点出送别地点,“长怜”表现了诗人对客居异乡的朋友的无限同情和怜惜。
C.“久别”写出了诗人无友人相伴的孤独寂寞,又暗含思念好友和渴望早日相见的厚意。
D.尾联宕开一笔,视角转到对方,朋友写好“客书”却因诗人居无定所,不知寄往何处。
2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桂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
山花子②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③,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②作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③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2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鹧鸪天》描述桂花凭借柔雅的“体性”、浓郁的香气、亮丽的色泽,赞其风姿出众,显示了词人的审美品味。
B.《山花子》从形态着手,描摹桂花样貌,从形到神,借晋代名士来比拟桂花的不凡风度,以花彰显词人品格。
C.两首词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梅、菊或丁香作为陪衬,展现出桂花的清雅脱俗,带有较为鲜明的主观感受。
D.同为咏桂,从《鹧鸪天》中直白的自信,到《山花子》中蕴藉的忧愁,可感受到南渡前后词人词作风格的转变。
24.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提到了“无情”,你如何理解?请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绝句·之三
宋·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早梅
宋·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2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诗和李诗均写梅花,两首诗都赞美了梅花在寒冬腊月凛然绽放的形象。
B.陆诗写梅花的“花中气节”,将梅花与其他花形成对比,以突出梅花。
C.李诗“东风”“西风”包含了气温变化,以“才”“又”表现变化之快。
D.李诗以山中群木的叶落衬托梅花“吹不尽”,表现了梅花的美好姿态。
26.这两首诗中,作者借梅花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
李元膺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①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注】①小艳:指柳。疏香:指梅花。
2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三句写冬雪后放晴,杨柳绽绿,“青眼”一词语意双关,既指初生之柳叶似眼,又示其对人类的友好。
B.上阕后三句将柳与梅拟人化,使其极具人情味,一绿一红,一低颦一浅笑,相映成趣,蕴含无限风韵。
C.下阕前三句用韩愈诗“最是一年春好处”之意,承上启下。“小艳疏香”上承柳眼梅心,娇柳软梅,浓艳而醒目。
D.下阕中间三句写百花在清明盛开后即凋残,引出春已经过去一半的事实,同时也反衬了柳梅独占春天前半的荣耀。
28.词人在下阕引发出“已失春风一半”的议论,叹失春风,其实意蕴深刻,情理交融。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①
范成大
休舞银貂小契丹②,满堂宾客尽关山。从今嫋嫋盈盈③处,谁复端端正正看。
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④。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注释】①此词为淳熙二年正月范成大离开桂林赴成都就任时所作。②小契丹:一种民族舞蹈。③嫋嫋盈盈:形容舞姿摇曳美好。④竹枝斑:相传舜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舜的两个妃子泪下沾竹,竹上遂成斑纹。
2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说筵席前歌舞正欢。歌舞本能助兴,但对于将要离别的人往往会起到反作用,因此,词人开篇说“休舞”。
B.“关山”典出《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点出送别者尽是他乡之客。
C.“从今”二句为虚写,设想从此以后无人再认真欣赏美妙舞姿,类似《雨霖铃》中“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的感喟。
D.最后两句写别后的相思。意思是别后我在寂寞的旅途中恐怕无法给你们写信,只能空对云中哀鸣的孤雁。
30.“模泪易,写愁难”意思是摹写流泪容易,而把愁绪充分地抒写出来就很难了。请结合词的下片,简要赏析词人的“写愁”技巧。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天竺①中秋
汤显祖
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谛τ锩鳌?
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
【注】①天竺:指天竺山,在今杭州西湖西。②琅?涸??窕爸械谋κ鳎?蟪R岳奴比喻秀竹。
31.下列对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诗第二句写景,描绘了一个月色、水光交相辉映的迷人月夜,进一步渲染了“思渺然”清幽恬静的环境气氛。
B.汤诗首句写秋夜的静谧,下句写佳节的欢乐。一静一动,既矛盾又统一,营造了中秋之夜宁静祥和的节日氛围。
C.诗人登楼赏月,都由眼前之景,触发无限思绪。赵诗思及去年同赏此景的友人,汤诗由景生疑,思及花落何处。
D.同为赏月绝句,二诗均用洗练淡雅的语言,描写登楼赏月时的独特感受,情味隽永,具有空灵神远的艺术美。
32.赵诗与汤诗均为登楼赏月之作,请分析诗中赏月人形象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建炎庚戌题吴江
佚名
