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综合理解专题训练(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综合理解专题训练(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7 10:3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理解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 D
(2)、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1 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错误,“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展现了李白《草书歌行》中“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意象作用的基本能力。
2、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酒”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厚重感,这首诗中出现的“酒”代表着诗人的思想情怀。第一个“酒”出现在“酒为旗鼓笔刀槊”,这是写的诗人作书前的具体状态,展现出诗人把书当作战场,寄托出内心的感慨,自己无法真正上战场,只有在这书卷笔墨之中展现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样的表达,酝酿了诗歌的情绪,为下面的具体抒怀蓄势;第二个“酒”出现在“须臾收卷复把酒”之中,是诗人完成作品后的。一种自然状态,展现出内心的感慨,写完作品,似乎是赢得一场战役一般,展现出内心的无限满足,突出自己的壮志豪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此诗做于诗人任宣州团联副使时。②春秋时范蠡曾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1.本诗尾联用了春秋时范蠡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等阁远眺,由五湖的美景,联想到隐居于此的范蠡,表现出对范蠡的艳羡之情。
B.从范蠡的故事推断,如果杜牧能够建功立业,也会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归隐山水。
C.宣州美丽的江南景致并不能带走诗人内心的忧伤,只能徒劳地怀想着范蠡的逍遥。
D.诗人感叹自己和历史之间无可跨越的距离,隐含着宦海无涯前途渺茫无望的沮丧。
E.诗歌借范蠡的故事和六朝旧痕,抒写人世变易的感慨,为全诗渲染出浓重的沧桑感。
2.古人认为杜牧的律诗有豪迈之气,请结合首联,分析此特点。
答案:(1) DB
(2)①今昔对比,昔日六朝的文物尽成今日“连空”的荒草,在对比中,营造出一种浓重的人世变易的沧桑感;②时空结合,“草连空”与“今古同”相对,将阔大的空间与悠长的时间融为一体,在无限的时空中体现了怀古的满腔豪情。
解析:(1)B.“也会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归隐山水”错误,杜牧慨叹的是没有范蠡的机遇;D.“无可跨越的距离”错误,诗中有“今古同”的字句。
这是一道综合赏析诗句的题目,要求赏析“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的豪迈之情,“草连空”“今古同”等诗句从今昔对比,突出一种极为荒凉的场景,在这样的场景之中,诗人内心是苦楚的,突出一种沧桑之感;“草连空”与“今古同’展现出时空的旷远,突显出一种豪情。
译文:
六朝的丈物荒皮杂草从生,天高云淡千般景物古今同。苍山苹柏间百鸟飞来飞去,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丙,日落西山传来悠扬的笛声。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众,只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东。
赏析: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
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鉴赏诗歌表达效果题的答题思路:一、结构上,作用有照应上文、引出下文等;二、手法上,从描写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入手,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2020届10月湖南省衡阳市高三月考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秋梦
(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写寒风高吹,月满清砧,意境清冷而又高远,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 颔联点题,思妇夜梦阑珊,魂断难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边思”的孤独与痛苦。
C. 第五句移情于物,借“孤鸿”出塞,寄寓边思之情。第六句写秋叶辞林,暗含季节的更替,为尾联思妇给丈夫寄征衣的行为做铺垫。
D. 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10. 古人善以阔远的空间来表达深远的情怀,试简析诗歌尾联“天外心”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答案:9.B
10.“天外心”则既写出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包蕴更丰富:不仅有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与关心,也有支持丈夫戍守边塞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
解析:
9.《秋梦》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全诗借思妇的口吻描写秋日夜景,表达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虽是表达闺妇思怨之作,却少有悲戚哀痛之感,暗暗流露出作者的爱国思想,令人耳目为之一新。B项,“魂断难眠”错误。“残梦”指妇人梦醒后留有余思,而“难眠”说明未能入睡,与梦醒相矛盾。选项赏析不正确。A、C、D项赏析正确。本题要求选择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综上,本题答案为B项。
1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关键字词的能力。解答时,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关键词和诗歌内容、表达情感之间的关系。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又为丈夫寄去征衣,寄寓着来自远方的思念。“迢迢天外心”中的“天外心”对何种“心”进行了模糊的处理,只言此心在“天外”,却不具体言此心为何心,从而使“心”的内涵更加丰富,可以是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也可以是体现对丈夫建功立业的祝愿,亦或是暗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情。“天外心”表意含蓄深远,不仅道出了思妇复杂的心理,更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爱国思想,从而使此诗摆脱了闺怨诗的悲戚哀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琴 王昌龄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琴用特生的梧桐制作而成,虽然它外表质朴无华,琴声却分外幽远、清雅。
B.听者的思绪被带到遥远的古代,以此衬托出演奏技艺赋予琴声的特殊魅力。
C.诗人善于将无形的琴声具体化,以风雪、江山等景象绘出琴声情调的变化。
D.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本来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早已忘记说话而沉醉其中。
15.诗人在听琴的体验中,寄寓着自己的心志,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答案:D
1.琴材料不凡,外表质朴而声音清雅,诗人亦以雅而不俗,才华拔萃为追求。
2."琴声怀古思远,富于变化,诗人志在体验种种不同的人生经历或精神境界。
3.琴声高妙却少人理解,诗人也流露出怀才不遇之叹。
解析:6尾联的意思是,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谁又能明白琴声之中寄寓的才华抱负呢
7.解析:结合“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琴用特生的梧桐制作而成,虽然它外表质朴无华,琴声却分外幽远,清雅。诗人亦以雅而不俗、才华拔萃为追求。结合“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分析,听者的思绪被带到遥远的古代,衬托出演奏技艺的特殊魅力。“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以风雪、江山等景象绘出琴声情调的变化。诗人借琴声,志在体验种种不同的人生经历或精神境界。结合“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分析,诗人感叹:没人能明白琴声之中寄寓的才华和抱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之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九日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注]①762 年至763年,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避难一年八个月, 本诗作于此期间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首联紧扣标题,诗人感叹自己远离故土,流寓梓州,并在这里已度过了两个重阳节。
B.白发是人事,黄花属天时,二者对仗工整却平常,添上“苦”“羞”两字便翻出新意。
C.杜甫写诗好用叠词,如诗中“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
D.本诗写诗人九日梓州登高,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6.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诗词的语言的能力。C.“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错误,“路难悠悠常傍人”是说杜甫在这里过的是依靠他人,寄人篱下的困苦生活。故选C。
15.【参考答案】①对年华已逝的无奈。颔联写满头白发,羞见黄花,表现诗人对年岁不饶人的无可奈何。②对遭逢乱世、漂泊异地,依附他人的感伤。世乱久为客,愈增郁郁之情。路难而长傍人,倍觉悠悠之远。③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酒阑以后,忆起骊山往事,痛忧唐玄宗荒浮无度,终致安史之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感情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可以从抒情对象(人、物、景)和产生情感的原因(事)两个角度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颔联“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的意思是苦于满头的白发总是不肯放过自己;人老了,羞于见到那些年年新开的菊花。两句诗借满头白发和年年变新的菊花衬托自己日益衰老,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之情。颈联“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中“世乱”“久为客”“路难”“常傍人”写出了诗人因遭逢乱世,长时间漂泊在外,过着依靠他人救济的生活,内心忧思不断,抒发了诗人乱世漂泊、依附他人的伤感之情。尾联“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中“十年事”结合注释“本诗作于 762 年至 763年这一期间”可知是指安史之乱,通过回忆往事,写出了作者因唐玄宗荒淫无度致使国家动荡不安而深感痛苦,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