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她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李清照。九百多年来,学习宋词,就一定绕不开李清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赏析他的著名词篇《声声慢》。
一、导(3分钟)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个人生活遭遇和作品的密切关系。
2.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美。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词人家“愁”国恨的内涵。
(重点)
(难点)
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背景介绍: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此时,李清照44岁,目睹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其丈夫赵明诚在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接着,在辗转逃亡时,李清照又丢失了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书画。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南方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这种背景下,她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词作《声声慢》。
(①学生齐读;②教师范读;③听名家朗读。)
二、思 (15分)
1.你从这首词里读出了什么?请找出词眼和直接抒情所在的的句子。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被历代词家赞为千古绝调,请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赏析。
3.整首词除了运用直接抒情外,更多的是在间接抒情,通过一些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典型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议(5分钟)
小组激情讨论要求:①起立、聚首②小组发言,补充质疑。
议“思1”当中的2、3题。
四、展
展现自我
亮出风采
五、评
1.你从这首词里读出了什么?请找出词眼和直接抒情的句子。
答:1、愁
2、词眼所在的句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直接抒情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被历代词家赞为千古绝调,请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赏析。
答:①艺术手法:三句十四叠字,巧妙发挥了双声叠韵的作用,既增强了词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又形象地丰富了内容,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②从内容上来看,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寻寻觅觅”,这是她的动作,她在寻找什么?心中若有所失,想要抓住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只是空虚,感到“冷冷清清”,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文情并茂地描写了女主人公凄苦无言的凄凉心情。同时奠定了全词哀怨凄凉的感情基调。
3.整首词除了运用直接抒情外,更多的是在间接抒情,通过一些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典型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 诗句 寓意
淡酒
愁情太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秋风
秋风秋雨愁煞人
渲染愁情
秋雁
怀乡之思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黄花
容颜憔悴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梧桐
孤独忧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细雨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象征愁丝
营造了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的心境。
朗 读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声声慢》从动作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悲凉心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声慢》词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声声慢》通过写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了,来衬托词人晚年凄苦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声声慢》中,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表达作者情感融入落花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抢答-理解性默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本课小结: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不久的作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百姓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词人正处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境遇之中,内心极度凄苦,于是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萧条冷落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篇,堪称千古绝唱!
检(10分钟)
(2020山西太原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蝶恋花·离情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①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①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起句交代早春季节,烘托出和暖温馨的氛围,写出了词人初感春天气息时的喜悦,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词的下片,以乍试夹衫、山枕独倚、夜弄灯花三个闺中生活细节,把“谁与共”的内心独白画成了生动的视觉形象。
C.同人写“独抱浓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愁本无形,却言能“抱”,写出了主人无人与共、只能与愁相拥的孤独寂寞。
D.末句“夜阑”写夜深人静,“犹”字说明剪灯花动作不止一次,写出主人公心烦意乱、夜不能寐的状态,表现了思念之深。
2.该词上阕中的“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请谈谈这两句“奇”在何处。(6分)
(1)A
(2)比喻新奇,或触景生情,融情于景。(1 分)以柳叶如眼、梅色如腮(1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万物复苏的情景,(2分)烘托出萌动的“春心”,使离情更加浓重。(2 分)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