平生大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①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②。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①银艾:银是银印、艾是拴印的绶带,因为用艾草染成绿色,所以叫银。②挽天河;出自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3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作者生活的地点,“重到”,说明曾离开过太湖。接着慨叹忧愁多如云水。
B.用匣中长剑换取一叶小舟,从此归隐江湖,做老渔翁,这三句是激愤之词,失意之语。
C.下阈写归隐后的生活情况——吃鱼、喝酒,怡然自得,可见作者是心甘情愿的归隐。
D.“双泪堕清波”,以空洒热泪作结,表现了作者的悲愤心情已到了难以名状的程度。
34.词人在下阕说“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请问悲从何来?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①
林黛玉
半卷湘帘②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③缝缟袂④,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红楼梦》第37回:因有人送白海棠,探春、宝钗、宝玉、黛玉等人就吟咏此物而举行诗赛,每人一首。此时黛玉居丧期。②湘帘:湘妃竹做的帘子。③月窟:月宫。仙人:嫦娥。④缟袂:白绢做的衣服。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海棠白净如梨蕊,风韵如梅花,自有其高洁清雅的品性,绝没有世俗的污浊。
B.“缟袂”“啼痕”以形写形,比喻精彩贴切,紧承上联,画出白海棠哀愁的形象。
C.居母丧着孝服的黛玉将自己与白海棠糅合,以花写人,“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D.句句咏物,句句抒情,淋漓尽致地体现出黛玉孤寂芳洁的心灵和空灵飘逸的气韵。
36.贾宝玉看了诗的第一二句后,先喝起彩来,说:“从何处想来!”请联系《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相关情节简要分析宝玉称赞本诗一二句的缘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洪迈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①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
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注】①雁,指雁柱,是乐器筝上整齐排列的弦柱。
3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写思妇怀人,通篇就没有一个字点破本题,算得上是善达言外之意。
B.开篇由“院落”、“池塘”写到“帘钩”,让读者切身感受了主人公的生活天地。
C.这首词特别注意引寻、启发读者参与到词中意境来,一读即感,耐人寻味。
D.整首词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主人公的动作、心理来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38.请结合该词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思妇怀人”这一主题的。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1】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
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
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39.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4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195.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参考答案
1.C
2.①前两联借评论抒情:先是语带调侃,言恐怕是神仙们爱好别离,才故意将相会的时期安排得这么远,后又设问,为什么非要等七月七才能让牛郎织女相聚呢,表达对令狐氏援引自己的希望;②颈联借事抒情:写清辉渐渐移动而牛郎织女相望已久,接织女过河的微云迟迟不来,暗写希望得到令狐氏援引的急切心情;③尾联借民俗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岂能只向蜘蛛乞求巧丝而忘记酬谢搭建鹊桥的乌鹊的设问,暗表对令狐氏提举自己的谢意。(第③条答“尾联借民俗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岂能忘记酬谢搭建鹊桥的乌鹊呢?而现在只能向蜘蛛乞求巧丝,暗写自己对令狐氏的举荐虽有一定的感激之情,但对其职位并不满意”亦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碧’‘银’‘金’‘玉’等反衬了牛郎织女难以相见的痛苦”错误,这句意思是:从来上天布满彩霞直垂银河畔,岂必硬要等待那金风四起玉露凝成之时?佳人相会要经过耐心的等待,需要在一定的良辰里才能实现。并非反衬二人难以相见的痛苦,而是烘托牛郎织女得以相见的喜悦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达方式的能力。
前两联借牛郎织女故事,表现人与人遇合的困难。牛郎织女的阻隔本是在外力强压下才形成的,诗人却说恐怕是神仙们爱好别离,才故意将相会的时期安排得这么远。结合诗人的经历分析,他和令狐绹的隔膜很久,费了许多唇舌才渐渐有了转机,觉得时间太长,但必定算有了希望,语中微露喜悦之情又暗寓自我调侃的意味,借评论来抒发自己的幽微情感。
颈联描绘双方盼望相会时的焦急心情:二人急切地盼望着相会时刻的到来,可是那漏壶中的刻箭却移动得非常缓慢,他们焦灼地相望很久,然而连接两岸的云气尚未接通迟迟未能过河相会。这是借事抒情,借牛郎织女盼望相会来暗写自己焦急地渴盼职务能再有新的提升。
尾联表面说,牛郎织女得以相会,怎么能不想要报答乌鹊架桥的功德呢?但是为了心灵手巧,人们还是向蜘蛛乞求,希望它把丝套在瓜果上以带来巧慧。此句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借用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的故事暗喻自己通过令狐绹的引荐才谋得官职,有心感激报答其恩德;二种是借人们向蜘蛛乞巧表达,自己所得到的仅仅是个微不足道的职位,只有再作别的打算了,即对令狐绹的举荐虽有一定的感激之情,但对其职位并不满意,要另寻出路,向“蜘蛛乞巧丝”了。都是借民间习俗来抒情。
