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赤壁赋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赤壁赋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01 11:1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赤 壁 赋●导入
●朗读
●整体感知
●文学鉴赏

● 小结
苏轼其人 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儒家和佛老思想。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苏轼书法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乌台诗案
??? 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何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后几次被贬.
???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当时朝中政敌章惇、蔡确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沒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项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來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此时,沈括还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章惇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 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被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 《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关于赋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和律赋等。     检查预习(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 检查预习1. 写出通假字的本字;
举酒属客 冯虚御风
? ?
2. 说一说加点词的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
侣鱼虾而友庚麇鹿
? ?
3. 说一说下边两句是什么句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今安在哉?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修辞手法( )互文见义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修辞手法( )对偶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修辞手法( )比喻本文押韵比较自由,只有个别散句不押韵。请同学们在文中标出押韵字并体会换韵情况。参考答案:第一段 间 天 然 仙 第四段 往 长
第二段 桨 光 方 瞬 尽
慕 诉 缕 妇 主 取
第三段 稀 飞 诗 月 色 竭 适
昌 苍 郎 第五段
东 空 雄 酌 藉 白
鹿 属 粟
穷 终 风
整体感知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3.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客-悲观 苏子-乐观一 (1) 月下泛舟 乐
二 (2~3) 吊古伤今 悲
三 (4~5) 阐述哲理 乐
鉴赏要从具体文字、形象入
手,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联想
与体验,以期能与作者发生共鸣,
得到审美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讨论:你认为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什么?
  1. 景、情、理的交融
2. 语言上骈散结合
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词俪句,整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兮,兮。 《诗经—陈风—月出》
(该诗写一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liǔyǒucǎo 朗读第一段,想象一下,假如让你以第
一段的内容来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准备
怎样画? ?内 容:月、水、风、舟 ?
景物 ? ?
   ?色 彩:淡雅朦胧 ?
? 整体效果:人与自
   ? 外貌、神态 ? 然之间是那样和
人物 ? 活动 ? 谐亲近
   ? (体现出来的感情) ?

1、景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人欢举酒属客,饮酒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扣弦而歌之
泛舟于赤壁之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
之茫然,浩浩乎……飘飘乎澄澈,静寂而幽美开阔,疏朗,激荡 一、乐甚 3.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
暂悲哀,你能举出1-3句这方面的诗句吗?
朗读二、三段,讨论:
1. 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

2. 客的这一段话很富于感染力,能真切地打动读者,
说一说为什么达到这种效果? ?景:悲凉苍茫
?情:悲观失望
?理:人生短暂
语言:骈散结合,感染力强箫声 朗读四、五段,朗读时,划出文中几组
相对的概念,讨论:
1. 苏子对人生的积极乐观是怎样一步一步导出来的?
2. 你怎样理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

3.你从苏子的超脱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水与月的特点→水与月的启示→启示后的做法逝者如斯?未尝往
盈虚者如彼?未消长
变?不变
一瞬?无尽
不要抱怨,让人生更得充实有意义。 苏子的阐述哲理和前面的写景抒情有什么联系? 1. 议论时扣紧了水与月来阐发
2. 处处照应了客的话
写景抒情是哲理的基础, 哲理是写景抒情的升华“曹操”
“火烧赤壁”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生命短暂
历史无情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永恒” 被贬 知足者长乐处世哲学启示后人
线索: ? 乐 ? 悲 感情 ? 乐
? 景
有机 ? 情
融合 ? 理
感性的乐 ? 体悟 ? 思考 理性的乐水月流光
哀乐相生
物我无尽
七、板书设计 清风徐来 白露 遗世独立
1、游 月出 写景 乐
水波不兴 水光 羽化登天 怨慕
2、乐 歌 箫声
泣诉 苏子 客 孟德 哀吾生之须臾
3、 问 而今安在哉 抒情 悲
愀然 答 周郎 羡长江之无穷 水——逝者如斯 变:天地不能一瞬 清风
4、 议论 乐
月——盈虚者如彼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明月5、喜笑 更酌 狼籍 枕藉
返回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返回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或活用现象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2、凌万顷之茫然。( )
3、渺渺兮予怀( )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5、侣鱼虾而友麋鹿( )
6、哀吾身之须臾( )
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8、而今安在( )
9、夫水,智者乐也。( )
10、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倒装句名作状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使动用法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