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
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1、2十必修3前9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周王室与郑国矛盾激化,最终兵戎相见。交战中郑国的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的
肩膀,桓王只好率军狼狈撒走。事发后,郑庄公派遣祭足“慰问”周桓王,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这说明当时
A.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B.礼乐制度开始崩溃
C.宗法制度荡然无存
D.王位世袭制度结束
2.秦立国后,不用宗亲贵族而大量任用来自六国的才智之土为相,这些人却无一老死于相位,都未世袭于
子孙。秦灭六国后,非宗室贵族组成的官僚集团不希望贵族势力坐大,理所当然地拒绝实行分封制,从
秦国发展而来的中央地方行政体系被完整地复制到秦王朝。这些举措
A.致使非宗室贵族的权力坐大
B.成为避免决策失误的有效方法
C.适应了秦朝政治治理的需要
D.使贵族政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明器是我国古代专为殉葬而仿照实物制成的殉葬品,是死者生前生活的写照。下面是西汉墓葬出土的
陶制畜类明器统计情况。据此推知,西汉时期
单位:件
役斋类
肉斋类
时间
马
牛
猪
鸡
西汉初年
22
10
西汉晚期
1
6
A.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个体农耕经济逐渐衰退
C.畜牧业生产居主导地位
D.社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4.唐代天台宗为了提高本教派地位,有意识地把玉泉寺的兴建与关羽这位历史名将联系在一起。而龙门
石窟的唐代造像面相丰腴、形貌秀丽、含睇若笑、温雅敦厚,与当时的时代风尚密切联系。这反映出
唐代
【高三11月质量检测·历史第1页(共6页)】
LG
A.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B.佛教的本土化发展趋势
C.三教之间斗争激烈
D.佛教盛行影响社会稳定
5.有学者说:“唐朝初年,支持统一战争的,主要是河东的经济力量。高宗以前,政府的漕粮则主要出自关
东。当时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河北平原是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黄河流域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B.税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D.南方经济发展的速度慢于北方
6.《宋史·忠义传《昭忠录》和《宋史·瀛国公》等史籍所载殉难者中,仅进士出身、官知州以上士大夫就
有近百名之多。其中有左相陆秀夫和咸淳四年状元、右丞相陈文龙,战败后投海殉国。据此可知,宋代
A.理学思想对于时代的深刻影响
B.以文治国策略的深层化
C.科举制度的正面引导作用巨大
D.家国一体观的深入人心
7.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
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A.充分保证了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B.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C.说明中枢权力的分配日趋合理
D.表明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8.《灵枢·师传》有云:“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李时珍在谈及
医术时指出:“夫医之为道君于用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这反映出
A.中医推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B.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医学的影响
C.医学伦理推动儒家思想传播
D.政府重视规范医者的职业道德
9.鸦片战争后,商埠的开放成为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兴起的契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
由广州一口贸易变为五口通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除了开放一系列沿海地区的口岸以外,又增辟了
长江流域的沿江口岸。这说明,近代中国口岸城市的形成
A.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产物
B.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密切相关
C.使清政府商业政策发生转变
D.源于西方国家对外扩张的需要
10.19世纪90年代后,“外交”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接受和流行的一个词语。期间,频频见诸各文献可与
“外交”置换的是“交际”和“交涉”。后者则主要是晚清的一个流行词,举凡通商、边务、签约、遣使乃至
礼制的更张,皆属“交涉”范畴。这一现象
A.开启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先河
B.表明清政府放弃朝贡外交
C.显现了晚清外交与国际接轨
D.旨在摆脱不平等条约体系
11.1924年,国民党一大制定的国民党总章,主要内容包括:党员、党的组织机构、中央党部、地方党部、基
层组织、党的纪律、经费、党团等。其内容与1919年的俄共章程的大部分条文几乎雷同,且基本结构
相似。这一做法
A.表明共产党取得了革命领导权
B.反映了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达到高潮
C.说明国民党接受社会主义思想
D.一定程度体现了国民党进行国共合作的努力
12.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政府掌握了日用必需品。仅1941~1944年这几年,政府掌握
的花棉、纱布仅用于军需的折成市价“所需价款达1040亿元…仅(民国)三十四年一年,节省国库
开支达930亿元”。这一政策的实施
A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抗战需求
C.抑制了国内官僚资本的肆意膨胀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三11月质量检测·历史第2页(共6页)】
LG高三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考查先秦政治。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诸侯需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统治,郑庄公不仅
不服从统治,甚至与周王发生战争并且伤了周恒王,可见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这件事情并不能作为礼乐制
度开始崩遗的标志,故排除B项:材料中周王室与郑国交恶是特殊现象,无法推断出宗法制已经荡然无存,故排除C项:
材料中周天子和郑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故排除D项。
2.C考查郡县制。由题干“秦朝贵族势力不断地被削弱,而非宗室贵族组成的官僚集团…拒绝实行分封制,从秦国发
展而来的中央地方行政体系被完整地复制到秦王朝”分析,这一地方行政体系治理指的是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适应
了秦朝政治治理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秦朝官员无独立自主权,官僚服从于皇帝,不可避免
会出现决策失误,故排除B项;秦朝中央,地方行政体系的实行是官僚政治形成的标志,但不能说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
台,故排除D项。
3.D考查汉代的经济。根据材料,役畜类的马、牛是生产活动的重要动力,而肉畜类的猪,鸡、羊是供人们日常食用的,表
格信息反映了西汉早期畜类明器以役畜类为主,晚期则以肉畜类为主。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人们可食用的