3.C
4.①久别重逢,乍见后反而怀疑是梦境,又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②全联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分别之久和重逢时悲喜交集的心情。③“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④“相悲各问年”,重在“悲”字。久别重逢,本当欣喜无限,却因见对方容颜衰老而心生伤悲。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是惋惜、可惜之意”错误,此处的“惜”应为“珍惜”之意。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炼句的能力。
结合首联可知,二人“江海别”之后“几度隔山川”可见相别时间之长,相隔距离之远,而在这云阳馆突然见到久别之人,内心自然惊喜万分,人到情极处,往往以假为真,以真作假,所以久别相逢,乍见以后,反疑为梦境,既意外又惊喜,可谓悲喜交加。
由“各问年”可知,二人相互询问年龄,结合首联二人“几度隔山川”可知,二人分别时间很长,容貌变化很大,所以“各问年”,且“悲”,也以此证明二人相见是真,并非梦境,流露悲叹之情。
诗人与韩绅久别重逢,突然相见,反疑为梦境,又是“翻疑梦”,又是“各问年”,可谓激动万分,正说明了上次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见的不易。真实贴切地表现了友人久别而意外重逢的感情变化过程,既有友谊的真诚和内心的喜悦,又有因见对方容颜衰老而心生伤悲。
5.B
6.①词中展现了梅花美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②上片写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冰清玉洁。③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赞颂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上片侧重于侧面烘托,下片侧重于正面描写”错误。应是上片侧重于正面描写,下片侧重于侧面烘托。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形象的能力。
鉴赏诗词形象,答题时先点明形象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诗词是如何表现出该形象特点的,分析概括时注意围绕“诗歌形象”这个中心来写。最后点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本题先要找出词中对梅花进行描写的句子,判断词人对梅花的态度,要适当概括,用简洁的语言阐释。
词的上阕咏悔,首先描写寒梅形象。起笔以“雪里”“琼枝”表现梅花傲世不群,独占春首的品性;接着再以“香脸半开”“玉人浴出”拟写梅花花蕾初绽、美丽明艳、柔美俏丽、冰清玉洁,表现寒梅的形神美。
下阕赏梅,抒发赏梅情怀。先写月夜饮酒,表现赏梅的豪情逸致;结句“此花不与群花比”,用“群花”侧面烘托了梅花的美丽高洁,赞美了梅花孤高傲寒的品格,又表现了女词人鄙弃世俗的坦荡胸怀。
这首词不是单纯地像前人以描写和点染梅花形态美为能事,而是写梅也写人,赏梅也自赏,并把寒梅的形神美和词人的心灵美、感情美融为一体,构成了词的艺术美,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创造了深美的艺术意境,吟咏了高洁美好的情怀,可谓格调清新,境界开阔,含蓄有味。
7.C
8.①首联诗人欲言自己虽在壮年却已经体衰力竭,生活贫寒。却只写到人逢喜事精神舒爽,思想轻松,步履轻快。
②颔联诗人融情于景,面对熟悉而亲切的家乡山水,诗人欲言自己内心的兴奋、愉悦,但只写到山水之景,而写景又没有具体描摹,只是通过动作描写来概括。
③尾联诗人因贫穷而得不到卢医的医治,面对无情的现实,欲言内心的悲哀、痛苦和无奈,可诗人想到难得一年到头难得有这么愉快的时候,便欲言又止,只暂且享受眼前的风景。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关键词和风格的能力。
C.“兴致陡增”错误。脚下的山因古代名医扁鹊而得名,诗人虽因赏风景,忆英雄感到了难得的快意,却又马上想到自己疾病缠身,因贫穷而得不到卢医的医治。面对无情现实,兴致随之锐减。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词内容的能力。
“十度欲言九度休”是说诗人内心的情感喷薄欲出,特别想要表达出来,但是又克制忍耐,欲说还休。
“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中的“小试”说明诗人对自己的体力没有把握。但试登了一程后,诗人喜出望外地发现“今年不用扶”。可想往年,无论是新春览胜,还是清秋登高,诗人都要在亲朋好友的搀扶下才能勉力而行,而今年却意外地“不用扶”,明写诗人登山时的喜悦舒畅之情,实写自己虽在壮年却已经体衰力竭,生活贫寒,欲说还休。
“微微交济泺,历历数青徐”写出了诗人登高远眺,隐约能看到济水、泺水相交于远方的泺口,青徐二州的景象历历在目。遥远的泺口都看到了,说明诗人在山顶逗留时间之久;众多的景物一“数”来,可见诗人的兴致之高。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而非直抒胸臆,来表达自己面对熟悉而亲切的家乡山水内心的兴奋、愉悦,并且写景没有具体描绘之处,只是通过动作描写来概括。
从尾联的内容来看,“终年聊一快”写出了诗人终年体衰力弱,疾病缠身,一年到头难得有这么一回愉快的时候;但因为贫穷而“失医卢”一诗人登上的这座山是因扁鹊而得名的鹊山,而诗人自己却得不到名医的诊治,只好先尽力忘掉一切,先享受眼前这难得的美景。这一联表达诗人面对无情的现实生活时的辛酸和无奈,却又欲言又止,写自己面对美景愉悦心情,暂时派遣辛酸无奈。
9.B
10.第一问:
(1)正面描写孙权年纪轻轻,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一方;
(2)借曹操的评价从侧面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
