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六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内容
有一对 因为 无法买 ,于是 为他们弹琴。贝多芬有感于 而即兴创作 的传奇故事。
贝多芬
贫穷
音乐会入场券
兄妹
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月光曲
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介绍贝多芬,点明创作《月光曲》是一个传说。
第二部分(2-7):贝多芬为兄妹演奏。
第三部分(8-9):即兴创作《月光曲》。
第四部分(10):记录曲子。
时间
地点
人物
二、细品课文,探究灵感来源
朗读第2自然段
思考:贝多芬心情愉快地在散步,发生了什么事?他的内心会有什么感受?
听 琴音
触动
对话一
“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盲姑娘对音乐执着的追求与热爱。
哥哥
伤心
内疚
盲姑娘的善解人意
语言描写:写出了兄妹手足情
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
“走近”与“走进”?
“走近”,因为贝多芬被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所吸引。
“走进”,是因为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被兄妹俩的感情打动。
听 谈话
同情
从第4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兄妹俩的生活怎么样呢?
贫穷
哪些关键词写出了“穷”?
“一支、微弱、旧”
对话二
皮鞋匠:“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
贝多芬:“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说一说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
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心感动,所以要弹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
对话三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为什么贝多芬弹完曲又弹一曲?
盲姑娘热爱音乐,而且很懂音乐,贝多芬觉得遇到了知音,所以弹完一曲又一曲。
盲姑娘愿望实现的激动心情。
1.表示猜测
2.做出判断的肯定
三、品读语言,想象画面之美
两个“清幽”意思一样吗?
第一个“清幽”写出了月光下茅屋里的一切格外清幽;
第二个“清幽”写出了月光的柔美。
5分钟时间,小组合作讨论可以分为哪三个画面。
月亮升起
月亮升高
海面刮大风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此时的音乐是清幽、舒缓、柔和的。
月亮升起
月亮升高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音乐逐渐增强、明快有力。
海面刮大风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音乐高昂激荡。
风卷浪涌、波涛汹涌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
猛烈
这段话有联想,有没有实在在的事物?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的眼睛。”
这是实写,联想的画面是虚写,像这种写法叫作虚实结合。
我们在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主题概括
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也表现了他丰富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五、拓展延伸
《月光曲》赏析
皮鞋匠兄妹听着琴声,联想到了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那洒遍银光的微波粼粼的海面的清幽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那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的明月,发出了清幽的月光,仿佛在歌颂、赞美穷兄妹俩的聪慧和美好的心灵。那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勤奋好学,可是,就是因为她贫穷所以没钱去听音乐会,更不能到音乐院校去学习,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引起了贝多芬的联想,都体现在了这首《月光曲》中。
【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布置作业】
1.背诵第9自然段。
2.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自己想到的
情景写下来。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