肉类食物较为匮乏,而西汉晚期可食用的肉类食物明显增多,这表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社会经济得到一定
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中只有畜类的明器信息,无法判断出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故排除A项:仅从材料中役畜类
数据的变化不能得出个体农耕经济衰退的结论,影响农耕经济发展的因素不局限于役力变化,故排除B项;材料只呈现
了畜类的明器信息,没有畜牧业与农业的比较信息,无法得出畜牧业生产居主导地位的结论,故排除C项。
4,B考查佛教的中国化。材料反映出唐代佛教流派天台宗借助中国民间流行的三国名将关羽的形象来宣扬佛教,提高
本教派的地位和影响力。而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也与当时的时代风尚密切关联,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儒家思
想遭到冲击、三教之问斗争激烈及佛教盛行影响社会稳定的信息,故排除AC、D三项。
5.A考查唐朝经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材料整体信息可以判断出当
时黄河流域仍是全国经济重心。南方经济的作用比较有限,政府更多的还是依靠北方,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
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6,A考查宋明理学。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宋代士大夫在面临国家危急时刻的表现,既反映了宋朝是一个比较得民心
的朝代,也反映出士大夫比较深厚的家国情怀,具有“君臣一体,荣辱共之”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的共鸣来自于理学对
于士大夫气节的影响,故A项正确。以文治国理念提高了士大夫的政治地位,与气节观念塑造并无直接关系,故排除B
项;科举制扩大了选官范围,但是对心理改造影响有限,故排除C项;D项错在深人人心,故排除
7.D考查明代的地方治理。明初由废行省设三司到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省”官吏
的任免权依然在中央,这表明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明朝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没有
反映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故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指郡县制的推行,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
方的关系,并不是强调中央的中枢机构,故排除C项。
8.B考查古代医学。根据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的医药学讲究服务民生,济世救民,这实质上是受到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
影响,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儒家思想对中医伦理思想产生影响,而非医学推动儒家思想传播,故
排除C项。
9.D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材料可知,近代中国口岸城市的形成是欧风美雨的被动产物,源于西
方国家对外扩张需要而被迫发展起来的,是西方商品输出和原料的供应地,故D项正确。近代中国口岸城市的形成不
是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是欧风美雨的被动产物,故排除A项;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近代工业还未产生,故排除
B项:近代中国口岸城市的形成与清政府商业政策转变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排除C项。
10.C考查近代中国外交。结合材料中“‘外交’成为清政府及社会各界接受和流行的一个词语”“交际”“交涉”“举凡通
商、边务、签约、遣使乃至礼制的更张”等信息,说明晚清时期,随着清廷与西方事务的增多,中国外交需求中增加了
定的近代外交理念,晚清政府更加懂得运用国际法解决外交事务,这表明中国外交与国际的接轨,故C项正确。中国
近代外交开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排除A项;B项错在“放弃”,故排除:材料涉及的是通商等事务,与不平等
条约无关,故排除D项。
11.D考查国共合作。根据材料,中国民党总章的内容与“1919年的俄共章程的基本结构相似,大部分条文几乎雷同”可
知,改组后的国民党力图借鉴俄共的组织模式,一定程度体现了国民党进行国共合作的努力,故D项正确。国民大革
命中共产党没有取得革命领导权,故排除A项:推动国民革命达到高潮的是北伐战争,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
项:国民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没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故排除C项。
12.B考查抗战时期的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购统销政策是国民政府在日军全面侵华背景下所实施的统制政策,
是经济抗战的重要内容,其旨在最大限度地动员本国优势资源,保证民用军需,该政策有利于抑制大后方的物价,为持
久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故B项正确。1935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故排
除A项:这种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使官僚资本乘机膨胀,故排除C项;这种经济统制政策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故排除D项
13.C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漫画中的“游擊隊”和象征日本人占领中国的领土,以及漫画名称《逃不出掌握》,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钟灵的漫画告诉读者:日本人占领了我们的领土并不可怕,一切都在游击队的掌握之中。这样的作品对于
抗战时期,有利于凝聚民心,鼓舞民众士气,增强抗战必胜信心具有一定的帮助,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共产
党指明抗战胜利的道路,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革命统一战线基础的打大,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宣传抗战必胜
的信息,而不是抗战文艺成主流文化,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14.C考查现代中国外交。根据材料“鸠山内阁同意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中国,并促成了中日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的签
订”“中国政府确定了贸易、渔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对日工作计划”可知,当时双方都有发展经济的需要,故C项正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国遏制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故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依然坚持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中日关系,且D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高三11月质量检侧·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