第二问:通过对孙权这一形象的塑造,怀古伤今,反衬南宋文武之辈庸 无能,懦弱苟安,感伤时无英雄。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有江河浩荡,气吞天下之慨”错误。“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杜甫《登高》诗句,表达了山河破碎,千古兴亡之叹。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问,“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统领着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可见,作者正面描写了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一方的英雄气魄,表现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是说“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可见,作者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借曹操的评价从侧面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
第二问,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通过对孙权这一形象的塑造,其实是感伤时无英雄。作者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怀古伤今,反衬南宋文武之辈庸 无能,懦弱苟安,表达了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11.D
12.①异乡漂泊、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首联小寒时节,诗人打起精神来饮酒,勉强吃一点饭,靠几而坐,体现了诗人的异乡穷愁潦倒的身世遭际;颔联写了诗人因年老眼花,看江边花朵也只能如同雾里看花。②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无能为力之慨。“鹖冠”点出诗人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包蕴着不为朝廷所用的无奈与辛酸。③时局动荡、前途不明、忧国忧民之愁。尾联诗人面对眼前春江之上青山白云的自然景色,遥想万里外的长安,表现了他忠君忧国的执着。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本诗语言通俗浅白”错误,本诗语言自然凝练;“后由上到下”说法错误,颈联写景是“由下到上”,先写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再写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此题考核诗歌内容的概括,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愁”的原因。
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但诗人此时仍靠几而坐,体现出穷困潦倒之愁。
颔联写了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据此可以分析诗人“因年老体衰而愁”。
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这里包含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无能为力之慨。
尾联“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中,“云白山青万余里”使用夸张的手法写此时作者身居潭州,与自己的家乡长安相隔万里,表达出作者漂泊异乡之愁,而“愁看直北是长安”则直接点出“愁”字,漂泊的诗人对时局多难依然忧伤感怀,据此可分析出作者异乡漂泊、“因担忧君主,心忧社稷而愁”。
13.B
14.①刻画心情很细致。如“听”“想”分别为动作、心理描写,描写了夜中值宿时的情况,写诗人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可谓“刻画心情很细致”。
②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另辟蹊径,独出机杼。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可谓构思新巧。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颔联为实写”错误。颔联为虚实结合,上句为实,下句为虚。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是说“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联描写了作者夜中值宿时的情况。“听金钥”是动作描写,“想玉珂”是心理描写,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可见,在写法上刻画人物的心情非常细致。
此联本来是要进一步紧扣诗题中的“宿”字,表现作者夜宿的情况,可是作者反而出人意料的用了“不寝”两字,描写了他“宿左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表现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诗人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可见,在写法上构思新巧。
15.C
16.①开篇“忘却”正话反说,表达的正是对亡妻压抑不住的思念之情。②“凭将清泪洒江阳”,化抽象为具体,把思念倾注在泪水之中,流露出词人思念亡妻的哀婉急切。③“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以故乡无恙反衬出词人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④“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则以“断肠”代悲伤,在酒席的强颜欢笑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寓意悲伤到了极点。⑤“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流转的驿站比喻成词人自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漂泊不定的凄凉状况;同时,该句亦借用典故,以寓作者“人生如寄”的深沉感叹。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君’是指作者亡妻王弗”错。从全词来看,这里的“君”应该是指王缄。下片切入现实中的送别,此句意思是在送别的酒宴中,你(王缄)未见到我的别愁,归来后才发现自己已悲伤到无肠可断。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第一,运用反语。前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中,“忘却”正话反说,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表达的正是对亡妻压抑不住的思念之情。
第二,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凭将清泪洒江阳”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的到来让作者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非常伤感,此处化抽象为具体,把思念倾注在泪水之中,流露出词人思念亡妻的哀婉急切。
第三,反衬手法。“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王缄的到来让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以故乡无恙反衬出词人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第四,借代的手法。“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以“断肠”借代悲伤,在酒席的强颜欢笑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寓意悲伤到了极点。王缄要离去使作者伤感,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
第五,比喻和用典的手法。“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作者通过这两句表达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流转的驿站比喻成词人自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漂泊不定的凄凉状况;同时,该句亦借用典故,《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以寓作者“人生如寄”的深沉感叹。
17.B
18.①比喻。“如听万壑松”,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状写琴声之铿锵有力;“客心洗流水”把乐声比喻成流水,状写琴声的清越。②侧面烘托。听琴时“客心洗流水”,这如流水般清澈的琴声能洗涤人的尘心俗念,使人心旷神怡,以诗人听琴后的感受来表现琴声之美。“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因听琴入迷而忘记了时间,不知天暗云重,以时间之快表现琴声之美。③用典。“余响入霜钟”,“霜钟”二字点名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琴声终止以后,作者依然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借此来表现琴声之美。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蜀僧弹琴”错。这首五律主要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
C.“率真直白”错。“客心洗流水”五个字运用典故,很含蓄,又很自然。
D.“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错。这里是说诗人沉浸在音乐声中,不知不觉已经暮色降临,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并非心情惆怅沉重。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诗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技艺之高妙,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极力来描摹琴声的优美动人。
第一种,比喻手法。颔联中“如听万壑松”,用大自然的万壑松涛之音来比喻琴声,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来状写琴声的铿锵有力,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中“客心洗流水”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把乐曲声比喻成潺潺的流水,以此来状写琴声的清越、动听。
第二种,侧面烘托的手法。诗人为了表现琴声的优美,从听众欣赏的角度来写,进行侧面烘托,如听琴时诗人写到“客心洗流水”,意思是说这如流水般清澈的琴声能洗涤人的尘心俗念,使人心旷神怡,以诗人听琴后的具体感受来表现琴声之优美。再如尾联写到“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因听琴入太过投入而忘记了时间,不知天暗云重,已经到了薄暮时分,以听者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来表现琴声对人的吸引力之大和旋律的美妙。
第三种,用典的手法。“余响入霜钟”,“霜钟”二字点名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琴声停止以后,余音袅袅,久久不绝,和秋季傍晚时分寺庙的钟声汇聚融合在一起,余韵更加悠长,更加动人心神。以致在琴声终止以后,作者依然沉浸在美妙的艺术旋律之中,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借此来表现其旋律的优美动人。
19.B
20.①尾联叙事,写刘琨再三吹奏胡笳曲,拂晓时分,终于让胡人失去斗志,流泪撤兵而回。②“掩涕”一词生动地表现出了刘琨攻心战产生的强大力量,也为本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③拂晓是新生的一天的开始,意味着希望;而敌军终于撤兵而还,晋阳城也终于解除了危机。尾联收笔干净有力,用笔神妙。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同样的悲壮沧桑”表述不当,“儿女共沾巾”的离别之泪是柔弱婉约,而本诗中的思乡之泪则更加悲壮沧桑。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先要弄清题干中“结用事佳切”的意思,即结尾记事非常贴切、非常好,然后结合尾联所写的内容,从锤炼词语、分析内容等角度赏析。
尾联意思为:晋军将领刘琨在高楼上多次吹奏胡笳曲,从夜晚吹到天亮,最终以胡笳退兵,胡人撤军。其中“三”指多次,“晓”指拂晓,此处意为新生的一天的开始,意味着希望;
“掩涕”一词,渲染出刘琨攻心战产生的强大力量。刘琨在高楼上多次吹奏胡笳曲,以勾起胡人的思乡之情,瓦解敌方的心理防线,最终敌军撤兵而还,晋阳城终于解除了危机。
综合以上可知,尾联的叙事收笔干净有力,用笔神妙,即“用事佳切”。
21.D
22.①本联集聚“秋”“雁”“月”“捣万家衣”几个意象,极力体现思念朋友与家乡之感。②采取视听结合和远近结合的方式来描绘所见、所听景象。“秋后见飞千里雁”从视觉角度写远观之景,“月中闻捣万家衣”从听觉角度写近闻之景。③层次井然。因为见归乡飞雁而心生凄凉寒意,从而引发为远方之人而捣制的寒衣声。写景状物符合人的认知,因果逻辑清晰,思路顺畅自然。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诗人居无定所”说法有误。诗人是因为不知道皇甫冉郑丰两个人是否已经回到东吴还是仍然客居西雍,渺无定踪,才不知道寄书当向何处。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颔联中的“秋”“雁”“月”“捣万家衣”这几个意象。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或分别友人的怀念之情,因此,诗人们常以鸿雁作为书信的象征,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思念之情。而关于“月”与“捣衣”,唐王朝沿用府兵制,应征人员的衣服武器俱得自备。所以,每到清寒时节,在家的女子就要在劳作之余趁夜为戍边的丈夫准备寒衣。而唐朝时民间衣料依然是苎麻葛,需砍来苎麻煮后再捣而成葛布然后再制衣。此时,征人之妻不仅承受着赶制戎衣的沉重负担,在精神上还承受着征夫音讯不通、长年不归的煎熬。她们往往借助“捣衣”的劳作表达对丈夫牵肠挂肚的思念之情、盼归愿望。所以它们都是唐诗中表示思念的常见的典型意象。所以诗人选用的这几个意象,从其本身我们就能看到其中蕴含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在手法上,“见”是视觉描写,展现的是作者眼前所见。而诗人所见的大雁高飞之处远达千里,所以所写的是远观之景。而后句的“闻”则是听的意思,诗人听见捣衣声采用的是听觉描写。而炼制苎麻捣成葛布,这声音必不会如大雁般千里之外还能听到,所以“月中闻捣万家衣”所写的是近闻之景。
在写作思路上,“秋后见飞千里雁”必然是白天所见之景,正是因为看见大雁南飞,深感凉意,发觉寒冬将至,所以人们才会趁夜,诗人也才能“月中闻捣万家衣”。诗人这两句诗,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由白天看见秋寒意象引发月下闻捣衣,也符合当时人们生活的日常逻辑,思路顺畅。
23.A
24.《鹧鸪天》中,词人嗔怪屈原情思不足,没有眼光,独独遗漏桂花。借为桂花鸣不平,来表现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以及对高洁品行的追求。
《山花子》中,词人嗔怪桂花太过无情,打破自己的好梦。既表现桂花香气之浓郁,也抒发了自己南渡后悠远绵长的忧愁。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亮丽的色泽”错误。“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直言无需色彩艳丽即是花中之冠。
故选A。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句以及作者情感的能力。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作者抱怨屈原“可煞无情思”,嗔怪屈原情思不足,没有眼光,独独遗漏桂花。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借为桂花鸣不平,来表现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以及对高洁品行的追求。
结尾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似是词人谓桂子:我是如此执着地倾心于你质地高雅、不媚不俗,而你竟以沁人的馥香惊扰了我的千里梦,却也太无情了。作者用明贬暗誉的手法表现桂花香气之浓郁,也抒发了自己南渡后悠远绵长的忧愁。
25.A
26.相同点:两诗中都抒发了坚守高洁、顽强坚韧之情。陆诗以“雪虐风号”体现挫折的处境,以“愈凛然”“最高坚”抒发顽强坚韧、高风劲节的情感;李诗以“群木”的“叶叶空”来体现凄寒的环境,以梅花“吹不尽”“新白抱新红”来抒发坚守自我、高洁坚韧的情怀。
不同点:陆诗还包含着怀才不遇的孤苦寂寞和不向他人乞怜的情怀,以“飘零去”体现内心的悲苦,以“耻向东君更乞怜”体现不向他人乞怜的情怀;而李诗则无这种情感。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赞美了梅花在寒冬腊月凛然绽放的形象”错误,陆诗写梅花在寒冬腊月绽放,由“雪虐风号”“耻向东君”可以看出;李诗写梅花在秋末冬初绽放,由“早梅”“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等可以看出。
故选A。
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陆诗“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表现梅花坚守高洁的品格,李诗“依然新白抱新红”抒发梅花坚守自我、高洁坚韧的情怀。两首诗歌都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都为梅花,所言之志即为像梅花一样的高洁、坚强不屈的性格特征。
相同之处:陆诗“愈凛然”“最高坚”,描述梅花迎风雪、冒严寒而盛开不怠的不怕艰难,迎难而上的品格。李诗“才……又”“叶叶空”“梅花吹不尽”即便是其他的树木和花草早已被大风吹落,只有梅花不凋谢。借景抒情,诗人都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也拥有梅花一样的品质特征,高洁孤傲、坚韧不拔。
不同之处:陆诗“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两句凸显了诗人的人生际遇,飘零感和不愿摇尾乞怜的心态都暗示了作者官场或者进阶的不顺利,不被赏识任用的苦闷孤寂,重点是不向他人乞怜的情怀;李诗只是描摹了梅花盛开的景致,以及诗人抒发的对梅花的赞美之情,没有透露出诗人自身的际遇。
27.C
28.意蕴深刻:“失春风”表层义指春光易逝,深层义指人生的美好春光易流逝。情理交融:①探春者的惜春之情中寓探春要趁早,莫留遗憾之理;②人们感叹光阴易逝中寓有莫负青春,莫畏险阻,早抓时机以期有所作为之理;③诗人为杨柳的新生而喜,为百花的凋落而哀,寓有人生万事“盛极而衰”的道理。(写出两点即可)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娇柳软梅”错,“软”应为柳的特点非梅的特点,而“娇”则应对应的是梅的特点,所以应为“娇梅软柳”;“浓艳”错,“疏”指梅花疏影,也指柳条稀疏。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意蕴深刻:“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意思是,到了清明时节,万紫千红,繁花正纷乱怒放之时,已失去了春光美景的一半。“已失春风一半”表面看,写春季本身已经过了一多半的时间,写出了春光易逝,深层是由自然之春而联想到人生之春,慨叹人生的美好春光容易流逝。
情理交融:“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及早地占尽那短促的韶光,抓紧时间共同游乐玩赏,不要管早春料峭清寒,酒醉脸红,自然就温暖了。富含理趣。古人崇尚自然之美,正因为“已失春风一半”,所以探春要趁早,莫留遗憾;
“已失春风一半”春光易逝,而人生的美好春光也容易流逝,所以莫负青春,莫畏险阻,早抓时机以期有所作为。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意思是,一年春光最好的时候,并不在芳菲浓艳的时节,那梅柳初绽,清艳淡香的时候最是娇柔妩媚。诗人为杨柳的新生而喜。“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为百花的凋落而哀。在这新生和衰败中寓有人生万事“盛极而衰”的道理,极富理趣。
29.D
30.①借用典故。“潇湘江上竹枝斑”,用湘妃泪洒斑竹的典故,表现了离别时难以言状的痛苦。②借景抒情。“寥落烟中一雁寒”,写赴任途中景况的苍茫、清寒,表现心境的迷惘、冷寂,使“愁”变得具体可感;“一雁”既表示来书的渺茫,又比喻自己的形单影只。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无法给你们写信”理解有误。“无书寄”指别后想念友人但得不到友人的书信。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词的后三句“潇湘江上竹枝斑。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中,“潇湘江上竹枝斑”是用典,词句运用湘妃泪洒斑竹的典故,用这个典故,也切合将来的行程,暗示舟行潇湘时也会有这样的相思之苦,将作者的离别之痛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而“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这是写别后的相思。“碧云日暮”化用江淹《拟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台,佳人殊未来。”这两句是说,日后我在寂寞的旅途中想念你们而得不到你们的书信时,大概只能空对那横空的孤雁了。诗人抒发自己的愁绪,却不直说,而是写“碧云日暮”“一雁寒”的等景物,以此引出自己的旅途寂寞之愁,又以一雁比自己形单影只,显得生动形象,亦兴亦比,很有意境。这三句通过典故、景象去暗示、去渲染,启发读者的想象力,让“愁”变得更具体可感,因难见巧,离别的愁绪,从歌舞场面的感触和旅途景况的拟想中可见出很耐人寻味。
31.C
32.①同:诗中赏月人都是孤独的。赵诗:由“独上高楼”可知,诗人是独自一人登楼赏月。去年与其一起赏月的友人,并未同行,更显孤独。汤诗:隔着竹林传来的,他人的欢声笑语,衬托出诗人的孤独,空闻月中卷帘之声,却不能得见卷帘之人,更显孤独。
②异:赵诗的孤独,是无人相伴的孤独,诗人心中饱含对友人的思恋,以及对友人相伴的渴盼;汤诗的孤独,是遗世独立的孤独。诗人与世俗的欢声笑语隔着竹林,由眼前之景所想的也是月宫,月中之人,诗人始终与世俗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给人清高、冷傲之感。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由景生疑”错。“一夜桂花何处落”用“桂子月中落”之典,是无疑之问。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相同点,两首诗中赏月人都是孤独的。
赵诗,“独上江楼思渺然”,我独自登上江楼不由得思绪万千。“同来望月人何处”,曾经与我一同来此赏景观月的人现在在哪里呀?赵诗是诗人独自一人登楼赏月。去年与其一起赏月的友人,并未同行,身边无人陪伴,因而在这样一个月凉如水的夜晚独自出行更显孤独。
汤诗,“风动琅?τ锩鳌保?蓖矸缜崆嵋《?ケ叩拇渲袷保?圆皇贝?匆徽笳笊驮氯说幕渡?τ铩8糇胖窳执?吹模??说幕渡?τ铮?耐谐鍪?说墓露馈!霸轮锌沼兄崃鄙?保??怂坪跆?娇罩幸???淳砹敝??R桓觥翱铡弊直砻餍醋髡弑救送轿牌渖?患?淙硕?醯靡藕丁?瘴旁轮芯砹敝???床荒艿眉?砹敝?耍??怨露馈?
不同之处。赵诗中,诗人道出了一声声低沉的感喟:“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是无人相伴的孤独,是物是人非的感伤。“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原来诗人是旧地重游。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侣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非常欢快的。曾几何时,人事蹉跎,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泊何方,而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诗人心中饱含对友人的思恋,以及对友人相伴的渴盼,缕缕怀念和怅惘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
汤诗中,“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τ锩鳌保??硕酪薪?ィ?蛭??驮拢??悦挥械愕疲缓?肚那慕盗伲?得饕挂丫?盍耍?欢??蓖矸缜崆嵋《?ケ叩拇渲袷保?圆皇贝?匆徽笳笊驮氯说幕渡?τ铩I暇湫辞镆沟木糙祝?戮湫醇呀诘幕独郑?墙柚?谝狗绺糇胖窳旨浣拥卮?莨?吹模?饩褪棺髡弑3至艘恢殖?坏牡匚唬?胫芪У囊磺邢辔哦?幌嗲祝?坪踉谏驮碌耐?保?苍诠凵妥殴龉龊斐局械纳驮轮?耍?虼耍?谀?蚕楹偷慕谌辗瘴е校?忠??嘎冻鍪?四谛牡睦浒梁凸露馈!耙灰构鸹ê未β洌吭轮锌沼兄崃鄙?保??彼??勇?芈涔穑?肺蹲耪馍窕鞍愕囊饩呈保?蝗唬??坪跆?娇罩幸???淳砹敝??U饫铮??擞孟胂笾械脑轮兄??窗抵干窕袄锏脑轮兄?耍?轿牌渖?患?淙耍??怨露馈U庵止露溃?且攀蓝懒⒌墓露馈J?擞胧浪椎幕渡?τ锔糇胖窳郑?裳矍爸?八?氲囊彩窃鹿??轮兄?耍??耸贾沼胧浪咨缁岜3肿乓欢ǖ木嗬耄??饲甯摺⒗浒林?小?
33.C
34.①饱尝了兵戈之苦。②报国无门,只好终老江湖。③对收复失地无望的失望。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C.“可见作者是心甘情愿的归隐”错误,“脍新鲈,斟美酒”后面还有“起悲歌”,这是诗人在以乐衬悲,更表现其内心的激愤之情。
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以剑换舟,暗示报国无门,只好终老江湖。但是这三句用“拟”字领起,分明说只是打算,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只好终老江湖的悲苦。
“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写诗人生长在太平盛世,万万没有料到今天要饱尝兵戈之苦。可见诗人内心悲苦是因为饱尝了兵戈之苦。
“欲泻三江雪浪,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两句用“欲”字领起,也分明说只是有此打算。正因为有了这一打算,上片中所说的以剑换舟的打算才未实现,丘壑之隐也才蹉跎。“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霄汉”这里暗指朝廷,作者满怀报国志向,可是面对朝廷只能使浓愁变成伤心的双泪,因为统治者并不允许人民通过战斗收复失地,作者的一切设想,也都因朝廷的妥协投降而变成了泡影。
35.C
36.(1)“半卷湘帘半掩门”,写秋爽斋里的赏花人与白海棠保持一定的距离(根据小说原文,白海棠是贾芸送来的,宝玉安排婆子送到他屋里去。秋爽斋里结诗社后李纨见有人抬白海棠,故以此为咏。迎春想赏花后再咏诗,可宝钗道:“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要见了才作?”),为下文写赏花人的想象提供了条件;(2)“碾冰为土玉为盆”,想象种花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没有用一般的泥土和瓦盆种植白海棠,测面烘染出白海棠高洁白净,想象奇特,新颖别致。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意象、情感、手法的能力。
C.“居母丧”错误,林黛玉是在母亲逝去后进到贾府的,在第三回有述说;再根据注释①本诗来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可知,此时的她应该是“居父丧”。“以花写人”表述不妥,应该是“以人写花”,即不是触景生情,而是因情写景。
故选C。
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本题题干设置了前提和情境:联系《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相关情节简要分析宝玉称赞本诗一二句的缘由,因此,学生需要联系原著的相关情节,再结合诗歌进行赏析。
由小说情节“娣探谨奉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谨奉” 可知,探春起义要结社作诗;由“芸哥儿请安,在后门只等着,叫我送来的”“宝玉看了,笑道:‘独他来了,还有什么人?’婆子道:‘还有两盆花儿’”可知,这两盆海棠花是贾芸送来,宝玉带进了大观园的;由“宝钗道:‘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作。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写情耳。若都是等见了作,如今也没这些诗了。’”可知,当时她们并没有看到白海棠就开始作诗了。因此, “半卷湘帘半掩门” 写大观园儿女并未见到白海棠,秋爽斋里的赏花人与白海棠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下文写赏花人的想象提供了条件。
“碾冰为土玉为盆” 描写看花人从房内望去,看到白海棠,得到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白海棠的高洁白净,由此想象到,栽培它的该不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碾冰为土玉为盆”写种花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来栽培白海棠,从侧面烘染白海棠的冰清玉洁,想象别致。
37.D
38.(1)通过写环境的“深沉”“寂静”来烘托思妇的孤独寂寞。(2)通过写主人公弹筝、焚香燃尽来表现思妇彻夜难眠,内心凄凉。(3)通过写容貌不整、情态慵懒来表现思妇内心痛苦,相思成疾。(4)通过写杜鹃啼月(催归)来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来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说法错误。词中没有心理描写。“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这些是环境、气氛;“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是外貌、动作、情态。但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D。
3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作者通过典型的意境、意象描写突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
词的前两句“院落深沉,池塘寂静”,通过描写“深沉”“寂静”的典型环境,营造出寂静、萧瑟的氛围,给读者以情感上的压抑感,烘托出思妇的孤独寂寞。
其次,“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两句则是描写主人公弹筝、焚香燃尽,这是主人公百无聊赖的表现。她夜不能寐,靠弹琴、焚香来消解自己心中的苦闷,表达出她内心的凄凉。
再次,“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则是对主人公外貌和情态的描写。主人公因为内心的苦闷而无心整理妆容,也无心去注意自己的外貌。所以呈现出衣服容貌不整、情态慵懒的表象。一位少妇居然无心关心自己的外貌,可见其内心痛苦,相思成疾。
最后,“杜鹃啼月一声声”一句则是用杜鹃啼月的典型意象来表达思妇的情绪。杜鹃啼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代表盼望远行之人快快回归。通过运用这一典型意象,表达出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39.C
40.B
41.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
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错误,“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两句是说,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外乡人从此经过,久立于树前长吁讶然。他是感慨盛衰无常,不是思乡。
故选C。
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有相同的寄托”错误,此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情感深沉。而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乐观的襟怀。寄托不同。
C.“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错误,“蟠据亦高大”是形容衰时之柏,“得地”“盘据”承“千年根”,此柏不是所出非地,也不是生长浅薄,却变得枝枯叶燥,了无生机,隐喻家国衰落。
D.“也有对未来的希望”错误,全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没有对未来的希望。
故选B。
4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和意蕴的能力。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
“病柏”:“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写柏的盛时,它“势尊严”,“状耸翠”,“干奇古”,“气阴森”,诗人用四句即生动地刻画出柏树的不凡。柏树的形象象征着强盛时的唐王朝。“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来了个“突转”,谁又能料到这植根深厚而悠远的“古柏,却半道变了“颜色”呢?于“王朝”而言就是衰落了。“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形容衰时之柏枝枯叶燥,了无生机。柏从繁盛到干枯象征唐朝从强盛到衰落。
“丹凤”:“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因为大树将枯,“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上下盘旋,哀哀其鸣。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
“鸱鸮”:“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而对于恶鸟鸱鸮而言,则正中下怀,它们志得意满地率领众子孙穿穴打洞,立身其中。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
这首咏物诗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有着强烈的象征色彩:它把国家比作一棵原本枝繁叶茂、现已病入膏肓的柏树,把能臣志士比作“哀翔其外”的凤凰,又把宵小之辈比作穿穴而居的恶鸟鸱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